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三國正是因為社會動蕩,才造成了謀士將士有了用武之地,因而才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如果沒有這場戰(zhàn)爭,諸葛亮可能還是南陽躬耕的農(nóng)夫,劉備也是眾多皇親國戚中的普通的一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歷史的軌跡是這樣發(fā)展的,這群人都發(fā)揮了自己的價值,而其中為蜀漢立下功勞,最終卻死狀慘烈的就是魏延。
魏延是蜀國的大將,四川立了一個魏延祠堂,而漢中城北留下了他的一個墓,不過他墓前竟然有一個石像和兩匹石馬,這都是指的誰呢?他是不是究竟真的如《三國演義》里面說的那樣造了反呢?
211年,是有史記載魏延為劉備出生入死的一年,他隨著部隊抵抗張魯,第二年他又在劉備勢力不足的情況下,跟著他平定廣漢郡,因此得到了牙門將軍的職位,由此他開始慢慢地走向了軍中的核心位置。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由于政治方面的考慮,他決定將人留在漢中,而自己則帶領(lǐng)大部隊去往程度。當(dāng)時的人們都認為張飛可以得到這個位置,但是沒想到劉備竟然提攜了魏延。由此,魏延步步高升,最后還封官進爵,在223年被封為都亭侯。
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看到魏延時就很不喜歡他,因為他很會看面相,魏延腦后有反骨,在很久后必然是造反界的大拿,因而諸葛亮不得不提防他。但是諸葛亮把這件事藏在心里就算了,還經(jīng)常拿出來說,惹得魏延非常惱火,也非常害怕他們會懷疑自己。
更讓魏延無奈的是,明明劉備很喜歡自己,也認為自己有能力,但是諸葛亮始終不重用他,甚至在北伐時,他提出建設(shè)性意見后,還被無情的拒絕了。最關(guān)鍵的是,作為軍中大臣,諸葛亮死前交代后事,竟然對自己不管不顧,還派人試探他要他去斷后,魏延作為一個有骨氣的大臣,那里能忍受這種羞辱。
這時的楊儀心中卻思忖了很久,他決定不管魏延,直接帶大軍回朝。聽到這個消息的魏延很快就帶著部隊殺過來了,但是他并沒有造反,只不過是跑到楊儀的前面去給他制造混亂。等到了劉禪面前,他們還互相指責(zé)對方造反。事實上,楊儀不是造反,魏延也不算造反,后者只不過是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做出的宣泄。
沒想到的是董允和蔣琬兩人都將懷疑的目光看向了魏延。魏延氣不過,率兵攻打楊儀,大軍潰散后,他和兒子跑到了漢中,結(jié)果被馬岱追上來給殺了,最后還將他的頭顱給砍下來。在軍中等待的楊儀發(fā)現(xiàn)自己獲得了勝利,甚至做出了踩著他的頭顱哈哈大笑的舉動。
根據(jù)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以及大儒郝經(jīng)對這段歷史的分析,他們認為魏延被殺只不過是因為楊儀與他的私人恩怨罷了,而魏延從來沒有想過造反,要造反的更有可能是楊儀 。魏延的下屬為他收斂了尸身,還給他在墓前打造了三個石頭做的建筑,主要是用馬來借指馬岱和楊儀,而石像則指的是諸葛亮。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3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