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
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國王的畫》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瞎了一只眼
,瘸了一只腿的國王,他找來了畫師給自己畫像
,并要求顧及到自己的尊嚴
。

。
第二位畫師吸取了第一位畫師的教訓(xùn),便是老老實實將國王的瞎眼和瘸腿都畫了上去
,結(jié)果這一名畫師也被處死
,理由是沒有顧忌到國王的尊嚴。
第三位畫師就學(xué)聰明了
,畫好之后交給國王一看
,國王一看頓時樂了,還給了這名畫師一筆豐厚的獎賞
,因為這幅畫上面的國王:整個人半蹲著腿
,瞇著一只眼正在射擊,恰好就是維護了國王的尊嚴
。
這個故事是突出了第三位畫師的機智嗎
?并不是,相反更是突出了國王的殘暴
,自己不順意就要殺人泄憤
,這種事在歷史上并不是沒有,明朝與清朝的文字獄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
其實每一位皇帝都有找畫師給自己作畫
,不言而喻,畫師肯定有過類似上面那個故事的心路歷程
。
在晚清期間
,慈禧太后就找了一位荷蘭籍的畫師給自己作畫,其中有一張便是因為太過于逼真
,最后這位畫師都不敢給慈禧看
,說來這其中的典故
,便就意味深長了。
慈禧太后于1935年出生于北京
,17歲便是選秀入宮
,這個選秀有些類似于選美,當時的同治皇帝自然是選中了正值豆蔻年華的慈禧
,此后的慈禧在清廷中幾乎是青云直上
,直到最后成為了大清的實際統(tǒng)治者。
當然
,每個女人都是愛美的,慈禧也不例外
,但清朝那個時候的照相機都還是個新鮮玩意
,一般人還根本接觸不到這么先進的玩意,不過人們還是會用各種辦法記錄著自己的儀態(tài)
,作畫便是成為了人們的首選
。
在1870年左右,一位姓胡的荷蘭籍畫家受邀來到清廷給慈禧作畫
,而他一共畫了兩幅
,有一幅成為了慈禧經(jīng)典的形象照,但另一幅卻是因為太過于真實
,根本不敢給慈禧看
,那么這張下落不明的肖像畫,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
首先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
,我們?nèi)缃窨吹降墓糯宋镄は翊笾律戏譃閮煞N,一種是平面版
,簡單來說就是在課本上最為常見的那一種
,這種畫像只是抓取到了皇帝皇后們的長相特點,與真人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直白一點來說
,那真人跟畫像比較的時候,幾乎都聯(lián)想不到這幅畫就是皇帝本人
。
直到油畫被發(fā)明之后
,有些厲害的畫師幾乎能將人物肖像畫得栩栩如生,這就是大師的功力
。
但那一幅下落不明的慈禧肖像畫
,卻是將慈禧臉上的皺紋以及瑕疵都畫了出來,但胡畫師并不傻
,要是這幅畫放在慈禧面前
,自己定然少不了殺身之禍
,在思慮再三之后,便是將那副“美顏過”的肖像遞給了慈禧
,而慈禧一看也非常喜歡
,還重重獎賞了胡畫師。
不難想象
,對于殺人不手軟的慈禧來說
,一個不滿意就會殺人的事,肯定會發(fā)生在她身上
,在這關(guān)鍵時刻
,機智的胡畫師還是救了自己的命,但也凸顯了清末時期這種畸形的皇權(quán)
,連貢獻一幅畫都得唯唯諾諾
,可見這種所謂的皇權(quán),本就是一種逾越人權(quán)的存在
。
綏遠城將軍衙署導(dǎo)游詞
綏遠城將軍衙署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對于一般的游客來說充滿了歷史的莊重和厚重感,因為這里是古代的軍大營
,也是一種軍政最高長官的駐地
,下面給大家分享綏遠城將軍衙署導(dǎo)游詞一覽。
各位團友
,大家早上好!我是內(nèi)蒙古××××旅行社的導(dǎo)游×××
,大家稱我小×好了。
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
,今天上午我們要去游覽的景區(qū)是將軍衙署
。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區(qū),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城將軍的辦公住所
。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隨綏遠城一同興建
,只是將軍衙署當年就建成了。這是我國僅存的一座高級武官衙署
,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已辟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將軍衙署博物院。那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這個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過去又叫歸綏
,歸指的歸化城
,綏指的是綏遠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
,為什么又要在這里介紹綏遠城呢?因為將軍衙署和綏遠城是密不可分的
,它建在綏遠城中軸線中心偏北處,就好比是綏遠城的心臟
,因此要介紹將軍衙署就得先從綏遠城說起
。
歸化城是建于明代的
,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領(lǐng)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鐘金哈屯(人稱三娘子)親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庫庫和屯”
,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譯音的來歷;明政府取“歸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顯然帶有有民族歧視色彩)賜名為歸化城
,歸化城當時是一座繁榮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與漠西蒙古準葛爾部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
,西北邊疆的這種動蕩局勢
,促使清廷決定要加強北部的軍事防衛(wèi),以鞏固其在西北的統(tǒng)治
。經(jīng)過反復(fù)權(quán)衡
,清廷決定在原歸化城東北五里處新建一座軍事防御城,使新
、舊兩城成犄角之勢,便于防衛(wèi)
。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時
,開始了新城(綏遠城)筑城的籌備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開始筑城
,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
,歷時兩年四個月,這種建城的速度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乾隆二年
,清廷從山西右衛(wèi)(今右玉)調(diào)來建威將軍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綏遠城將軍
。綏遠
,是綏靖遠方、也就是安撫邊遠地區(qū)的意思
。
這里要強調(diào)一下
,將軍衙署的主人是綏遠城將軍,不能隨意將綏遠城將軍簡稱為綏遠將軍
,因為清廷任命的是綏遠城將軍
,而不是綏遠將軍。清代就有78任將軍在174年間先后在此任職(據(jù)《清實錄》記載)
,民國時期先后又有二位署將軍
、十三任都統(tǒng)、五位綏遠特別行政區(qū)與綏遠省政府主席在此辦公
,其中著名將領(lǐng)有傅作義
,董其武等
。可以說200多年來
,這里一直是綏遠地區(qū)的政治中心
,可謂“漠南第一府”——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的題匾掛在大門門頭上。
〔大門前及第一進院實地導(dǎo)游講解〕
我們現(xiàn)在衙署對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
,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寫著“屏藩朔漠”四個大字
,意味著保衛(wèi)邊疆,是光緒十六年第70任綏遠城將軍克蒙額所題
,為綏遠城三件珍貴石刻文物之一
。衙署原有六進院,現(xiàn)保留有四進院
。我們沿著甬道往里面走
,來到儀門前。這正中的大門為什么叫作儀門呢?儀取禮節(jié)
、儀式之意
,是禮儀之門。當年的綏遠城將軍就在這里迎送貴客的
。那時只有和將軍品級相當?shù)墓賳T才可以走儀門
,其他的官員要走兩邊的旁門,又分為文東武西
,文官走東門
,武官走西門。大門內(nèi)是第一進院
,院內(nèi)北邊東西兩側(cè)有兩只__(bì
xì)各馱一塊大石碑
,這是近年建造的;南邊一溜房屋,現(xiàn)為書畫
、紀念品商店和古玩店
。大家進來和我走過儀門一同細細游覽吧!
〔第二進院實地講解〕
朋友們,請大家看院內(nèi)的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樹
,它們均植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每到春夏之交,花滿枝頭
,香溢遠近
,沁人心脾。近兩年每逢“五一”節(jié)前后
,這里都要舉辦“將軍衙署丁香節(jié)”
。屆時,游者如云,堪稱嘉會盛況
。朋友們可能不知道
,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
第一展廳折房
大家現(xiàn)在參觀是東邊第一展廳——過去叫折房
,折房是衙署下級官吏上堂前議事和休息的地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這里介紹的是呼和浩特新舊兩城
,主要是新城——綏遠城建城的歷史
。歷史途中已經(jīng)介紹過,請大家結(jié)合實物
,聽講解員講解
。
〔以下各展廳內(nèi)容主要由將軍衙署講解員講述〕
好,下面我們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這個歸化城和綏遠城復(fù)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舊新兩城在清代時的樣子
。綏遠城總面積為285萬平方米
,合4275畝,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
,城墻上有炮位44座
,城墻高2丈9尺5寸,城墻頂寬2丈5尺
,城外還有一條環(huán)繞四周的護城河
。綏遠城有4座城門:東門——迎旭門,南門——承薰門
,西門——阜安門,北門——鎮(zhèn)寧門
,都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
。在將軍衙署東南面的是綏遠城的鐘鼓樓(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阻礙交通”被拆除)。城內(nèi)西南角設(shè)有“小校場”
。西城門外設(shè)有36萬平方米的“大校場”和演武廳
,原為駐防軍平時檢閱和操練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場。而在戰(zhàn)時系將軍出征點將
,開拔軍旅的出發(fā)站
。
下面來看這張清代地圖,這粉色的區(qū)域就是綏遠城將軍的管轄范圍
,它看起來就象一個屏障
,守護著中原的北大門,從此可以看出綏遠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這是綏遠城的建城圖
。建城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耗銀130余萬兩
,動用10萬民工,僅木材就用了30余萬根木料。因負責建城的官員通智等人偷工減料
、謊報實情、貪污公款
,被“宰相劉鑼鍋”之父劉統(tǒng)勛奉旨斬首了
。看來反腐敗問題是歷來要抓緊解決的
。這張圖是綏遠城的駐防分布圖
。這兩個城門石匾,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三件珍貴石刻文物之二
,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
,并親筆題寫的蒙漢滿三種文字的綏遠城北城門和南城門——即鎮(zhèn)寧門和承薰門的石匾。由天子親自命名并題寫城門石匾
,全國僅此一處
。這幾門大炮是仿制當年綏遠城駐軍使用的紅衣大炮,是當時從國外進口回來的先進武器
,進口的炮是頭大尾小
,后坐力大。國產(chǎn)的炮頭尾一樣粗
。因為這里是軍事重鎮(zhèn)
,所以當時配有二十四門重型大炮。
第二展廳回事處
我們再來參觀西邊第二個展廳回事處
。這里原來是衙署文官辦案整理資料
、處理日常公務(wù)的地方,現(xiàn)在是陳列衙署的概況和變遷史
。
這是衙署恢復(fù)原貌的沙盤
。衙署是嚴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筑的。它以主體建筑為中軸線
,兩邊配有廂房
,耳房和東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
,四平八穩(wěn)的意思
。原整體布局分前后二組,五進套院
。前組為公務(wù)廳院
,后組為將軍的內(nèi)宅,現(xiàn)在只保存了中間四進院
,五進院和后增的六進院在民國和解放后及文革的時候被毀掉了
。接下來看展柜中的展品。這一張是綏遠城管理等級圖,從將軍到士兵等級森嚴
,待遇差別極大
,比方說將軍一年俸銀兩千多兩,協(xié)領(lǐng)就四百多兩
,到步甲就只有十八兩了
。這些刺繡圖案是清代的補子,在官服的胸前
,背后各有一塊
。它是用來區(qū)分官品等級的。文武官各分九品
,文官的是飛禽
,武官的是走獸。將軍連體衣帽箱是將軍出行攜帶官服和帽子用的
,這種設(shè)計非常方便合理
。
第三展廳官房
院內(nèi)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將軍的下級官吏協(xié)助將軍處理軍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規(guī)格僅在大堂
、二堂之下
。將軍的幕僚在此審閱從回事處送過來的公文,查閱后送折房行文
,最后到大堂印房蓋印
,然后用快馬送至京城,報于皇上
,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官吏比將軍品級略低,一般在三
、四品左右
,房內(nèi)陳設(shè)雖比不上將軍的大堂、二堂
,但也比其他管理辦公地方講究。首先請看北炕
,由于北方冬季較冷
,所以明清兩代北方官吏辦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現(xiàn)在的地暖
。冬季
,官吏們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
,桌旁有坐墊
,靠炕墻處有踏板,官員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陳設(shè)有痰盂
。房間若大
,還有火盆,北京的故宮軍機處的陳設(shè)就是如此
。官吏們坐在炕上看文件
,寫公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蛔郎嫌泄P
、硯等文房四寶。正面北墻上掛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畫像
,我們依次做個簡單的了解
。第一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
,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年號“天命”,建都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
,后遷都盛京(今沈陽)
。1636年其子皇太極(清太宗)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從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清朝對全國統(tǒng)治了268年
,這一階段共有十個皇帝
,他們分別是順治、康熙
、雍正
、乾隆、嘉慶
、道光
、咸豐、同治
、光緒
、宣統(tǒng)。宣統(tǒng)即末代皇帝溥儀
,3歲登基
,在位僅三年零兩個月,到1911年爆發(fā)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
。宣統(tǒng)退位標志著清朝的徹底滅亡
,也標志著中國永遠取消了帝制。至于1917年張勛導(dǎo)演的溥儀復(fù)辟鬧劇
,僅11天便在舉國唾罵中收場了
。
第四展廳大堂
院內(nèi)正北的大堂,門前是13米見方的露臺
,是官員舉行禮儀活動的地方
。大堂又稱正堂,是衙署的主體建筑
,平常是閑置不用的
,是將軍接圣旨或有重大活動時才啟用的。大堂為五開間
,瓦頂懸山式建筑
,長20米,進深10米
,高9米
。大廳內(nèi)有屏風(fēng)一座,屏風(fēng)的圖案就是象征當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
,屏風(fēng)前端坐在太師椅上這個形態(tài)逼真
、威風(fēng)凜凜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綏遠城將軍王昌的蠟像。他右邊這個穿長衫的文弱書生就是我們熟知的師爺或機要秘書;他左邊是帶刀侍衛(wèi)
,兩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
。下邊站著的這個彎腰屈膝,穿著二品文職官服的是當時的山西巡撫
。這四尊蠟像講的是一個“將軍權(quán)力大
,氣死一巡撫”的故事。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綏遠城將軍位尊權(quán)重
,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
。所以王昌上任時,乾隆皇帝親題一塊牌匾送給他
,請大家抬頭看上方
,寫的是“澤敷遐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皾伞笔嵌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敷”是覆蓋,“遐”是遠
,“邇”是近。意為皇恩浩蕩
,澤及遠近
。那綏遠城將軍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現(xiàn)在話來說相當于上將銜的大軍區(qū)司令員
。您看公案桌上擺有八支令牌,紅色是派兵遣將用的
,黑色是審案子用的
,他審的可是重大軍事案件。桌上還擺放有1個簽筒
,是將軍行軍打仗或做重大決定時占卜用的
。這邊有二頂萬民擁戴傘,上邊簽滿了黎民百姓的名字
。在歷史記載中這是百姓簽名以表示擁戴王昌將軍的廉正愛民功德
。
花架上擺放的這對景泰藍器物叫天鷺,俗名朝天吼
,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實用價值其實是作香薰之用
。您可別小瞧這器物,這樣的東西都是皇上御賜的
,可不是誰都可以隨便買來擺在這的
。擺在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
大堂兩側(cè)擺放有回避
、肅靜牌
,職銜牌,儀仗車轎等
。職銜牌又稱云牌鸞駕
,數(shù)量不等,將軍出行時排在轎前顯赫揚名用的
,平時放在大堂內(nèi)兩側(cè)
。作為一品職銜的綏遠城大將軍出巡時的儀仗是:杏黃傘兩柄,金黃棍一對
,扇兩把
,兵器一對,贗翎刀一對
,槍兩對
,獸箭一付,回避
、肅靜牌各一對
。出行時,隊伍前面還要打開道鑼
,將軍在后邊坐綠呢大轎
。這墨綠色也是只有一品職銜才配用的。那邊的勒勒車可是件文物
,是將軍家屬遠行時坐的
,前后都有刻花鐵裝飾
,那么精致,可見非同一般
。
大堂墻上是嘉慶皇帝為教育八旗子弟寫的《圣訓(xùn)》
,又稱《八旗箴言》。其大意為清代祖先歷盡艱難險阻打下了江山
,期望后代子孫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
,保衛(wèi)好這來之不易的社稷疆土。這其中的許多內(nèi)容于今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長輩
、勤儉節(jié)約等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赐甏筇玫年愒O(shè)
,您還可以欣賞一下梁上的彩繪圖案和大堂的建筑風(fēng)格。這大堂梁上是旋紫
,門頭上有雙龍合禧
,儀門上有蘇式彩繪,一會兒大家還可以再欣賞一下
。整個大堂屋頂是完全的木制卯榫結(jié)構(gòu)
,270年了,依然這么堅固
,可見當時不時興豆腐渣工程
,也說明王昌首長極有可能沒吃回扣。
第五展廳印房
院內(nèi)東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將軍印璽及重要檔案的機密之處
。印房后墻上張貼著乾隆御題關(guān)于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
,下邊陳放著兩個高大的印箱罩和兩個小印盒。東南窗下陳放著將軍虎鈕銀印
。西炕上擺放著精美的供案
。東墻供奉有武圣關(guān)公銅像,因為滿族是個尚武的民族
,認為關(guān)云長助其入主中原
,對關(guān)公更是倍加推崇。關(guān)公自古因忠孝節(jié)義
、品德高尚而為人敬仰
,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歷代奉為神靈
,明朝以后被尊稱為關(guān)帝
。〔第三進院實地講解〕
第六展廳箭亭
院內(nèi)西北的箭亭原是將軍下屬武官在此負責駐防官兵武備軍需及軍事演練等事宜的地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作為歸綏駐節(jié)將軍專題展覽之處
。這是將軍年表銅牌
,清廷授封綏遠城將軍的經(jīng)過較為復(fù)雜和頻繁。從乾隆二年第一任綏遠城將軍王昌開始到宣統(tǒng)三年最后一任將軍為止
,歷時174年,這一期間清廷共委派了78任綏遠城將軍
。
第一任綏遠城將軍王昌之前
,歸化城將軍是撫遠大將軍費揚古。這邊有他的半身畫像
。他平定噶爾丹叛亂戰(zhàn)功卓著
,朝野共敬。這78任綏遠城將軍中有一位在任期間最長
,共任職11年
,他是第70任將軍克蒙額。民國后
,從1912年10月張紹曾任了新體制的綏遠城署將軍
,到新中國成立前共有l(wèi)8位20任署將軍、都統(tǒng)和特別行政區(qū)
、省主席在此任職
,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兩次連任
,最后是董其武任綏遠省政府主席時
,于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通電全國
,宣布和平起義了
。亭前廣場上陳列著古代作戰(zhàn)用的刀、槍
、斧
、鉞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產(chǎn)工具
,特別是狩獵工具
,后來生產(chǎn)工具轉(zhuǎn)變?yōu)橹饕糜趹?zhàn)斗和殺人的工具,于是兵器就誕生了
。到了戰(zhàn)國晚期
,鋼鐵開始用于兵器,鐵制兵器結(jié)構(gòu)緊密
,成分均勻
、堅韌、鋒利
,質(zhì)地更加精良
。
第七展廳二堂
院內(nèi)正北是二堂
,這里是將軍日常辦公的場所,現(xiàn)在陳列了將軍的蠟像及相應(yīng)實物
,再現(xiàn)了將軍昔日辦公的情景
。過去,有人認為這個二堂的別稱是“退思堂”
。其實
,后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們看到的是照滿族習(xí)慣布置的一明兩暗的格局
。中間是海水波濤的屏風(fēng)
,前面擺放著將軍辦公時的大條案,條案上放有筆墨紙硯等辦公用品
。二堂西屋這尊蠟像是第71任綏遠城將軍永德
。他于光緒二十年十二月調(diào)任綏遠城將軍,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
,任期六年之久
,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國主義迫害,被撤職后自殺
。永德雖已身死
,但仍然被帝國主義和清廷列入懲辦“禍首”名單之中。端坐在東屋的這尊蠟像是第76任綏遠城將軍貽谷
。貽谷(吉林滿洲鑲黃旗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欽差督辦西蒙墾務(wù)大臣”,“理藩院尚書銜”
,兼任綏遠城將軍
,在呼和浩特任職七年。他居住在舊城墾務(wù)大臣行轅
,又堅持到新城將軍衙署上班
。他一面積極推行清廷的墾務(wù)政策,為清廷不遺余力地搜刮到大量銀兩
,一方面他也預(yù)料到清王朝的統(tǒng)治已到了“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地步
,因此他十分關(guān)心新城滿族同胞的未來生計,辦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
。因追查前任將軍信恪調(diào)任后一批補修軍械巨款經(jīng)歸化城副都統(tǒng)文哲琿處理后下落不明的問題
,而反被文哲琿狀告其貪污,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下獄
。辛亥后
,貽谷舊僚岑春值上書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為貽谷翻案。徐世昌派馬福祥調(diào)查后,給貽谷平了反
,并賜給一面“耆英望重”大匾
,以示表彰。民國十五年(1926年)貽谷病死在河北易縣
。
第八展廳客廳
參觀完二堂您可以信步來到二堂東邊的客廳
,也就是第八展廳。您可知道這里原本就是將軍接待客人的客廳呢?現(xiàn)在
,這里辟為“歸綏老照片”展廳
,展出“城市建設(shè)”、“歷史紀事”
、“歷史人物”、“宗教信仰”
、“民風(fēng)民俗”共5個篇章近200幅珍貴照片
。請大家逐一過目,以加深對呼和浩特重要歷史的認識
。
〔第四進院實地講解〕
第九展廳西廂
(慈禧少女時期在呼歷程)呼市新城有條出名的街叫落鳳街
,從歷史上看,這里并沒有出生過皇后
,怎么會有落鳳一說?其實這條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時住過而得名的
。下面我們參觀的這個展廳原為將軍家屬及侍衛(wèi)活動的地方,現(xiàn)在陳列的是慈禧15-18歲時在歸綏生活的場景
。慈禧
,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
。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
。姓土默特。其祖墾墾達爾滅了庫倫那拉后
,占據(jù)了人家的地盤
,就改稱那拉,后又遷居到葉赫河畔
,因此號稱葉赫那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鑲黃旗滿洲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惠征由安徽的修補道員升任歸綏兵備道臺(全銜是“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是文職
、正四品地方行政長官;又因他有“兵備”職銜
,所以除管民政外,還有整治地方兵務(wù)之責,但只管漢軍綠營兵
,不管歸綏地區(qū)的滿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
。他上任時帶著十五歲的女兒及全家來到歸綏,可人已經(jīng)來了
,道臺衙門還沒有整修好
,歸化城副都統(tǒng)只好把他們?nèi)胰税才诺浇椷h城內(nèi)一座協(xié)領(lǐng)衙門里寄居(這協(xié)領(lǐng)衙門就在今新城區(qū)東落鳳街)。不久道臺衙門修葺好了
,惠征一家才搬進道臺內(nèi)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
。四年任滿后舉家赴京,蘭兒經(jīng)選秀而入宮
。后來到光緒時
,這兩處都被奉為慈禧皇太后的圣跡,慈禧住過的那條街
,從而更名為東落鳳街
,與其西邊的西落鳳街街名一并沿用至今。
這兩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愛的便服
,上面繡有蘭花
,是因慈禧小名叫蘭兒,而且蘭花又很清新素雅
。順西墻幾個玻璃櫥展箱里陳列的是與蘭兒少女時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關(guān)的各種展品
。這一幅立體模型圖是慈禧跟隨父親來綏遠上任時的情景。從小長在安徽的蘭兒從未見過這樣的鵝毛大雪
,新奇地撩開窗簾向外張望
,茫茫白雪籠罩著的綏遠城顯得更加威武、壯觀
。少女時代的慈禧天生麗質(zhì)自然也愛打扮
,慈禧的容貌雖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
,有野史描繪她“一出游
,旁觀者喃喃作歡喜贊,謂天仙化身不過是也”
,可見她年少時確實漂亮
。
這是一幅草原秋獵的場景,慈禧在歸綏時練就了騎馬射箭的本領(lǐng)
,這個習(xí)慣一直保持到入宮以后
。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去承德騎馬。墻上的這張照片是慈禧60大壽時照的
,您看她長方臉
、長鼻梁、大耳朵、高顴骨
,目透威嚴
,而且雙手保養(yǎng)得多么好。她每天早晨洗臉前
,先用毛巾把手包起來
,放入盆中溫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為止
。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蓮花座上扮觀音菩薩
,我們從電視上總看到當時慈禧又稱老佛爺,那慈禧為什么叫老佛爺呢?慈禧垂簾聽政后
,仍貪心不足
,她想圣祖康熙被人們叫做老佛爺,說他是文殊菩薩轉(zhuǎn)世的活佛
,那我就是觀音菩薩轉(zhuǎn)世的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