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史專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郭可謙先生于2020年3月4日逝世,享年97歲。
郭可謙,生于1923年4月,福建省福州市人,1947年7月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飛機結構力學專業(yè),畢業(yè)后赴四川大學任教,1952年10月參與原北京航空學院的創(chuàng)建工作。1991年1月退休。郭可謙曾在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機械史分會、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華北地區(qū)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北京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等學術機構和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郭可謙在連接件設計和機械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先后編寫《機械設計》《機械設計教學研究卷1 教學論文》《中國機械技術史》等教材和著作,特別《中國機械技術史》一書為國內的機械技術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1993年,郭可謙發(fā)起機械設計與技術史國際學術會議,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是中日機械設計行業(yè)內具有較高層次和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會議,為中日機械設計和機械史學科的學術交流做出突出貢獻。
本期公眾號特推送《先生已去,風范長存——追憶北航機械學院教授郭可謙先生》一文,以資悼念。
先生已去,風范長存
——追憶北航機械學院教授郭可謙先生
一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好老師、好長輩,郭可謙老先生定格在了97歲,永遠離開了我們,而對他的敬仰愛戴之情,依然在回憶傳頌......
郭可謙先生是我校建校元老、中共黨員、機械學重點學科建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先生籍貫福建省福州市,1923年4月出生于北平(現北京),1947年7月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飛機結構力學專業(yè),隨后赴四川大學航空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來北航任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教研室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后晉升教授。曾先后兼任華北電力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工業(yè)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等兼職教授。
一、建校初期,崢嶸歲月
1952年10月,先生和愛人從四川輾轉來到北京,參與北航創(chuàng)建,參加了北航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教研室籌建,當年先生一邊翻譯蘇聯(lián)教材,一邊結合實際自編教材,一邊刻蠟紙,一邊油印,一邊散發(fā)師生,一邊使用,油印教材都是零散發(fā)放,課程結束后再裝訂起來。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先生克服重重困難,為北航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教研室、機械設計教研室的建立和發(fā)展,為北航機械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
愛情與理想都是最美的模樣!先生愛人葉乃端女士參與了北航附小的創(chuàng)建并任第一任校長,兩人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理想和事業(yè)。
伉儷情深,共建北航
二、一生致力于航空教育
先生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守使命與責任,腳踏實地、沉潛鉆研,嚴謹治學、勤奮耕耘,為教育教學服務50多年,他為全校主要專業(yè)都講過“機械零件”和“機械設計”課,他講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效果好,學生們都愛聽。
在教學改革中,先生首次提出將“機械零件”課改為“機械設計”,并聯(lián)系各地有關高校,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及機械工業(yè)部的認可,并召開了全國機械教學會議,宣布在高校建立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yè),先生被任命為全國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1950-1980年,先生先后參加了6個型號的飛機設計、改性或仿制工作。還與民航部門合作,參與了維護飛機用的千斤頂改型設計,以及安-2(運-5)飛機噴灑農藥設備的改進,親自到農藥噴灑現場調研指導,并第一時間將這些成果用于機械零件課程設計和學生畢業(yè)設計中。先生1961年和1983年分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和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981年起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先生在緊固件技術和機械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樹,曾主持一項航空航天緊固件標準的制定,主持多次航空、航天及一般機械緊固件標準審訂,編寫有關論文報告多篇,曾擔任航空工業(yè)部航空緊固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航天工業(yè)部航天緊固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機械工業(yè)部全國緊固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為中國緊固件標準化工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獲中國緊固件標準化50周年全國最有貢獻33人之一的獎狀。
先生主編、參編多種高校教材和專著。1954年合編的《機械零件交流講義》,是我國學習蘇聯(lián)教材后的第一本自編的、少而精的全國通用教材,印刷達數萬冊;1962年參編的《機械設計》全國通用教材,獲得全國第二屆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優(yōu)秀獎;1970年參編《機械零件》;1980年與陸敬嚴教授合寫了中國第一本以機械史為書名的講義《中國機械發(fā)展史》,為國內的機械技術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主編了中國第一本《緊固件聯(lián)接設計手冊》;1984年主譯了日本山本晃編寫的《螺紋連接的理論與計算》,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先生還參加了《機械設計教學研究卷1 教學論文》、《機械工程手冊·機械設計卷》等著作的編寫。
先生主編《中國機械發(fā)展史》
先生曾在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機械史分會、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華北地區(qū)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北京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等學術機構和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先生說:“我就想搞這個飛機結構,一生啊,這個工作沒有斷過”。
三、開啟機械史研究、開拓機械史國際交流
先生在國內首次提出開展機械史研究,第一次指導碩士生研究機械史。1991年1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史分會成立,先生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做了大量工作,有力促進了機械史研究的開展。
與此同時,先生還開拓了與日本工學院大學、東京大學等多所大學在機械史方面的合作交流。1998年,他發(fā)起中日機械設計與技術史國際學術會議,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是中日機械設計行業(yè)內具有較高層次和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會議,為中日機械設計和機械史學科的學術交流做出突出貢獻,2009年獲日本技術史教育學會首次發(fā)給外國人的有最大功勞“功績獎”,由日本機械學會派多人專程來北京送達。
第一屆中日機械設計與技術史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
四、晚年“奉獻有為”
1991年1月先生退休。作為一位有40余年黨齡和50余年教齡的老黨員、老教授、老專家。鮐背之年,他始終一如既往的關心北航發(fā)展、關愛莘莘學子,先生多次為青年學子捐款捐物,累計捐贈圖書1000余冊。
先生晚年結合自身經歷參與撰寫《精神的見證:薪火傳承中的北航》等文章,寄語青年學子,傳承空天報國情懷。他堅持活到老學到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與學院的發(fā)展,讀書看報、筆耕不輟,贊譽黨和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贊美學校的進步發(fā)展。
2017年,恰值先生九五大壽,并獲北航“奉獻有為之星”稱號,友人賦詩敬賀。
喜慶相重眾所無,郭翁奇氣得來孤。
飛龍九五馭天宇,世業(yè)平生得坦途。
鑒古應當懷長策,開今且喜展宏圖。
年來著意裁文字,付與蘭臺獻畫廚。
五、先生風范,師生敬仰
先生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航空航天、熱愛北航,熱愛學生,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謙虛和藹、長者風范,受到師生敬仰。
北航機械學院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主任邊宇樞教授追憶先生:
郭先生作為北航機械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奉獻給了北航、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奉獻給了廣大師生,為北航機械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郭先生更是我們機械設計系的奠基人,為我系的成立、發(fā)展與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我們要像先生一樣,愛國家、愛學校、愛學生,敬業(yè)樂道、為人師表;是要像先生一樣,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要像先生一樣,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我們全系教師將以郭先生為榜樣,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北航機械學學科的發(fā)展與壯大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北航機械學院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系書記吳瓊副教授追憶先生:
因中日機械設計與機械史國際會議,曾有幸與郭先生有過多次接觸,他作為國際會議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嚴謹求真、務實明理的做事態(tài)度也深深感染我,即使身體不便,凡事也堅持親自參與,在他耄耋之年,仍堅持說“我這一生在工作上還有許多沒做完的事,還要努力!”這種執(zhí)著精神,為我們后輩樹立了榜樣!
郭先生千古!
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2020年3月10日
文章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官網
本期編輯:振 濤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