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是明末清初時人,出身在一個背景令人羨慕的家庭里,祖父是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大名鼎鼎的晚明文壇盟主王世貞;父親王士騏是明萬歷十七年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大約出身在官宦世家,對仕途便有些無所謂,王鑒本人功名平平,崇禎六年,他36歲才在鄉(xiāng)試中考取舉人,之后受祖蔭任左府都事,繼而出任廣東廉州太守。
然而天生一副文人性格的王鑒其實也不擅仕途,上任不久即遭遇“粵中開采”之事,他挺身而出,以太守之力“力請上臺得罷”,企圖阻止開礦惡政,卻險些引來牢獄之災,兩年后王鑒退隱原借,再不出仕。這一年正好是他的不惑之年。
從此他潛心繪事,歸位于文人了。在晚明的亂世中,既不能“兼濟天下”,就只好“獨善其身”。即使在數(shù)年后多鐸率清軍攻破常州、無錫、蘇州等城之后,他也沒有迎降清軍,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繼續(xù)繪事。他的繪畫卻因此受益,身為明朝遺老,無處渲泄的亡國之恨令他在故紙堆里尋找寄托,而大量臨摹古畫,不僅夯實了他的傳統(tǒng)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遺老的民族情結(jié)。
所以,他“從董巨入手廣泛吸收北宋范寬、江貫道以至五代荊浩、關(guān)同等,南宗北宗,無所不學,打下深厚的基礎(chǔ),進而優(yōu)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間......”(蔡星儀《王鑒藝術(shù)論》),他的多數(shù)“仿”、“摹”、“橅”、“擬”作品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他也因此與王時敏一起并列清“四王吳惲”之首,在美術(shù)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鑒仿古山水冊》
此冊10開《仿古山水冊》作于1656年,王鑒59歲時。水墨紙本,縱25厘米,橫18厘米。十開山水,從董巨開筆,溯源南宗北宗,兼及元四大家。這與王時敏不同,盡管他們畫學同宗,但是王時敏由董巨入手,晚年卻是獨鐘黃公望,先博后專;王鑒則以董巨為根底,廣涉諸家,借此磨練自己的藝術(shù)功底,并竭力營造融合的筆墨風格,從而形成多樣面貌。叔侄二人同源異脈、共樹分條,藝術(shù)歷程不一樣,以致晚年在畫學主張上分道揚鑣。這本《仿古山水冊》展示的正是王鑒的多樣畫學面貌。其實王鑒所謂仿各家山水,吃百家飯是實,丘壑與筆墨傳達的還是自家胸境。
王鑒藝術(shù)天賦極高,又是性情中文人,且看是什么原因驅(qū)使他畫下這本冊頁的:
丹青一派,自吳中文沈、華亭董宗伯后,幾作廣陵散矣。近時惟吾婁太原喬梓、延陵伯仲得傳正脈,予每見其所作,即欲焚棄筆硯。但習氣未除,見案頭箋素便涂抹滿紙,知不免為法眼捧腹,右古十幀,不敢求形似也。丙申冬十二月王鑒識。
這是冊頁最后王鑒自題的跋識。
59歲時的王鑒,早已畫名遠播,坐在了高高的清初畫壇領(lǐng)袖位置上,他是傳統(tǒng)派畫家,對傳統(tǒng)山水自文征明、沈周、董其昌之后幾成絕響而存憂心,故在見到太原父子、延陵兄弟(不能確指,應該是董其昌裔孫)所作山水后,欣喜得讓他自慚,恨不得“焚棄筆硯”,但終因“習氣未除”,取出案頭箋素涂抹成冊。寥寥數(shù)語,一個視己若無、見賢思齊的王鑒躍然紙上,謙謙一大家也!
—版權(quán)聲明—
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書法屋
主編 | 凌晨
編輯 | 土曾 小君 祁朦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5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