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白在《司馬將軍歌》中寫道“將軍自起舞長劍,壯士呼聲動九垓”,寫出了打仗時候將士們的士氣,這種景象就和當年秦朝統(tǒng)一六國一樣,只不過可惜的是,秦朝居然在短短十幾年之后就滅亡了,這可能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只不過,后來很多人認為,如果換個皇帝可能就不會是這樣的結局了。 其實,在秦始皇去世三年之后,大秦帝國就已經不行了。如果扶蘇真的繼承皇位,那么秦朝還有一線機會,能夠做到長治久安。
只不過這種想法還是有些一廂情愿的,司馬遷就在《史記》中揭露暗示過,扶蘇就算是二世皇帝,秦朝的命運基本上也不會有什么扭轉。那司馬遷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秦朝的興衰秦始皇當皇帝的第26個年頭,秦朝就吞并了齊國,所以這個時候東方六國早就成為了歷史。因為秦王終于完成統(tǒng)一天下,所以他就廢除王自稱皇帝。但這種統(tǒng)一卻是因為軍事基礎,所以才因為秦二世在位的幾年,秦朝的軍事已經落后了。
1、秦的崛起
戰(zhàn)國初期,戰(zhàn)國七雄中最貧窮的一個國家就是秦朝了,而且中原都認為秦就是蠻荒之地,并且也不屑與和秦來往。只不過,偏見、歧視不僅僅在戰(zhàn)國時代才有,比如春秋的諸子百家,就沒有人回去秦國傳播理念。
而這一切的改變,就是因為秦孝公時代的到來,因為商鞅是這個時代的,他把自己的法家理念傳播給秦孝公,兩個人交流之后,簡直是一見如故,所以秦孝公才會如此支持商鞅變革。
商鞅當時為秦設計了復雜且繁多的法律體系,其實在如今這個社會之中,人們都必須請律師打官司。但商鞅時代,秦國很多老百姓都是不認字的,幾乎是文盲,所以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理解這種法律體系。
但是商鞅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商鞅居然把秦國人打造成潛在罪犯。而且,商鞅又搞了十分繁雜的軍功升級體系,只要是秦國人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就可以用來抵消自己的罪刑。
因此,在秦國,人們犯法就成為了是大概率的事件,犯罪的人為了免遭刑罰,就會選擇不斷立功,并且通過儲備功勞避免刑法的打擊。在此環(huán)境之下,秦國就實現軍事的崛起。因此,秦國也取得了很多的勝利,秦王政在位時,他們橫掃六國,最終統(tǒng)一中原。
2、秦的衰敗
秦朝一共歷時15年,短暫的時間可以說是曇花一現,并且還因為東方六國一直都處在反抗中。比如張耳和陳余,秦始皇一直都在通緝他們。
但秦滅六國后,張耳和陳余潛伏多年,而且項羽和項梁也是秦的通緝犯,他們也潛伏了很多年。秦始皇晚年的時候,張良還請大力士刺殺他。所以,當時的所有都說明:秦的統(tǒng)治,仍然處于軍事占領狀態(tài)。
只不過秦始皇在世時還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反抗,把這些反抗力量壓制下去,但秦始皇一死,就算陳勝吳廣不起義,東方六國之間的動亂還是有的。
二、司馬遷的觀念司馬遷其實距離秦朝滅亡差不多有60年左右,那么看時間線,司馬遷其實對于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他認為扶蘇繼承皇位,也不會有機會改變命運。
1、內因:扶蘇的能力
司馬遷認為,扶蘇作為秦始皇長子,得罪秦始皇很多次,最終就被流放到邊疆。其實,單看這一點就知道,扶蘇不大會變通,不然也不會被流放。
而秦始皇去世后,趙高假借皇帝的名義給扶蘇傳詔書,就暗示了扶蘇應該自殺,而扶蘇看到之后,就毫不猶豫地執(zhí)行了。其實,就能夠看出扶蘇身上有春秋晉國太子申生的縮影,所以也就意味扶蘇是個比較軟弱的人。因此,這樣性格的扶蘇如果做了皇帝,那么秦也遲早會被滅的。
2、外因:秦的暴政
當時陳勝起義就說過: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說天下人被秦欺負很久了,十分苦,所以也就有暴動。
陳勝宣布造反后,幾乎東方六國的領土都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起義。從中可以得知,秦始皇在位時期就是很差的狀態(tài)。
那么,此種狀態(tài),秦始皇無論多活幾年,都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還不要說是比較軟弱的扶蘇管理這個國家,結果其實都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司馬將軍歌》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7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雙面的咸豐皇帝:酒色之徒還是英雄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