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明朝中后期的歷史,經(jīng)常是宦官和文臣的相互斗爭,皇帝就好像是這兩方相互爭奪的陣地,有的時候皇帝重用宦官,有的時候重用文臣。
但是不管怎么說皇帝還是天然的親近宦官,原因無他因為宦官的權利來自皇帝沒有后代,也就是沒有退路,他們的貪錢其實都是給皇帝的,后面殺魏忠賢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而文臣不一樣,他們的權利來自科舉和他們所在的派系,他們有后代有退路,大不了換個主子,魏忠賢在天啟皇帝的時候已經(jīng)把文臣派系打殘了,所以就有很多的官員依附在魏忠賢的身邊,這就是他叫九千歲的原因。
但也是因為他是宦官,他是比別人更加知道皇帝重要性,有一次天啟皇帝掉水里,他想都不想就跳下去救人,本身他是不會游泳的,所以后面天啟更加信任他,所以明朝晚期他已經(jīng)控制了大部分的官員為他所用,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
而崇禎想做一代明君,他被文人洗腦了,上來就殺了魏忠賢來安慰文臣派系,但是就是因為他這樣打破了權利的平衡,造成了朝廷混亂,宦官勢力就此末落了,沒有牽制文臣派系的力量。
再加上崇禎的個性對人嚴厲懷疑心重,這就是為什么他最后會寫文臣都該殺,也是為什么在京的文臣派系不想給他出力的原因。
所以說,魏忠賢不死,大明未必不滅。把魏忠賢的死亡定成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不負責任的。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魏忠賢的死加速了大明滅亡的步伐。魏忠賢的死,到底讓崇禎朝損失了什么?
首先,喪失了中央對地方最強有力的統(tǒng)治,尤其喪失了對南方的有效控制;
其次,.朝廷的效率變的極其低下,在稅收、繳費、平叛等方面更是如此,結果是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雖然沒受破壞,但朝廷依舊是入不敷出。
最后,朝廷再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而且高效的機制。
對此,您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
天啟時期,明熹宗朱由校極其信任魏忠賢,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他掌握著大明朝廷的最高權力。但是天啟皇帝去世后,魏忠賢卻被17歲的崇禎皇帝處死,魏忠賢為何連一點反抗都沒有?魏忠賢的真實官職是錦衣衛(wèi)指揮使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錦衣衛(wèi)指揮使是三品,根據(jù)皇明祖訓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是四品,魏忠賢的官職和其他大臣在職務級別上相差大,他的權力是來自于皇帝的信任和臨時授予,當皇帝不再信任和授予時,他只有那個不太大的官職,九千歲無非就是依附于皇權的一個太監(jiān)而已。
魏忠賢在位,崇禎完全可以把他當做棋子,魏忠賢再壞再惡,他也不敢越權于皇帝,崇禎意氣用事(當然魏忠賢的所作所為確實該殺),如果深思熟慮在當時的明朝的那種狀態(tài)下,用好了魏忠賢確實是可以讓明朝再續(xù)命的。明朝后期文官集團已經(jīng)變成了流氓集團,真正能夠力挽狂瀾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天災人禍,民變四起,財政赤字,明朝氣數(shù)已盡也確實是天道所為。魏忠賢的死不死用不用,只會讓明朝續(xù)命,但是亡國之禍,在所難免,這就是天命。
崇禎殺了魏忠賢,導致東林黨掌握朝政,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速度。好笑的是,崇禎大智慧干掉了魏忠賢,自己治國水準竟然在魏忠賢之下。魏忠賢敢殺東林黨人,崇禎如果會做事,可以先用著魏忠賢,提拔自己的人,將來再以這個濫殺無辜治魏忠賢的罪,這樣用魏忠賢打擊了東林黨人,再過幾年廢掉魏忠賢提拔自己的人,一樣可以收獲民心。老百姓會說皇帝經(jīng)過幾年終于搞死了魏忠賢,這就是帝王之術。
他倒好,直接廢掉魏忠賢,東林黨人迅速一家獨大,表面上支持皇帝其實政令都無法下達,更別說收稅了。魏忠賢死的太早,崇禎還沒有培養(yǎng)自己的宦官勢力來對抗朝臣時就清洗掉魏忠賢,導致財政權力全被朝臣控死,這才是壓垮明朝的最終稻草。老百姓的忍耐力是極強的,事實證明,造反的確實也是李自成這種底層的官員,勉強也算吃國家飯的,只有這種人才會去帶頭反,而普通老百姓有一口飯吃,不會反的。
在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幾乎都有幾個能夠一手遮天的太監(jiān),比如秦朝的趙高,漢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劉瑾、清朝的李蓮英等等。
這些太監(jiān),在后世,都是人人唾罵的對象,然而,在明朝,卻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太監(jiān),評價出現(xiàn)了兩個極端,有人說他是禍國殃民的大權宦,有人卻說如果此人不死,國家不會滅亡,此人便是魏忠賢。
這魏忠賢究竟有何本事?一個小小的太監(jiān),竟然能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掛上鉤呢?其實就一件事,魏忠賢能辦到,而崇禎卻死活辦不到!
初入宮廷
魏忠賢的前半生,活的那叫一個渾渾噩噩,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最大的夢想,便是希望能在賭桌上發(fā)大財,然而,十賭九輸,魏忠賢也不例外。
一次,魏忠賢慘輸,被人家把腿給打斷了,老婆一邊給他喂藥,一邊哭哭啼啼,勸他找個正經(jīng)活干干,好掙錢養(yǎng)家,老婆的哭聲和斷腿的劇痛,終于刺激到了魏忠賢,魏忠賢決定干一番大事。
可魏忠賢大字不識一籮筐,能干什么呢?思來想去,魏忠賢發(fā)現(xiàn),自己只有一條路可走,那便是入宮當太監(jiān)!
這魏忠賢也是狠人,二話不說,揮刀自宮,進了宮。
別的太監(jiān),都是自幼入宮,由老太監(jiān)教育,可魏忠賢入宮的時候,已經(jīng)21歲,算是大齡青年,再加上長相也不討喜,入宮之初,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
但魏忠賢有一點,是宮內太監(jiān)無法比擬的,那便是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的本事,憑借街頭混混這一獨有技能,魏忠賢很快便在宮中打開局面,先是巴結自己的上司太監(jiān)孫暹,進入了甲字庫。
不久魏忠賢又通過皇太孫的母親王才人,結識了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王安的下屬魏朝,二人結為兄弟,魏忠賢事業(yè)步入正軌。
但沒多久,魏忠賢便和魏朝反目成仇了,原因無他,魏忠賢搶了魏朝的“對食”客印月,這客印月,是皇孫朱由校的乳母,通過客印月,魏忠賢成了皇孫朱由校身邊紅人。
2.一朝發(fā)跡
公元1620年,此時的魏忠賢入宮已經(jīng)31年,也是在這年,魏忠賢走上人生巔峰。
這年,明神宗朱翊鈞駕崩,新上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因為縱欲過度,短短一月便駕崩,最終,皇位落在了一門心思專研木匠活的皇孫朱由校身上。
朱由校稱帝后,對“奶爸”魏忠賢,“奶媽”客印月是寵信至極,再加上朱由校對政事不感興趣,于是便將奏折一股腦丟給魏忠賢,魏忠賢成了大明王朝太監(jiān)的領軍人物,聯(lián)合司禮監(jiān)王體乾和李永貞、石元雅、涂文輔等人,在宮中一手遮天。
朱由檢的寵幸,也讓魏忠賢變得目中無人,自稱九千歲,大肆鏟除異己,朝中官員為了巴結魏忠賢,四處給魏忠賢修建生祠,魏忠賢走上人生巔峰。
3.權宦末路
魏忠賢的風光,也僅僅持續(xù)了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史稱崇禎皇帝。
在朱由校臨終前,曾對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可惜的是,當時的魏忠賢,惡名在外,崇禎對此人是厭惡至極。
很快,便有嘉興貢生彈劾魏忠賢“十大罪”,魏忠賢被發(fā)配鳳陽守墓,不久,崇禎又聽說魏忠賢發(fā)配途中仍然蓄養(yǎng)死士,大怒,命人召回魏忠賢,魏忠賢驚懼交加,在途中一小旅館上吊自殺。
一代權宦,死的窩囊無比。
4.崇禎的懷念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便到了崇禎17年,這年三月十四日,李自成大軍已經(jīng)兵臨北京城下,大明君臣是一籌莫展,正在崇禎發(fā)愁之際,太監(jiān)曹化淳低聲呢喃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曹化淳一句話,讓崇禎再次想起了當年被自己逼死的老太監(jiān)魏忠賢,魏忠賢要是活著,大明王朝還會不會短短17年便走向滅亡?答案很明確,不會,因為魏忠賢能辦到這件事,而崇禎不能!
大明王朝為什么會滅亡?是因為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農民軍起義,這些農民為什么要起義?因為崇禎年間出現(xiàn)了小冰河時期,蝗災、旱災導致餓殍遍野,當時的百姓,根本活不下去,這是原因之一。
還要另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百姓手中沒有土地,沒有生產資源,只能揭竿而起,那么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呢?官僚、王公貴族、大地主手中,百姓無法生存,賣兒賣女,而這些人,卻金山銀山數(shù)之不盡。
明朝滅亡的時候,至少還有上百萬軍隊,為什么不繼續(xù)打?原因很簡單,沒有軍費,無法指使這些人。
崇禎也曾想朝中大臣籌過款,可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崇禎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伯周奎僅僅捐獻了5000兩,老丈人都這么不給力,那朝中大臣就更不用說了,你100兩,我50兩,本來打算籌集幾百萬兩軍費的崇禎,黯然收場。
崇禎沒籌到錢,是因為這些王公大臣窮嗎?當然不是,崇禎沒有抽到的錢,最終都到了李自成手中!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讓劉宗敏籌集軍餉,在劉宗敏的夾棍下,北京城的那些大明舊臣是哀號一片,那位不愿幫助崇禎的國丈周奎,在劉宗敏的酷刑下,交出了300萬兩白銀,而朝中高官為了活命,更是“踴躍”,幾萬兩白銀,眼睛都不眨,便上交給了劉宗敏,短短7天,劉宗敏便籌到了7000萬兩。
有這7000萬兩白銀,大明王朝便能調集軍隊,賑濟災民,滅亡的時間,便能稍稍往后推一推,要知道,在大明滅亡的第二年,天下便風調雨順......
那么,崇禎籌集不到的錢,魏忠賢能籌到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魏忠賢跟崇禎不一樣,是個奸臣,是個無惡不作的大奸賊,僅憑這一點,只要魏忠賢活著,明朝的國庫,便不會空虛到如此程度。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也許,聽到這句話,崇禎才真正明白,哥哥朱由檢臨終前說的那句:“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真正含義吧!
這個說法其實是后來的崇禎皇帝說的。
大家都知道魏忠賢是一個奸臣,當初要不是他,明朝也不會被搞得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而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最討厭這樣的人,所以在登基后不久,就下令將他斬殺了,但是他卻后悔了。
我們都知道魏忠賢是一名宦官,當時他利用自己的權利將朝廷的財力基本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說是富可敵國,這樣的人很貪婪,但是卻將政治上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條,他將邊防上邊的關系處理的很好。我們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其實戰(zhàn)爭是很多的,朝廷經(jīng)常會與周邊的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因為魏忠賢當時還在,周邊的國家的人并不敢有什么大作為。
魏忠賢雖然是一個宦官但卻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他知道什么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他貪財,他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君王始終有一天會盯上自己,所以他就盡可能的重用武臣,讓一些能征善戰(zhàn)的臣子們去與周邊的國家的人打仗,雖然國家的百姓過的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還是能夠免受戰(zhàn)爭的疾苦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多虧了魏忠賢。
而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后很快找到借口除掉了魏忠賢,而明朝也很快滅亡了,所以他十分后悔,覺得如果不是他這么沖動殺掉魏忠賢的話,國家也不可能會這么快滅亡。不過這些到底是不是崇禎皇帝說的話我們也不得而知,也許是后人說的呢。畢竟一傳十,十傳百,最后假的都會穿成真的了。不過魏忠賢如果真的還在世的話,明朝也許真的能夠存活的長久一點也說不定。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2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影響我國歷史的5場著名戰(zhàn)爭,每一場都···
下一篇: “大聾”吳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