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史論精讀02|鄧廣銘:有關(guān)“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歷史教育家 2023-09-21 06:44:34

      ? 編者按

      近代新史學(xué)誕生以來,中國歷史學(xué)研究領(lǐng)域名家輩出,成就斐然

      。我們從歷代名家名作中
      ,選取若干篇具有突出創(chuàng)新性或者范式意義
      ,在學(xué)術(shù)界產(chǎn)生一定影響力
      ,能夠體現(xiàn)史學(xué)研究過程和方法
      ,在選題、史料甄選
      、史實分析
      、文字表達(dá)方面能夠?qū)ψx者有借鑒價值的經(jīng)典論文
      ,分享給各位師生。

      這是第2篇

      ,作者鄧廣銘(1907-1997)
      ,字恭三
      ,山東臨邑人
      。長期任教于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
      ,曾任教授
      、系主任
      、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并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
      。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宋遼金史
      、宋代文學(xué)
      。著有《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岳飛傳》《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證》《鄧廣銘治史叢稿》等

      南宋初年的抗金戰(zhàn)爭中,岳飛大破金國精銳“拐子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牡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但“拐子馬”究竟是什么部隊

      ,史籍中的說法有很多謬誤
      。鄧廣銘先生在本文中征引了大量原始材料
      ,對南宋以來以訛傳訛的說法進(jìn)行了批駁
      ,指出 所謂“拐子馬”并不是“三人為聯(lián)
      、貫以繩索”的重裝騎兵,而是漢人對左右翼騎兵的俗稱
      在史學(xué)研究中
      ,不能盲目照搬古代史籍
      ,而是需要在廣泛
      、深入掌握一手材料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分析和考證
      。鄧先生的這篇文章不僅批駁了史籍中的錯誤說法,而且分析了這一錯誤說法形成的過程
      ,可以說是史料實證的典范之作
      。全文約12000字。

      有關(guān)“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鄧廣銘

      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紹興十年(1140)

      ,岳飛由鄂州率軍北上
      ,抗擊由金朝女真貴族兀術(shù)統(tǒng)帥的南侵兵馬
      ,在郾城戰(zhàn)役中
      ,大破金方的精銳部隊——拐子馬
      。這一歷史事件,直到今天還在普遍流傳
      。但是
      ,究竟拐子馬是一種什么樣的部隊
      ,具有何等樣的裝備
      ,這卻從南宋以來的史書上,就有不同的記載和不同的理解
      。到岳珂在他所編寫《鄂王行實編年》中
      ,對拐子馬又詳細(xì)地加以解釋說:“兀術(shù)有勁軍
      ,皆重鎧
      ,貫以韋索(按即皮繩)。凡三人為聯(lián)
      ,號拐子馬
      ,又號鐵浮圖
      ,堵墻而進(jìn)
      ,官軍不能當(dāng)
      ,所至屢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苏f即出
      ,章穎在《南渡四將傳》的《岳鄂王傳》中加以沿用
      ,元朝官修的《宋史·岳飛傳》中也加以沿用
      。從此
      ,對于拐子馬的解釋算是定于一尊了
      ,然而諸多的附會錯訛
      ,卻也從此鑄定,踵詐襲謬
      ,牢不可破
      。計其時間
      ,已將近八百年了。我認(rèn)為
      ,再不應(yīng)讓這一誤解繼續(xù)流傳下去了
      。因特寫成此文
      ,目的是要把拐子馬的正確解釋探索出來
      ,而把歷來(特別是從岳珂以來)對拐子馬的種種附會和誤解一律加以澄清

      、在有關(guān)宋
      、金戰(zhàn)爭史料中出現(xiàn)較早的“鐵浮圖”
      、“拐子馬”
      、“扦叉千戶”
      “河北簽軍”和“左護(hù)軍”諸詞

      (一)

      “拐子馬”這個名詞

      ,在北宋人所撰述的有關(guān)武備和軍事的史料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并不是在宋
      、金戰(zhàn)爭發(fā)生后才出現(xiàn)的
      。在記載宋
      、金戰(zhàn)爭的史料中
      ,“拐子馬”這一名詞的出現(xiàn)
      ,是在1140年5月的順昌戰(zhàn)役中
      ,也不是在記載這年7月郾城戰(zhàn)役時才出現(xiàn)的

      當(dāng)金朝的軍事統(tǒng)帥兀術(shù)于1140年率軍南侵

      ,于6月間抵達(dá)順昌(今安徽阜陽)境內(nèi)時
      ,原先奉命去駐扎開封的南宋將官劉锜,這時恰正帶兵行進(jìn)到順昌
      ,便在順昌城內(nèi)進(jìn)行防御部署
      。有一個名叫楊汝翼的文人,這時也跟隨劉锜在順昌
      。他親自看到這次戰(zhàn)役的全部過程
      ,事后便寫了一篇《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 [1]
      ,詳記這次戰(zhàn)役經(jīng)過
      ,其中有一段文字說:

      (六月)初九日平明

      ,四太子遂合龍虎大王及三路都統(tǒng)
      ,韓將軍
      、翟將軍人馬
      ,還至城下
      。甲兵鐵騎十有余萬
      ,陣列行布
      ,屹若山壁
      。旗幟錯雜
      ,大小有差……

      四太子披白袍,甲馬

      ,往來指呼
      ,以渠自將牙(按同衙)兵三千策應(yīng)
      ,皆重鎧全裝
      。虜號鐵浮圖,又號扦叉千戶
      。其精銳特甚。自用兵以來
      ,所向無前
      ,至是,亦為官軍殺傷
      。先以槍揭去其兜牟
      ,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
      。極力斗敵
      。自辰至戌,賊兵大敗
      。遽以拒木障之
      。少休,……去拒馬木
      ,深入斫賊
      ,又大破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方其接戰(zhàn)時

      ,酈瓊
      、孔彥舟
      、趙提刀等皆單騎列于陣外。有河北簽軍告官軍曰:“我輩元是左護(hù)軍
      ,本無斗志
      。所可殺者,止是兩拐子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使佘娏テ浦=运奶悠饺账勒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十損七八

      這是南宋一代的歷史記載當(dāng)中,最先提及拐子馬的

      ,而拐子馬究竟是怎樣的物事
      ,在這篇文章中卻找不到解釋。我們也把這一問題留到下文去解決,在此先把見于這段引文中的另外兩個名詞
      ,即“扦叉千戶”和“河北簽軍”解釋一下

      什么叫“ 扦叉千戶”?這在《金史·兵志》的“禁軍”條中可以得到回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尽氛f:

      禁軍之制

      ,本于“合扎謀克”
      。“合扎”者
      ,言親軍也
      。以近親所領(lǐng),故以名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懺w都,以太祖
      、遼王宗干
      、秦王宗翰軍為“合扎猛安”,謂之“侍衛(wèi)親軍”
      ,故立“侍衛(wèi)親軍司”統(tǒng)之

      這里的“猛安”,是按女真語音轉(zhuǎn)寫為漢字的

      ,意譯就是“千戶”
      。“扦叉”與“千戶”自是同一女真語音的漢字異寫
      。因此
      ,“扦叉千戶”與“合扎猛安”這兩個詞,不論就其語音或語義來說
      ,是全然相同的
      ,即同是漢語中的“侍衛(wèi)親軍”之意。所以
      ,在《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中
      ,也說金的四太子兀術(shù)以“自將牙兵三千策應(yīng),皆重鎧全裝
      ,虜號‘鐵浮圖'
      ,又號‘扦叉千戶',其精銳特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Pg(shù)自將的牙兵,當(dāng)然也就是他的侍衛(wèi)親軍了。

      《金史·兵志》說“合扎猛安”的編制

      ,是在貞元遷都之后才組成的
      ,按所謂貞元遷都者,是指1153年金主完顏亮由金的上京會寧府遷都于燕京一事而言
      ,然在1140年的順昌戰(zhàn)役中既已出現(xiàn)了“扦叉千戶”的名稱
      ,則其組成必然在1140年之前,而絕不會在1153年之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姟督鹗贰け尽返倪@一條記事,必有年代上的錯誤
      。但盡管如此
      ,其中對于“合扎”(亦即“扦叉”)這一語詞的解釋卻是完全正確的。

      《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說兀術(shù)的“自將牙兵”“皆重鎧全裝

      ,虜號‘鐵浮圖'
      ,又號‘扦叉千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里也頗有語病
      。因為,所謂“又號‘扦叉千戶'”一句
      ,只應(yīng)是僅僅承接“皆重鎧全裝”一句
      ,只是說,因為這支部隊的裝備都是“重鎧全裝”
      ,望之若鐵塔一般
      ,所以又得了“鐵浮圖”的稱號(按實說來,鐵浮圖也只能是漢人給予的稱呼
      ,決非女真語)
      。“自將牙兵”與“扦叉千戶”或“侍衛(wèi)親軍”
      ,都是指部隊中的一種特定編制
      ;而“鐵浮圖”則決不寓有任何編制的涵義在內(nèi),而是對所有裝備精良的部隊
      ,對所有望如鐵塔般的部隊
      ,都可以給予這樣的稱呼。所以
      ,在汪若海記述順昌戰(zhàn)役的《札子》 [2]當(dāng)中
      ,把兀術(shù)“所將攻城士卒”,一律稱為“鐵浮屠
      ,又曰鐵塔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⑹鰧懫溲b備說:“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檐
      ,其下乃有氈枕
      。”據(jù)知《順昌戰(zhàn)勝破敵錄》中既把“鐵浮圖”作為女真語
      ,又把“鐵浮圖”與“扦叉千戶”和“自將牙兵”等同起來
      ,顯而易見,都是錯誤的

      我再重說一遍:兀術(shù)的侍衛(wèi)軍固可因其“重鎧全裝”而被稱為“鐵浮圖”

      ;兀術(shù)的侍衛(wèi)軍以外的所有“重鎧全裝”的金軍,也是同樣可以被稱為鐵浮圖的

      (二)

      據(jù)《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所說

      ,拐子馬的名稱是出自于“河北簽軍”之口的,是金國部隊中的“河北簽軍”向南宋軍隊講話時使用的一個名詞
      。因此,“河北簽軍”在這里的關(guān)系極關(guān)重要
      。我們應(yīng)當(dāng)盡先弄清楚什么叫做“河北簽軍”

      輯本《宋會要》的《兵》門《歸正》類,在紹興三年( 1133)載有一道詔令說:

      九月二十五日詔:金人自來多系驅(qū)擄河北等路軍民

      ,號為簽軍
      ,所當(dāng)先沖冒矢石,枉遭殺戮
      。念皆吾民
      ,深可憐憫。兼自來招收投降漢兒簽軍等
      ,并皆優(yōu)補(bǔ)官資
      ,支破請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闪钤里w:如遇外敵侵犯
      ,措置說諭,有率眾來歸
      ,為首之人
      ,仍優(yōu)與推恩。(兵十五之四)

      汪藻《浮溪集》卷二《論僑寓州郡札子》中

      ,也有論及簽軍的一段
      ,說道:

      比金人入寇,多驅(qū)兩河人民

      ,列之行陣
      ,號為簽軍
      。彼以數(shù)百年祖宗涵養(yǎng)之恩,一旦與我為敵者
      ,豈其本心哉
      ,特妻子父兄為其劫質(zhì),以死脅之
      ,出于不得已而然耳
      ,固未嘗一日忘宋也。今年建康
      、鎮(zhèn)江為韓世忠
      、岳飛所招,遁(而來)歸者無慮萬人
      ,其情可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系此《札子》于建炎四年(1130)五月)

      金人劉祁的《歸潛志》卷七,也有一條談及此事

      ,后來且為《金史·兵志》所引用
      。其文云:

      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邊釁

      ,動下令簽軍
      ,州縣騷然。其民家有數(shù)丁男
      ,好身手
      ,或即盡揀取無遺。號泣怨嗟
      ,闔家以為苦
      。驅(qū)此輩戰(zhàn),欲其克勝
      ,難哉

      從上面的幾段引文,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

      ,所謂“河北簽軍”者
      ,就是指河北地區(qū)軍民中被金國統(tǒng)治者強(qiáng)迫征調(diào)參軍的那些人。這些被驅(qū)擄從軍的人
      ,在每次戰(zhàn)爭中
      ,還都被迫最先上火線去“沖冒矢石”。

      從上面的引文還可以看出

      ,全部的河北簽軍
      ,其人既全是漢族的人,他們所講的話自然也全都是漢族的語言
      。既然如此
      ,則從他們的口中說出的“拐子馬”
      ,也只能是漢族語言,而斷然不會是女真語言

      (三)

      河北簽軍告訴南宋軍隊的話

      ,第一句就是“吾輩原是左護(hù)軍,本無斗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的“左護(hù)軍”究作如何解釋呢?

      據(jù)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十六紹興元年(1131)十二月庚子條所載

      ,南宋王朝在這一天把它所統(tǒng)轄的軍隊
      ,由原來的神武軍改名為行營護(hù)軍,張俊所部人馬稱行營中護(hù)軍
      ,韓世忠的稱前護(hù)軍
      ,岳飛的稱后護(hù)軍,而劉光世所部人馬則稱左護(hù)軍
      。到紹興七年(1137)八月
      ,劉光世的一員部將酈瓊率領(lǐng)全部劉家軍叛降了偽齊。一年以后
      ,偽齊被廢
      ,這支軍隊的下場,可能有一些人被改編
      ,另有一些人便可能被遣散了。金人在每次征簽兵丁時
      ,總是盡先征簽?zāi)切┰?jīng)做過正規(guī)軍人的人
      ,在紹興十年(1140)金軍大舉南侵之前,為酈瓊所劫持而投降偽齊的劉光世的舊部
      ,不論是被改編或被遣散的
      ,必又都被征發(fā)到前線上去。這些在陣地上主動向南宋軍隊搭話的“河北簽軍”
      ,因其本來就是劉光世的舊部
      ,所以首先就表明身份,說:“我輩原是左護(hù)軍
      ,本無斗志了”
      。(但是,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八的《御前諸軍》條內(nèi)
      ,所述行營護(hù)軍的前后左右各軍及其將領(lǐng)
      ,均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不同。例如
      ,說張俊部隊改稱前護(hù)軍
      ,韓世忠部隊改稱后護(hù)軍
      ,岳飛部隊改稱左護(hù)軍,劉光世部隊改稱右護(hù)軍
      。不知兩書何以互歧如此
      。今與南宋其他史籍相參證,知《朝野雜記》此條所記多誤
      ,故不取
      。)

      二、對“鐵浮圖”和“拐子馬”最早的錯誤解釋

      在1140年

      ,南宋王朝派在順昌府做地方長官的是陳規(guī)
      ,作通判的是汪若海。金國的南侵兵馬已經(jīng)進(jìn)入順昌境內(nèi)之后
      ,陳規(guī)與劉锜共同負(fù)責(zé)措置守御事項
      ,汪若海則因須往杭州去乞援于南宋王朝,于五月中旬即挈 帶眷屬離開了順昌

      從宋欽宗趙桓即位以后

      ,在關(guān)于是否割三鎮(zhèn)的問題上,在委任趙構(gòu)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以及趙構(gòu)由相州到歸德去踐皇帝之位的問題上
      ,汪若海都曾參加過謀議,因而在當(dāng)時是被稱為“深沉有度”的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沁@次之挈眷南行,在《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中是被描述為臨陣脫逃的
      。事實上
      ,汪若海這次到杭州也并沒有請到救兵,而他的重回順昌去做通判
      ,卻也是在順昌戰(zhàn)役已經(jīng)結(jié)束
      、順昌的安全已經(jīng)可以確保之后。

      汪若海為要表明自己也是這場戰(zhàn)役直接參與者

      ,便于回任之后
      ,“躬往戰(zhàn)地,或訪親身臨戰(zhàn)之人
      ,或質(zhì)被擄得脫之士”
      ,“聊述順昌之戰(zhàn)勝”,寫成一篇《札子》送呈南宋王朝
      ,“以備朝廷之采擇”
      。其中有專談“鐵浮屠”和“拐子馬”的一段:

      兀術(shù)所將,號常勝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渌鶎⒐コ鞘孔涮栬F浮屠
      ,又曰鐵塔兵,被兩重鐵兜牟
      ,周匝皆綴長檐
      ,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
      ,以皮索相連
      。后用拒馬子,人進(jìn)一步
      ,移馬子一步
      ,示不反顧。

      以鐵騎為左右翼

      ,號拐子馬
      ,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
      ,所不能攻之城
      ,即勾集此軍。

      (六月九日)劉某出軍五千人接戰(zhàn)

      ,……始與虜騎往來馳逐
      ,后直沖入虜軍中,手相扯捽
      ,刀斧相斫
      ,至有提去虜兜牟而刺之者。軍士有中刀洞心而猶刺虜不已者
      ,有偶失地利與虜相抱于城濠而死者

      血戰(zhàn)自辰時至申,虜乃敗走

      ,橫尸遍野,不知其數(shù)
      。劉亦斂兵入城
      。兀術(shù)大怒,親擁三千余騎
      ,直扣東門
      ,射城上人,著城上炮架皆滿
      。又被城上軍以勁弩射走

      兀術(shù)既大敗,乃移寨于城西門

      ,開掘濠塹
      ,……欲為不戰(zhàn)之計而坐困順昌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0二)

      汪若海的這幾段記述

      ,有一部分是從《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中抄襲來的
      ,但也有一部分為該《錄》所不載,則應(yīng)是從一些“親自臨陣之人”或“被擄得脫之士”尋訪而得的
      。其中對于“鐵浮屠”和“拐子馬”做了更具體的解釋
      ,那就是:所謂“鐵浮屠”者,除為《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所說的“重鎧全裝”做了詳細(xì)的說明
      ,如“被兩重鐵兜牟
      ,周匝皆綴長檐,其下乃有氈枕”諸事之外
      ,還要“三人為伍
      ,以皮索相連”;所謂“拐子馬”者
      ,則是列置在左右兩翼的女真鐵騎的一種簡稱

      汪若海對拐子馬所做的解釋是正確的,對鐵浮屠所增加的“三人為伍”等解釋則全然錯誤

      。然而到岳珂編寫《鄂王行實編年》時
      ,卻又合二而一,把汪若海對“鐵浮屠”所做的錯誤解釋移用到于“拐子馬”身上去了
      。從此便以訛傳訛
      ,遺誤千古,故不可不加辨正

      、岳珂《鄂王行實編年》所載郾城戰(zhàn)役中的“拐子馬”

      岳飛是一個喜歡招攬文士的人。在他的軍營中經(jīng)常有大批的“效用使臣”

      。當(dāng)他的軍隊在紹興十年(1140)夏
      、秋間在穎昌府、郾城縣等地與金軍對戰(zhàn)時
      ,隨同部隊在戰(zhàn)地的這類文士必也不少
      。他們親眼看到了這幾次戰(zhàn)役的實況,必也有人將其全過程記載下來
      ,像楊汝翼記載順昌戰(zhàn)役那樣
      。不幸是,到紹興十一年底(1142年初)
      ,秦檜便對岳飛下了毒手
      ,使他父子慘遭殺身橫禍。從此以后,凡與岳飛往還較多的人
      ,便被目為“交通叛將”
      ,曾做過他幕僚的人,更不免被深文周納地加以這樣那樣的罪名
      ,他們的身家性命全受到嚴(yán)重災(zāi)禍
      。因此,凡屬記述岳飛生平事跡
      、特別是戰(zhàn)功的文字
      ,以及和岳飛相往還的書札之類,在這時便大都由原作者自行銷毀
      ,希圖借此滅跡免禍
      。郾城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雖然也必有身臨其境的文士
      、使臣之流曾加記述
      ,在岳飛身遭橫禍之后,這些記載也必然都隨之而灰飛煙滅
      ,自也可以斷言
      。基于這些因由
      ,我們現(xiàn)時所能看到的關(guān)于郾城戰(zhàn)役的最早記錄
      ,是在岳飛身死六十多年之后,由他的孫子岳珂寫入《鄂王行實編年》中的如下一段文字:

      先臣自以輕騎駐于郾城縣,方日進(jìn)未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粘鲆卉娞籼敚伊R之
      。兀術(shù)怒其敗,(紹興十年七月)初八日
      ,果合龍虎大王
      、蓋天大王及偽昭武大將軍韓常之兵逼郾城。先臣遣臣云領(lǐng)背嵬
      、游奕馬軍直貫虜陣
      ,……鏖戰(zhàn)數(shù)十合,賊尸布野
      ,得馬數(shù)百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兀術(shù)有勁軍,皆重鎧
      ,貫以韋索
      ,凡三人為聯(lián)
      ,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
      ,堵墻而進(jìn)
      ,官軍不能當(dāng),所至屢勝
      。是戰(zhàn)也
      ,以萬五千騎來,諸將懼
      ,先臣笑曰:“易耳
      !”乃命步人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
      ,第斫馬足
      。“拐子馬”既相聯(lián)合
      ,一馬僨
      ,二馬皆不能行,坐而待斃
      。官軍奮擊
      ,僵尸如丘。兀術(shù)大慟
      ,曰:“自海上起兵
      ,皆以此勝;今已矣
      !”拐子馬由是遂廢

      岳珂之編寫《行實編年》,是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

      ,其時上距岳飛之死已經(jīng)62年
      ,岳飛生前所帶領(lǐng)的兵將,假如在岳飛受害時年僅二十五六歲的
      ,到這年也已將近90歲了
      ,必不可能還有還有幾個活在人間的。因而岳珂對于郾城戰(zhàn)役的那段敘述
      ,必不會是從親自參與那次戰(zhàn)役的兵將口中聽來的
      。但岳珂編寫此書時所依據(jù)的文字資料,絕大部分我們現(xiàn)時都還可以看到
      ,有一部分較為冷僻的
      ,后來也被岳珂收錄在《金佗稡編》和《金佗續(xù)編》當(dāng)中了,而在上述這些資料當(dāng)中,卻全無詳述郾城戰(zhàn)役的文字
      。岳珂為求能夠把這一空白補(bǔ)充起來
      ,而且要把它補(bǔ)充得有聲有色,他便東拼西湊
      ,把楊汝翼
      、汪若海記載順昌戰(zhàn)役的兩文取來參考,摘錄了兩文中的某些段落
      ,稍加竄改
      ,即移用了來,充作郾城戰(zhàn)役的具體內(nèi)容
      。例如
      ,“貫以韋索”和“三人為聯(lián)”,即是把汪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印分械摹叭藶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皮索相連”稍加改動而成的。而把“鐵浮圖”和“拐子馬”合二為一
      ,則是岳珂把見于楊
      、汪二文中的兩個各不相干的名詞有意加以混淆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耙获R僨
      ,二馬皆不能行”,更是岳珂專憑臆想而創(chuàng)為之說的

      在《鄂王行實編年》成書三年之后

      ,即1206年,南宋王朝的史官章穎以為
      ,劉锜
      、岳飛、李顯忠和魏勝這四員大將的遭遇都很不幸
      ,遂為他們各寫一傳以事表揚
      ,合編為《南渡四將傳》一書,并且表上于朝(事實上即獻(xiàn)諸史館)
      ,以備修撰國史時的采擇
      。其中的《岳飛傳》,完完全全是以《鄂王行實編年》為藍(lán)本
      ,稍加刪潤而成的
      。在記述郾城戰(zhàn)役中大破金軍《拐子馬》一段,則只是把《行實編年》中的“堵墻”改為“如墻”
      ,“是戰(zhàn)也”改為“是役也”
      ,“步人”改為“步卒”
      ,“既相聯(lián)合”改為“相連”,“一馬僨”改為“一馬仆”
      ,此外再沒有不同之處。后來元朝晚年編修的《宋史》
      ,其中的《岳飛傳》果然是照抄了章穎的《南渡四將傳》中的那一篇
      ,連字句間的改動也很少。明
      、清兩代有好幾種記述岳飛事跡的小說《說岳精忠全傳》之類行世
      ,其內(nèi)容雖不盡相同,卻全都在敘述郾城戰(zhàn)役時插入了大破拐子馬一節(jié)
      ,而且也都是以《宋史·岳飛傳》或《鄂王行實編年》為其依據(jù)的
      。這樣一來,就使得一般人對于所謂拐子馬者統(tǒng)一在同一種理解之下:“三人為聯(lián)
      ,貫以韋索”
      ,而且是,只要“一馬仆”
      ,其余二馬自然也都“不能行”了

      四、“鐵浮圖”和“拐子馬”全都不是“三人為聯(lián)

      ,貫以韋索”的

      岳珂在《鄂王行實編年》當(dāng)中把“鐵浮圖”和“拐子馬”混同起來

      ,做史官的章穎又完全依照《行實編年》改寫了一篇《岳飛傳》而上之史館,可以想見
      ,南宋《國史》中的《岳飛傳》必既是毫不改動的照抄了章穎的那一篇
      ,而元朝官修《宋史》中的《岳飛傳》,若非直接從章穎著作中抄來
      ,便必是從南宋《國史》中抄來的
      ,兩篇文字之間的差異處,真可以說是絕無而僅有
      。于是
      ,“三人為聯(lián),貫以韋索
      ,號拐子馬
      ,又號鐵浮圖”之說,從此便成了大家公認(rèn)的“定說”了
      。在明
      、清兩代人所編輯的《宋史紀(jì)事本末》、《續(xù)通鑒》等書中
      ,更無不沿用其說
      。到18世紀(jì)后期
      ,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編篡《御批通鑒輯覽》時,才察覺到此說不通
      ,因而寫了一條“御批”
      ,對之進(jìn)行駁斥,說道:

      北人使馬

      ,惟以控縱便捷為主
      。若三馬聯(lián)絡(luò),馬力既有參差
      ,勢必此前彼卻
      ;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
      ,勇者且為怯者所累
      ,此理之易明者。

      拐子馬之說

      ,《金史·本紀(jì)·兵志》及兀術(shù)等傳皆不載
      ,唯見于《宋史·岳飛傳》、《劉锜傳》
      ,本不足為確據(jù)
      。況兀術(shù)戰(zhàn)陣素嫻,必知得進(jìn)則進(jìn)
      ,得退則退之道
      ,豈肯羈絆己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jìn)
      ,所向披靡
      ,宋人見其勢不可當(dāng),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

      這段話雖是直接針對著《宋史·岳飛傳》中的拐子馬一詞而發(fā)的

      ,但 《宋史·岳飛傳》卻正是輾轉(zhuǎn)因襲了《鄂王行實編年》之誤,把“拐子馬”和“鐵浮圖”合二而為一的
      ,而《行實編年》中對拐子馬的解釋
      ,則是把汪若海對鐵浮圖的解釋照搬來的,因此
      ,這段“御批”還等于間接地對汪若海在其《札子》中對“鐵浮圖”的解釋進(jìn)行了批駁

      如在上文中所已說過的,鐵浮兵和鐵塔兵

      ,都只能是出自漢人口中的一種稱呼
      ,而其所以得此稱呼,則又只能按照楊汝翼在《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中所說
      ,是指金軍中之“重鎧全裝”的那部分士兵而言的
      ,如在此外再附加任何涵義
      ,便必然發(fā)生錯誤。汪若海沒有親自參與順昌戰(zhàn)役
      ,對于金方軍人和戰(zhàn)馬的裝備全不曾目睹
      ,卻偏要在楊汝翼的記載和解釋之外,平空增加了“三人為伍
      ,以皮索相連”等無稽之談
      ,既不近情,也不合理
      ,當(dāng)然不會是從“臨陣之人”或“被擄之士”詢訪得來的。

      《通鑒輯覽》中的這條“御批”

      ,不論用以駁斥“鐵浮圖”或“拐子馬”
      ,全都是切中要害,很有說服力的
      。但是
      ,在楊汝翼的《順昌戰(zhàn)勝破賊錄》中對鐵浮圖已經(jīng)給予了正確的解釋,在駁斥了汪若海的謬說之后
      ,當(dāng)會很自然地回到楊汝翼的正確解釋上去
      ;而楊汝翼、汪若海二人對于“拐子馬”一詞卻全未給予任何解釋
      。在《通鑒輯覽》的這條“御批”當(dāng)中
      ,雖然論證了“三馬聯(lián)絡(luò)”與“三人相連”之不合情理,然而說
      ,拐子馬仍是南宋人見金兵“列隊齊進(jìn)
      ,所向披靡,勢不可當(dāng)
      ,遂從而妄加之名目”卻也仍然是一個不能使人信服的解釋
      。因此,人們?nèi)圆幻庖獑枺汗兆玉R既與鐵浮圖同樣不是“三人相連”或“三馬聯(lián)絡(luò)”的
      ,那么
      ,它究竟是指金軍中的什么部隊而說的呢?

      、“拐子馬”就是左右翼騎兵

      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六

      ,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七月乙未有一條記載說:

      詔北面都部署,自今與敵斗

      ,陣已成列
      ,除“東西拐子馬”及“無地分馬”外,更募使臣
      、軍校拳勇者
      ,量地形遠(yuǎn)近
      ,押輕騎以備應(yīng)援。

      先是

      ,以大陣步騎相半
      。敵諜和王師不敢擅離本處,多盡力偏攻一面
      ,既眾寡不敵
      ,罕能成功。故有是詔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曾公亮等人編篡的《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七,也有一段記載說:

      “東西拐子馬陣”

      ,為大陣之左右翼也
      。本朝西北面行營,“拐子馬”并選精騎
      。夷敵用兵
      ,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
      ,捍御不及則有奔突之患
      ,因置“拐子馬陣”以為救援。其兵
      ,量大陣之?dāng)?shù)
      ,臨時抽揀。

      從上邊的兩段引文中

      ,可知“拐子馬”一詞在北宋的前期便已出現(xiàn)
      。而見于這兩段引文中的“拐子馬”,又全不是指敵人(當(dāng)時北方敵人為遼)方面的某種騎兵
      ,而是宋人自指其前線上某一種騎兵說的
      。《長編》所載詔令以“東西拐子馬”與“無地分馬”對舉
      ,所謂“無地分馬”者
      ,乃是指沒有固定列鎮(zhèn)的方位和地點,只準(zhǔn)備隨時聽令相機(jī)策應(yīng)或赴援某部之用的騎兵
      ;而 “東西拐子馬”者
      ,則是有固定列陣方位,亦即《武經(jīng)總要》中所說“為大陣之左右翼”的騎兵

      以上引兩條記載與楊汝翼

      、汪若海記順昌戰(zhàn)役的文字相參證,我們就可對“拐子馬”一詞得出確切理解了:

      、《續(xù)通鑒長編》和《武經(jīng)總要》中的“東西拐子馬”
      、“大陣之左右翼”
      ,和見于楊汝翼、汪若海二人文章中的“兩拐子馬”
      、“以鐵騎為左右翼
      ,號拐子馬”,是完全相對應(yīng)的
      ;所謂“兩拐子”實即等于說“兩翼”
      ;所謂“東西拐子馬”實即等于說“左右翼騎兵”。

      、《續(xù)通鑒長編》和《武經(jīng)總要》中的“拐子馬”是北宋人自指其“大陣左右翼”的騎兵而言
      ,而見于楊汝翼記載中的“兩拐子馬”,卻又恰恰是出諸“河北簽軍”之號
      ,而非出于女真士兵口中的
      。所謂“河北簽軍”者,照我們上文所考釋
      ,其人本皆漢人,其話也全是漢話
      ,則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拐子馬”
      ,自然也是沿用北宋以來已在習(xí)用的一個名詞,不會有新加的含義在內(nèi)
      ,也是可以斷言的

      在北宋時期內(nèi)的詞匯中,不但有“拐子馬”

      ,還常見有“拐子城”的稱呼
      。在《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六,于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記金兵圍攻開封城時
      ,即屢次談及守御拐子城的事
      。例如:

      一日壬辰條有云:“車駕幸京城南壁,……已而幸宣化門

      ,徒步登拐子城
      ,親視虜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四日乙未條有云:“賊初到即力攻東壁通津門拐子城

      ,時劉延慶頗練兵事,措置獨有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六日丁酉條有云:“金人犯闕幾旬日,……攻城日急

      ,而善和
      、通津
      、宣化三門尤為緊地,……姚仲友于三門兩拐子城別置兩圓門
      ,……”

      九月庚子條有云:“宣化門告急

      ,姚仲友領(lǐng)兵守南北拐子城。所以不捍御水門者
      ,以水門不可遽犯
      。故急攻二拐子。矢石如雨
      。樓櫓皆壞
      。”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一的《東都城外》條亦載:“東城一邊

      ,其門有四
      。東南曰東水門,乃汴河下流水門也
      ,其門跨河
      ,有鐵裹窗門,遇夜
      ,如閘垂下水面
      。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拐子城
      ,夾岸百余丈
      。”

      據(jù)上引各條資料可以證明

      ,建筑在汴京城的各城門外
      用以拱衛(wèi)城門的兩道各成直角的對立垣壁,北宋人稱之為拐子城
      ;設(shè)置在正面大陣兩翼的騎兵部隊
      ,北宋人稱之為拐子馬陣。是拐子一詞乃北宋人的習(xí)用語詞
      ,當(dāng)無疑義
      。不幸的是,在北宋滅亡之后
      ,這一語詞竟跟隨著中原和華北地區(qū)而一同淪陷
      ,它雖還保存在中原和兩河地區(qū)居民的口語當(dāng)中,卻不曾被南渡的軍民人等帶往南方
      。他們聽到這一名詞雖也完全懂得
      ,卻也不再用以稱呼自己的兩翼騎兵。故在南宋初年的楊汝翼和汪若海,對拐子馬這一名稱還能通曉其涵義
      ,還不曾在其記述順昌戰(zhàn)役的文字中對它作任何曲解和附會
      ;到南宋中葉的朱熹已不知此事之原委、曲折
      ,更不免對之茫然不知其為何物了
      。例如:

      黎靖德編《朱子語錄》卷一三三《夷狄》門載,朱熹曾向他的學(xué)生說

      ,當(dāng)宋徽宗派人去與金人聯(lián)系夾攻遼朝時
      ,高麗國王向北宋派往高麗的兩位醫(yī)師說:“女真不是好人,勝契丹后必及宋
      ,而吾國亦不能自存
      。”又說:“女真作一陣法甚好
      ,我今思得一法勝之
      。”對于被高麗國王稱為“甚好”的女真陣法
      ,朱熹繼即加以解釋說:“蓋如拐子馬之類
      。”按照《武經(jīng)總要》所說
      ,“拐子馬陣”乃是北宋對敵作戰(zhàn)時所常擺布的一種陣式
      ,怎么被說成是女真的一種甚好的陣法呢?可見朱熹已不知拐子馬的確鑿涵義了

      岳珂和章穎,較朱熹更為晚出

      ,對于拐子馬一詞自然更莫名其妙
      ,于是就只能望文生義,硬把“鐵浮圖”和“拐子馬”二者牽合為一
      ,并借用汪若海對“鐵浮圖”的錯誤解釋來解釋“拐子馬”
      ,另外還附益了“三人相連,一馬仆
      ,二馬不能行”等話語
      ,以致與“拐子馬”的確切涵義就不能不愈去愈遠(yuǎn)了。

      、糾駁岳珂的“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和“拐子馬由此遂廢”諸謬說

      (一)

      金朝的軍隊

      ,是以騎兵為主的。凡是由女真本族的丁壯所組成的部隊
      ,或從其所管轄的各少數(shù)民族征調(diào)來的部族兵
      ,大致上都是騎兵。只是從漢族地區(qū)征簽的兵丁,才編制為步兵隊伍
      。而且在作戰(zhàn)時
      ,總要他們首先去“沖冒矢石”。如《歸潛志》所說
      ,每當(dāng)金朝下令簽軍之時
      ,居民則“號泣怨嗟”,州縣均為之“騷然”
      ,“驅(qū)此輩戰(zhàn)
      ,欲其克勝”,當(dāng)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
      ,金軍的主力,及其恃以取勝的
      ,當(dāng)然只有騎兵
      ,包括被漢族士兵稱作鐵浮圖和拐子馬的那些部隊。打了勝仗
      ,固應(yīng)歸功于他們
      ;打了敗仗,也同樣歸咎于他們
      。而從宋
      、金間發(fā)生戰(zhàn)爭以來,金的主力部隊被宋軍打敗的事卻也是不少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跬跣袑嵕幠辍芬詾椋越鹑似鸨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只要鐵浮圖
      、拐子馬一上陣,便戰(zhàn)無不勝
      ,只在郾城戰(zhàn)役中
      ,才被岳飛識破其弱點,“乃命步人以麻扎刀入陣
      ,勿仰視
      ,第斫馬足”,才第一次把鐵浮圖
      、拐子馬打敗
      ,而且,“拐子馬由是遂廢”
      。這顯然是不合情理
      ,也不符合史實的。

      首先,宋軍以大刀

      、長斧入金陣而砍其馬足
      ,并因此而戰(zhàn)勝金軍的事,在郾城戰(zhàn)前就已有了不只一次了
      。例如: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一載:紹興四年(1134)十月韓世忠在揚州大儀鎮(zhèn)打敗金軍,其過程是:“韓世忠引兵次大儀鎮(zhèn)
      ,勒兵為五陣
      ,設(shè)伏二十余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饘橐病皳龛F騎過五陣之東”
      ,世忠“傳小麾,鳴鼓
      ,伏者四起”
      。“背嵬軍(按
      ,即韓世忠的侍衛(wèi)軍)各持長斧
      ,上揕人胸,下削馬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鸬尿T兵“全裝陷泥淖中,人馬俱斃
      。遂擒撻也
      。”

      、《朱子語類》卷一三二
      ,記有朱熹關(guān)于紹興十年順昌戰(zhàn)役的一段話:

      張棟(字彥輔)謂劉信叔(按,即劉锜)親與他言:順昌之戰(zhàn)

      ,時金人上十萬人圍了城,城中兵甚不多
      。劉使人下書
      ,約戰(zhàn)。虜人笑
      。是日早
      ,虜騎迫城下而陣,連山鐵陣
      ,甚密
      ,不動。劉先以……肉飯犒師,……以所犒一隊持斧出
      ,令只掀起虜騎(馬甲)
      ,斫斷馬腳。人馬都全裝
      ,一騎倒
      ,又粘倒數(shù)騎。虜人全無下手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瓪⑸醵唷L斢X得勢敗
      ,遂遁走
      。”(《語類》卷一三六載有另一人所記此次談話
      ,末段作:“但聞多遣輕銳之卒
      ,以大刀斫馬足。每折馬一足
      ,則和人皆仆
      ,又有相蹂踐者。大率一馬仆
      ,則從旁而斃不下數(shù)十人
      。”)

      上引這些資料所說的

      ,全是宋軍用斧或長斧或大刀斫斷馬足而戰(zhàn)勝金軍的事
      ,而所戰(zhàn)勝的金軍,又都是“人馬都全裝”的“鐵騎”
      ,其中也必然包括有鐵浮圖和拐子馬
      。因此,既然以上十萬的大軍作戰(zhàn)
      ,而其中無勁旅
      ,當(dāng)然是不可想象的。更何況在楊汝翼
      、汪若海兩人記述順昌戰(zhàn)役的文字中
      ,分明提到金軍中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都已參戰(zhàn),而且都被打敗了
      。既然如此
      ,則說在郾城戰(zhàn)役以前,鐵浮圖
      、拐子馬不曾被宋軍打敗過
      ,這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真相的

      (二)

      在任何一次規(guī)模較大、用兵較多的戰(zhàn)役當(dāng)中

      ,斷無只在正面擺布大陣
      ,而不配置左右兩翼的道理。拐子馬的正確解釋既然是左右翼騎兵
      ,則說在郾城戰(zhàn)役之后
      ,金人在作戰(zhàn)時就不再配置左右翼騎兵,這顯然不成道理
      ,正面的大陣如一旦打了敗仗
      ,難道也要從此不再設(shè)置正面大陣嗎!事實上
      ,金國自從發(fā)動侵宋之師以來
      ,一直都使用著所謂“三生陣”,而這“三生陣”就正是包括正面和左右兩翼在內(nèi)的一個統(tǒng)名
      。石茂良的《避戎夜話》 [3]中有專記此事的一段文字:

      頃在殿前

      ,見御寶批降到金人三生陣同命隊法,令姚仲友以下各陳己見以聞

      凡敵人遇我?gu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必布圍圓陣當(dāng)鋒,次張兩翼
      ,左右夾攻
      ,故謂之三生陣。每隊一十五人
      ,以一人為旗頭
      ,二人為角,三人為從
      ,四人為副
      ,五人為徼。旗頭死
      ,從(者)不生還
      ,還者并斬。得勝受賞
      ,亦然
      。故謂之同命隊。

      圓陣當(dāng)鋒

      ,兩翼夾攻
      ,既為金軍經(jīng)常采用的戰(zhàn)術(shù)
      ,是不可能因某個局部的一次勝敗而從根本上進(jìn)行改變的

      從南宋的許多史書的記載上

      ,在郾城戰(zhàn)役之后,也仍可看到
      ,金軍在與宋軍作戰(zhàn)時
      ,還照樣在兩翼配置精騎,亦即照樣使用“拐子馬陣”
      。例如: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0五

      ,于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十八日記宋軍于柘皋鎮(zhèn)大破金軍事,說道:

      兀術(shù)率鐵騎十余萬

      ,分兩隅
      ,夾道而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醯瞒廛姖?jì)渡
      ,奮勇先登,薄其右隅
      ,賊陣動
      。……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jìn)
      ,德率眾鏖戰(zhàn)
      ,大破之。

      另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所記這次戰(zhàn)役的文字

      ,還可得到一些補(bǔ)充材料:

      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jìn)

      ,德率眾鏖戰(zhàn),(楊)沂中曰:“敵便習(xí)在弓矢
      ,當(dāng)有以去其技
      。”乃令萬兵各持長斧
      ,堵而前
      ,奮銳擊之,金人大敗

      可見宋軍這次之大破金方的拐子陣

      ,所使用的辦法,和大儀鎮(zhèn)
      、順昌城諸戰(zhàn)役完全相同
      ,是以長斧入陣,“上揕人胸
      ,下斫馬足”的
      。這既可說明,用麻扎刀砍斷馬足
      ,從而使金的騎兵大受挫敗
      ,這并不是由岳飛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一種辦法
      ,而是在其前其后全都使用過的;還可說明
      ,岳珂所說
      ,在郾城戰(zhàn)役之后,“拐子馬由此遂廢”
      ,完全是不顧事實的無稽之談

      而且,不只是在晚于郾城戰(zhàn)役一年的柘皋戰(zhàn)役中有拐子馬的出現(xiàn)

      ,在郾城戰(zhàn)役二十多年之后
      ,在宋方的記載當(dāng)中,仍然說金方使用拐子馬參加戰(zhàn)斗
      。如《宋史》卷三六七《李顯忠傳》所載:

      孝宗即位

      ,隆興元年(1163),……顯忠陰結(jié)金統(tǒng)軍蕭琦為內(nèi)應(yīng)
      ,請出師
      ,自宿、亳出汴
      ,由汴京以逼關(guān)陜
      。……時張浚開都督府
      ,四月
      ,命顯忠渡江督戰(zhàn),乃自濠梁渡淮
      ,至陡溝
      。琪背約,用拐子馬來拒
      ,與戰(zhàn)
      ,敗之。

      盡管在此以后

      ,拐子馬一詞確實是極少出現(xiàn)了
      ,但是,它所以極少出現(xiàn)
      ,也仍然不是因為“拐子馬由此遂廢”
      ,而是因為,這時宋
      、金軍隊中的將官與士兵(包括金軍中的簽軍在內(nèi))
      ,全已換了一代人,在他們的口語和詞匯當(dāng)中
      ,全已不再存在“拐子馬”這個詞兒
      ,都不再以此稱呼金軍的兩翼騎兵
      ,從而在南宋人的文字記載當(dāng)中,這一名詞也隨之而逐漸消失了

      ——選自鄧廣銘《岳飛傳》附錄,增訂本

      ,人民出版社1983年

      【注釋】

      [1]此書全文俱收入《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附注中亦引錄此文
      ,但謂系郭喬年撰
      。不知何以歧互如此。

      [2]《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

      [3]自《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八轉(zhuǎn)引

      后記

      讀完文章,你有哪些啟發(fā)或者評論呢

      ?歡迎發(fā)到欄目郵箱417075835@qq.com
      ,優(yōu)質(zhì)內(nèi)容將有機(jī)會獲得北大教授簽名贈書哦。

      關(guān)注“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計劃”公眾號

      ,獲取更多優(yōu)質(zhì)學(xué)習(xí)資料

      END

      田余慶:說張楚——關(guān)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7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華爾街對決:玩不過就掀桌子 三國袁術(shù)···

      下一篇: ,爾朱榮這一生罵名滾滾,可是他部下都是人才" rel="prev"> 堪比南北朝的袁世凱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錯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