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來看,自有其糟粕迷信的一面,不過,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
陰陽五行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來自于戰(zhàn)國末期的鄒衍。鄒衍是齊國人,戰(zhàn)國末期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鄒衍是一個奇人,他的學說大多荒誕不經(jīng),充滿著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因為他喜歡談論陰陽、天象、災異,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談天衍”,從這調侃氣息不輸現(xiàn)代人的名號,可見他的學說并不很被當時人所重視。其著作后來也幾乎都遺佚,而能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著作,就只有《呂氏春秋》中的《應同篇》了。
按照《應同篇》的說法,“五德終始說”中的“五德”,就是指五行的五種旺氣;而“終始”二字,就是終結了又重新開始的意思。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充滿神秘主義的循環(huán)命定論。按照《應同篇》原文所謂的“土德后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朝代更替的順序應該是土、木、金、火、水,即所謂土生木,木生金,金生火,火生水。鄒衍認為歷史就是按照這樣五行輪替的原理循環(huán)轉移的。每一個時代,要受到五行中的某一行的支配;帝王將要興起時,天就降下祥兆,而這個祥兆又符合五行中某一行的“德”。
比如中華民族的老祖宗黃帝,黃帝顯露王氣時是“土德興”。那時候,天空中竟然出現(xiàn)了大蚯蚓、大螻蛄,這條蚯蚓據(jù)說有十余丈長,幾米粗。由于蚯蚓都是“土生土長”的生物,這個朝代也就是中華民族有跡可循的始祖,就被認定為“土命”,從此揭開了有記載的古代中國的序幕。
于是黃帝時代的典章制度都要“尚土”,衣服顏色、旗幟等都要崇尚黃色。夏禹時是“木德勝”,傳說中上天就在秋冬時節(jié)顯示草木不凋零的景象。鄒衍將這種五行推移法,一直推算到了周文王。周代被認為是“火德勝”,那么按照“代火者必將水”的推理,取代周王朝的朝代就應當是“水德勝”了。鄒衍個人的生命有限,不知道自己的這一推理,竟為后世帝王倍加重視,視為有關國祚長短江山穩(wěn)固的大事。
“五德終始”學說,認為歷史是按照五行的原理循環(huán)轉移的,帝王的興廢、王朝的更替,都要受五行中某一行所支配,由此便形成了唯心主義的歷史循環(huán)論。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學說在民眾的思想里逐步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已經(jīng)被默認為上天規(guī)定的某種真理,逐漸成為各朝各代帝王的專利,成為他們手中維護王權的工具,后來竟演變?yōu)榧兇獾木龣嗌袷谒枷耄禾熳邮苊谔?,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盡管誰也沒看見過,但大伙兒都相信,是神秘的“天”在主宰著一切。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用陰陽、五行學說構筑了一個十分完整的哲學體系,對后世的影響同樣巨大。董仲舒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這對后世的影響亦是極深的,且?guī)缀鯘B透到了中國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由于其消極、負面的影響,更使其成為迷信思想的淵藪,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從此自稱“奉天承運皇帝”。
鄒衍所創(chuàng)立的“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嚇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tǒng)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之施”,將仁義道德也同時施惠于底層老百姓。也就是為如何忽悠統(tǒng)治者在缺乏制度制約的情況下謹遵道德規(guī)范提供一個理論基礎。
但是,鄒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理論后來會反過來被許多統(tǒng)治者所利用,當做自己改朝換代、鞏固統(tǒng)治的理論依據(jù),并為后來荒唐無稽的讖緯學、充滿迷信色彩的易學等開了先河,更使五德始終學說成為眾多迷信思想的溫床。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