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天下到底是屬于一個人,還是屬于黎民蒼生
。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爭論著
。 以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
,國家當然是屬于全體國民的
。但古代的帝王心中可不是這樣想
。無論是秦始皇
,還是漢高祖
。
他們心中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能夠永遠屬于自己的后代
。這種家天下的思想無疑是他們心中貪欲的體現(xiàn)
。
,到底是用來防范誰.png" />
【一】鏟除諸異姓王 時代決定一個人的境界
。 劉邦與秦始皇,其實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
。秦始皇為了能夠永享權(quán)力
,不甘心自己生命有限。
為此居然相信長生不老這種荒誕的傳說
。這背后是秦始皇對權(quán)力病態(tài)的貪戀
,心中放不下,自然要掙扎
。
因為貪念
,所以害怕失去,這份恐懼讓歷史上許多帝王做出看起來很荒誕的事情
。比如秦始皇被徐福欺騙
。
徐福欺騙秦始皇,屢次得手
,正是因為徐福抓住了秦始皇的心理
。打著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幌子,騙取個人利益
。
劉邦也是如此
,劉邦出身本來就不高。一個村野混混
,內(nèi)心能夠多大的格局
?劉邦能夠得天下完全是誤打誤撞。
時代造就英雄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并不是劉邦能力多么強,他只是比普通人能力略微強一點
,機緣巧合網(wǎng)羅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
。
為其賣命打江山,與其說是劉邦打下的江山
,不如說是劉邦手下眾將士共同打下的江山
,既然是共同打下的江山。
劉邦想一個人獨吞
,自然是天理難容
。劉邦內(nèi)心很清楚
,在垓下對戰(zhàn)項羽時
,如果不許諾韓信
、英布、彭越等人封王封侯的利益
。
這些人是不會為他賣命的
。因為利益結(jié)成的同盟,最后也必將會因為利益而解散
。這一點在劉邦得到江山做了皇帝之后
,就表現(xiàn)出來了。
只可惜那些被鏟除的諸多異姓王
,
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 ,或者他們明白,但沒有辦法
,在當時那個境況下
,必須要做出抉擇。
【二】劉邦制定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很荒誕
。 劉邦分封各諸侯王
,內(nèi)心是不情愿的。但是沒辦法
,已經(jīng)答應(yīng)的事情
,又不能公開反悔,否則何以取信于天下
。
天下猶如一個蛋糕
,總量就這么大,眼看著被諸異姓王分走
,劉邦的心中不僅是不情愿
,更多的是不安和恐懼。
分封制和郡縣制有著天壤之別
。分封制相當于國中國
,被分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其實就是一個土皇帝
。
自己想發(fā)展軍事
,圖謀不軌,皇帝也只能干看著無法插手干預(yù)
。但郡縣制就不同了
,能夠?qū)崿F(xiàn)權(quán)力的集中。
實行郡縣制
,即便是村子里的官員
,皇帝又能夠及時掌握,并且可以隨意任命和罷免。這樣可控性就大大增強了
。
劉邦分封了諸開國功臣后
,心理恨不踏實,總覺得這些異姓王有朝一日會謀反
。即便自己在位時沒有謀反
。
那也保證不了自己后代做皇帝時,他們不會謀反
。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
,劉邦費盡心機,把這些異姓諸侯王一個個都鏟除了
。
這還不算完
,劉邦還制定了一個盟約,叫做白馬之盟
。大體說的是
,只要漢朝存在,大臣及后代就有好日子過
。
這是先許諾好處
,緊接著要求不是皇族姓劉的人,不可以封王
。
如果封了,天下人可以共同攻擊他。【三】白馬之盟到底是用來防范誰 防的是枕邊人
。 劉邦在制定白馬之盟的時候
,那些已經(jīng)被分封的諸侯王,已經(jīng)一個個的都被劉邦鏟除了
,如果說劉邦是為了以后避免再出現(xiàn)異姓諸侯王
。
完全可以對自己的后代立下家規(guī)即可,沒有必要公開對天下人說
。畢竟是否分封諸侯王
,是皇帝說的算。
只要皇帝不開口
,誰想封王
。那也只能是想想,但這種情況是在皇帝有執(zhí)政權(quán)力的情況下
,如果皇帝年紀小
。
由太后或者外戚掌權(quán),那就不好說了
。劉邦在晚年
,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呂后是一位有野心的女人
。從實際情況來看。
在劉邦駕崩之后
,呂后也確實把自己家族呂姓之人
,都分封為諸侯王。但由于呂后把持朝政大權(quán)
。
劉邦的白馬之盟并沒有及時發(fā)揮作用
,
而是在呂后去世以后,白馬之盟才被重新提起,呂姓的諸侯王才被廢除。結(jié)語:
總之
,在諸異姓王已經(jīng)被鏟除的情況下
,劉邦依然制定了白馬之盟,其本質(zhì)意圖是為了用來防范呂后
,在自己駕崩之后專權(quán)
,避免劉氏的江山流落呂氏手中。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
,在這里,靜下心
,我?guī)愦┰侥乔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回來,你會更加粉嫩
。關(guān)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
劉邦建立漢朝后是怎么除掉七個異姓王的?哪幾個異姓王
?
漢初七大異姓王的結(jié)局:
1、韓王信本名韓信
,后被封為韓王
。為了與同名同姓的興漢三杰之一楚王韓信相區(qū)別,一般習(xí)慣稱他為“韓王信”
。韓信(?-前196)是秦末漢初的人物
,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后來投降匈奴
。韓王信逃亡匈奴時
,因為已經(jīng)作了一定的準備,還顧得上攜家?guī)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包括王太子在?nèi)
,尚不算太過狼狽
。后來到了頹當城,居然一下子添了兩口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和蹂a(chǎn)下一子
,因地制宜命名為韓頹當,太子妃也產(chǎn)下一子
,取名韓嬰
。文帝14年,韓頹當
、韓嬰叔侄率領(lǐng)他們的部屬投歸了大漢
。
2、趙王張耳
。漢4年(前203年)11月
,劉邦立張耳為趙王,大致轄治原趙國故地
,都襄國(今河北邢臺)
。第二年秋天,張耳病死
。
3
、淮南王英布。前196年
,英布反叛失敗后
,跟隨吳臣的使者來到番陽(今江西波陽),結(jié)果在農(nóng)舍中被人輕易殺死
。最后
,英布的頭顱被人送往長安報捷請賞。
4
、楚王韓信
。漢6年(前201年)12月,劉邦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削去韓信的楚王爵位
,降封他為淮陰侯
,從此伴食京師,無所事事
,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
。漢11年(前196年)正月,再次因莫須有的“謀反”罪名
,被遭到呂后脅迫的丞相兼老友蕭何騙到長樂宮誘殺
,并被夷滅三族。
5
、梁王彭越
。漢10年(前198年)9月
,陳豨反叛,劉邦率軍親征
。到了邯鄲后
,感到兵力不足,就征召彭越領(lǐng)梁軍參戰(zhàn)
。彭越已經(jīng)安富尊榮喪失斗志
,他重復(fù)了英布當年的錯誤,稱病未往
,派手下將領(lǐng)帶了一些人馬前去邯鄲見高祖聽命
。劉邦大怒,派人前去斥責(zé)
。彭越這下子才知道天威莫測
,有些害怕了
,想親自朝見皇帝
,當面謝罪。部將扈輒說:“當初不去
,受到斥責(zé)才去
,去后就會被擒,于事無補
。依我看
,不如干脆發(fā)兵反了拉倒!”彭越不聽,依然稱病
,敷衍塞責(zé)
。
當時,梁國太仆有罪
,彭越正要處分他
。此人乘隙逃往長安,控告梁王彭越與扈輒合謀造反
。劉邦派人突然逮捕彭越
,將他囚禁在洛陽。彭越因為沒有任何異圖
,所以毫無準備
,束手就擒。三司會審后
,審訊結(jié)果是:“已有謀反跡象
,按律該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钜膊贿^為己甚
,寬大為懷
,將彭越予以赦免,削去王號
,貶為庶人
,派人押送到蜀郡青衣(今四川臨邛)監(jiān)視居住。彭越縱有過錯
,也無非是沒有親自領(lǐng)軍從征
,這跟當年英布的問題,實在是異曲同工相映成趣
。他之所以如此迅捷地遭受到這么嚴厲的處罰而無可奈何別無選擇
,是因為天下已定,世間已無楚霸王
。
彭越滿腹委屈
,含悲忍淚往前走。他實在好彩
,又實在太不長眼
,居然在途經(jīng)鄭縣(今陜西華縣)時,恰巧碰上了從長安前往洛陽的呂后
。失國的王爺像個孩子似的痛哭流涕
,向這個普天之下最有權(quán)勢的女人訴說自己的冤屈。他并無奢望
,只是請求皇后幫助說情
,讓高祖改變成命,允許自己回老家昌邑終老
。
呂后一臉奸笑
,滿口答應(yīng),當即讓彭越隨自己回返洛陽
,彭越樂滋滋地聽從了
。誰知呂后一回到洛陽就變了臉色,極力勸說劉邦斬草除根
,立即處死彭越
,免除后患。劉邦經(jīng)過長考后
,終于點了頭
。可憐的彭越當天晚上臨睡前看著窗外澄澈的月光
,想起總算可以回到故鄉(xiāng)了
,心頭得到莫大的安慰。他很感激呂后
。
呂后派人告發(fā)彭越再次謀反
,廷尉王恬開奏請?zhí)幰詼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劉邦照準。漢11年(前196年)3月
,彭越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殺
,梟首示眾,并夷滅三族
。其肢體更被剁成肉醬分送各家諸侯
,以資炯戒。
6
、燕王臧荼
。 臧荼屬于項羽膝下舊封的孑遺,原封燕王
。漢5年(前202年)正月
,劉邦再次封臧荼為燕王,大致轄治原燕國故地及遼東地盤
,都薊(今北京大興)
。7月,臧荼舉兵反叛
,高祖領(lǐng)兵鎮(zhèn)壓
。9月
,臧荼戰(zhàn)敗被俘
,劉邦改立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
。
7
、長沙王吳芮。項羽在戲下封吳芮為衡山王
。漢5年(前202年)2月
,劉邦改封他為長沙王,轄治長沙
、豫章
、象郡、桂林
、南海等郡
,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幾個月后
,吳芮病逝
,其子吳臣襲封為長沙王。
補充: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
,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
,與劉邦是同鄉(xiāng)好友
,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
。劉邦當泗水亭長時
,常隨出入上下。楚漢戰(zhàn)爭中
,官至太尉
,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陳豨叛亂
,劉邦在攻擊盧綰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
,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
。以樊噲
、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
、漁陽
、右北平、遼西
、遼東等郡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著他的家屬
、宮人
、親信等共數(shù)千騎,在長城下等候
,希望劉邦病愈之后
,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四月劉邦駕崩
,盧綰遂帶領(lǐng)眾人逃亡到匈奴
。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
,盧綰死于匈奴
,享年63歲。
劉邦生前所立的白馬之盟為什么在其死后成了擺設(shè)?
我個人認為,白馬之盟可能根本從來沒有過,只是大臣們推翻呂氏之后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
,就像說惠帝劉盈的六個兒子都是假的一樣
,死無對證。
先看看白馬之盟是什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妒酚洝翁蟊炯o》中記載:高祖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日:“非劉天王者
,天下共擊之
。”另外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記載“高帝末年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誅之”
。意思就是非劉姓而封王,無軍功而封侯的人
,是可以全天下一起討伐他的
。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
,這里面一點真的很多
。
疑點一:為什么記載于《呂太后本紀》卻沒有記載在《高祖本紀》?
不要說我這個是挑刺
,這段很重要
。因為《呂太后本紀》里的這段記錄只是說呂后將這件事轉(zhuǎn)述給呂祿、呂產(chǎn)他們
,告訴他們要小心
。卻不是直接描寫這件事。而高祖本紀才是記載劉邦生前言行的傳記
,這么重要的一個盟約,在《高祖本紀》里居然沒有
,這個本身就不合邏輯
。于是引出了第二個疑點。
疑點二:白馬之盟究竟訂立于什么時間
?
《呂太后本紀》里面寫“高祖已定天下”
。那就是劉邦得天下之后,可劉邦封了八個異姓王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寫高祖末年。那末年又是哪一年
?這么重要的盟約
,這么模糊的嗎
?不說具體哪一天,連哪年都不知道
。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疑點三
。
疑點三:至劉邦死,仍有異姓諸侯王在
,劉邦難道自己打臉
?
如果訂立白馬之盟時,異姓諸侯王已經(jīng)全部除掉
,那沒問題
,往事不咎。但事實上
,直到劉邦死都有一個諸侯王沒有獲罪
,雖然楚王韓信被貶后被殺,趙王張敖被降為侯
,梁王彭越被殺
,韓王信、燕王臧荼
、淮南王英布造反戰(zhàn)敗
,燕王盧綰逃亡匈奴。但還有一個人好好的繼續(xù)做著他的王
,那就是長沙王吳芮之子吳臣
。吳芮病故后吳臣承襲長沙王爵位。
那即使吳臣沒有犯罪
,劉邦也應(yīng)該將他的爵位降為侯才對
。因為你不姓劉就不能做王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菦]有
。飛彈劉邦沒有降吳臣的爵位,后來惠帝劉盈
、呂后都沒有這么做
,甚至吳臣死后他兒子吳回還繼續(xù)繼承爵位成了第三代長沙王。長沙王是異姓諸侯王忠最弱的一個
,何況已經(jīng)到了第二代
,劉邦不存在忌憚他的事情,如果真的有白馬之盟
,劉邦作為皇帝
,為了樹立規(guī)矩,更應(yīng)該廢掉他,哪怕封地不變少
,至少不能保留王號
,可是劉邦沒這么做。是不是說明當時可能根本沒有白馬之盟
?
那如果沒有白馬之盟
,為什么《史記》會記載呢?
呂后死后
,眾大臣聯(lián)合劉氏宗親
,發(fā)動政變,鏟除諸呂
。宣稱包括前后少帝在內(nèi)的六個惠帝的兒子的生母是在呂氏府中有孕后再送入宮中
。夏侯嬰將他們秘密處死,眾臣擁立代王劉恒繼位
,是為漢文帝
。所以,呂氏是政治斗爭失敗的一方
,既然失敗了
,自古以來就是要被潑臟水的。但實際上
,誰又能說的清事實究竟是怎么樣呢
?
想想發(fā)動政變的是誰?劉氏宗親只是在外面起兵配合
,真正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還是朝中的老臣們:周勃
、灌嬰、陳平
、王陵
、夏侯嬰等等。他們因為呂后掌權(quán)時被打壓
,所以郁郁不得志
。而所謂白馬之盟中簽訂盟約的也是這批人,故而
,如果他們自導(dǎo)自演一出
,那真相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既然要滅呂氏
,當然羅織得罪名越多越大越好。如果他們說好
,編了一個白馬之盟
,以此說明呂氏非劉而王,他們就可以奉劉邦遺命“共誅之”了。而繼位后的文帝劉恒
,作為既得利益者
,也自然順水推舟承認了這一點。故而
,沒有準確時間
,司馬遷也記不出來。這就是比較合理的解釋了
。
當然
,以上只是一種推測,見仁見智了
。
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劉邦先后鏟除六個,最后只有兩人善終嗎
?
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
,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
,并用手指蘸血來涂在嘴上
,以示恪守盟約。對于劉邦制定的“白馬之盟”
,內(nèi)容就是要確保漢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
,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
對此
,在筆者看來,漢高祖劉邦之所以留下“非劉氏而王
,天下共擊之”的規(guī)定
,無疑是和西漢初期的異姓王存在直接的關(guān)系。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
,可以說讓漢高祖劉邦非常頭疼
。就這些手握兵權(quán)的一方諸侯,顯然會對西漢王朝造成直接的維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诖耍槍ξ鳚h初期的八大異姓王
,劉邦先后鏟除了六個
,也即只有兩人善終
。
首先,秦朝末年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在天下大亂的背景下,漢高祖劉邦也舉兵起義
。在秦朝滅亡后
,劉邦又和項羽展開了激烈地較量。在這一過程中
,不少諸侯投靠了劉邦
,成為劉邦擊敗項羽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礎(chǔ)上
,等到建立西漢王朝后
,漢高祖劉邦自然需要論功行賞,也即功勞大的封王
,功勞小的封王
,這是西漢初期異姓王得以誕生的歷史背景。
在西漢初期
,劉邦分封了八位異姓王
,這八人分別是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趙王張耳、燕王臧荼
、后燕王盧綰
、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
,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親兵討平
。后燕王盧綰也被逼而叛變
,最后老死在匈奴。
至于千古名將——楚王韓信
,則被貶為淮陰侯
,后被呂后處死。梁王彭越被貶
,之后也被呂后處死
。淮南王英布謀反
,被劉邦抱病征討
,后被外甥吳回所殺
。韓王信起兵反叛
,投靠匈奴
,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由此
,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
,只有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獲得了善終的結(jié)局
。
一方面
,就趙王張耳來說,是趙國的后人
,因此
,在秦朝末年的起義中,張耳支持武臣為趙王
,封為右丞相
。武臣死后,擁立趙歇為趙王
,扶趙抗秦
。等到秦朝滅亡后,項羽分封諸侯
,將張耳分為常山王
,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市)。之后
,張耳歸順漢王劉邦
,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
,受封為趙王
。那么,問題來了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的時候
,為何放過了趙王張耳呢?
對此
,在筆者看來
,這很可能是因為張耳去世的比較早。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張耳就去世了
,時年六十三歲,謚號為景
,史稱趙景王
。在張耳去世后
,其子張敖即位為趙王。后劉邦在剪除異姓王時
,被廢掉王位
。而這,無疑體現(xiàn)出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的決心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7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但他們無一人能得善終
!" rel="prev">
戰(zhàn)國三大名將,從無敗績,但他們無一人···
下一篇:
,方成器(深度好文)" rel="prev">
能“受氣”,方成器(深度好文)
相關(guān)文章
<div id=)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