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崛起,有非常多的諸侯國獨立而形成一個個國家,據(jù)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共有109個諸侯國,其中最出名的國家數(shù)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他們分別為:秦國
、吳國、楚國
、齊國
、燕國、韓國
、趙國等
,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才停息。
而在春秋時期
,出現(xiàn)過一個小國
,他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卻沒有被這兩個大國給吞并
,最后卻是被韓國滅亡的,而這個國家就是鄭國
。
,如何在兩個大國之間周旋演繹進化版墻頭草.png" />
鄭國
鄭國的開國君王是周宣王的弟弟名叫桓公,在周宣王在位期間
,就把鄭地分給了他
。鄭桓公為人隨和,和當?shù)氐陌傩諅兌寄軌蚧ネㄓ袩o
。到了周幽王時期
,他因為才能出眾,被周幽王封為司徒
,幫助周幽王教化百姓
,百姓對他更是連連稱贊。
相比于周幽王來說
,鄭桓公被襯托的更加高尚
。周幽王喜好美色
,成天都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鄭桓公幫他處理了很多麻煩的事情
,也自己得到了名聲
。而自周幽王在烽火臺點燃狼煙戲耍大臣將士之后,就寒了周朝將士們的心
,而百姓聽聞也覺得這樣的君王無藥可救了
。
當時正值周朝末期,土地分化嚴重
,各地諸侯國都開始崛起
,他們都不滿周幽王的統(tǒng)治,于是紛紛的不再朝貢
,自己建立國家
。當時鄭桓公就問自己的謀士,說當時的情形
,皇室諸侯非常的多
,自己怎么樣才能夠在這其中脫險。而他的謀士給他一個建議
,讓他遷都河南洛河東面
。于是鄭桓公就帶著自己的族人和百姓們遷都到了河南,給自己的國家取名為鄭國
。
鄭國在春秋時期位于一個中心位置
,北邊鄰晉國、衛(wèi)國
;東鄰宋國
、陳國;南鄰楚國和蔡國
;西面則是周國
。而北邊和南邊分別有晉國和楚國兩大國家,尤其是楚國
,國土面積龐大
,資源豐富,對小小的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
。
但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
,卻沒有被這兩個大國給吞并,而是后來被韓國所滅
,可見鄭國在這夾在兩國之間
,有他獨特的生存之道。
鄭國遇事墻頭草
鄭國雖然在春秋時期是一個軍事大國
,但是由于國土面積太小
,而導致自己國家人數(shù)有限
,士兵數(shù)量非常的少,所以才慢慢的衰落
,而他夾在晉
、楚兩國之間生存下來,并不是晉
、楚兩國無心攻打
,只是因為鄭國有很好的處理自己的利弊和兩國之間的關系。
本來春秋初期
,鄭國屬于一個大國
,很多人都很眼紅,想要攻下鄭國
,尤其是北方大國晉國
。晉國率領一大批軍隊去攻打鄭國,卻被鄭國擊退
。然后鄭國就想討好楚國
,于是就把戰(zhàn)場上面的戰(zhàn)利品都送給了楚國。而晉國不甘心
,正在想對策滅了鄭國
。
可沒想到,兩年之后
,鄭國的君王主動去面見晉國君王
,說自己愿意投降歸屬晉國,而晉國當時認為鄭國雖然小
,但是卻強大
,與其攻占不如合作,于是就欣然答應了
。而另一邊楚國得知鄭國歸順晉國
,于是惱羞成怒,立刻起兵攻打了隸屬晉國的鄭國
。鄭國被攻下了
,然后鄭國的君主就告訴楚國
,說愿意和楚國一起合作
,然后一起對抗晉國,而之前投降晉國實屬無奈
。于是楚國也應允了
。
而鄭國一邊和楚國合作,一邊派人告訴晉國
,說自己被攻克
,也是被逼無奈所致
。這樣就輕易的挑起了晉國和楚國之間的矛盾,而晉國
、楚國為此實行了長達幾十年之久的戰(zhàn)爭
。而鄭國正是靠著自己墻頭草的個性,在這期間才得以生存
。
鄭國百姓和睦,民心一致
鄭國之所以生存下去,曾經(jīng)還是一個強國
,是因為鄭國的民心都是向著君王的
。
鄭桓公就是以和善治理,早在他還隸屬于周朝之時
,就對百姓們照顧有加
。而自己坐上了鄭國的君王之位之后,對待民心也是一點都沒有松懈
,他對百姓們的一些事情依舊是親力親為
。而他的后代也依舊如同他一樣,對民心看的很重
,這就導致了百姓們對鄭國的依賴
,以及有種強烈的愛國情懷。
據(jù)說當時秦國想要偷襲鄭國
,但是因為當時街上的百姓看見有軍隊
,于是就四處傳播,導致最后鄭國的百姓人盡皆知
,秦國要來偷襲
。秦國見百姓都知道了,自己的計劃也暴露了
,于是就放棄了偷襲的計劃
,灰溜溜的回去了。而這次危機
,如若不是百姓們的萬眾一心
,那么鄭國將會被秦國所偷襲也加速滅亡。
內(nèi)容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
,若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牧野之戰(zhàn)后周武王滅商立周
,然后?封建親戚
,以藩屏周?,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得知整個周期分封了多少諸侯國,但可以肯定的是
,其數(shù)量是極大的
,總數(shù)至少在一百五十個以上。這些諸侯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歷了大變動
,經(jīng)由春秋時期的爭霸到戰(zhàn)國時期的稱雄
,絕大多數(shù)的諸侯國被兼并、滅國
,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不過才十幾個諸侯國
,后期更是秦滅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
而許國正是這絕大多數(shù)諸侯國中的一個
,還是爵位最低等的一個諸侯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許國:有些諸侯國
,光是活下去
,就花光了全部的力氣。
許國是已知的周朝諸侯國中唯一可以確定的男爵諸侯國
,當時的諸侯國分為五個檔次
,即公爵國、侯爵國
、伯爵國
、子爵國和男爵國。而許國就是這最低等的男爵國
,在諸侯國中地位最低
,封地的自然也是最小的。關于西周時期的封地規(guī)定
,《孟子?萬章下》有記載:
?天子之制
,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幾四等
。?也就是說除去周天子擁有方千里的土地之外
,諸侯國們的封地都是方不過百里。公侯之國方百里
,子男之國方五十里
。許國正是方五十里,一度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疆域最大的諸侯國的楚國在開始分封的時候也不過是方五十里
,和許國一樣
,?封以子男之田?
,當然
,后期這兩個諸侯國之間的差距那就大了去了
。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方面,即地域和文化
。楚國是在丹陽建都
,周圍都是百越之地,楚國要想生存就必須從他們嘴里搶肉吃
,于是篳路藍縷
,開疆擴土,又因為身處蠻夷之地
,民風剽悍
,通過學習中原文化迅速擴張和發(fā)展,所以楚國最終崛起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強國
,而許國則沒有楚國這樣的機會
。
許國處在今河南、安徽一帶
,在當時就是中原的中心地帶
,周圍密密麻麻都是諸侯國。許國是姜姓
,第一代國君是許文叔
,早在周文王時期就已經(jīng)擔任要職,并且參與了后期的滅商之戰(zhàn)
,所以才有了封國
,至于許文叔是誰的后代,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
,一說許文叔是姜太公的兒子
,另一說許文叔是四岳伯夷之后,即太岳之后
,也就是說許國是太岳之后
,或者干脆和姜姓齊國是親戚。
無論如何
,許文叔是因功封國
,曾為一方諸侯,只是處于諸侯的最底層
,許文叔在許建都
,最開始的發(fā)展倒也是順風順水,畢竟地處中原
,各方面的資源都還是比較好的
,雖然封地是少了點,但不妨礙許國的百姓安居樂業(yè)。
只是這種狀態(tài)最終還是在許莊公時期被打破
,周平王東遷之后
,周天子開始漸漸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和影響力,而諸侯們開始各自為自己的諸侯國著想
。尤其是鄭國的崛起讓周天子的影響力下降的厲害
。
說起來,鄭國原先的封地是在京畿之內(nèi)
,并沒有獨立的自己的封地
,為了從周王室中脫離出來,鄭國經(jīng)過三代國君的努力
,終于拼得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
,并繼續(xù)兼并小的諸侯國的土地,而與鄭國為鄰的許國就成了鄭國眼中的一塊肥肉
。
公元前712年
,鄭莊公聯(lián)合魯隱公和齊僖公攻打許國,理由是許國不按時向周天子繳納貢品
,三國聯(lián)軍只三天就占領了許國
,而許莊公逃到了衛(wèi)國。當時齊僖公要將許國送給魯隱公
,但是魯隱公并沒有接受
,于是許國的命運交給了鄭莊公,鄭莊公一看也不好直接將許國土地占為己有
。只是將許國的土地控制起來
,并讓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住在許都以東的城邑。
鄭莊公去世之后
,鄭國陷入內(nèi)亂
,許叔趁機在公元前697年復國,許叔即后來的許穆公
。許穆公這個人可能很多人不認識
,但是說到他的夫人,相信不少人都是認識的
,即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是歷史上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詩經(jīng)》中的《載馳》就是許穆夫人所作
,當時北戎進攻衛(wèi)國
,衛(wèi)懿公被殺,衛(wèi)國差點滅國
,身為衛(wèi)國人的許穆夫人請求許穆公出兵救衛(wèi)
,但是許穆公認為許國尚且自顧不暇
,沒有余力管衛(wèi)國的事情,許穆夫人只好自己趕回了衛(wèi)國
,經(jīng)過多番努力終于復國
。
許穆夫人的愛國情懷值得后人學習,說遠了
,接著說許國。許國復國之后處境依舊不妙
,雖然鄭國沒落了
,在晉楚爭霸中變成了一棵墻頭草,朝晉暮楚
。但鄭國依舊將許國視為一塊肥肉
,時不時兵臨城下,奪點土地
。
在這樣的境況下
,許國只能在艱難中求生存,為了不被鄭國所滅
,許穆公和許僖公數(shù)次參加齊桓公召開的盟會
,成為齊桓公稱霸的支持者。而許國也在這樣的局勢中得以繼續(xù)生存
。
但在許僖公時期
,許國還是被楚成王兩次打敗,而許僖公?肉袒謝罪?了兩次
,自此許國成為楚國的小弟
。因為處于鄭國和楚國之間,因此經(jīng)常兩邊挨打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公元前六世紀
,許國曾數(shù)次遷都,大部分時候的遷都是為了躲避鄭國的進攻
,有時候又是因為楚國的要求
,總之,許國人就是這么一次次遷徙
,在夾縫中求生存
。
但是自身不強大,再怎么遷都也解決不了問題
,公元前504年
,許國再次被鄭國所滅。再之后
,楚國曾為許國復國
,但不過才過了二十來年
,楚國又將許國滅了。許國到了這個時候似乎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但神奇的是
,后來許國竟還有幾個國君。
似乎是許國又復國了一次
,當然
, 許國經(jīng)過一次次的戰(zhàn)爭,一次次的遷徙以及一次次的復國
,國力早已大不如前
,本就是小國的許國就更加渺小了,所以最后一段時間的許國已經(jīng)算不是一個諸侯國了
。到了公元前375年
,楚國再次滅許,這一次
,許國是徹底消失了
。
許國雖然在諸侯國中地位最低,但好歹也存在了近七百年的時間
,它的前半生還算是比較平靜
,在西周時期并沒有經(jīng)歷什么大風大浪,但當歷史走進春秋戰(zhàn)國時期
,許國迎來了它的后半生
,這個時候它的命運是多舛的,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卻最終還是成為砧板上的一塊肉
,任人宰割。
春秋哪個國家能和平幾十年,是因為簽訂的弭兵之盟?
春秋時期
,晉、楚兩大國連年爭霸
,戰(zhàn)火不熄
,連累中小國家跟著遭殃。為了免遭戰(zhàn)火荼毒
,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改善民生
,中小國家迫切希望大國能和平休戰(zhàn)。為了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
,國力中等的宋國為此不斷努力
,二次斡旋各國達成弭兵會盟
。前有華元之倡;后有向戍之議,弭兵會盟的成功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極為難得
,也使得各國經(jīng)濟民生上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但會盟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經(jīng)歷了許多波折
。弭兵在戰(zhàn)爭頻繁的春秋為何這么難,我們就要先梳理下晉
、楚爭霸的歷史背景
。
一 、晉
、楚為何爭霸不已
,戰(zhàn)爭讓中小國家深受其害
、苦不堪言
!
春秋時代齊桓公和晉文公先后稱霸,被中原諸侯國認可為盟主
,而崛起于周文
、武王時期的楚國被視為蠻夷之邦,遭中原諸侯排斥
。楚經(jīng)營南方開疆擴土后開始向北進軍
,晉國領導中原諸國全力阻擋楚國的擴張,宋國
、鄭國和衛(wèi)國等國成為雙方較量的戰(zhàn)場
,讓這些國家苦不堪言。
鄭國在鄭莊公時期輝煌過一陣
,但畢竟國小勢微
,處在晉楚之間,作為中原國家傾向晉國
,但仍改變不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晉國也不總是能及時施救。求人不如自救
,鄭國于是做起來“墻頭草”
,誰來攻打就順從誰,當然這也是為了生存的無奈之舉
。表面看來是晉
、楚兩大國打仗,但兩國還借機滅掉很多小國
,作為中等國家的鄭國面對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不得不委曲求全
。
再來說宋國
,作為殷商后裔,它自認為出身高貴
,不肯屈服楚國
,背棄晉國,其表現(xiàn)也令楚國震驚不已
。楚國一次兵圍宋國都城幾個月就是打不下來
,宋國糧盡,易子相食也決不投降
,讓楚國無奈簽訂城下之盟撤兵
。宋國還被其他國家譏笑為迂腐、愚蠢
,如宋襄公爭霸
,不可半渡而擊讓人遺笑千年,宋襄公被稱作“蠢豬式的爭霸者”
。我們熟知的成語故事
,例如《韓非子·五蠹》中的守株待兔,《孟子·公孫丑上》中的揠苗助長
,都說的是宋人辦的蠢事
。
成語故事我們暫且不說,單說宋襄公這么做乃是崇尚上古之風
,遵守上古兵法《司馬法》的交戰(zhàn)規(guī)則
,但明顯春秋中晚期此法已不合時宜了。春秋時期宋國的上古之風保留最好
,宋人行事可愛也令人可敬
,因為力推弭兵會盟的就是兩個宋國人,宋國大夫華元和向戌
,他們鍥而不舍力推弭兵的精神令人動容
。
宋國常受到南面楚國攻侵,不勝其苦
,力主弭兵
,希望晉楚會盟,不要打仗
。弭兵是什么意思呢
?“弭”是止息的意思,“兵”是指武器
,“弭兵”就是大家通過協(xié)調(diào)和協(xié)商達成一致
,放下武器,和平友好相處
。要想促成這事
,少不了晉楚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同意
。
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就通過積極斡旋
,促成了晉楚的和解
。這是晉楚第一次結(jié)盟,史稱“華元弭兵”
。不過這次晉楚這次結(jié)盟的基礎很脆弱
,僅維持三年,因為晉國攻打秦國
,秦被攻打就慫恿楚攻晉
。楚國先拿晉國的附屬國動手,公元前576年
,楚國出兵攻打此時與晉結(jié)盟的鄭國
。“墻頭草”鄭國于是歸順與楚結(jié)盟
,轉(zhuǎn)而攻打宋國
,宋也是晉的盟國,晉國讓衛(wèi)國發(fā)兵攻打鄭國
,一場混戰(zhàn)再起
,第一次弭兵之盟便告破產(chǎn)
。
這次會盟
,華元沒有考慮到兩個大國的影響力,那就是秦國和齊國
。這兩個大國本是晉國的同盟
,齊國也是大國,齊桓公首先稱霸
,自己本是中原諸國老大
,現(xiàn)在北方都唯晉國馬首是瞻,齊國雖然不服氣晉國的老大地位但也并不反對晉國帶頭抗楚
。而秦國曾幫晉文公回國繼位
,但晉文公上臺后并沒有履行當初的諾言將土地送給秦國,雖然秦也與晉通婚保持秦晉之好
,但矛盾終于爆發(fā)
,并為此打了兩次仗。所以宋國大夫向戌
,吸取第一次弭兵之盟的教訓著手促成第二次弭兵之盟
,而再次弭兵之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晉
、楚兩國是是怎么想的
,兩國現(xiàn)在是什么情況
?
二、晉
、楚長期爭霸戰(zhàn)爭引發(fā)多國內(nèi)亂
,向戌斡旋說服多國同意弭兵!
先來看楚國
,為了對付晉國
,楚國拉攏分化齊、秦兩國與晉國拉開距離
,甚至兵戎相見
。而晉國則利用吳國反制楚國,楚國的后方也烽火四起
。比較大的戰(zhàn)爭有晉楚鄢陵之戰(zhàn)和湛阪之戰(zhàn)
,吳楚衡山之戰(zhàn)及晉齊平陰之戰(zhàn)。齊魯
、鄭宋之間的局部戰(zhàn)爭更是不斷
,中原諸國人民在戰(zhàn)火中痛苦煎熬。
前面說到的“墻頭草”鄭國表面好像很圓滑
,生存之道了得
。可一會屈服楚
,一會兒歸降晉
,反而兩頭不討好,晉楚都打他沒商量
。鄭國勞民傷財不堪重負直接導致內(nèi)亂
,公元前563年,鄭國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內(nèi)亂
,起事者殺死了執(zhí)政大臣并劫持國君
,要求改變內(nèi)外政策,鄭國大夫子產(chǎn)出面才算平息
。公元前554年
,子產(chǎn)被任用為卿執(zhí)政鄭國,鄭國的情況才逐漸變得好轉(zhuǎn)起來
。
長期的戰(zhàn)爭常引發(fā)內(nèi)亂
,不止是鄭國。公元前552年
,晉國內(nèi)亂
,晉國的卿、大夫乘勢而起,實際上開始操縱國政
,使公室大為削弱
。大臣范宣子殺死另一重臣欒盈,晉國的國政落入范宣子和趙武手中
;公元前551年
,楚國內(nèi)亂,王權衰微
,令尹子南專權
,繼而被楚王所殺;公元前550年
,陳國內(nèi)亂
;公元前548年,齊國內(nèi)亂
;公元前545年
,衛(wèi)國內(nèi)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磥沓D昀墼碌膽?zhàn)爭
,讓這些大國也都撐不住了,再這樣打下去只有自取滅亡了
。
此時宋國大夫向戌又擔當起“和事佬”角色
,向戌以華元為榜樣,有很強的功名意識
,與晉國執(zhí)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屈建都很友善
,作為弭兵之盟的發(fā)起人和協(xié)調(diào)人再合適不過。
他先是到達晉國
,找到了晉的執(zhí)政趙武
。趙武非常重視
,為此將晉君和韓
、趙、魏
、范
、中行、智六家有實權的士卿都召來商量
。韓宣子說道:
“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蠢,小國之大災也。將或弭之,雖曰不可,許之。弗許,楚將許之,以昭諸侯,則我失盟主也。”
韓宣子意思是說現(xiàn)在戰(zhàn)爭是天怨人怒
,不得人心的
,休戰(zhàn)已是大勢所趨,如若讓楚國率先贊同弭兵之議
,則晉國將失去盟主地位
,于是晉國各勢力一致同意弭兵。
向戌再來到楚國
,找楚國的令尹子商量
。楚國深感難以實現(xiàn)征服中原的既定目標,這些年也被與吳國的戰(zhàn)事困擾
,也無力再戰(zhàn)了
,于是送向戌一個順水人情,答應了弭兵之盟
。 向戌吸取華元促成的第一次弭兵之盟的教訓
,決心說服齊國和秦國同意,這事才穩(wěn)妥
。游說齊秦兩國的過程也非常順利
,齊國大臣陳文子道:
“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
陳文子的意思是晉國楚國都答應了
,我們怎么能阻擋這件事,別人說消除戰(zhàn)爭
,如果我們不答應
,那么我們的百姓也不會愿意,會跟我們離心離德
,又何必選擇這種態(tài)度呢?于齊國答應弭兵后
,向戌再趕到秦國,其他大國都答應了
,秦也不為難
,爽快同意弭兵。四個大國一致同意弭兵
,多年來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其他中小國家莫不拍手稱快
。
三、 弭兵之盟上劍拔弩張,東道主宋國巧妙處置
,促13國結(jié)盟成功
各國原則上都同意了弭兵
,于是公元前546年春夏之交,晉
、楚
、鄭、魯
、齊
、陳、衛(wèi)
、邾
、滕、蔡
、許
、宋、曹等13國的代表在宋都商丘召開“弭兵大會”(秦國同意弭兵
,但沒有出席大會)
。
晉楚兩國表示以后永不言戰(zhàn),友好相處
。除齊
、秦兩國外(齊、秦是大國
,兩國的地位與晉
、楚相當),原先分別屬于晉楚兩國的屬國
,從盟約生效之日起
,都成為兩國共同的屬國,聽命于兩國
,向兩國同時繳納貢賦
。雖然增加了小國及民眾的負擔,但相比戰(zhàn)爭造成的破壞來說
,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jié)果
。為了避免今后同時向晉楚兩國納貢,邾
、滕兩個小國分別以齊、宋附庸的地位與會
。
為保證弭兵大會達成協(xié)議
,向戌又連夜聯(lián)絡晉楚,使雙方就盟辭達成“齊言”。所謂“齊言”
,即統(tǒng)一盟辭
,以確保結(jié)盟之時不再發(fā)生爭訟,但只要晉
、楚意見一致
,便可確保大會達成協(xié)議。
弭兵大會期間
,雙方也是劍拔弩張
,晉楚都有軍隊與會,并以籬笆為界
,分駐兩邊
。七月辛已(初五),雙方準備在宋都的西門之外結(jié)盟
,不料楚人以“晉楚無信久矣”為由在外衣里穿上戰(zhàn)甲赴會
,氣氛一時極度緊張。面對楚人的“衷甲”事件
,晉國的趙武非常不滿
,晉國大夫叔向及時勸導,趙武以大局為重隱忍了
。弭兵之盟
,按照禮儀,晉
、楚兩國誰先獻血誰就是此次盟會的盟主
,楚人也搶先占了。為了安撫晉國
,宋王宴請諸國大夫時
,推舉晉國趙武為最尊貴的客人,算是讓晉楚在這次會盟時打了個平手
,都有面子
。
盡管有這些不太和諧的小插曲,不過 弭兵大會總算圓滿完成了
,換來了晉楚之間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相處
,中原地帶在經(jīng)受了差不多二百年的戰(zhàn)亂之后,難得收獲了幾十年的太平
。
弭兵的組織者和倡導者向戌功不可沒
,他與晉國趙文子(趙武),楚國令尹子木(屈建)的私交助力不少
,向戌也因為這次成功的斡旋萬古流芳
。史載向戌好名
,“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但是向戌同時也是一個識大局的漢子
。
公元前526年
,諸侯拿下鄰近宋國的一塊地方送給向戌作為領地,向戌卻以死請辭
,說道:“
若專賜臣,是臣興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矣
。”向戌不愿以私利而引發(fā)諸侯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一發(fā)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