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三苗網X智慧苗族”關注苗族第一互聯(lián)網平臺!
招聘
鄉(xiāng)村振興
伏羲·二十.png" />
圖書
十佳苗歌
《探考伏羲》之二十·西羌源頭
文|石朝江
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學人考證及考古發(fā)現等資料,炎黃源于上古西部的“氐羌”。如前所述,上古時期居于東部的“東蒙”人和居于西部的“氐羌”人是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源頭。
現在中國大陸的56個民族,除少數后來才遷入中國的民族外,絕大多數民族都與這兩大歷史源頭有直接的淵源關系或間接的淵源關系。
我們在前面已經考察了苗族源于上古時期的“東蒙”,在這里,我們認為有必要談一談炎、黃源于西部“氐羌”的問題。
當然,這都不是筆者的學術首創(chuàng),而是有史籍資料記載、學界考證依據、考古學資料印證的:
《山海經·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之西?!?/p>
《山海經·海內西經》:“后稷之葬,山水環(huán)之,在氐國之西?!?/p>
《淮南子·地形》:“后稷垅在建木之西。”
《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笨追f達疏:“ 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荀子·大略》:“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楊倞注:“壘讀為累,氐羌之俗,死則焚其尸,今不憂虜獲,而憂不焚,是愚也。
上述記載資料可看出,上古時期,在我國西部存在著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始部落,人們稱他們?yōu)?strong>“氐”或“羌”,或氐羌。氐羌是僅次于“東蒙”而見諸于中國史籍記載最早最原始的群團。
任乃強1984年出版了《羌族源流探索》,書中所說的“羌族”,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羌族,而是指上古時期中原西部,主要生息于青藏高原一帶的古老族群,即《說文》所謂的“西方牧馬人”,亦即現代民族學所說的“氐羌系民族”的總稱。
他們是藏族的先民,他們中的一部分也是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先民。由于此書旨在通過梳理氐羌系民族的源流,重點探索古羌人創(chuàng)造的青藏高原早期文明和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中的淵源關系,有不少獨到的新見解,故命之為《羌族源流探索》。
《后漢書·西羌傳》:“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夷,西北鄯善、車師諸國。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種類繁熾,不立君臣。”
《呂氏春秋·恃君覽》:“氐羌、呼唐,離水之西(《漢書·地理志》離水在金城郡白石縣,東至抱罕~今蘭州西南入河);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xiāng);多無君……其民麇鹿禽獸,少者使長,長者畏壯,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曰夜相殘。”
上述記載可知,上古時期的氐羌群團支系繁多、活動地域是很寬闊的。
劉起釪在《古史續(xù)辯》中考證說:“《西羌傳》所說整個西羌族的區(qū)域,‘南接蜀漢徼外夷’,那大抵是指今四川中部以南及其以西?!鞅臂飞?、車師諸國’,則是今新疆東半部??芍髌鹦陆畺|,南抵四川中南境,這一西北廣大區(qū)域都是總稱為氐羌的地境。”
我們還特別注意到,《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眲⑵疴D考證說:“所謂出自三苗,實根據一些先秦文獻如《尚書·堯典》、《墨子·非攻》、《呂氏春秋·召類》等所說‘分北三苗’、‘竄三苗于三?!日Z來的。是說堯、舜族把三苗打敗后,大部分趕向南方,一部分則分遷到西北的三危?!渡胶=洝ご蠡谋苯洝氛f西北海外有苗民,當即指此?!憋@然,劉起釪先生是不同意“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的。他認為“西羌”之地之所以有“三苗”,是堯、舜打敗三苗后,分遷三苗一部分到西北的三危。
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后漢書·西羌傳》所說的:‘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因為三苗氏竄到西北的一部分曾同姜姓發(fā)生過關系,就說他們的氏族完全屬于姜姓,這種用偏賅全的辦法是很不對的?!?/p>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少典之子也,姓公孫,各曰軒轅?!?/p>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p>
《帝王世紀》:“神農氏姜性,……長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謂之炎帝?!?/p>
以上記載,黃帝少典之子也,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說明黃帝、炎帝出自西部少典氏有蟜氏。
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針對有人對《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存有疑意,特別強調指出:“記住自己的根在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是很重要的。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氏族制度的衰落和血緣紐帶的松馳,但始祖及其發(fā)祥地,還有那些留下輝煌業(yè)績的祖先,會通過口耳相傳,納入用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所以《國語》中關于黃帝、炎帝族源的記載,可信性是不應該輕易否定的?!?/p>
|劉起釪與老師顧頡剛的合影
劉起釪在《古史續(xù)辯》中還考證說:“少典出自氐,有蟜出自羌。姬姜兩姓的族系淵源,是不是就上溯到生出炎、黃的少典、有蟜兩族為止呢?其實還不是。少典、有蟜仍然有自來,姬姜兩姓的族系淵源還可以追溯得更遠,那就是古代的氐、羌兩族……華夏族最早的祖先分別被稱為姬姜兩姓的黃帝族、炎帝族,是由稱為少典、有蟜的氐、羌兩族發(fā)展分化出來的;接著是夏族、四岳族,直至歧周的姬、姜兩族,也都是先后由氐羌兩族發(fā)展分化出來的?!?/p>
劉起釪還強調說:“《國語·晉語》說黃帝族成長于姬水流域,炎帝族成長于姜水流域……姬水即渭水,姜水即羌水,亦即連白龍江、白水江之水。大抵依此兩水所居之姬、姜兩族,一在渭水及其以北,一在渭水以南。由此更看出了姬姓的黃帝族的地域大體即氐族地域,姜姓的炎帝族的地域大體即羌族地域。不過都因自其族中而出,故只居原族地域的一部分?!?/p>
CAMPUS
2020
9.01
|劉起釪先生與他的《古史續(xù)辯》
林惠祥在其著的《中國民族史》中說:“氐羌系有二義,一為包括氐與羌,一謂羌其大名,氐其小別,氐不過羌中之一支。如《周書王會》解云:‘氐羌以鸞鳥。’孔晁注:‘氐地羌,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療o論二者孰是,無關重要,此二字必須合用,方足以包括全系也。”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
“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區(qū)。炎帝姓姜,神話里說他牛頭人身,大概是牛圖騰的氏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與九黎族發(fā)生長期的部落間的沖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黃帝族的援助,攻殺蚩尤?!?/p>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
“據說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陜西歧山東,是渭水的一條支流。從渭河流域到黃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動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傳說中炎帝后裔有四支,可能是屬于古羌人的四個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谷物和蔬菜,從夏代以上被奉為稷神?!?/p>
王鐘翰主編的《中國民族史》也說:氐羌與炎帝、黃帝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秶Z·楚語》記述,炎、黃二帝為兄弟,是少典氏(父)和有蟜氏(母)所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
《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痹诩坠俏闹?,羌從羊從人,羌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姜。民國初年以來,章大炎在《檢論·序種姓》中已指出:“羌者,姜也。”后來傅斯年在《姜源》中進一步論證:“地望從人為羌字,女子從女為姜字。”顧頡剛在《九州之戎與戎禹》中更指明:“姜之與羌,其字出于同源,蓋彼族以羊為圖騰,故在姓為姜,在種為羌?!?/p>
“西羌”是中國的一個母體性族群,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源頭。上古“西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演化成許多支系,與我國和現代許多民族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
費孝通先生1988年在其《中華民族的一體多元格局》中,曾將這種關系歸納為“羌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似乎與漢人剛好相反:漢族是以接納為主而日益壯大的;羌族卻以供應為主,壯大了別的民族,許多民族包括漢族在內從羌人中得到血液?!惫拧扒既恕币呀浄毖馨l(fā)展成為現當代的多個民族。
據學界考證,接受“西羌”或羌族“輸血”的民族包括漢族、藏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傈僳族、景頗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諾族、怒族、獨龍族等。
徐平、徐丹在《東方大族之謎—從遠古走向未來的羌人》一書中,分別闡述了古羌人與漢族、藏族、彝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納西族、土家族、普米族、怒族以及緬族的淵源關系。他們強調指出:“語言是標志一個民族共同體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有著親屬關系的語族,其在歷史上的聯(lián)系必然是緊密的。因此,同屬于藏緬語族的各民族,即藏語支的藏族、門巴族,嘉絨語支的嘉絨藏族,彝語支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羌語支的羌族、普米族和登人,景頗語支的景頗族、獨龍族等等,以及分布在東南亞的緬語支各族,都與南下的古羌人有著密切關系?!?/p>
炎黃即華夏族源于西部“氐羌”也得到了考古學資料的印證。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說:“在渭水流域和甘陜地區(qū),早于仰韶文化的一類新石器遺址被統(tǒng)稱為老官臺文化。老官臺文化的年代與中原地區(qū)的磁山·裴李崗文化相當,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年代要早1000年左右,但同半坡類型存在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可以視為半坡類型的前身?!薄跋嗬^在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地區(qū)發(fā)現出土的以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等為代表的新時器的文化遺址(甘肅仰韶文化),以及銅器時代的齊家文化、四霸文化、寺洼文化、上孫家寨文化、辛店文化、諾木洪文化等,其文化內涵卻不能不說與古羌人有很大的關系?!?/p>
張潤平在《試析古羌族與漢民族的源流》中說:“先秦史其實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變夏史。構成華夏族的主體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華夏文化對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及其在古代發(fā)展過程的完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絕對性的貢獻。
漢族是在不斷吸收各種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因素,融和各個民族的過程中,由最早的極少數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人口最多,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主體民族……岷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據縣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如各種陶器(包括彩陶、灰陶、夾砂陶、白陶等)、各種石器(包括石刀、石斧、石鑿、石鏟、石鉅、石磨、石錐、陶祖等),各種骨器(包括骨針、骨刀、骨鏟等,形狀品種非常豐富),據專家鑒定,屬馬家窖、齊家文化類型。說明,遠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階段,這里就是先民們繁衍生息的發(fā)祥地之一。而創(chuàng)造了馬家窖文化、齊家文化的先民恰恰是古羌族。
《水經注·羌水》載:“姜水出羌中參狼谷,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羌道均在洮岷南路,現甘肅隴南的“白馬藏人”其實就是古代白馬部落的羌人,“白馬關鄰白馬羌,千年殘壘踞巖疆”(《康縣志》)?!鞍疵髦荆浩淙藦姾罚昧暪R,以守獵為生。大抵風高氣烈,山居板屋,不務修飾,頗為古風,蓋俗之質而野者也?!?/p>
百度對“氐羌”的解讀是:“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體之一,他們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黃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帶繁衍生息。后來他們向四方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東遷首先進入文明社會,形成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移,后來形成了吐蕃、蘇毗、羊同及域外諸羌;還有一支則仍留居發(fā)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條件艱苦,這一支發(fā)展緩慢,從而形成諸羌。”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西部“西羌”與東部“東蒙”兩大族群,是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源頭。炎帝、黃帝源于上古西部的“西羌”,蚩尤則源于上古東部的“東蒙”。
◆END◆
如果你也有身邊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別忘了點點“在看”精彩分享哦
— 三苗薦讀 —
原創(chuàng)·定制苗族男裝
《《男裝精品·掃碼搶購
三苗網粉絲專享福利
¥380元560元
/圖片點擊·閱讀詳情/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三苗網立場。
:于網絡
文字來源:石朝江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3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