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往蜀地,到了馬嵬驛,士兵因不滿引發(fā)嘩變,楊國忠被士兵砍死,楊貴妃被逼自縊身亡,隨后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
李隆基成功逃到了成都,而李亨在靈武即位。很快,李亨就派人到了蜀中,將即位事宜告知了李隆基,要說李隆基很高興,那必定是假的,皇位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誰愿意將其拱手讓人呢?李隆基只能強迫自己,從驚訝逐漸轉(zhuǎn)為鎮(zhèn)定,再從鎮(zhèn)定轉(zhuǎn)為釋懷。
史料記載“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p>
隨即李隆基下令,自己改稱太上皇,所有軍國大事都由皇帝(李亨)決定,再通報給他即可,等到京城收復,他就再不過問政事了。接著李隆基派人將皇帝的傳國印綬交給李亨。
李隆基執(zhí)政初期很聰明、很強悍,創(chuàng)造了大唐盛世開元之治,但在其晚年變得昏聵不堪,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fā)。那么為何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會主動讓出皇位?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負重大責任
安祿山的上位,跟李隆基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由于李隆基的盛寵,逐步讓安祿山的勢力愈發(fā)壯大,可以說,安史之亂的第一責任人就是李隆基。
在李隆基看來,安祿山是大唐的忠臣,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將其放在邊境線,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是大大地安心。安祿山從小兵干起,直至做到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不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謀略,安祿山都做到了極致,如果安祿山是個忠臣,那么這將是大唐的福氣。
而如果安祿山是個叛臣,那么就是大唐的災難。對皇帝,安祿山要百般奉承,對于下屬,他他擅于收攏人心,在長時間經(jīng)營下,其野心逐步膨脹,直到起兵的那一刻。
對于安祿山來講,李隆基就是他的提款機,而且是那種沒有上限額度的,只要安祿山開口,李隆基幾乎是全部滿足。
史料記載“十載入朝,又求為河東節(jié)度,因拜之。”
河東節(jié)度使的職務,安祿山一張嘴,李隆基就同意了,為了方便任命其下屬官員,安祿山還討要了大量空白委任狀,隨便填寫官職,如此這般,安祿山借朝廷的手來收攏人心,效果事半功倍。正是因為李隆基無限制的縱容,讓安祿山兵強馬壯,而且很多人都曾上奏表示安祿山已經(jīng)有造反的端倪,但李隆基就是不信。
面對江河日下、戰(zhàn)亂頻起、國將不國的大唐,李隆基心知肚明,那個始作俑者就是他自己,所以他心中有愧。肅宗李亨到靈武組織兵力抵抗叛軍,這才是皇帝應該做的事,如果李隆基還占著位置,毫無作為,他身上背的罵名會更多,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交出權力。
唐玄宗弄丟了都城
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前,李隆基需要負主要責任,而長安城的失陷,李隆基同樣是那個罪魁禍首。安祿山屬下部隊本就是邊軍,加之常年征戰(zhàn),戰(zhàn)力十分強悍,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根本無法抵擋。
面對強大的叛軍,李隆基首先就派出了帝國的兩員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戰(zhàn)爭來得緊急,唐軍根本沒有準備,封常清臨時招募的士兵,大多還都是沒有良好訓練的普通人,一時間唐軍節(jié)節(jié)敗退,封常清、高仙芝本是奉命進攻,卻敗退到了潼關。
封常清、高仙芝多次上奏玄宗,表示潼關的重要性,只要守住潼關,不隨意出戰(zhàn),戰(zhàn)爭形勢才能開始轉(zhuǎn)變,封常清的建議很明智也很中肯,但李隆基不想聽。
李隆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在朝中小人的攛掇下,公元756年,李隆基派邊令誠到潼關,直接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位帝國名將,就這么死得不明不白。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那個指揮官又落在了哥舒翰身上,哥舒翰本身就是名將,當然清楚此時不能貿(mào)然出擊,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之時,必須保住潼關,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然而,楊國忠和哥舒翰有私仇,于是乎楊國忠想借皇帝的手,除掉哥舒翰,隨即楊國忠多次勸說李隆基,要求哥舒翰主動出擊。唐軍實力不濟,但哥舒翰也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出了潼關,哥舒翰很清楚,這一仗有來無回。
靈寶之戰(zhàn),唐軍大敗,哥舒翰清楚如果回去,那是必死無疑,被逼無奈,哥舒翰投降了安祿山,隨后叛軍占據(jù)了潼關,長安城也就成了安祿山的囊中之物。在李隆基的瞎指揮之下,唐軍被殺得大敗,他李隆基本人也只能逃亡蜀地。
唐肅宗李亨,提前占據(jù)主動
公元738年,李亨就被立為太子,到756年,靈武即位,李亨足足做了十八年太子,而且都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在太平時間,李隆基在位,李亨做太子的就只能忍著,但現(xiàn)在帝國出現(xiàn)大動亂,正是他李亨建功立業(yè)的時候,如果他想做皇帝,就要抓住這個機會,否則他的皇帝夢不知還要做多久。
有人說馬嵬驛兵變,就是李亨策劃的,這并非沒有可能,假若李亨跟著李隆基逃到蜀川,那么他的皇位將遙遙無期。所以李亨不想跟著李隆基走,他想留下來,而要想達到目的,就要搞出事端,讓他有個留下的理由。
李亨太想做皇帝了,哪怕是戰(zhàn)時統(tǒng)帥也可以,為此他沒有跟父親打招呼,就擅自到靈武即位,因為當時通訊不暢,出現(xiàn)了兩個皇帝的尷尬局面。李亨在靈武即位,就是在逼迫玄宗讓位,不論李亨做得多么委婉,但他的目的就是如此,換言之,李亨在靈武即位,就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主動權,況且李隆基逃跑早已失去人心,李亨組織朔方兵力抵抗,才是天下歸心,民心所向。
即便李隆基老了,但他并不糊涂,面對如此窘境,他還有什么可以堅持的,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兒子推向皇位,在后世看來,還能留個識時務的好名聲。況且,當時叛軍勢力強悍,急需一位領袖來總攬大局,如果安祿山真的打下了江山,那么李隆基連個太上皇也沒得做。(文/九魚亭)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卷》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3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