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建軍大業(yè)》中曾經出現過一句經典臺詞:“自古打仗,三分軍事七分經濟?!痹谝粓鰬?zhàn)爭中,將帥的部署以及士兵的戰(zhàn)斗力其實都不如強大的經濟支撐重要。二戰(zhàn)希特勒之所以要將屠刀對準猶太人,不僅是希特勒是一個忠實的反猶太主義信者,他更想要的是猶太人所掌握的驚人財富。最后納粹德國也是因為在東歐戰(zhàn)場和蘇聯(lián)僵持過久,經濟崩潰才落敗。
那么在一場戰(zhàn)爭中什么地方最花錢呢?無論是熱兵器時代還是冷兵器時代,士兵的軍餉和戰(zhàn)死士兵的撫恤金都是花錢的大頭,但卻不是最大的支出項。在熱兵器時代經濟主要會用在武器彈藥的損耗以及先進武器的研發(fā)上,而在冷兵器時代,糧草的調配才是經濟支出最多的項目。
我國關于戰(zhàn)爭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往往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打完的,若是攻城戰(zhàn)恐怕還會更久,這個時候糧草就代表著作戰(zhàn)方的底蘊和能夠堅持的時間。在那個時候,若是想讓士兵餓著肚子去打仗,別說下降軍隊戰(zhàn)斗力的問題,士兵能不嘩變就不錯了。所以在古代打仗糧草就是重中之重。
可是平時日常巡邏或是操練的時候,士兵們也要每天吃糧食,為什么一到打仗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囤積的糧食根本就不夠用呢?很多人認為是士兵打仗的時候每一餐所需求的糧食量都會比平時更多。這的確是打仗時糧食不夠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在古代人們并沒有機械工具來幫助他們農作,只能是農夫人工種植莊稼,而且也沒有化肥能夠改善耕地的肥沃程度。像這樣的勞作方式,其生產力是非常低的,在太平的時代還好,一到打仗的時候立馬就會捉襟見肘。而且若是進行的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朝廷恐怕會將國內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緊急培訓之后就送上戰(zhàn)場。如此一來農田中就自然沒有太多人來從事農耕了,糧食生產力又再次降低。
除了生產力之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古代的運輸方式。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時候運輸糧食補給都是使用的飛機或是火車,不但運送快捷而且不會受到太多的制約,而古代運輸補給就只能靠馬車。速度慢不說,還非常容易受到天氣和地形的影響,敵軍也會專門派人來切斷補給線。
在《孫子兵法》中就曾經說過“國之貧于師者遠輸”,意思就是國家之所以因為戰(zhàn)爭而衰敗,主要就是長途運輸。孫武認為在運送的過程中“丘牛大車,十去其六。”經過長途運輸之后,算上途中人員車馬等資源的損失,十分資源已經耗去了六分。
那么古代優(yōu)秀將領是如何避免出現糧草不足的問題的呢?《孫子兵法》中同樣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睂O武認為優(yōu)秀的將領會在攻克敵國領地的時候,從敵人那里奪取糧食等物資來充實自己,以達到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目的,這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軍隊的戰(zhàn)斗力。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0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乾隆皇帝推崇的張宗蒼為什么被后世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