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一年春正月,
去年閏十二月四日癸丑冬至,此年仍建丑。 齊人、衛(wèi)人、鄭人盟于惡曹,
杜《注》以為「地闕」(不知何地)。沈欽韓疑為烏巢之異文,則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南。 夏五月癸未,
癸未,七日。 鄭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鄭莊公。
無《傳》。隱元年《傳》謂諸侯五月而葬,此則三月即葬。諸侯三月而葬者甚多。 九月,宋人執(zhí)鄭祭仲。
祭仲即祭足,亦稱祭仲足,蓋祭是氏,仲是行第,足是名。杜《注》以為仲是名,足是字,誤。古人稱謂不以名冠字上。若名、字連言,先字后名。 突歸于鄭。鄭忽出奔衛(wèi)。
《公羊》、《谷梁》則列三句為三條,依《左傳》所敘史事,宜為一條。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
無《傳》。柔,魯大夫。此內(nèi)卿會盟諸侯之始。蔡叔,杜《注》以為蔡大夫,名叔。張應(yīng)昌《春秋屬辭辨例編》云:「桓十一年蔡叔,桓十七年蔡季,叔、季,弟之稱也,蔡叔、許叔、蔡季、紀季是也?!箘t蔡叔是蔡桓侯母弟。前人多主是說。折,不知今何地。 公會宋公于夫鍾。
無《傳》。 夫音扶?!告R」,《公羊傳》作「童」,童、鍾兩字可通假。據(jù)沈欽韓《左傳地名補注》,今山東省汶上縣治東北有夫鍾里,當即古夫鍾地。據(jù)文十一年《傳》,夫鐘為郕邑。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于闞。
無《傳》。闞音瞰,魯?shù)亍?jù)江永《考實》,汶上縣西有闞亭,在今南旺湖中。
1. 春秋左傳的一段文言文翻譯,我不會啊,誰能幫我 夏天,齊孝公領(lǐng)兵攻打我國北部邊境。
……魯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軍隊,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賞時 的辭令。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就出境去跟著齊孝公, 對他說:“我們國君聽說您親勞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國,特派臣 下來犒勞您的侍從們?!?/p>
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 “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饼R孝公說:“百姓家中空空蕩 蕩像掛起來的罄,田野里光禿禿地連青草都沒有,你們憑借什么 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命令。
從前周公和齊太公輔 佐周王室,在左右協(xié)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還賜給他們盟約,盟 約上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殘害!’這個盟約保存在盟 府里,由太史掌管著。
齊桓公因此集合諸侯,商討解決他們的糾 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zāi)難,這是為了發(fā)揚光大齊大 公的舊職。等到您當上國君,諸侯們都盼望著說:‘他會繼承桓公 的功業(yè)!’我們敝國因此不敢保城聚眾,人們會說:‘難道他繼承 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丟棄使命、放棄職責(zé)嗎?他怎么對先君交待 呢?君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
’人們憑借這一點就不害怕。”于是 齊孝公就領(lǐng)兵回國了。
2. 《春秋左傳注》翻譯 我現(xiàn)在在寫關(guān)于《左傳》的畢業(yè)論文,所以對《左傳》的各種注譯類圖書稍微了解一點。
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是作者積數(shù)十年之力,對左氏《春秋》經(jīng)、傳作詳細校勘、分段、注釋,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資料,融會貫通,時出己見,是為當代《春秋左傳》集大成之全注本。如果樓主是學(xué)歷史或中文的,需要對《左轉(zhuǎn)》有個準確地理解,建議樓主看看這部書。
這本書好是好,但它沒有直接的譯文,并且是繁體豎排版本,看起來非常麻煩,而且價格比較高,樓主如果不是學(xué)歷史或文科的,只是想了解春秋歷史,所以就不必買這書了。推薦樓主一本沈玉成的《左傳譯文》中華書局,1981年版。
這本書翻譯的較為準確,方便、易懂。樓主若是寫論文的話也可以把這兩本書結(jié)合起來看,先看沈玉成的《左傳譯文》,有理解困難的地方再參考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但最后在論文中引用原句的時候一定要是《春秋左傳注》里面的。
3. 古文翻譯:晏子春秋~ .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
嬖人嬰子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居囿中臺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為之請曰:“厚祿之!”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公曰:“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鐘,其足乎?”對曰:“昔衛(wèi)士東野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
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兇年饑,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
’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茍美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則不可,然而用馬數(shù)倍#樂之,國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當民務(wù),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茍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讎之道也。
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傾城之務(wù),國之亡日至矣。
君其圖之!”公曰:“善”遂不復(fù)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
4. 春秋左傳翻譯 看過這個事情 是在《史記 齊太公世家》上看到的 《左傳》里根本沒有這樣寫 一查 才知道這是《谷梁傳》里的 在成公元年里
我翻譯一下
(魯成公元年)冬十月,(魯正卿)季文子禿頭,(晉)郤克瞎了一只眼,衛(wèi)國孫良夫是個瘸子,曹國公子手殘疾,同時出訪齊國。齊國讓禿子給魯使駕車,瞎了一只眼的人給晉使駕車,讓瘸子給衛(wèi)使駕車,手殘疾的人給曹使駕車。(齊頃公之母)蕭同侄子在樓臺上笑他們。這些使臣知道了之后很不高興地走開了,在胥閭門聚在一起商量了好長時間。齊國有知道他們聚謀的人說:“齊國的災(zāi)難從此就要開始了?!?/p>
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是郤克過幾年后找了個機會帶著這幾個國家的軍隊攻齊 也就是很有名的鞌之戰(zhàn),差一點逮到齊頃公,后來齊國戰(zhàn)敗,郤克非得讓齊國交出蕭同侄子,齊國的意思是諸侯之國都是周天子封的兄弟之國,齊君之母也是你晉君之母你能怎么辦呢,沒辦法 郤克就退兵了。
蕭是蕭國 同是姓 侄子是字
這件事在《左傳》宣公十七年,成公二年 《史記》齊太公世家 晉世家 都有記載 只是時間和細節(jié)有稍微變化 不礙大局
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征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于房。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鲍I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于齊,曰:“不得齊事,無復(fù)命矣。”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孫桓子還于新筑,不入,遂如晉乞師。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郤獻子。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擞谙却蠓?,無能為役,請八百乘?!痹S之。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wèi)。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季文子帥師會之。及衛(wèi)地,韓獻子將斬人,郤獻子馳,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謗也?!?/p>
師従齊師于莘。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zhàn),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睂υ唬骸皶x與魯、衛(wèi),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丫蝗?,使群臣請于大國,無令輿師淹于君地。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饼R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馀勇?!?/p>
癸酉,師陳于安。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従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従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従齊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鄙淦渥?,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従韓厥,曰:“請寓乘。”従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韓厥俛,定其右。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
5. 春秋左傳翻譯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傳》白話釋義:
(魯成公元年)冬十月,(魯正卿)季文子禿頭,(晉)郤克瞎了一只眼,衛(wèi)國孫良夫是個瘸子,曹國公子手殘疾,同時出訪齊國。
齊國讓禿子給魯使駕車,瞎了一只眼的人給晉使駕車,讓瘸子給衛(wèi)使駕車,手殘疾的人給曹使駕車。(齊頃公之母)蕭同侄子在樓臺上笑他們。
這些使臣知道了之后很不高興地走開了,在胥閭門聚在一起商量了好長時間。齊國有知道他們聚謀的人說:“齊國的災(zāi)難從此就要開始了?!?/p>
原文:
冬,十月。季孫行父禿,晉郤克眇,衛(wèi)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僂,同時而聘于齊。齊使禿者御禿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僂者御僂者。
蕭同侄子處臺上而笑之。聞于客??筒徽f而去,相與立胥閭而語,移日不解。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guān)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guān)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圣人。
圣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么知道他們不會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貍商量,直接向狐貍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貍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
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貍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quán),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叭肌敝溉傅娜齻€據(jù)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叭肌笔侨笇构业乃接袚?jù)點。
由于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孔子通過游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
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jīng)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 ,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左丘明辭官還鄉(xiāng)后,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
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候已經(jīng)失明了 。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文章簡介: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且為十三經(jīng)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jīng)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6. 晏子春秋中的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是: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公飲酒,日夜相繼。晏子請發(fā)粟于民,三請,不見許。公命柏遽巡國,致能歌者。晏子聞之,不說,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見公曰:“十有七日矣!懷寶鄉(xiāng)有數(shù)十,饑氓里有數(shù)家,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敝撤無走,四顧無告。而君不恤,日夜飲酒,令國致樂不已,馬食府粟,狗饜芻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窮而無告無樂有上矣饑餓而無告,無樂有君矣。嬰奉數(shù)之?,以隨百官之吏,民饑餓窮約而無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嬰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請身而去,遂走而出。公從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駕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盡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驅(qū)及之康內(nèi)。公下車從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棄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約也,夫子不顧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令?!彼彀萦谕尽j套幽朔?,命稟巡氓,家有布縷之本而絕食者,使有終月之委;絕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無委積之氓,與之薪,使足以畢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財乏者,死三日而畢,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齊酒徒減賜。三日,吏告畢上:貧氓萬七千家,用粟九十七萬鐘,薪萬三千乘;懷寶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內(nèi)退食,琴瑟不張鐘鼓不陳。晏子請左右與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謝于下陳,人待三,士待四,出之關(guān)外也。
翻譯是: 齊景公時,(有一年)陰雨連綿,連下了17天。景公不以為然,成天在宮中縱酒歡宴。晏嬰請求開倉賑濟災(zāi)民,多次懇諫,得不到景公的應(yīng)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視國都,收羅能歌善舞的人。晏嬰聽說后,很不高興,把自己家里的存糧,分配給災(zāi)民,把裝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間小路上(任憑災(zāi)民們用取)。(做完這些事情后)晏嬰徒步去拜見景公,對他說:“連綿陰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鄉(xiāng)之中,就有幾十家人家;斷炊斷糧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戶。許多百姓年老體弱,挨凍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體,肚子饑餓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艱難無處可逃荒要飯,四下環(huán)顧無人可訴說艱苦。可是您不體恤(百姓的艱苦),日夜飲酒,命令在國都內(nèi)不停搜尋歌女樂工。您養(yǎng)的馬,吃的是國庫里的糧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飽飽的;達官貴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狗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豐厚了嗎?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嗎?所以鄉(xiāng)里他們處境困厄、忍饑挨餓無處訴說自己的苦難,就不喜歡自己的國君了。我隨百官,使百姓饑貧到極點而無處可告,又讓您沉溺于醉酒歡宴,忘記自己的職責(zé),我的過錯太大了!”說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禮,請求自己離開朝廷。于是,便快步離開了宮殿站了一會兒,景公說:“怪??!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氣竟然不寒冷?!标套踊卮鹫f:“天氣果真不寒冷嗎?”晏子笑了笑。景公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德君王,吃飽的時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餓,穿暖的時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時候知道有人在辛苦?,F(xiàn)在君王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啊!”景公說:“說的對!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糧食,發(fā)放給饑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見路途時候有饑寒的人,不問他是哪個鄉(xiāng),看見在里閭有饑寒的人,不問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國統(tǒng)計發(fā)放數(shù)字,不必報他們的姓名。已任職的發(fā)給兩月救濟糧,生病的發(fā)給兩年救濟糧??鬃勇牭竭@件事后說:“晏子能夠明白自己應(yīng)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興做的事?!?
---晏子春秋全譯、卷第一。
7. 古文翻譯: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原文及譯注 1.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
嬖人嬰子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本余笾信_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為之請曰:“厚祿之!”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惫唬骸肮讶艘粯分怯撝匀f鐘,其足乎?”對曰:“昔衛(wèi)士東野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
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兇年饑,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
’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茍美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則不可,然而用馬數(shù)倍#樂之,國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當民務(wù),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茍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讎之道也。
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窬幻獬沙侵螅﹥A城之務(wù),國之亡日至矣。
君其圖之!”公曰:“善”遂不復(fù)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晏子春秋·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 【譯文】 翟王的兒子翟羨靠能用十六匹馬駕車當了景公的臣子。
景公看他駕車,很不喜歡。景公的寵妾嬰子想要觀看,景公說:“等晏子有病臥床不起的時候,站在園子里的高臺上來觀看。”
嬰子看了以后很喜歡,于是就替翟羨請求說:“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景公答應(yīng)了。
晏子病愈后謁見景公,景公說:“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我很喜歡,讓他駕給你看看嗎?”晏子說:“駕馭車馬的事,不在我的職權(quán)范圍之內(nèi)。”景公說:“我對他駕車感到很高興,想要給他萬鐘俸祿,大概夠了吧?”晏子回答說:“過去衛(wèi)國人姓東野的駕車,您很喜歡,可是嬰子不喜歡,您也說不喜歡,于是就不再看他駕車。
現(xiàn)在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您不喜歡,可是嬰子喜歡,您于是也就喜歡了。嬰子替他請求俸祿,您就答應(yīng)了。
那么,這就是被婦人制約了。況且不樂于治理人民,卻喜歡調(diào)理馬匹;不給賢德的人優(yōu)厚的俸祿,卻給趕車的人優(yōu)厚的俸祿。
從前我們的先君齊桓公的領(lǐng)土比現(xiàn)在狹小,他整頓法紀,推廣政教,因而稱霸諸侯?,F(xiàn)在您不能讓一個諸侯親附,年成不好,道路餓死的人隨處可見。
您不以此為憂,不以此為恥,卻只顧貪圖享樂;不繼承先君的功業(yè),卻只講求駕馭車馬的技巧。那么,您不關(guān)心百姓疾苦、忘掉國家盛衰也太過分了。
況且《詩經(jīng)》上說:‘三匹馬駕車四匹馬駕車,是諸侯到來了。’用八匹馬駕車,本來就不符合制度了。
現(xiàn)在又用十六匹馬駕車,這樣不符合制度不是更嚴重了嗎?況且您如果以此為美,以此為樂,國內(nèi)一定有很多人這樣做。駕這么多馬去打獵就很不方便,到遠方去就更不可以,可是使用的馬匹卻多了幾倍。
這不是駕馭臣下的辦法。過分追求享樂,不妥善處理百姓的事務(wù),這是圣賢的君主所禁止的。
您如果以此為美,以此為樂,諸侯一定有人效法我們,您沒有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治施加于諸侯,卻用邪僻的行為來影響他們,這不是愛民如子、使名聲顯赫、使遠人歸附、使鄰國親近的辦法。況且賢良的人被廢棄,孤兒寡婦不得救濟,卻聽信寵妾的話增加趕車人的俸祿,從而加深人民的怨恨,這是與人民為敵的行為。
《詩經(jīng)》上說:‘聰明的男子可以使國家穩(wěn)固,聰明的女子卻能使國家顛覆?!F(xiàn)在您不考慮如何讓國家穩(wěn)固,卻只干些使國家顛覆的事。
國家滅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p>
景公說:“您說的好?!本肮谑遣辉儆^看駕車,罷免黜退了翟王的兒子翟羨,而且疏遠了嬰子。
2.景公為長庲,將欲美之,有風(fēng)雨作,公與晏子入坐飲酒,致堂上之樂。酒酣,晏子作歌曰:“穗乎不得獲,秋風(fēng)至兮殫零落,風(fēng)雨之拂殺也,太上之靡弊也?!?/p>
歌終,顧而流涕,張躬而舞。公就晏子而止之曰:“今日夫子為賜而誡于寡人,是寡人之罪”遂廢酒,罷役,不果成長庲。
(《晏子春秋·景公為長庲欲美之晏子諫》) 【譯文】 景公修建長大的房舍,將要把它修建得非常漂亮。一天刮起了風(fēng),下起了雨,景公和墨子一起入席飲酒,享受廳堂之樂。
喝酒喝得正暢快時,晏子起身唱歌,唱道:“禾穗啊不能收割,秋風(fēng)一到啊全被刮落。全被風(fēng)雨糟蹋了,君主害得我們妻離子散沒法活?!?/p>
唱完了歌,轉(zhuǎn)過頭流下了眼淚,伸開雙臂跳起了舞。景公走到晏子跟前制止住他,說:“今天先生您賜教,用歌來告誡我,這是我的罪過?!?/p>
于是撤掉了酒,停止了徭役,不再修建長大的房舍。 3.景公為西曲潢,其深滅軌,高三仞,橫木龍蛇,立木鳥獸。
公衣黼黻之衣,素繡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帶球玉而冠且,被發(fā)亂首,南面而立,傲然.晏子見,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對。公又曰:“昔。
8. 求《晏子春秋》文言文原文帶翻譯 譯文:
景公在位時,雨雪下了三天沒有轉(zhuǎn)晴,景公披著用狐貍白毛皮縫制的皮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進宮看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寒冷?!标套踊卮鹫f:“天氣(難道)不寒冷嗎?”
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吃飽了卻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xiàn)在您不知道(這么想)了?!本肮f:“好!我愿意受您的教誨了。”
于是便命令人發(fā)放皮衣和糧食給饑餓寒冷的人,并命令在路上見到的難民,不必問他們是哪鄉(xiāng)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tǒng)計數(shù)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fā)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fā)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后說:“晏子能闡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标套訉υ唬骸疤觳缓酰俊惫?。晏子曰:“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聞命矣?!蹦嗣鲷冒l(fā)粟,與饑寒。今所睹于途者,無問其鄉(xiāng);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shù),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鬃勇勚唬骸瓣套幽苊髌渌肮苄衅渌埔??!?/p>
出處:《晏子春秋》——春秋·晏子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其書共八卷,包括內(nèi)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
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shù)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后期齊國社會歷史風(fēng)貌的史料。
《隱公十一年》原文
【經(jīng)】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夏,公會鄭伯于時來。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p>
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愿以滕君為請?!?/p>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夏,公會鄭伯于郲,謀伐許也。
鄭伯將伐許,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宮。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穎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
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鼓伺c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fù)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p>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p>
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穎考叔者。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
王取鄔、劉、功蒍、邗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絲希、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jīng)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zhàn)于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師出臧否,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于策。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褂鸶笐郑醋P公于桓公而請弒之。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zhàn)于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于其主鐘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鐘巫,齊于社圃,館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弒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
擴展閱讀:
【譯文】
十一年春季,滕侯和薛侯前來朝見魯君,兩人爭執(zhí)行禮的先后。薛侯說:“我先受封。”騰侯說:“我是成周的卜正官,薛國是外姓,我不能落后于他。”魯隱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說:“承君王和滕侯問候寡君,成周的俗話說:‘山上有樹木,工匠就加以量測;賓客有禮貌,主人就加以選擇?!芍艿臅?,異姓在后面。寡人如果到薛國朝見,就不敢和任姓諸國并列,如果承君王加惠于我,那就希望君王同意滕侯的請求?!毖钔?,就讓滕侯先行朝禮。
夏季,隱公和鄭莊公在郲地會見,策劃進攻許國。鄭莊公準備進攻許國時,五月十四日,在太祖廟內(nèi)頒發(fā)武器。公孫閼(子都)和潁考叔爭奪兵車,潁考叔挾起車轅奔跑,子都拔出戟追上去。追到大路上,沒有追上,子都很憤怒。
秋季,七月,隱公會合齊僖公、鄭莊公進攻許國。初一日,軍隊匯合攻打許城。潁考叔拿著鄭莊公的旗幟“蝥弧”爭先登上城墻,子都從下面用箭射他,潁考叔摔下來死了。瑕叔盈又舉著“蝥弧”沖上城,向四周揮動旗幟,大喊說:“國君登城了!”于是鄭國的軍隊全部登上了城墻。初三日,便占領(lǐng)了許國。許莊公逃亡到衛(wèi)國。
齊僖公把許國讓給隱公。隱公說:“君王說許國不交納貢品,所以寡人才跟隨君王討伐它。許國既然已經(jīng)認罪了,雖然君王有這樣的好意,我也不敢參與這件事?!庇谑蔷桶言S國領(lǐng)土送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里事奉許叔住在許都的東部邊邑,說:“上天降禍于許國,鬼神確實對許君不滿意,而借我的手懲罰他。我這兒連一兩個父老兄弟都不能和睦共處,難道敢把討伐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我有個兄弟,不能和和氣氣共同過日子,而使他四方求食,我難道還能長久占有許國?您應(yīng)當事奉許叔來安撫這里的百姓,我準備讓公孫獲來幫助您。假如我得以善終,上天可能又依禮而撤回加于許國的禍害,讓許公再來治理他的同家。那時候只要我鄭國對許國有所請求,可能還是會像對待老親戚一樣,降格而同意的。不要讓別國逼近我們住的這里,來同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我的子孫挽救危亡還來不及,難道還能替許國敬祭祖先嗎?我讓您留在這里,不僅為了許國,也是姑且鞏固我的邊疆?!庇谑蔷妥尮珜O獲住在許城的西部邊境,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財貨,不要放在許國。我死后就趕緊離開這里。我祖先在這里新建城邑,眼看到周王室已經(jīng)逐漸衰微,我們這些周朝的子孫一天天丟掉自己的事業(yè)。而許國,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經(jīng)厭棄了成周,我哪里還能和許國競爭呢?”
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合乎禮。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許國違背法度而莊公討伐他們,服罪了就寬恕他們,揣度自己德行而決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辦理事務(wù),看準了時機而行動,不要讓憂慮連累后人,可以說是懂得禮了?!?/p>
鄭莊公讓一百名士兵拿出一頭公豬,二十五人拿出一條狗和一只雞,來詛咒射死潁考叔的兇手。君子說:“鄭莊公失掉了政和刑。政用來治理百姓,刑用來糾正*。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發(fā)生*。已經(jīng)發(fā)生*而加以詛咒,有什么好處!”
周天子在鄭國取得鄔、劉、蒍、邘的土田,卻給了鄭國人原來屬于蘇忿
生的土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會失去鄭國了,認為“按照恕道辦事,是德的準則,禮的常規(guī)。自己不能保有,就拿來送給別人。別人不再來朝見,不也應(yīng)該嗎?”
生的土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會失去鄭國了,認為“按照恕道辦事,是德的準則,禮的常規(guī)。自己不能保有,就拿來送給別人。別人不再來朝見,不也應(yīng)該嗎?”
冬季十月,鄭莊公帶著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十四日,把宋國的軍隊打得大敗,以報復(fù)宋國攻入鄭國的那次戰(zhàn)役。宋國沒有前來報告這件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凡是諸侯發(fā)生大事,前來報告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也是一樣。即使國家被滅亡,被滅的不報告戰(zhàn)敗,勝利的不報告戰(zhàn)勝,也不記載在簡冊上。
魯國大夫羽父請求殺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職。隱公說:“從前由于他年輕的緣故,所以我代為攝政,現(xiàn)在我打算把國君的位子交還給他。已經(jīng)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我已經(jīng)打算退休養(yǎng)老了?!庇鸶负ε铝?,反而在魯桓公那里誣陷魯隱公而請求桓公殺死隱公。
隱公還是公子的時候,曾率兵同鄭國人在狐壤打仗,被俘獲。鄭國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里。隱公*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鐘巫之前禱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國而在魯國立了鐘巫的神主。十一月,隱公將要祭祀鐘巫,在社圃齋戒,住在寪氏那里。十五日,羽父讓壞人在寪家刺殺隱公,立桓公為國君,并且討伐寪氏,寪氏有人被殺害。《春秋》不記載安葬隱公,是由于沒有按國君的規(guī)格正式為隱公舉行喪禮。
楊建華
狄是春秋時代居住在我國北方的非華夏部族,曾多次與中原各國發(fā)生戰(zhàn)爭。這段歷史在《春秋》和《左傳》中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春秋前期,只有“狄”的記載,后來出現(xiàn)了白狄、赤狄、長狄、 瞞、潞氏、鮮虞等不同名稱的狄。本文擬對這些不同名稱的狄進行一下梳理,力圖搞清它們的年代、分布、與中原的關(guān)系、它們自身內(nèi)部的關(guān)系以及文化習(xí)俗。
1.《春秋》《左傳》前期的狄
《春秋》第一次出現(xiàn)狄是莊公三十二 年(-662)“狄伐邢”的記載(但在《左傳》文公十一年追述了宋武公時期(-766 —748)狄伐宋和魯桓公十一年(-696)狄伐齊的事件)。從莊公32年(-662)至僖公32年(-628),《春秋》《左傳》中只稱狄,無任何特指。與其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國家有邢(莊公三十二年)、衛(wèi)(閔公二年、僖公十八年、二十一年和三十一年)、溫(僖公十年)、鄭(僖公十四年、二十四年)、晉(僖公八年、十六年)和齊(僖公三十年、文公四年和九年)。在這一階段,齊國在抗狄中作用比較大。由于它的強大,它曾組織宋、曹共同救邢國,而狄也不敢輕易與齊為敵,在宋、曹、衛(wèi)、邾共同攻打齊國時,狄還救過齊。到
這一階段后期,狄開始伐齊。
能考證出來的狄與中原各國交戰(zhàn)的地點均位于中原各國境內(nèi)。從其地理位置看,可以分為兩群:西邊的一群均是與晉作戰(zhàn)的地點,位于山西省南部。有采桑(《清一統(tǒng)志》:鄉(xiāng)寧縣)和狐、廚、受鐸、汾、昆都(狐、廚:杜注認為是一地,在臨汾,洪亮吉《春秋左傳詁》認為是二地,在襄汾的汾水以西。受鐸: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認為在襄陵舊治附近。昆都: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認為在臨汾縣南。總之,應(yīng)在臨汾、運城地區(qū)的汾水附近)。其余均屬東群,分布在魯西、豫北和豫中。如與衛(wèi)作戰(zhàn)的熒澤(《中國歷史地圖集》在河南淇縣北)和齊、宋、曹到聶北救邢(聶北:楊伯峻認為在山東博平廢治博平鎮(zhèn),而《清一統(tǒng)志》和《讀史方輿紀要》均認為在河北清豐縣)。狄滅溫和諸侯幫衛(wèi)修城以御狄難的楚丘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分別在今溫縣附近和濮陽縣南、狄人圍衛(wèi)于菟圃(高岱《春秋地名考補》:河南長垣)以及狄人伐鄭取櫟(楊伯峻認為在禹縣)。從以上這些地名可以看出,狄侵伐中原各國可以分為以晉為目標的西區(qū)和以其他國家為目標的東區(qū),而河北省恰恰位于兩區(qū)之間,很少發(fā)現(xiàn)或很少有被確認出作戰(zhàn)的地點,因此狄很可能居住在此或經(jīng)過此地南下向東、西兩個方向與中原各國作戰(zhàn)。他們有可能是住在河北省或以北的一群人;也可能是住在附近的兩群人,一支向西、一支向東;還可能這里住的狄與東部各國作戰(zhàn),與晉作戰(zhàn)的狄是來自于山西以西的陜西。如果是這樣,與晉作戰(zhàn)的就是后來的白狄,與東部作戰(zhàn)的就是后來的赤狄。杜預(yù)認為閔公二年在熒澤滅衛(wèi)的是赤狄,但不知何據(jù)。
2. 瞞長狄
有關(guān) 瞞的記載只在文公十一年。《春秋》“狄侵齊。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咸?!薄蹲髠鳌穼@件事的記敘如下;“ 瞞侵齊,遂伐我。公卜使叔孫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應(yīng)叔。綿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駟乘。冬。十月甲午,敗狄于咸,獲長狄僑如”。對比《春秋》和《左傳》可以看出,齊伐的狄是 瞞,它的首領(lǐng)是僑如,長狄和 瞞應(yīng)是人種集團與它建立的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杜注:僑如,叟 瞞國之君?!豆騻鳌肺墓荒辏骸暗仪铸R。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咸。狄者何,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其言敗何?!薄豆攘簜鳌肺墓荒暧涊d了齊敗狄,并說長狄被殺后,“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于軾”。故可知長狄是以其身體很長的特點被命名的一支狄人。在《左傳》這段記載后,又追述了宋武公和齊襄公時叟 瞞伐宋、伐齊的事情,以及后來衛(wèi)人如何獲簡如使叟 瞞亡的經(jīng)過,并插入一段將來發(fā)生的晉滅潞氏的事件“晉之滅潞氏,獲僑如之弟焚如”,杜注此事發(fā)生在宣公十五年。這件事《春秋》記載為“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這恐怕就是《公羊傳》和《谷梁傳》中所說的長狄“其之晉者也”。由此看來,叟 瞞長狄與赤狄關(guān)系甚密,或?qū)儆诔嗟业囊恢?。這段史料基本排出了叟 瞞與中原各國作戰(zhàn)直至最后滅亡的時間順序:
宋武公時期(-766-748)叟 瞞伐宋。宋敗長狄于長丘,獲長僑緣斯。
桓公十一年(齊襄公2年-696 )叟 瞞伐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
魯文公十一年(-616)叟瞞侵齊。魯叔孫得臣敗狄于鹵,獲長狄僑如。衛(wèi)人獲其季弟簡如,叟 瞞亡。
宣公十五年(-594)晉滅潞氏,獲僑如之弟焚如。
從這一時間排列中可以發(fā)現(xiàn),長狄的三個首領(lǐng)不可能是兄弟三人,因為在叟 瞞亡的80年前(-696),齊獲僑如的弟榮如,兄弟二人相差八十歲,這是不可能的。舒大綱《春秋少數(shù)民族分布研究》認為“僑如、榮如、焚如和簡如應(yīng)是四個長狄氏族首領(lǐng)的稱號。這四個氏族構(gòu)成了胞族關(guān)系,而以兄弟相稱?!?,頗有道理。宋和齊敗長狄的長丘和咸在今河南封丘縣南和山東局野縣南(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譯評陳恩林、黃中業(yè) 遼沈書社),而且長狄多與齊、魯、衛(wèi)交戰(zhàn),因此叟 瞞分布區(qū)當在晉冀豫交界處?!吨袊鴼v史地圖集》均標在距長治不遠的地區(qū)。
1. “盍”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基本字義
1. 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各言爾志?”
2. 何故,為何:“~不出從乎?君將有行”。
3. 合,聚合:~簪(“勿疑朋~~?!币馑际谴瞬灰尚?,朋友就會聚合而疾來)。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本作“盇”,從血,從大。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皿中有血而上覆之,覆必大于下,故從大?!北玖x:覆蓋) 合 [gather]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杜甫《杜位宅守歲》
2. 又如:盍簪(友人聚會;朋友);盍朋簪(朋友聚會);盍徹(施行仁政)
〈副〉
1.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 [why not]
盍,何不也?!队衿?/p>
盍請濟師于王?——《左傳·桓公十一年》
子盍從眾?——《左傳·成公六年》
子盍詰盜?——《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盍殺我?——《國語·晉語一》
盍反其本?!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新唐書》
盍馳往油畫院?!濉?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為何;什么;怎么 [why]
盍不為行?——《莊子·盜跖》
3. 又如:盍如(何如)
2. 文言字詞翻譯,謝謝 盍基本字義
1. 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各言爾志?” 2. 何故,為何:“~不出從乎?君將有行”。 3. 合,聚合:~簪(“勿疑朋~~?!币馑际谴瞬灰尚?,朋友就會聚合而疾來)。
盍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本作“盇”,從血,從大。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皿中有血而上覆之,覆必大于下,故從大?!北玖x:覆蓋) 合 [gather]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鸥Α抖盼徽貧q》 2. 又如:盍簪(友人聚會;朋友);盍朋簪(朋友聚會);盍徹(施行仁政)
〈副〉
1.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 [why not]
盍,何不也?!队衿?/p>
盍請濟師于王?——《左傳·桓公十一年》
子盍從眾?——《左傳·成公六年》
子盍詰盜?——《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盍殺我?——《國語·晉語一》
盍反其本?!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新唐書》
盍馳往油畫院?!濉?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為何;什么;怎么 [why]
盍不為行?——《莊子·盜跖》 3. 又如:盍如(何如)
愬基本字義
1. 同“訴”。
2 恐懼的樣子
3. 《涑水紀聞》文言文翻譯 翻譯(涑水記聞卷十五)
富公為人溫良寬厚①,泛與人語,若無所異同者。及其臨大節(jié)②,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識深遠,過人遠甚,而事無巨細,皆反復(fù)熟慮,必萬全無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來謂之禮絕百僚,見者無長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嘗下階;客坐稍久,則吏從傍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③。及公為相,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抗禮,引坐,語從容,送之及門,視其上馬,乃還。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歸西都④,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賓客請見者亦多謝以疾。所親問其故,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吾累世居洛,親舊蓋以千百數(shù),若有見有不見,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見之,吾衰疾,不能堪也?!笔看蠓蛞嘀湫?,無怨也。嘗欲之老子祠,乘小轎過天津橋,會府中徙市于橋側(cè),市人喜公之出,隨而觀之,至于安門,市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違世,士大夫無遠近、識與不識,相見則以言,不相見則以書,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嗚呼!茍非事君盡忠,愛民盡仁,推惻怛至誠之心⑤,充于內(nèi)而見于外,能如是乎?
①富公:即富弼,北宋名臣。字彥國,洛陽人。至和二年拜相。②及其臨大節(jié):慶歷二年,富弼曾出使契丹,拒絕其割地要求。大節(jié),指關(guān)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③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④致仕:辭去官職。⑥惻怛(cèdá):同情,憐憫。
富弼性格溫和,為人寬厚,經(jīng)常與他人交談,好像沒有不一樣的。但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時候,他就義正言辭,什么也不能讓他屈服。智謀與見識深遠,比其他人強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復(fù)考慮,必須萬無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來,官員向宰相行禮,宰相可不用還禮,來拜見的人,無論老少都要行禮,宰相站立的時后,都有年輕侍從垂首扶著他;送客時,不用下臺階;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邊的侍從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來見他,都能一平等的禮節(jié)來對待,請他坐下,心平氣和地與來見人說話,客人走時送到門口,看到客人上馬,才回來。
自從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幾乎不出門。晚年的時候,有賓客來拜見的時候,常常稱病謝絕。親人問他為何不見客,富弼說:對待他人,無論富貴貧賤賢達愚鈍,都應(yīng)一樣的以禮相待。我家?guī)状司幼÷尻?,親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見有的不見,不是同等對待了。如果人人都見,我病情會加重,受不了。士大夫們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怨言。曾經(jīng)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轎路過天津橋,會府中徙市于橋側(cè),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興,伴隨著觀看,都到了安門,市面因為這件事兒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時,士大夫不論遠近,認識不認識,見面了就相互轉(zhuǎn)告,見不到面的,就寫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淚,富弼如此受士大夫愛戴。哎呀!如果不是盡忠職守為皇帝辦事,盡仁盡義關(guān)愛民眾,他的懇切至誠充滿內(nèi)心,表現(xiàn)在外,能這樣么?
4. 翻譯成古文: 接個大活今天=。=~
這個翻譯出來太滑稽了吧。
散伙飯食不盡兮,宿舍至班。男女生輪番食兮,哥兒不斷。
恩仇舊賬莫算兮,打也不欠。學(xué)之長姐必請兮,弟妹亦然。
日日三餐有酒兮,啤酒白干。更有紅酒漱飲兮,肚腹千翻。
旦旦乎誓不飲兮,飲只醉癱。此別相見何時兮?思之嘆惋。
將離校多繁瑣兮,不止檔案。落了戶轉(zhuǎn)黨員兮,事有易難。
成績體魄皆重兮,統(tǒng)統(tǒng)開單。官僚主義盛行兮,此事不辦!
近日多有困倦兮,鮮登論壇。一別似有三秋兮,清冷哪堪?
但見諸位碌碌兮,日復(fù)忙亂。心系吾等論壇兮,發(fā)帖數(shù)萬。
無奈畢業(yè)在即兮,馬首各瞻。余亦尋思澆水兮,時恐不耽。
驀然七月降至兮,終有清閑。勢必振復(fù)論壇兮,輝煌再煥!
各奔前程毋忘兮,老友新歡。世間定有知己兮,秋水長天!
費了較多心血,希望滿意~
5. 古文中的‘盍’是什么意思 盍『盍』
拼音:he
部首:皿
筆畫:10
讀法:hé, 筆順1215425221 五筆編碼fclf 以上是盍字的讀音、筆畫等簡單信息,下面是盍的意思在字典中的詳細解釋。
◎ 詳細解釋
盍
盇
hé
【動】
(會意。本作“盇”,從血,從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皿中有血而上覆之,覆必大于下,故從大?!北玖x:覆蓋)合〖gather〗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鸥Α抖盼徽貧q》
又如:盍簪(友人聚會;朋友);盍朋簪(朋友聚會);盍徹(施行仁政)
盍
hé
【副】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whynot〗
盍,何不也?!队衿?/p>
盍請濟師于王?——《左傳·桓公十一年》
子盍從眾?——《左傳·成公六年》
子盍詰盜?——《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盍殺我?——《國語·晉語一》
盍反其本。——《孟子·梁惠王上》
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新唐書》
盍馳往油畫院?!濉ぱΩ3伞队^巴黎油畫記》
為何;什么;怎么〖why〗
盍不為行?——《莊子·盜跖》
又如:盍如(何如)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7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