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宣城彰教寺:從徐氏家廟到臨濟重地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2023-09-21 11:14:03

      童達清

      第666期

      說起彰教禪寺

      ,似乎是一個謎一般的存在
      ,今人多不知其名自不待說
      ,即使歷修《寧國府志》《宣城縣志》也對之語焉不詳。嘉慶《寧國府志》卷十二說“創(chuàng)建所在亡考”
      ,《宣城縣志》卷十亦說“亡考”
      ,后又加按語,引洪武《寧國府志》說是“宋太平興國二年置”

      其實

      ,彰教寺的創(chuàng)建與徐知證有關(guān)
      。徐知證(905—947),字義明
      ,號東崗
      ,海州朐山(今屬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qū))人。他是五代楊吳大丞相
      、大元帥徐溫之侄(因其父早世
      ,徐溫養(yǎng)為己子),南唐先主李昪(原名徐知誥
      ,徐溫養(yǎng)子)之義弟
      。天福二年(937)封江王,后改魏王
      ,升元三年(939)封韓王
      ,四年(940)任寧國軍節(jié)度使(馬令《南唐書》卷一),保大元年(943)為宣州大都督府長史(徐鉉《魏王宣州大都督制》
      ,《騎省集》卷七)

      保大五年(947)3月16日,徐知證薨于宣城(《十國春秋》卷十六)

      ,4月22日擇葬于城西丁山。中主李璟特遣屯田員外郎并內(nèi)臣至宣城諭祭
      ,并于墓左敕建彰教禪院以奉祀
      。北宋元豐八年(1985),徐知證裔孫徐安豐作《徐氏宗譜序》說“建彰教寺以祀之
      ,勒文于碑亭崗以敘功德”(《槐蔭徐氏宗譜》卷一)
      。南宋釋居簡《彰教石云板銘》:“寺蓋李氏有國時,徐魏惠王墓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侗睗炯肪砹┛梢娬媒趟率冀ㄓ诒4笪迥辏槲洹秾巼尽返摹疤脚d國二年置”也只是道聽途說而已

      彰教寺位于城西十四里丁山

      ,這里山巒起伏,樹木蔥茂
      ,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寧靜
      。北宋熙寧三年(1070)冬十二月,當(dāng)涂詩人郭祥正至宣城
      ,與監(jiān)宣州酒稅蔣之奇
      、邑人梅謙叔就曾游過丁山,并有《和梅謙叔丁山“吃”字》詩記其事:“迤邐造林泉
      ,塵坌為披拂
      。霓幡云外垂
      ,石虎草間出。深門窺泬漻
      ,拱木遞蕭瑟
      。丹青與老碑,遺事知仿佛
      。僣跡已榛蕪
      ,新游論膠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肚嗌嚼m(xù)集》卷一)《同蔣穎叔游丁山彰教寺》:“偶傾御史蓋
      ,同上丁山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昭掳自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拱木獼猴跳。碑皴龜腹裂
      ,泉活龍尾搖
      。枯松起幽籟
      ,中天奏云韶
      。苔深鴉發(fā)翠,石立壯士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膲灟巺④姡疗钦l與招
      ?”(《青山集》卷十二)可見此時
      ,彰教寺已露破敗之象。

      彰教寺的第一位住持為臨濟第十七代高僧法中

      ,初只有法堂五間
      。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五日,住持修穆重修
      ,并植屏于法堂
      。隆興元年(1163)九月十三日,第二十七代師寂也曾翻修
      。寶慶二年(1226)
      ,彰教寺又已殘破不堪,住持如潔(寧波人)勸捐重修
      ,工始于十一月十五
      ,成于次年三月初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づf礎(chǔ)
      ,崇増二尺三寸
      ,敞小閣支寢堂之上,楹挾以兩祠宇
      ,則鄉(xiāng)所未有
      。惟堅罔惟侈,惟壯罔惟麗
      ,雕刻文藻皆勿用
      ,”(《北澗集》卷三《彰教法堂記》)

      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四月三十日

      ,侍御史李光任宣州知州
      ,恰好彰教寺缺主持,李光便請時駐錫涇縣銅峰山的紹隆禪師來彰教寺任住持
      ,并應(yīng)紹隆之請
      ,寄書大慧禪師宗杲,向他請示禪要:“華嚴重重法界
      ,斷非虛語
      。既非虛語,必有分付處
      ,必有自肯處
      。”如何才能參透禪機呢
      ?宗杲回書說:“士大夫平昔所學(xué)
      ,臨死生禍福之際,手足俱露者十常八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计湫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如三家村里省事漢
      ,富貴貧賤不能汩其心。以是較之
      ,智不如愚
      ,貴不如賤者多矣。何以故
      ?生死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前,那時不容偽故也
      。大參相公平昔所學(xué)
      ,已見于行事,臨禍福之際
      ,如精金入火
      ,愈見明耀
      。又決定知‘華嚴重重法界斷非虛語’,則定不作他物想矣
      。其余七顛八倒
      ,或逆或順,或正或邪
      ,亦非他物
      ,愿公常作此觀,妙喜亦在其中
      。異日相從于寂寞之濱
      ,結(jié)當(dāng)當(dāng)來世香火因緣,成就重重法界
      ,以實其事
      ,豈小補哉?更須下個注腳
      ,即今這一絡(luò)索
      ,切忌作寓言指物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洞蠡鄱U師語錄》卷二十八)即是說
      ,要想慘透禪學(xué),關(guān)鍵是要有信心和毅力
      ,就如在現(xiàn)實中
      ,一遇生死禍福,若無信心和毅力
      ,必當(dāng)張皇失措
      。生活中如此,學(xué)禪亦如此

      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077—1136),俗姓汪

      ,含山(今安徽含山)人
      。他九歲時在當(dāng)?shù)胤鸹墼撼黾遥瑘A具后參訪過長蘆凈照
      、寶峰湛堂
      、黃龍死心等禪師。他在彰教寺住持四年
      ,一時彰教寺香火旺盛
      ,吸引了許多僧眾前來學(xué)法,蘄州臨濟僧曇華(1103—1163
      ,號應(yīng)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紹隆后又至蘇州虎丘山云巖禪寺
      ,三年后示寂。紹隆在彰教寺演法的內(nèi)容
      ,存有《宣州彰教禪院語錄》一卷
      ,今摘要一段以見一豹:

      上堂。僧問:“古人道

      ,盡乾坤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
      ,撒向諸人面前,漆桶不會
      。打鼓普請看
      ,未審此意如何?”

      師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耙划€之地,三蛇九鼠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僧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拔磿詭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乞師再垂指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師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陔y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僧云:“盡大地既如粟米粒大

      ,只如森羅萬象,人畜草芥
      ,著在什么處
      ?”

      師云:“此問不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僧云:“豈無方便

      ?”

      師云:“棒打不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Y拜。

      師云:“救得一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師乃云:寰中天子來,塞外將軍令

      。一句定乾坤
      ,一劍平天下
      。便見時康道泰,四海晏清
      ;向我衲僧門下
      ,又且不然。拄杖子吞卻乾坤了也
      ,綿綿不漏絲毫
      ,何處更有一物與諸人為緣為對?還會么
      ?”良久
      ,云:“各請歸堂吃茶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南宋末

      ,潼川(今屬四川)臨濟宗高僧居簡自慶元三年(1197)至宣城,掛單彰教寺
      ,自此時斷時續(xù)
      ,前后長達四十余年。特別是嘉定十五年(1222)陳卓任寧國知府后
      ,居簡更是長期駐錫于彰教寺
      ,這一時期也是彰教寺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在彰教寺作有大量詩文
      ,特別是在他的文集里
      ,保存有當(dāng)年他在彰教寺上堂說法的一段語錄,是我們研究彰教寺
      、居簡法理甚至臨濟宗教義的重要資料
      ,今引用如下:

      故舊至,上堂

      。舉博山上堂
      。橫按主丈云:“不是年來頻勸酒,自從別后見君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诫m則土?xí)缛讼。喾暾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彰教門下則不然
      ,道絕人荒
      ,未得一半。

      謙藏主開接待上堂。門對廬山

      ,岸橫溢浦
      。把定要津,鴉飛不渡。把飯與人吃
      ,且道是好心不是好心,楊子江波未是深

      宗元谷及俗兄訃至

      ,上堂。人從黃池來報
      ,昨日家兄死
      ;又自平江來者報,今朝舍弟亡
      。古人是趁對語
      ,彰教是實法。大小彰教
      ,因甚作實法會
      。(指禪床云)若教頻下淚,滄海也須干

      舉哀

      。死便埋,死便埋
      。本來無位次
      ,僧趁俗安排。赤洪崖白洪崖
      ,是我冤家一樣乖
      。哀哀。

      至節(jié)上堂

      。舉溈山問仰山:“仲冬嚴寒年年事
      ,晷運推移事若何?”仰山近前
      ,叉手而立
      。溈山云:“情知你答者話不得?”香嚴云:“某甲偏答得者話
      ?”溈山云:“你作么生
      ?”香嚴叉手,退后而立

      師拈云:奮擘竹機

      ,用險崖句,則不無二子
      。若答者話
      ,方木投圓孔

      上堂

      。舉玄沙問小塘長老:“昨日一場鬧
      ,向甚么處去?”小塘提起袈裟角
      。玄沙云:“料掉沒交涉
      。”

      師拈云:二大老

      ,只知今日明日
      ,不覺前秋后秋。北澗則不然
      。今日靜悄悄
      ,昨日鬧啾啾。風(fēng)定花猶落
      ,鳥啼山更幽

      上堂。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dāng)
      。絕后再蘇,欺君不得
      。所以道
      ,我立地待汝透去。(擲主丈云)討什么碗

      上堂

      。那咤太子,折肉還父
      ,折骨還母
      ,正當(dāng)與么時?太子在什么處

      師拈云:肉還父

      ,骨還母。日西沈
      ,水東注
      。(良久云)露。

      居簡與紹隆

      、宗杲一樣
      ,同出于圓悟克勤一派,倡導(dǎo)“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
      ,重視公案話頭,注重頓悟機鋒,從其《彰教寺語錄》中可見一斑

      元初

      ,正珪禪師曾住彰教寺。正珪
      ,江西鄱陽人
      ,號玉岡。后至金陵從鐘山月庭忠公
      ,再移池州報恩光孝寺
      。見元?釋大欣《池州路報恩光孝禪寺碑銘》(《蒲室集》卷十一)。

      元末時

      ,邑人汪澤民
      、張師愚、陳良弼還曾至彰教寺踏青
      。張師愚《游彰教寺》吟道:“春風(fēng)延客為開關(guān)
      ,天雨空花紫翠間。欲向云中問雞犬
      ,蒼蒼松柏暗丁山
      。” 汪澤民《二月十日同諸彥游彰教寺》:“秋(春
      ?)來游興日相關(guān)
      ,帶雨看花紫翠間。閑讀唐碑訪陳跡
      ,石麟殘缺臥丁山
      。”(均見《宛陵群英集》卷十二)

      明朝時

      ,已經(jīng)很少見到有關(guān)彰教寺的記載
      ,大概此時寺已衰敗,這也與整個臨濟宗派的衰落相一致
      。明末
      ,博山玉公因偶讀紹隆《宣州彰教禪院語錄》,心向往之
      ,遂來到宣城
      ,“初玉公求彰教近址不得,遇蕊珠居士父子忽得之
      ;求隆
      、華二祖像不得,閱趙榮祿手跡于云間又得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撬l(fā)愿重振彰教昔日的輝煌
      ,“向丁山隙地,營茆設(shè)像”
      ,重建法堂
      。崇禎十四年(1641),玉公圓寂后
      ,華亭施某刻其語錄為《彰教遺編》
      ,邑人沈壽民為之作序(《彰教遺編序》
      ,《姑山遺集》卷十一)

      約至清朝康熙末年,彰教寺已完全廢圮

      ,其扁額曾一度存放在附近的伏龍庵
      ,于今也已杳無蹤跡了。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2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趙云沒懂,諸葛亮聽懂了特別惶恐!" rel="prev"> 劉備臨死給趙云1個特權(quán)
      ,趙云沒懂
      ,諸···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