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忠臣: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南宋理宗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卒,年七十八歲。父親鄭起(初名震),字叔起,號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蘇蘇州)書院山長。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明忠孝廉義。二十歲左右為太學優(yōu)等生,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
當元軍大舉南下時,鄭思肖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叩宮門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權誤國,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國威,抵抗元軍。因言辭激烈,上書被扣壓,未予上報。
南宋滅亡后,鄭思肖學習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統(tǒng)治,自稱“孤臣”。因肖是趙(趙之繁體,是宋的國姓)的構(gòu)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號憶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懷念趙宋的意思。鄭思肖把居室題額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
鄭思肖原與宋宗室著名畫家趙孟頫交往較多。后趙降元并任官。鄭思肖即與之絕交。鄭思肖擅畫蘭,宋亡后,所畫蘭均無土和根,因土地已淪喪于異族。無從扎根。當時,一些權貴向他索要畫蘭,尤堅不與。庸人孺子頗契其意者,則反與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脅以賦役取。先生怒曰:“頭可斷,蘭不可畫!”他每逢歲時伏臘,望南野哭而再拜。更執(zhí)著的是,鄭思肖日常的行為藝術,也都深深的打上了大宋遺民標簽,他坐臥從來不北向,以示對宋朝的尊重,對北地的輕視。所著經(jīng)書為“大無工十空經(jīng)”,組合起來為“大宋”經(jīng),經(jīng)書后自跋題為“臣思肖嘔三年血方能書此”。
鄭思肖喜佛老教,工畫蘭,疎花簡葉,不求甚工,畫成即毀之,絕不輕易隨便給予他人,所以,他畫的能存世至今蘭花極其少,現(xiàn)存《墨蘭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墨蘭圖》藏于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藏。
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人們在蘇州承天寺一座枯井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鐵盒子,上書“大宋鐵函經(jīng)”,打開盒子,里面有一部洋洋灑灑六萬余言的古書,內(nèi)題“大宋孤臣鄭思肖再拜書”,這就是鄭思肖所著轟動一時的《心史》。此書是鄭思肖一生奇志偉節(jié)、特立獨行的真實寫照,既像詩文合集,又像自傳體,內(nèi)附詩歌、雜文和自敘,內(nèi)中文字飽含血淚,慷慨激昂,揭露了南宋末年元兵暴行,痛斥了奸佞弄權,描寫了故國飄零破碎的現(xiàn)狀,抒發(fā)了自己的滿腔悲憤,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懷,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鄭思肖作為著名畫家,當時擅長畫墨蘭,枝葉蕭蕭而不畫樹根,不畫所植土地,所謂無根生,無土栽,別人問他為何如此?他反而痛心疾首的質(zhì)問“土地早就被番人奪走了,難道你不知道嗎?”鄭思肖所言,不由得想起昔日東北王張作霖的一則軼聞,張大帥為日本人畫虎題字,上書張作霖手黑,手下提醒他,大帥,錯了,黑字下面少了一個土,張作霖大怒,媽拉個巴子,老子豈不知道?土地早就被日本人奪去了(一說,不手黑能行嗎,這叫寸土不讓)。估摸著草莽英雄老張,沒準也知道鄭思肖的這段故聞。
鄭思肖有一首《題畫菊》的詩非常有名,詩云“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逼渲?,后兩句是其心志的真實寫照。他曾為朋友題詩“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輕受別人恩”。鄭思肖年輕時,曾受試于南宋博學鴻詞科,以優(yōu)異成績被授和靖書院山長。當元人南侵,宋室危殆之時,鄭教授連篇累牘上書發(fā)聲,怒斥奸佞誤國,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國威,但因所言過于激烈,一直被人扣壓,不予上報而報國無門。
宋亡后,鄭思肖一直以大宋孤臣自許。在日常交往中,從來不拿正眼與元人對視,也從不和元人接觸。與朋友聊天,或參加學術交流會,以及新概念詩文大賽作評委時,但凡聽見其中有嗚里哇啦鳥語叫的北人在座時,馬上起身扭頭就走,管你舉辦方是否尷尬,后來,大家都知道鄭教授是一個孤僻的人,還是別惹他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鄭教授后來隱居蘇州,他把自家的數(shù)十畝田地悉數(shù)捐給城南報國寺,一有重大節(jié)日,他必入寺痛哭流涕,望南哭祭跪拜,可見鄭思肖念念不忘的還是故國家園,一生初衷不改。
做為宋末畫家,起先與畫界泰斗大宋宗室趙孟頫交情頗深,兩人經(jīng)常交流繪畫心得,共賞書畫,后來,趙孟頫經(jīng)不起元朝誘迫,降元任官,鄭思肖痛斥趙孟頫賣國求榮,與之絕交,終生不復再見。
鄭思肖一生酷愛畫蘭,似乎隱喻著效法幽蘭清香之高潔,未必不是一種人格孤傲的自我勉勵。只是他每一次做完墨蘭圖后,即畫即毀,從來不輕易送人。
鄭思肖一生所學甚多,詩畫成就斐然,朋友稱呼他為“博學老子”。鄭思肖在形單影只,煢煢孑立之中,與元朝一直持不合作態(tài)度四十多年,后患重病臥床不起,朋友唐東嶼前往看望,鄭思肖彌留之際留下遺言,“我就要死了,但有一件心事未了,麻煩先生你在我死后,立一牌位,上書‘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毖粤T溘然長逝??v觀鄭思肖一生,用自己言行實現(xiàn)了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寧死不為貳臣的夙愿,讓后人見證了他的忠貞氣節(jié),為“寧可枝頭抱香死”添加了完美的注腳。
鄭思肖這種人格精神上的獨立,也是民族因子的生生不息繁衍。即使在是宋末,也有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鄭思肖一樣忠于故國?!豆镄岭s識》就記載了一個頗具喜感,又具有辛辣反諷意味的事例。
宋末,有一個叫做蹇材望的蜀人,時為湖州副使,元兵將至時,蹇材望信誓旦旦發(fā)誓,要為國赴難,不惜身死報國,為此他專門制作了一個大錫牌,上書“大宋忠臣蹇材望”,然后,以銀板上鑿兩孔相系,銀板上寫道“有人獲吾尸,希望代為埋葬,碑上一定要刻上大宋忠臣蹇材望這幾個字,此銀為埋葬之費用”。蹇材望天天將錫牌和銀板系在腰間,遍視諸人,人皆感佩其忠心可嘉,過了不久,元人南下攻城,蹇材望不知所終,人們都以為他死于亂兵之中,誰知道,他卻騎在高頭大馬之上和元人一起入城,原來,他早就提前一天前往元人營寨舉白旗投降了。
亂世飄零之際,大難臨頭之時,多有像蹇材望這樣的人,而少有像鄭思肖這樣矢志不移的人,唯其如此,鄭思肖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鄭思肖的《心史》在隱匿三百六十多年后重見天日,后世學者梁啟超奉若至寶,日夜悉心研讀,當讀到鄭詩中所言"不知今日月,但夢宋山川""淚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時,梁氏深有感慨地說:"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誠然,鄭思肖的《心史》做為一個舊時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從中體現(xiàn)的愛國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本篇完)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2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