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外交制衡
      ,控制蒙古:大清是如何理解自由貿(mào)易的

      澎湃新聞 2023-09-21 16:04:20

      蒙古王公走私事件

      乾隆三十年(1765)

      ,發(fā)生過一件震驚朝廷的大事:曾得到乾隆強力支持
      ,并被認定為三世哲布尊丹巴化身的蒙古王公桑齋多爾濟被廢黜
      。桑齋多爾濟當時是喀爾喀蒙古部落中的親清勢力
      ,與蒙古王公土謝圖汗、定邊左副將軍成袞扎布對立
      ,乾隆曾幫助他排除這些對手
      ,而桑齋多爾濟也協(xié)助乾隆控制喀爾喀蒙古部落,當時
      ,他在庫倫的權(quán)勢堅如磐石
      。但是,好景不長
      ,僅在一年之后
      ,桑齋多爾濟就被乾隆解除了庫倫辦事大臣和土謝圖汗部副將軍之職,軟禁在北京的家中
      ,個人財產(chǎn)也被沒收
      ,親王品級被收回。牽入此事的滿洲大臣丑達被處以死刑
      ,扎布固齊·額爾經(jīng)額等多人“身系鐵鎖”被押解到北京
      ,處以斬監(jiān)候,喇嘛們也都受到懲罰

      這起事件其實很小

      據(jù)當時的調(diào)查

      ,桑齋多爾濟
      、丑達及其屬下的官員、百姓
      、官兵等
      ,持蓋有官印的文書或沒有官印的文書,出卡倫與俄羅斯進行交易
      ,前后共12起
      ,物品有駱駝、絹
      、茶
      、皮毛、白布
      、鐵皮
      、煙草,等等。其中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
      ,庫倫喇嘛購入18車茶葉
      、12車煙草、3車布
      ,往恰克圖貿(mào)易
      ,換回俄羅斯產(chǎn)的黑狐、白鼠
      、毛毯
      、毛皮等,除了用于佛像鑄造外
      ,剩余部分轉(zhuǎn)賣后購買茶葉給了喇嘛學堂的學生
      ,喇嘛學堂有300名學生,每天要消耗掉300包以上的茶葉
      。另一起則是購買建寺廟的屋頂鐵皮
      ,桑齋多爾濟認為寺廟是用圣上銀子修建,所以“可以發(fā)給許可證”
      ;清廷官員額爾經(jīng)額參與貿(mào)易
      ,則是因生活貧困,任期將完
      ,但“債務很多”
      ,為“稍微賺一點錢還債”,借押送材料的機會捎帶私貨
      ,涉入與俄羅斯的走私案件

      其實,自172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

      ,雙邊貿(mào)易開始繁榮起來
      。漢商迅速壯大,成為中俄貿(mào)易的主力
      ,而蒙古王公和各階層牧民大多涉入對外貿(mào)易
      ,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也獲得了較大財富
      。盡管乾隆帝曾數(shù)次中斷貿(mào)易
      ,但在禁貿(mào)期間,蒙古邊民
      、漢族商人與俄羅斯私商的小規(guī)模貿(mào)易卻始終存在
      ,禁令基本上只是官樣文章。桑齋多爾濟等的走私
      ,規(guī)模也不是很大
      ,而且大多是生活需要
      ,即使是違背禁令,似乎還不至于引發(fā)蒙古高層政局動蕩
      。但乾隆卻為此龍顏大怒
      ,怒斥“桑齋多爾濟如此大膽妄為,完全出乎意料”
      ,并下令嚴懲

      乾隆為何因這樣一件小事大動干戈?中俄之間的國際貿(mào)易

      ,對于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俄羅斯:自由貿(mào)易原則的勝利

      俄羅斯對華戰(zhàn)略的重點始終是貿(mào)易

      。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其中一個條款就是建立雙邊貿(mào)易關(guān)系
      。根據(jù)這一條款
      ,一國的臣民被允許進入另一國的領(lǐng)土自由買賣各種貨物,“兩國今既永修和好
      ,嗣后兩國人民如持有準許往來路票者
      ,應準其在兩國境內(nèi)往來貿(mào)易”。這一條款被俄羅斯人理解為“沒有任何例外和限制”的自由貿(mào)易條款

      此后簽訂的《恰克圖條約》盡管是《尼布楚條約》的繼續(xù)

      ,但對俄羅斯人來說,它的意義卻超過前一條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藞D條約》以及乾隆五十七年(1792)新訂的《恰克圖互市條約》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俄羅斯的對華外交目標。所以
      ,他們認為
      ,這是俄中關(guān)系中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認為它宣告兩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
      ,表達了兩個國家在相互遵守和尊重對方的法律和習俗的基礎(chǔ)上和睦相處的愿望

      俄方看重的是貿(mào)易,盡管當時在北京的貿(mào)易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

      ,但俄羅斯政府仍繼續(xù)請求清政府予俄羅斯商隊種種方便
      ,在其前往北京途中提供協(xié)助。清方對此也做出讓步
      ,條約規(guī)定
      ,俄羅斯商隊每三年赴北京一次,商隊的商人和隨從人員數(shù)量照舊不應超過200人

      俄方在貿(mào)易方面也做出了讓步

      ,同意終止在庫倫的私商貿(mào)易
      ,而在尼布楚和恰克圖兩個邊境地方開設(shè)市場,“酌情建蓋房舍
      ,修造墻垣圍柵”

      盡管在條約簽訂當時,清政府基于它在廣州同英國人及其他歐洲國家的貿(mào)易經(jīng)驗

      ,對自由貿(mào)易頗為擔心
      ,對貿(mào)易做了一定的限制。如條約第四條
      ,在“一切物品皆可自由買賣”之前加上“除兩國明令禁止者外”這樣的限定
      ,但事實上,國家并沒有明令頒布禁止買賣的物品
      ,“限制”因此只算虛文
      ,并未對雙邊貿(mào)易產(chǎn)生過什么影響。

      所以

      ,像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在其《俄羅斯各民族與中國貿(mào)易經(jīng)濟關(guān)系史(1917年以前)》中就宣稱
      ,恰克圖條約再一次確認了“在平等和互利基礎(chǔ)上確立俄中貿(mào)易關(guān)系”,它體現(xiàn)了第一個俄中條約——《尼布楚條約》——所宣布的自由貿(mào)易原則

      這一說法至少從俄羅斯方面看是成立的

      自《尼布楚條約》簽訂后,俄羅斯派赴北京的商隊急劇增加

      ,規(guī)模也日益擴大
      。1697年前,赴北京的以私人商隊為主
      ,之后
      ,則以國家商隊為主。1689—1697年間
      ,共7支私人商隊前來貿(mào)易
      ;1698—1718年間,則有10支商隊到北京進行貿(mào)易
      ;1720—1754年間有7支商隊赴華貿(mào)易
      。在這些商隊中,俄羅斯國家商隊共計17支
      ,商隊每次攜帶的貨物一般在20萬盧布左右
      。由俄羅斯運往中國的商品總值達203萬盧布,由中國運往俄羅斯的商品總值也在200萬盧布左右
      ,依據(jù)20世紀60年代匯率換算
      ,總交易額在1.2億盧布。(參見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俄羅斯各民族與中國貿(mào)易經(jīng)濟關(guān)系史(1917年以前)》)

      恰克圖在皮貨貿(mào)易及茶貿(mào)易上

      ,成為歐亞間的重要關(guān)口

      大清:作為外交制衡手段的貿(mào)易

      中俄自正式建立雙邊貿(mào)易關(guān)系以來

      ,俄羅斯固然獲得巨大的利潤,中國的成績也不菲
      。據(jù)俄方統(tǒng)計
      ,俄方商人從中國運回的商品總額也在200萬盧布左右,貿(mào)易總額基本保持在年度400萬盧布
      ,雙方基本持平
      。中方從俄羅斯獲得的是以毛皮為主的奢侈品,紫貂皮占據(jù)首位
      ,其次是狐皮
      ,特別是火紅色的狐皮,再次是銀鼠皮
      、海貍皮
      、灰鼠皮等,也有布匹
      、粗亞麻、玻璃器皿
      、鏡子和五金器具
      、錫器、云母以及獵犬等
      ;俄方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各種絲織品
      、陶瓷和茶葉。17世紀前半期
      ,絲織品幾乎占據(jù)俄羅斯進口的絕對地位
      ,1728年商隊運回的絲織品為6.17萬盧布,占總貨物的49%
      ,莫斯科甚至以政府之力推銷
      。1717年,彼得大帝為推銷絲織品甚至下令“不得穿金戴銀
      ,只準穿用經(jīng)西伯利亞輸入俄羅斯的各種絲織品”
      。1751年,從中國輸入的絲織品總值達10多萬盧布
      ,1759—1760年則上升至17萬盧布
      。棉織品是第二大類商品,被稱作“中國布”“大布”
      ,這類棉織品在西伯利亞土著居民以及俄羅斯農(nóng)民和獵戶中擁有廣泛的銷路
      。因此,其銷售量迅速增加
      。1727年輸入的棉織品達4.9萬盧布
      ,占商隊輸入商品總額的39%(中國絲織品與棉布輸入俄羅斯的數(shù)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且所占比重巨大,1778—1780年間
      ,中國絲織品占俄羅斯絲織品進口的23.2%
      ,棉布占53.2%)。除了這些大宗商品外
      ,扇子
      、人造花、紅寶石
      、甘蔗
      、煙草、大黃
      、麝香
      、各種腌制蜜餞和甜姜等,也源源不斷輸入俄羅斯

      俄羅斯史家齊米特道爾吉耶夫說

      ,對大清來說,恰克圖貿(mào)易不僅具有很大的經(jīng)濟價值
      ,也具有政治意義
      。“隨著恰克圖貿(mào)易在蒙古地區(qū)的發(fā)展
      ,特別是張家口—庫倫—恰克圖商路開通以后
      ,沿途出現(xiàn)了許多駐有清政府軍隊的站臺、卡倫
      、驛站以及駐軍邊防點
      。”大清對蒙古地區(qū)的控制得到加強

      但是

      ,這些只是歷史學家事后的認知,對于大清統(tǒng)治者來說
      ,這些或許并未進入他們的視野
      。在他們眼里,與俄羅斯的雙邊貿(mào)易
      ,僅僅出于外交綏靖的權(quán)宜之計
      ,一旦平定準噶爾的目標完成,則這種暫時性的讓步就必須中止
      。這既是清廷當時對俄的策略性手段
      ,也是其國家戰(zhàn)略思路的必然發(fā)展——貿(mào)易從來就未被納入國家戰(zhàn)略議程。

      在尼布楚談判期間

      ,俄方提出自由貿(mào)易條款時
      ,清方使者斷然拒絕
      ,并且表示討論這樣的“私事”,有失尊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藞D條約》正式列入自由貿(mào)易條款,更違背清廷意愿
      ,但正在與準噶爾爭奪中亞主導權(quán)的大清必須獲得俄羅斯的同情
      ,為此只好讓步。但清廷對通商并沒有多少興趣
      ,不僅如此
      ,甚至設(shè)置種種障礙,將在北京的俄羅斯商隊隔離起來
      ,且多次以治安
      、禮儀等等細故中斷貿(mào)易。

      一旦完成對準噶爾的平定

      ,乾隆對俄外交立即就變得強硬起來
      。他不僅以打架、搶劫等小糾紛或違背貿(mào)易協(xié)議等細節(jié)單方面4次中斷恰克圖貿(mào)易(1737
      、1738
      、1744和1747年),且在俄羅斯收留準噶爾和烏梁海逃人問題上對俄羅斯提出嚴厲警告
      ,要求俄羅斯必須交出準噶爾部的逃人阿睦爾撒納(于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投誠清政府
      ,清政府控制準噶爾后
      ,又率軍反叛,乾隆派兵征討時
      ,他率部1萬余人進入哈薩克
      ,逃入俄境),聲稱如俄不交
      ,清軍不惜動武
      。直到阿睦爾撒納病死,俄方將其尸體獻出
      ,經(jīng)清廷確認無誤后
      ,此事才告平息。(參見陳維新:《清代對俄外交禮儀體制及藩屬歸屬交涉(1644—1861)》)

      乾隆五十年(1785)的這次閉市長達七年之久

      ,起因則是俄屬布里亞特等部落牧民入境搶劫
      。直到七年之后,辦事大臣報告俄羅斯人已經(jīng)“誠實改過
      ,再四哀求”
      ,乃令與俄重訂互市條約五款
      ,其首款竟然是“恰克圖互市,于中國初無利益
      ,大皇帝普愛眾生
      ,不忍爾國小民困苦,又因爾薩納特衙門(Senate
      ,元老院)吁請
      ,是以允行。若再失和
      ,罔希冀開市”
      。一副上國對屬國的恩賜口吻,但葉卡特琳娜二世剛好欲分割波蘭領(lǐng)土
      ,爭霸黑海
      ,無暇東顧,竟然接受了這種近乎侮辱性的條約

      上述對蒙古王公走私事件的嚴厲處理

      ,只是乾隆展現(xiàn)其對俄外交強硬態(tài)度的一面。他的強硬所顯示的癥結(jié)
      ,與其祖父康熙一樣
      ,是擔心隨著雙邊貿(mào)易的發(fā)展,俄羅斯在蒙古區(qū)域的勢力越來越大
      ,從而導致蒙古離心離德
      ,影響大清對蒙古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

      清廷接受自由貿(mào)易原則

      ,與經(jīng)濟發(fā)展無關(guān)
      ,而是受制于鞏固統(tǒng)治權(quán)、鞏固其天朝上國虛榮心理的那種虛弱者的心理需求

      分流:不同認知體系之下的雙邊貿(mào)易

      如果保持這種雙邊貿(mào)易態(tài)勢

      ,則至少從國際經(jīng)濟角度,大清在18世紀前期
      ,就已經(jīng)躋身全球國際貿(mào)易體系之中
      ,也就不存在此后的“喪失的國際契機”,不會在東南沿海一再遭遇“帝國主義”戰(zhàn)爭而屢次敗北
      。自然
      ,近代中國也就不會有所謂“半殖民地”之類的悲慘命運了。至少
      ,大清帝國應與俄羅斯帝國平起平坐
      ,而不是屢受其欺壓與侵略。

      但近代中國的命運似乎已經(jīng)注定,那些從全球史視野觀看這段歷史的學界人物

      ,也幾乎是以一種歷史命運的悲憫心緒在書寫這段歷史
      ,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了!

      然而

      ,全球史中的這種國家命運“大分流”
      ,其根源可能就隱藏在一些簡單的故事中,隱藏在制定國家戰(zhàn)略背后的那套知識體系中
      ,也不必故弄必然律的玄虛

      《恰克圖條約》簽訂前后,俄羅斯的外貿(mào)政策處于重商主義學說的影響下

      ,俄政府認為
      ,對外貿(mào)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國家積累外國貨幣——黃金、白銀
      ,并保持對外貿(mào)易的出超
      ,“這是歐洲各國都應該考慮到的最重要之點”。1719年
      ,俄羅斯政府商務委員會在訓令其國家商隊總管時
      ,曾明確闡述過這種重商主義原則。

      自15世紀興起的重商主義學說

      ,經(jīng)歷了早期的“重金主義”
      ,即以貨幣為衡量國家財富的標準和晚期(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的以發(fā)展工業(yè)和對外貿(mào)易的“貿(mào)易差額論”兩個時期。在制定對華貿(mào)易政策中
      ,莫斯科政府雖兼采兩者
      ,卻是以后者為主。隨著貿(mào)易額的增長
      ,俄羅斯工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
      ,各大城市中出現(xiàn)了諸多工場,如生產(chǎn)絲織品的工場就有40個
      ,投入資本45.9萬盧布(1761年數(shù)據(jù))。這些工場一方面充分利用從中國進口的原料
      ,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消費市場
      。貿(mào)易方面,在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國家專營后
      ,私商貿(mào)易不斷擴大并最終取代國家商隊
      。那些按照西歐各國先例組織起來的私營公司,不僅獲得政策鼓勵
      ,而且可以得到國家的巨額貸款
      ,收購國營公司,參與對華貿(mào)易
      。商貿(mào)與工業(yè)的發(fā)展
      ,為俄羅斯政府創(chuàng)造了高額的稅收回報
      。1755—1761年,僅恰克圖貿(mào)易所得關(guān)稅即達137萬盧布
      ,占俄羅斯對外貿(mào)易總額的7%—9%
      ,而這一階段對華貿(mào)易的拓展,又只是彼得大帝國家整體改革的一部分

      如果說重商主義思想乃是俄羅斯推行自由貿(mào)易的知識背景

      ,那么,大清的讀書人與官僚階層要接觸到這一知識體系
      ,卻還得等到一百年之后
      。等到1862年曾國藩提出“商戰(zhàn)”以及嚴復《國富論》譯作的出現(xiàn),在此之前
      ,大清還沉醉在盛世光環(huán)之中

      隨著準噶爾的平定,大清帝國國家權(quán)力急速擴張

      ,一個“天下共主”的帝國形象儼然降臨
      。滿人一直以來就以忽必烈、成吉思汗的繼承人自認
      ,統(tǒng)一蒙古的事業(yè)算是圓了他們的夢想
      。但這種權(quán)力是建立在軍事戰(zhàn)爭之上的,建立在不斷抬高滿洲貴族地位
      ,壓制普通民眾(尤其是商人)地位基礎(chǔ)之上的
      ,其天下共主的幻覺也是建立在與外部世界隔絕、自我封鎖基礎(chǔ)之上的
      。為此
      ,國家權(quán)力的擴張,不僅沒有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chǔ)與知識領(lǐng)域
      ,反而強化了其將貿(mào)易認作“私人小事”
      ,強化了其“重本抑末”“重農(nóng)抑商”等傳統(tǒng)思想。為此
      ,這個帝國不僅不能理解國家財富的性質(zhì)
      ,而且無視民生與經(jīng)濟發(fā)展。國家權(quán)力的擴張
      ,不僅未能促進社會發(fā)展
      ,反而加重人民的負擔;不僅沒有促進國家的富強
      ,反而阻礙了它的發(fā)展

      沒有經(jīng)過現(xiàn)代經(jīng)濟思想熏陶的清廷,不可能從經(jīng)濟角度認識國際貿(mào)易的時代趨勢,無法認識國際貿(mào)易在國家富強中的地位

      ,而是陷在帝國權(quán)力的幻覺中
      ,陷在傳統(tǒng)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體系中不能自拔。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

      ,乾隆時期國家地位的鞏固
      ,不僅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的思想與制度因素,反而使這個帝國越來越深地陷入舊轍之中
      。表面的強大
      ,往往足以掩蓋倒行逆施的頑梗;對外的封鎖
      ,在禁錮外來影響的同時
      ,也禁錮了自我強大的機會。

      東西方的興衰

      、全球史上的“大分流”
      ,其實在這樣的知識分流中已決勝負。

      (本文摘自鄧文初著《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0年11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chuàng)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陷入包圍沒來得及逃到臺灣,她結(jié)局如何" rel="prev"> 山西王閻錫山的妹妹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當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
      。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