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君,還是昏君?他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世稱為崇禎帝。與其他朝代的末世君主不同,他即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六下罪己詔,算得上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奈何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最終,在內(nèi)憂外患下崇禎皇帝只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讓后人嘆息不已。
那么,歷史上的崇禎皇帝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呢?首先,來看看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崇禎皇帝繼位,可以說就是一個意外。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游船,乘小舟去深水處泛蕩時,被一陣狂風(fēng)刮到水里,差點淹死,因此落下了病根,身體每況愈下。在飲用了尚書霍維華進獻的“仙藥”幾個月后,漸漸渾身水腫,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因朱由校沒有子嗣,故將皇位傳給了崇禎。
所以,從當(dāng)皇帝這件事上,朱由檢沒有什么心理準備或者說壓根就沒想過。這就造成一個問題,他想當(dāng)一個好皇帝,但他卻不具備一個好皇帝應(yīng)有的性格。崇禎皇帝的天賦算不上優(yōu)秀,也沒受過良好的皇帝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奮去彌補,想在實踐中摸索一條救國之路,可惜,時局給不了他那么多時間。
要了解崇禎皇帝,還必須了解他執(zhí)政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大清;其三.為農(nóng)民起義軍;其四.是崇禎皇帝自己。
首先,看看崇禎皇帝的執(zhí)政生涯都干了些什么?
第一,鏟除閹黨,朱由檢繼位伊始,就大力清除閹黨。在整個過程中,崇禎皇帝所展現(xiàn)出來的隱忍與果斷,確實非同凡響。先是麻痹魏忠賢及其黨羽,在魏忠賢試探性地遞交辭呈時,果斷回絕,夸贊魏忠賢對朝廷貢獻巨大,哥哥天啟皇帝叮囑他要信任魏忠賢。這是讓魏忠賢萬萬沒想的,魏忠賢誤以為崇禎皇帝依然會像天啟皇帝一樣寵幸他,于是,就此打消了圖謀不軌的念頭。
接著,崇禎皇帝抓準時機,先后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客印月及兵部尚書崔呈秀,奪回兵權(quán),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經(jīng)此一事大臣們紛紛彈劾閹黨集團,崇禎皇帝看準時機,借著海鹽縣的貢生錢佳徴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的時機,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間。
此后,將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至此,貪污受賄、玩弄權(quán)術(shù)、禍國殃民,還陰謀造反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但是,崇禎皇帝過早過快的鏟除魏忠賢集團,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quán)利膨脹,天啟時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第二,重啟東林黨,東林黨起于萬歷年間,最初,是一群充滿理想,心懷天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了東林書院,向天下傳遞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時局的昏暗,朝廷的腐敗。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xué)及與之有關(guān)系或支持同情講學(xué)的朝野人士籠統(tǒng)稱之為“東林黨”。
明熹宗時期,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zé)朝政,觸動了大太監(jiān)魏忠賢的利益。魏忠賢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chǔ)上纂輯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有關(guān)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件的檔案資料,打擊東林黨,同時造編《東林點將錄》等文件上報朝廷。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殺害,東林黨人在朝堂之上已經(jīng)失去話語權(quán),活著的東林當(dāng)人也只剩一些阿諛奉承、明哲保身之輩。
一直到了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余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等到魏忠賢余黨基本被肅清的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fù)名譽,并下詔修復(fù)東林書院,自此,東林黨算是重新被啟用,在朝堂之上重新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這里所說的東林黨,是指崇禎皇帝鏟除閹黨之后,以東林黨為首的整個文官集團。
此時的東林黨已不同往日,雖仍高舉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三項具體主張,但此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zhì)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zāi)民的悲慘現(xiàn)實視而不見,對征款賑災(zāi)行為極力阻撓,和閹黨其實沒什么兩樣。可惜,崇禎皇帝沒能看清,他對東林黨的印象還是保持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階段。
第三,拒絕議和,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清皇太極積極聯(lián)系遼東督師袁崇煥,聲稱愿意“去帝稱汗”,積極尋求與明廷和議,但是,崇禎及朝臣均認為流匪不足懼,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與清(后金)議和時機就此錯過,清軍旋即入關(guān)報復(fù),明朝也集中軍隊與清朝開戰(zhàn),結(jié)果,十三萬大軍一擊潰敗。
此后,中原叛亂再起,明廷疲于兩線作戰(zhàn)。同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給崇禎皇帝明確表過態(tài),只要明廷能封他作河南王,他可以馬上調(diào)轉(zhuǎn)槍口跟八旗開戰(zhàn),但崇禎皇帝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其實,崇禎想過與清(后金)議和,但與李自成議和可能壓根就被他心里拒絕。
第四,處死袁崇煥,明末袁崇煥算得上是三朝元老,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guān)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xiāng)。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皇帝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崇禎皇帝于平臺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fù)遼,為此,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贊賞。隨后,袁崇煥當(dāng)上了遼東督師,拿著崇禎帝賞賜的尚方寶劍,再次來到前線,成為東北地區(qū)和渤海灣部分地區(qū)的最高指揮官。
袁崇煥卻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做了至今仍有很大爭議的幾件事:以糧資敵;擅殺毛文龍;私自議和;加上之前在崇禎皇帝面前“五年平遼”的欺君,條條罪狀都可以要了袁崇煥的命。
此時,崇禎皇帝本來就大為不滿,接著又爆發(fā)了己巳之變,即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shù)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guān)、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lǐng)祖大壽、何可剛?cè)腙P(guān)守衛(wèi),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wèi)京師與后金軍鏖戰(zhàn),經(jīng)過艱難的戰(zhàn)斗,皇太極率軍撤退。
后金軍退兵后,袁崇煥卻被治罪,原因是朝中大臣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guān)。于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后金軍有勾結(jié),崇禎帝對此也很懷疑。最終,崇禎以擅自與后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chǎn)。
第五,錯失保京機會,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內(nèi)憂外患令崇禎帝長吁短嘆。清軍攻占了山東、畿南八十八個州縣,攝政王多爾袞統(tǒng)領(lǐng)十幾萬大兵虎視眈眈;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guān)占地,準備全面占領(lǐng)四川;更嚴重的是李自成已經(jīng)西進潼關(guān),占據(jù)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頓兵馬打算直取北京,大有成王建國之勢。
正月初四,崇禎帝急召大學(xué)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邱瑜及兵部尚書到御書房議事,討論陜西總督余應(yīng)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diào)吳三桂入京勤王的緊急奏折。雖然放棄了山海關(guān),但能避免京城落陷落。崇禎皇帝陷入兩難選擇,如果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山海關(guān)很有可能落入清軍手中;如果不讓吳三桂進京,則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軍攻破。崇禎皇帝沒有自己決斷,而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們共議。
第六,錯失南遷,在爭論是否棄地守京的朝會退后,大臣李明睿為崇禎帝獻上南遷之計。他認為即使棄地也難保北京安危。這個計策在當(dāng)時而言確是上策,崇禎心里也是贊同的。在李自成攻克寧武,明軍一敗涂地,京城岌岌可危時。李明睿又在朝堂上奏請南遷,崇禎帝當(dāng)即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沒料想,左都御史李邦華竟說:皇上應(yīng)該鎮(zhèn)守京師,讓太子南下江南。崇禎帝見自己的計劃被打亂,便將太子南遷之事訓(xùn)斥一番,南遷之事作罷。
結(jié)果,朝堂之上,眾位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派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絕不棄地,雙方僵持不下,不歡而散,命吳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議,也就這樣被擱置下來。
隨后,崇禎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軍前來護駕。但是,此后的幾天,勤王軍隊始終沒到,大順軍卻像潮水一般涌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崇禎帝,勸他盡快南遷。結(jié)果,朝堂之上,眾大臣各懷心事,一言不發(fā)。正在尷尬無奈之時,前方傳來保定失陷的消息。南遷之路被掐斷,往南逃跑的可能性很小了,再議南遷之策,已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了。崇禎帝聽到這個消息徹底絕望。三月二十八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
細數(shù)崇禎皇帝的執(zhí)政生涯,可以說,崇禎皇帝是個非常勤政的君主,但問題是,一個國家的興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作為一名君主,關(guān)鍵還是要會用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賢臣,更要善于信任賢臣,大膽的放權(quán)于賢臣,讓賢臣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才能。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頻繁地調(diào)整官吏,十七年間竟然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五十個內(nèi)閣大學(xué)士,領(lǐng)兵的將領(lǐng)更不用說,稍有不慎,性命不保。他狹隘的用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梢哉f,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決定了大明的興衰。
崇禎皇帝不是明君,他本身不是一個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是一位有著太多小聰明,而缺乏全局考慮和管理的皇帝。急躁輕信、急功近利、情緒上容易大起大落,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在崇禎看來,民眾敗者為賊寇,官員敗者為罪臣。永遠正確的只有他。這一任性猜疑和多變的性格,造成了無數(shù)個可堪任用的杰出將領(lǐng),朝夕之間身首異處??捎玫娜水?dāng)然也越來越少。
同樣,崇禎皇帝也不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勤儉自律勵精圖治,試圖重現(xiàn)明王朝當(dāng)年輝煌景象,他確實為了朱明王朝奮斗終生,盡了他能盡的力。只能說,崇禎皇帝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皇帝“非亡國之君,當(dāng)亡國之運”。
(本篇完)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8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三槐堂古沛王家口支系始遷祖上源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