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這些“土話”一點也不土,可都是有講究的……
順德話博大精深,
有些“土話”經(jīng)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年輕一輩的順德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實,
順德很多“土話”都是有講究的,
之所以這么叫,背后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
例如下面這些順德”土話“!
心抱
在順德一帶,女孩從結(jié)婚開始,婆家就稱這位兒媳婦為“心抱”。許多人望文生義,認為“心抱”就是“用心擁抱新娘,婆媳和睦成功的一半”。這跟解釋“和尚”作“以和為尚”一樣令人啼笑皆非。其實,“心抱”即“新婦”。那為何“婦”讀“抱”?
攝|順德城市網(wǎng)攝影俱樂部“gardy”
在語音學中,有一條規(guī)律,就是古代發(fā)聲母發(fā)b,p的詞匯,今天多讀f。最明顯的是我們附近的“番禺”?!胺弊职船F(xiàn)在讀音應發(fā)“翻”,但我們一直因循古音,仍舊用“潘”,可見此字十分古老,原始讀音可追溯到秦始皇時代。符合這個讀音規(guī)律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很多,如唐人李頎有句名詩“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此“葡萄”就是我們現(xiàn)在吃的“胡桃”。
另外,母雞“孵”小雞順德話講“范”?!胺痹诘厣衔覀冏x“bog”,“浮”讀“蒲”等等。不一而足,俯仰皆是。言歸正傳,既然“心抱”就是“新婦”,“新婦”意謂“新娘”也十分古老?!稇?zhàn)國策》就有“衛(wèi)人迎新婦”的記載。樂府名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更有“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磥?,古人讀“新婦”二字很可能跟我們今天發(fā)“心抱”這個音十分相近。
戥穿石
在順德地區(qū),接新娘的人群中,總有一幫既張羅又助慶的年青人,他們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名稱叫“戥穿石”。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他們鞍前馬后,呼朋喚友,用心用力,連腳底石頭都給踹穿,于是用這個詞來表彰他們勞苦功高。
事實并非如此,他們應稱為“戥豬石”。以前這一帶的人賣豬時多以擔挑豬,但擔挑一頭挑豬,一頭挑空,無法挑起,于是他們便用塊大石放到擔子另一端以保平衡。到了賣豬場,豬賣了,錢收了,那石也就“功德圓滿”,于是,賣豬人邊數(shù)錢,邊頭也不抬地將石頭往路旁一扔,讓它悶葫蘆般啃泥巴去了。
所以,在婚禮中,那些年輕人雖為新人喜結(jié)良緣立下汗馬功勞,但一心只顧洞房花燭的新郎新娘,也只好暫將這群忠肝義膽的好友如“戥豬石”那樣棄置一角。于是,到底是“勞苦功高”還是“飛鳥盡、良弓藏”,恐怕只有這幫“戥穿石”自己才明白。
蘇蝦仔
結(jié)婚后就要生小孩。但不少人對順德人喜歡用“騷”為名大惑不解。因“騷”含貶義。不過,若我們明白“騷”字真正來源,則百疑盡釋,且意趣叢生。
攝|順德城市網(wǎng)攝影俱樂部“梁平凡”
其實,這個“騷”字應作“臊”。指的是剛出生小孩身上那乳香便溺混雜的氣味,廣東人稱為“臊味”。順德一帶稱嬰兒為“伢伢仔”,“伢”、“蝦”讀音相近,“有臊味的伢伢仔”便誤讀為“臊蝦仔”。小孩長大,家長覺得“臊”字粗俗,便改為“騷”。
至于寫成“蘇蝦仔”,那是這里稱小孩出生為“蘇”,即“新生”之意,于是,“蘇蝦仔”與“臊伢子”便并行至今。小孩一百天做生日叫“百倮”,取其“赤身裸體”,至于生日叫“牛一”,只不過是將“生”字拆開的文字游戲而已。
順德還有哪些有趣的”土話“?
快來留言說說~
來源:順德城市網(wǎng)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1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極為偏僻的小村落,家鄉(xiāng)正月十王并不叫元宵節(jié),而叫小年,意思是過了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十五是最后的狂歡,過了十五,就該下地干農(nóng)活,緊張地春播春種了。正月十五是最大的祭禮祖先的日子,要比清明節(jié)更隆重。一直感覺,家鄉(xiāng)正月十五小年要遠比春節(jié)熱鬧。
過了小年是從黃昏開始的,家家戶戶都用面蒸好了燈碗,就是把面做成燈的形狀,有時候還蒸成小雞、小鴨、小狗的形狀,在燈碗中間放入香油,插一根燈捻,點燃了。小雞燈確定放在雞窩上面,保佑小雞平安多產(chǎn)蛋。雞可是困難時期人們改善生活,換零錢最重要的家禽,絕對不能怠慢。媽媽蒸的雞燈確實是最漂亮的,一個大公雞旁邊兩個小母雞,后面還有幾個小雞蛋。鴨燈碗擺放在碗里,把碗擺在水缸的水面上,狗燈碗押運在大門口,任務當然是看家護院,其他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要擺上燈碗,祈求吉祥,正月十五放燈碗成了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
當媽媽把家里的燈碗擺好后,姨父、爸爸還有舅舅就帶著孩子們上墳點燈了,家鄉(xiāng)都是土葬,死去的親人墓地都在一塊,老人歲數(shù)大了就會設計好自己的埋葬地。我們在爺爺奶奶以及死去的親人墳上挖個小坑,放上點燃的燈碗,舅舅和爸爸總會在爺爺奶奶的墳前跪上很大的一段時間,成家的哥哥們也會到爺爺奶奶的墳前單獨為他們放燈碗。燒紙時就會點燃爆竹和煙花,好讓地下的親人不寂寞,感受到活著的親人的思念。
祖墳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后的高潮,家鄉(xiāng)位于一條江邊,江水經(jīng)常泛濫,家鄉(xiāng)的先輩們搬到這里安定下來的時間并不長,所以,第一代人的后輩大多都出5代,所以無論張家或是李家祖,都清晰存在,祖墳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燃放煙花爆竹的規(guī)格就會特別高,一家祖墳的爆竹要連續(xù)燃放幾個小時。每到此時,幾個村子就會爆竹聲連成一片,煙花把夜晚裝點得五光十色,分外絢爛。此時,老人就會教導孩子們鄰里為善,都是一個祖先,同一個根。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忘祖是對人最大的辱罵,而正月十五的小年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血濃于水、認祖歸宗的民族向心力的一種體現(xiàn)。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親人,就會得鄰居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家鄉(xiāng)正月十五的小年夜。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2在我的記憶里,家鄉(xiāng)除了春節(jié)以外就數(shù)端午節(jié)最為熱鬧了。聞著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發(fā)生在昨天。
端午吃粽子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備著。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她的樣子,左手拿著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后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后再用絲線捆緊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松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jù)說,小孩子吃棗粽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里人在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jù)說吃五月粽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guī)律的鼓點兒?!凹佑?,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fā)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象征。
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xiāng)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3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xiāng)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xiàn)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xiàn)眼前……
在我家鄉(xiāng),臘月里最重大的節(jié)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xiāng)有句俗語叫“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xiāng)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diào)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xiāng)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ㄒ步小案泶瘛保?,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diào)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臘八面。在家鄉(xiāng),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搟面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搟時要拿穩(wěn)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后緊,先慢后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面團搟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面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折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jié)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后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閑,都要趕回娘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xiāng)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著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娘家。臘月天寒地凍,為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著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著閑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灶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面后,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jù)說,這樣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托了家鄉(xiāng)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xiāng)的臘八面??!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4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話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到這個節(jié)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xiāng)過重陽節(jié)了。重陽節(jié)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著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凈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后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xiāng)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jié)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jié),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面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盡管心里饞得要命,卻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嘗。誰知就在這時,家里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扇四挠泄房?,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jié),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可現(xiàn)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xiāng)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xiāng)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xiāng)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F(xiàn)在過重陽節(jié),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xiàn)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里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吉首??擅慨斘乙鞯酵蹙S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xiāng)的重陽節(jié),想到重陽節(jié)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5閩南地區(q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xiāng)——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jié)、看煙花的元宵節(jié)…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jié)。
盼啊,盼啊,盼……終于盼來了家鄉(xiāng)熱鬧的中元節(jié)了。這一天,在我的家鄉(xiāng)可熱鬧了……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傳說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里。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游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說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jié),家家戶戶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fā)粿、水粿、雞蛋糕,特別是我最愛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說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幾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軟、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F(xiàn)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shù)繁多地帶我們?nèi)ス渖痰?,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制作中的`樂趣。
說說中元節(jié)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說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戶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xù)續(xù)的愈發(fā)多了起來。香煙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xiāng)音中熱情地相邀,于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于我們時光到了,小伙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著游走于阡陌、田間,嘻嚷著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著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于是,大人們品味著鄉(xiāng)俗,放松著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著鄉(xiāng)俗,娛悅著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xiāng)的文化底蘊深厚,“鬼節(jié)”的傳說中也洋溢著濃濃的鄉(xiāng)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xiāng)——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家鄉(xiāng)的什么節(jié)作文800字6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往常都是特別隆重的。在大人們的忙碌中,在小孩子們的期待中,春節(jié)悄悄臨近了。
臘月的下旬開始,大人們開始在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開始在賣魚糕、魚、豆腐、丸子等的店鋪中停留挑選了。經(jīng)常拎著大包小包回家,剛放下就又想起什么忘記買了,匆匆忙忙就又出了門。
過了臘月二十四這天,大人們便更加忙了。女人們在屋里好好收拾一番,把床單、被子什么的洗凈晾曬。好在過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男人們殺雞剁魚,洗臘肉和香腸,把年夜飯的菜都準備好,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一轉(zhuǎn)眼,除夕便到了。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穿起新衣,男人們在門前忙著貼對聯(lián),掛燈籠,還要貼倒著的福字,寓意為“福到”。女人們在廚房準備著年飯。這頓飯照例是特別豐盛的。必有年糕,意為“步步高升”,必有豆腐,稱為“年豆腐”,象征長大了一歲,還一定要有魚,喻為“年年有余”,而且魚一定不能吃完,這樣才有“余”嘛!按照家鄉(xiāng)的習俗,吃團圓飯前,要先盛飯,擺上筷子,倒上酒,給祖宗敬酒。家里的長輩念叨著:請列祖列宗老少亡人,回來一起過年。敬完祖宗,一家人才能圍在桌邊吃團年飯。下午的時候,后人們要去祖先墳前燒紙巾、磕頭,放一串鞭炮,點一支蠟燭,這稱為“送亮”,后人們以此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希望先人們能過個好年。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又成為春節(jié)新的習俗。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了,四處都想起鞭炮聲,“噼里啪啦——”經(jīng)久不斷,人們點燃了煙花,花骨朵似的煙花沖上夜空,綻放出絢麗的花瓣,給夜幕增添了幾分光彩。
年初一的早晨,大人們會暗示小孩子抱一些柴禾放在屋里,“柴”與“財”同音,寓意為“抱財”,這包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夠發(fā)財,孩子們一早要向長輩拜年,多說吉利話。長輩還要給晚輩紅包,這稱為“壓歲錢”。據(jù)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習俗。壓歲錢又稱“押歲錢”或“壓祟錢”,“歲”與“祟”諧音,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子可以平平安安過年。
從初一開始,人們都要在各個親友家拜年,直至初五、初六拜年活動才漸漸地結(jié)束。
方言小學生寫作文
1. 通江小學生寫了一篇四川方言作文 四川通江方言
本人閑著沒事,因曾看了一篇關于四川方言的搞笑文章,突發(fā)奇想,決定小試牛刀,編一則我的家鄉(xiāng)(四川通江)的一些方言,望多多捧場,歡迎轉(zhuǎn)載!
(本文需用四川話念讀,越重越好?。?/p>
痛(青痛)
苦(昂苦)
緊(邦緊)
甜(敏甜)
臭(龐臭)
哭(親叫喚)
笑(些起)
笑得合不攏嘴(些起你那五花二)
得意(幺豁)
虛榮(親施)
活該(該背時)
樹根(隔兜)
冬天烤火的房間(火姥屋)
鵝卵石(廣兜石)
斧子(開山子)
吃飯(脹飯)
拳頭(坨姥兒)
強迫(鼓搗)
倔強的孩子(姑魯子)
鼻屎(鼻甲子)
鼻涕(青鼻子)
牙齒(牙巴)
汗毛(苦發(fā)子)
膝蓋(咳細波蘿兒)
手肘(道拐子)
手臂(手敢)
眼珠(眼魯子果果)
頭(老殼)
兒:母兒,老漢兒喃?
母:上山挺隔兜去了,灶們前有把開山子,你上坡去幫你老漢嘛!
兒:我代該院上達了一匍爬,咳細波蘿兒伴德青幾蛙子痛,你不可能鼓搗讓我去了?
母:雜整的?
兒:昨天半晚里,星星都莫求一顆,曲麻烏黑,看起不到,一個廣兜石把我檔伴了,道拐子都搓落皮,老殼也青痛!
母:該背時,一天幺豁嘛!
兒:妹妹喃?
母:代火姥屋里烤火,一天親施的很,像女子達歉不嘛?她半晚打鋪蓋,整涼倒達了,青鼻子長漲!
兒:那整藥沒代?
母:弄個喘喘,她說水藥昂苦,不求喝!
兒:嘿嘿…
母:些起你那五花二,老子給你媽一腳,起喊你老漢兒回來脹飯了!
2. 用方言寫600字作文 方言的魅力
源遠流長的文化賦予了漢語豐富的內(nèi)涵,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成語更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F(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在近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指現(xiàn)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與標準音,以北方話與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
舉個例子:三位同學到老師家做客,一個云南人,一個四川人,一個湖南人。師母做菜時問道:“怕辣嗎?”云南人說“不怕辣”,四川人說“辣不怕”,湖南人說“怕不辣”。 三個人用的詞相同,語序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逐步遞進。
在我看來,漢語的奇妙之處不僅體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的變幻莫測,還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語言。
就拿四川話來說:甜不說甜,要說抿甜。 苦不說苦,要說焦苦。酸不說酸,要說溜酸。軟不說軟,要說溜粑。 硬不說硬,要說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钤?,叫背時。 聊天,叫擺龍門陣。便宜,叫相因。 好,叫巴適。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 虛偽,叫假打??
中國一共有7大方言區(qū) :分別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吳方言(以上海話為代表)、贛方言(也稱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湘方言(也稱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閩方言(包括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粵方言區(qū)(以廣州白話為代表)。他們形成了以地域為區(qū)分的獨立方言體系。
仔細地觀察一下,會覺得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這七大方言區(qū)中有六個是在長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東南角,而整個廣袤的長江北岸地區(qū)只有一個方言。那么漢語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移民,一個是文白異讀。
語言是一種開放的、動態(tài)的、相對平衡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的巴蜀語言大師流沙河寫過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語亦雅》。他說,今天四川話中的不少俗語,其實甚為古雅。譬如我們常說一個人散淡閑逸、無所約束為“散眼子”,其實是從莊子的“散焉者”而來。形容一個沒有考慮、沒有計劃的“弗慮弗圖”,是從《詩經(jīng)》而來,比喻一個人處于渾渾噩噩的混亂狀的“恍兮忽兮”,是從《老子》而來。川人常食“羹澆飯”卻誤作“蓋澆飯”,其出自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羹澆飯也”。川人今常食的“冒飯”系“泖飯”之誤,源出記載《水滸傳》本事的《宣和遺事》,所謂“泖飯”,沸水燙熟即食??再比如現(xiàn)在的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其中的「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diào)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埂?/p>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觀念的轉(zhuǎn)變,交際方式的更新,使各種語言變異現(xiàn)象屢見不鮮,新詞新語層出不窮,如“酷斃、的哥、菜鳥、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語言既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漢語中蘊藏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漢語是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漢語從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無論是時代變遷,還是改朝換代、或者灰飛煙滅的時候,漢字依舊能做到 “ 我自巋然不動 ”。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語言,既要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要通過語言了解別人的思想,尤其是社會交際,更需要通過語言來相互交流。即使今天網(wǎng)絡技術已經(jīng)突飛猛進地發(fā)展了,人們可以利用網(wǎng)絡來學習和交流,但是人們還是離不開口語的交流,還要依靠語言。何況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也在不斷變化發(fā)展。因此學好漢語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現(xiàn)代漢語基礎理論的理解,拓寬專業(yè)知識面,提高運用語言的水平,還使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更上一層樓。
3. 用方言寫600字作文 方言的魅力源遠流長的文化賦予了漢語豐富的內(nèi)涵,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成語更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
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F(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在近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它指現(xiàn)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與標準音,以北方話與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舉個例子:三位同學到老師家做客,一個云南人,一個四川人,一個湖南人。
師母做菜時問道:“怕辣嗎?”云南人說“不怕辣”,四川人說“辣不怕”,湖南人說“怕不辣”。 三個人用的詞相同,語序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逐步遞進。
在我看來,漢語的奇妙之處不僅體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的變幻莫測,還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語言。就拿四川話來說:甜不說甜,要說抿甜。
苦不說苦,要說焦苦。酸不說酸,要說溜酸。
軟不說軟,要說溜粑。 硬不說硬,要說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
活該,叫背時。 聊天,叫擺龍門陣。
便宜,叫相因。 好,叫巴適。
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
虛偽,叫假打??中國一共有7大方言區(qū) :分別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吳方言(以上海話為代表)、贛方言(也稱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湘方言(也稱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閩方言(包括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粵方言區(qū)(以廣州白話為代表)。他們形成了以地域為區(qū)分的獨立方言體系。
仔細地觀察一下,會覺得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這七大方言區(qū)中有六個是在長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東南角,而整個廣袤的長江北岸地區(qū)只有一個方言。那么漢語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移民,一個是文白異讀。
語言是一種開放的、動態(tài)的、相對平衡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的巴蜀語言大師流沙河寫過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語亦雅》。
他說,今天四川話中的不少俗語,其實甚為古雅。譬如我們常說一個人散淡閑逸、無所約束為“散眼子”,其實是從莊子的“散焉者”而來。
形容一個沒有考慮、沒有計劃的“弗慮弗圖”,是從《詩經(jīng)》而來,比喻一個人處于渾渾噩噩的混亂狀的“恍兮忽兮”,是從《老子》而來。川人常食“羹澆飯”卻誤作“蓋澆飯”,其出自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羹澆飯也”。
川人今常食的“冒飯”系“泖飯”之誤,源出記載《水滸傳》本事的《宣和遺事》,所謂“泖飯”,沸水燙熟即食??再比如現(xiàn)在的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其中的「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diào)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觀念的轉(zhuǎn)變,交際方式的更新,使各種語言變異現(xiàn)象屢見不鮮,新詞新語層出不窮,如“酷斃、的哥、菜鳥、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語言既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漢語中蘊藏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漢語是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漢語從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無論是時代變遷,還是改朝換代、或者灰飛煙滅的時候,漢字依舊能做到 “ 我自巋然不動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語言,既要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要通過語言了解別人的思想,尤其是社會交際,更需要通過語言來相互交流。
即使今天網(wǎng)絡技術已經(jīng)突飛猛進地發(fā)展了,人們可以利用網(wǎng)絡來學習和交流,但是人們還是離不開口語的交流,還要依靠語言。何況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也在不斷變化發(fā)展。
因此學好漢語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現(xiàn)代漢語基礎理論的理解,拓寬專業(yè)知識面,提高運用語言的水平,還使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更上一層樓。
4. 寫作文有關方言的例子 '床'
這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在江西廣豐搞社教時,當?shù)厝酥v給我聽的一個笑話。
廣豐話本來就很難懂,那里讀過書的人,我們還可以聽得懂他們講話,但農(nóng)村老大媽講話我們一句也聽不懂。
據(jù)說一個外地的女婿,到廣豐丈母娘家做客。丈母娘看到女婿來了很高興,準備了很多菜。丈母娘炒了一個菜就叫女婿把菜端走,女婿問:“端到哪里?”“端到‘床‘上!”丈母娘還順手指了一下,女婿一看那邊有一張床,他就把菜端到床上去了。丈母娘又炒了兩個菜,對女婿說:“你去看看,小心有蒼蠅!”“不要緊,我把帳子也放下來了!”丈母娘聽得莫名其妙,就走過去看,一看,女婿把菜都端到床上去了,真是哭笑不得!
原來,廣豐土話把桌子叫‘床’(諧音)
5. 寫一篇方言感受五百字作文 下課后,聽到周圍一片譏笑聲。
無意中聽到“也不過如此嘛,還以為自己成績多好呢!也不過就是79分,簡直就是好笑?!蔽液軞鈶崳矣憛拕e人在背后說的壞話。
可這又是事實,的確是自己考得不如他人。于是我暗下決心“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我要讓瞧不起我的人對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盡管每天都能聽到別人的輿-論聲、譏諷聲,但我不介意他們?nèi)绾握f我,“身正不怕影子斜?!?/p>
于是就當作與我毫不相干,埋頭苦干,努力的去學習。甚至連別人下課出去玩時,我都呆在教室里看書、寫字,幾乎很少出去。
然而這樣卻同樣遭受了別人的輿-論與譏諷。甚至有的人說:“簡直就是假正經(jīng),做樣子罷了!”這時我真的是傷心透了,好希望遇見自己的“伯樂”。
這時的我已不知該如何去做,如何去面對眼前的這一切?!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傷心過后,換來的是我的勤奮;是我堅持不懈地毅力;是我超越他人的動力。這一刻,我也使我學會了堅強。
敢于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困難。
6. 說方言的老師,初中作文,要思路啊要瘋了怎么寫啊小學生的題目寫初 文章很長網(wǎng)上也找不到,我先打上來一部分,你滿意再打 ”方言余韻“在課堂 我們班有三位大家公認最“可愛”的老師:憨態(tài)可掬的的數(shù)學老師,一本正經(jīng)的地理老師,還有新來的年輕美麗的化學老師。
“可愛”的原因嘛--他們講課時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方言口音,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shù)學老師一口濃重的安徽口音。
上第一堂課時,他在講臺上興致勃勃滔滔不絕,我們在座位上目瞪口呆面面相覷。日久天長,大家漸漸練就了翻譯家的本領。
唯一不能習慣的,就是他叫我們的名字。 又一次,老師突然叫:“小魚蛋!”老師怎么想起小魚來了?大家愕然。
過了一會兒,趙宇丹同學遲遲疑疑的站起來:“老師,您叫我嗎?”“對,就是你!以后起來回答問題要快點!”老師顯然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 趙宇丹變成小魚蛋!這是老師安徽口音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
課堂里爆發(fā)出一陣驚天動地的笑聲 ,從此趙同學又多了一個 “雅號” 后面的大意:地理老師教齡已長,上海味濃郁的普通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比如他說:請大家翻到一百頁“一陣翻書聲過后,大家都傻了眼:怎么第一課沒教完就開始教第三課了?一番推理后才明白:老師說的是”第八頁“,”第八“和”一百“的語調(diào)太相似了。
化學老師是個純粹的廣東人,他的普通話。
哎,反正是”不可救藥“了。 比如老師們滿臉燦爛的笑容:”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所以它沉到水的'薩面‘的。” “薩面”?究竟是上面還是下面?大家還未辨清,老師渾然不覺又開始講下一題:苯和氯化碳不同,是在水的’薩面‘的。”
一個接著一個的“薩面”把大家搞得暈頭轉(zhuǎn)向。 老師也急了:“苯是在薩面,不是在薩面;四氯化碳是在薩面,不是薩面,薩面。
這個,薩薩。
哈哈!”老師自己也暈了,和我們一起放聲大笑起來。
怎么樣,我們的三位“方言”老師的確很可愛吧?每逢他們上課,同學們聽講總是最認真,笑聲也是從不間斷。 概括能力不好,還是全打上來了,不過絕對是中學生作文。
7. 關于寫人的方言作文 爸爸是一家小舞廳的老板,他也是從工作者熬到現(xiàn)在的。他很勤奮,也很重視我的學習,上小學時,父親就很疼愛我。每天送我上學,我跳下車時看他那鬢間的一縷白發(fā),痛在心里。我望著他那遠去的背影,心里內(nèi)疚極了。歲月逝去,伴著一個個旭日東升的黎明,我上了中學,在這里見不到忙碌的父親,心里實在不踏實。
從小父親就教育我,以誠信為本。爸爸做生意,他的店總是顧客滿盈。人們都說爸爸心地好,是一個可信賴的朋友,所以人們經(jīng)常照顧他。爸爸總說,只有寬容,不拘小節(jié),你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記住了嗎?
爸爸很好,他是高中生,但很會教育我們。常常給我們講小時候的事,從而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從而改變我們的一生。爸爸是一個孝子,他十分孝順奶奶,有什么好吃的總是讓給奶奶,爸爸告訴我們‘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至于這個嘛,我猜他是給我做榜樣,怕我以后不照顧她,那爸爸就放一萬個心吧,女兒我從小在您的薰陶下長大,怎么會不孝順您呢?
8. 《普通話,從我做起》小學作文 普通話是我們漢民族共同的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在臺灣被稱為“國語”。我是生長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娃,說普通話是我和伙伴們溝通的橋梁。無論走到哪里,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都能為我贏得更多的朋友,更深的友情。
我生活的城市—長沙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不標準的“長沙普通話”可是會給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哦!下面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有一個星期天,我和哥哥從公園回到家來。剛進門,只聽七十多歲的外婆說:“把'hai zi'擺放整齊,不要把家里弄得像一個狗窩!”我一聽驚呆了!外婆不會是要把我和哥哥兩個孩子排隊擺放在門口展覽吧?我和哥哥討論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外婆的長沙“塑料普通話”是分不清“鞋子”和“孩子”的。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通過這件事,我決定教會外婆說普通話。我制作了一些圖文并茂的卡片,然后把這些卡片貼在黑板上。下午外婆有空,我就準備上課了。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個拼音一個拼音地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外婆總算把“鞋子”和“孩子”分清楚了。我頓時收獲到了很大的成就感。我很棒哦!我讓從未學過普通話的外婆認識到了普通話的重要性。外婆還要拜我為師,繼續(xù)努力學習漢語拼音呢!
我多么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話能在祖國的每一片山水,每一個角落廣泛地流傳,那該是一番多么和諧美好的景象??!
9. 說方言與活動有關寫一篇作文 我爸爸是蘇州度村人,我媽媽是張家崗農(nóng)場人,我出生在港區(qū)。
我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學說普通話。我們大多是用普通話交流,但也有列外的時候。
星期天,我?guī)馄偶彝?,外婆去上班,老太太陪我。我一個人玩得沒勁,就說:沒勁”老太太說:你去拿,要啥回去拿?!?/p>
我又說:沒勁!”老太太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回家去拿,沒事的。”看來老太太把我說的沒勁聽成一樣東西了,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外婆回來后,她還學給外婆聽,問沒勁是啥東西,外婆笑得直不起腰來,眼淚都笑出來了??磥砗闷胀ㄔ捳娴暮苤匾?/p>
我決定今后首先在家里動員家里人都普通話,說普通話。在和同學們一道在校園里,社區(qū)里或街A上去開展普通話宣傳活動。
10. 方言童謠的學習感受作文400字 啊,比如說:《三十六行》、《搖到外婆橋》……還有很多民謠童謠?!?/p>
“您能給我唱幾首嗎?”“行!”奶奶立刻就答應了,說著便用土話唱起了《三十六行》:“一耕二讀三打鐵,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紡十織織布郎,十一裁縫做衣裳,十二是個修鍋匠,十三賣雜貸,十四打磨工,十五皮匠鞋子上,十六拉鋸木匠苦, 十七和尚做外場,十八尼姑清彈唱,十九道士唱鳳凰,二十僮子數(shù)的土地堂, 廿一叮當算命的,廿二相面看眼光,廿三打卦穿長衫,廿四漁鼓道情唱,廿五樵夫在山上;廿六郎中賣假藥,廿七興樂把戲唱,廿八打拳強身體,廿九做百戲的武藝強,三十下雨出門去修傘,卅一天晴出門磨剪刀,卅二最臟修屋的,卅三挑的八根系,卅四重喪花轎行,卅五是個剃頭匠, 最后一行看牛郎。上行下行三十行,行行總出狀元郎,若問看牛哪一個?就是皇帝朱洪武。
……”接著奶奶又唱了好幾首。爸爸對我說:“女兒,我這兒有幾首這幾年新編出來的童謠,但決對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你要不要聽?”“我當然要聽嘍,說吧?!?/p>
我肯定地回答到。我一說完爸爸就唱起了那幾首新編出來的童謠:“一月一,我們是團結(jié)的班集體;二月二,同學之間是伙伴;三月三,關心集體記心間;四月四,做事不能自顧自;五月五,勤奮誠實不怕苦;六月六,學校生活有講究;七月七,舉手發(fā)言要積極;八月八,學校盛開文明花;九月九,老師同學是朋友;十月十,主動學習長本事。”
“爸爸,這首童謠的名字是什么呢?”我好奇地問到,爸爸回答我說:“這首童謠的名字就叫做《打花巴掌》?!薄詈蟀职终f:“女兒怎么樣,今天長知識了吧!”“當然?!?/p>
我說完就去寫周記了。
網(wǎng)友激烈討論廣東人無法讀出來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有哪些?
廣東方言,指廣東境內(nèi)漢民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分為粵語、客語、閩語(分潮州話、雷州話等)等三大類?;浾Z,也稱廣州話,廣東話,當?shù)厝朔Q白話;客語,全稱客家語,不同地方有不同稱呼,例如客家話、水源話、涯話等稱呼;閩語,主要包括潮州話(即潮語)、海陸豐學佬話、中山閩語、黎話(雷州稱雷州話)等。另外有一些歸屬不明的方言,如粵北土話、軍話、舊時正話等。
網(wǎng)友激烈討論廣東人無法讀出來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有哪些?廣東人用自己獨有的方言讀名字特別搞笑,竟然還會讀不出來,比如說有梁非凡、房輝馮、防恢弘,黃輝馮,黃輝馮,房輝峰等等。這個只能每個人的發(fā)音標準都不同,不能說廣東都有的人會讀的。
粵語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南方方言,跟其他方言與眾不同的是,粵語有很多獨有的文字,這一部分文字普通話當中幾乎不會用到。你好,吃飯了嗎?你們那邊方言應該怎么說?廣東人就會說:食飯未呀?這就是跟我們不同之處。
廣東人不僅跟我們方言有區(qū)別,而且它的吃的很有特色,在廣東其實就是一個美食之城,各種美食令你吃出選擇恐懼癥。細膩絲滑的雙皮奶、風味獨特的姜撞奶、薄香滑軟的陳村粉、極致鮮美的順德魚生、米香四溢鍋巴酥脆的煲仔飯...
去廣東旅游,一定要去吃一次正宗的點都德!他家的金牌靚油條+荔灣艇仔粥,在我看來這應該是一個套餐~平時不愛吃油條的我,超大超粗的整整三大根,艇仔粥里面超多料,魷魚、蛋絲、海蜇絲、烤鴨絲等等...配在一起吃,簡直是完美!還有豉油皇三絲炒面、金牌蝦餃皇、鮑汁腐皮金菇卷、瑤柱糯米雞,聽著就想立馬去廣東吃。
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十篇】
【 #臘八節(jié)#導語】臘八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為每年的十二月初八。下面是 考 網(wǎng)分享的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十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臘八節(jié)(陰歷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tǒng)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jù)《辭海》“臘八粥”條中云:“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后民間亦相沿成俗?!?br>
相傳中國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tǒng)治,因而出家修道,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jīng)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并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后,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jù)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fā)給民眾,吃了據(jù)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南宋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干,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睆拇?,民間也稱它為“五味粥”。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至今,中國東北、西北、江南等地區(qū),人們?nèi)员3种D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俗。
【篇二】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一個春節(jié)即將來臨,在春節(jié)來臨之前,第一個小節(jié)便是舊歷年的臘月初八,按家鄉(xiāng)的俗稱叫做“臘八”?!芭D八”在我的印象里有著很深的記憶。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一股久違了的香甜也會縈繞在唇齒之間。
我小的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的母親仍會把每一個節(jié)日都過得豐富甜美。記得臘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母親說著,像變戲法一樣拎出一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一般,在炕上打著滾,嘴里還“噢噢”地叫著,想要幾粒打打牙祭,母親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的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一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了……母親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再一次叮囑我們早起,并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的。當然這一說法源于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為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的?!芭D八”這天,母親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的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么悠揚,那么綿長,那么溫馨……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的灶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里彌漫開來,母親便開始喊我們起床。當我們洗漱完畢懷著喜悅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著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艷的“臘八粥”盛到碗里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一片。哥一邊吃一邊還不安分地將碗里的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的是那被拋起來如球一樣的粥竟每一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的碗里,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后腦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聲。母親端著碗坐在一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的目光凝視著我們。這時節(jié),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里的我們卻沐浴在母親溫暖的目光里,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情景?。?br>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雖然現(xiàn)在臘八粥用的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么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yǎng)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
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一身疲憊時,我多么想沐浴在母親那溫暖的目光里再吃她做的一碗“臘八粥”喲!
【篇三】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也叫作臘八,是春節(jié)前的第一個節(jié)令,在此之后"年味"日便漸濃郁起來。民間,一直流傳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fā)現(xiàn),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伤揖池毢?,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diào)雨順,吉祥如意。
臘八節(jié),是要喝臘八粥的。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你知道臘八粥怎么做嗎?讓我告訴你吧!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雜七雜八的有十多二十種,大多是我們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東西。干果類的有紅棗、杏干、花生米、香酥核桃仁、蓮子,鮮果片兒有鴨梨、山楂、橘子瓣兒,雜糧類的更齊全,有江米、大麥仁、豌豆、大刀豆,除了這些,還有秋日里晾曬的一些干菜,有白蘿卜干、胡蘿卜條、扁豆角兒,有的人家還會放上冰糖、青紅絲。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臘月初八,母親都會給全家人熬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的生活很清苦,沒有太多的東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母親卻總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上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事先煮熟的紅豆、綠豆、花生和淘凈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在灶里架好火。待開鍋后,母親隔一段時間用飯勺攪幾下,防止粘鍋,隨著鍋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土屋。
手捧著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覺幸福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jié)日氣氛。那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后離開了家,才越發(fā)感受到這其中承載著母親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愿。
【篇四】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元宵節(jié)的湯圓讓人吃出喜慶的味道,端午節(jié)的粽子讓人吃出懷念的味道,中秋節(jié)的月餅和除夕的年夜飯,讓人吃出團圓的味道,而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則讓人吃出溫暖的滋味和親情的味道。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時間過得可真快,轉(zhuǎn)眼又到了過臘八節(jié)的日子。溫香綿軟的臘八粥,端一碗在手,香噴噴、熱乎乎、暖洋洋,一鍋濃情臘八粥,與家人團圓,品味那深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氣息。
小時候,我最難忘的是奶奶熬的臘八粥??粗棠虦蕚涓鞣N食材,有大米、紅米、糯米、黃豆,加上芋頭,再放上紅砂糖,我就像她的“小尾巴”跟前跟后,問這問那,“奶奶這是什么?”“我的孫兒,是黃豆??!”奶奶一遍說著一遍用勺在鍋里攪著?!澳棠踢@又是什么?”“乖孫兒,是紅糖?。 薄巴?!食物的種類可真多!”“對呀!”奶奶不緊不慢地遍攪遍說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蔽覈棠?,嘴里也一遍一遍重復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焙粑鴱腻伬镲h散出的臘八粥,香軟、甜糯、綿滑,那美味是我童年時光里最溫暖的記憶。
我稍長大些時,成了媽媽為我們熬臘八粥。前一天晚上媽媽就把做粥的各種食材準備齊全,大米、糯米、玉米、蓮子、黃豆、花生米、紅棗等等,洗好放在鍋里泡著,一早就起床熬粥。鍋里飄散過來的粥香味漸漸地溢滿在家里的各個角落,絲絲香甜,繚繚繞繞,沁人心脾,我閉著眼輕輕地吸著香氣。
看著媽媽用心熬成的粥,白色的大米粒晶瑩透亮,圓圓黃豆和玉米金黃燦爛,臘八粥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和顏色,我總是舍不得把它一氣喝完,而是一小口小一口地慢慢喝、細細品。媽媽慈愛地、笑盈盈地看著我,我童年臘八節(jié)就是在臘八粥和著媽媽厚重的愛中過來的。
在我的記憶中,每頓飯第一碗媽媽總是先給奶奶端上桌,然后就是爸爸和我。這一年的臘八節(jié),原本爸爸說好和我們一起過的,但臨時工作有安排不能按時回家了,聽到后,媽媽先是一愣,臉色暗淡了,隨后立馬又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安頓我和奶奶吃飯、休息。我都睡了,朦朦朧朧中聞到了香甜的臘八粥味。我推開門,朝亮著燈的地方看去,餐桌旁,爸爸正端著碗一口一口喝著粥,“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沒事,這么晚了,你也要早點休息!辛苦你了!”是啊,我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在家,家里的一切重擔都落在媽媽一人肩上。她上孝敬婆婆,下關愛兒女,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媽媽沉甸甸的愛在我的脊髓里越積淀越深厚?,F(xiàn)在媽媽有了白發(fā),皺紋爬上了額頭,走路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輕快。
今天,媽媽依然還在為家里熬著臘八粥,熱氣騰騰、香氣飄繞,濃香濃香的,細細品味,慢慢回味,今天的甜蜜,明天的希望,蘊藏著多少生活的溫馨快樂、幸福甜美。溫暖的滋味和親情的味道在房間里四散開來,緩緩地飄向窗外,飄向遠方。
【篇五】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xiāng)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xiàn)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xiàn)眼前……
在我家鄉(xiāng),臘月里最重大的節(jié)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xiāng)有句俗語叫“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xiāng)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diào)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xiāng)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diào)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臘八面。在家鄉(xiāng),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搟面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搟時要拿穩(wěn)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后緊,先慢后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面團搟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面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折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jié)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后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閑,都要趕回娘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xiāng)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著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娘家。臘月天寒地凍,為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著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著閑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灶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面后,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jù)說,這樣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托了家鄉(xiāng)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xiāng)的臘八面啊!
【篇六】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jié)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nóng)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墻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篇七】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今天是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傳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為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聯(lián)想到了美味。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禍,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谷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fā)著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著,我現(xiàn)在終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著鍋底,如此做出的粥才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為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fā)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待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fā)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著一絲滑爽,仿佛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還能增福增壽?!卑?,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jié)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篇八】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臘八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jié)日來過了,但當時臘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并祈求豐收。
在歷,每年的臘日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芭D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日敲鼓驅(qū)疫,迎接新春的儀式和情景。而到了現(xiàn)在,過臘八馬上讓人想起來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臘八粥了。
臘八粥顧名思義,是要湊夠八樣的,紅棗、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隨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寶粥。到了臘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婦就開始準備了,在街頭巷尾碰巧見了,不妨站一會兒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樣,我是哪八樣??傆腥撕鋈坏捏@叫一聲: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當?shù)卮舐曅ζ饋怼ED八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飄著濃濃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學生一直討論到上課仍爭執(zhí)不休到底誰家的粥更好喝。
關于喝臘八粥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以來源于佛教的說法較多,一說傳為佛教徒仿牧女供養(yǎng)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臘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一說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為佛誕日,諸大寺作法佛會,煮果品、五谷等物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饋贈信徒,以邀佛佑。其后,此風氣漸傳至民間,成為我國民間風俗之一。不過,我老家卻有一個和這毫不相干的傳說,倒也有趣。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非常不仔細(方言:其意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錢就象流水。這一年到了快過年的時候了,我想就是臘月初八日吧,才忽然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家產(chǎn)都已經(jīng)花完了,甚至連吃的也沒有了,饑餓之下只好把家里所有的裝糧食的缸底兒給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剛好湊了八樣,就熬了一鍋粥,這鍋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難盡……最終這個人還是饑餓而死。為警示后人,所以家家到了這一天都要熬臘八粥吃,以示珍惜糧食和財富之意,也有過日子要思量,別鉆過頭不顧*之意。
小時候每年喝臘八粥母親都會講這個故事,然后說:“其實也就是快過年了,讓人家兒都把缸底兒的剩糧食清清,打掃干凈,利利索索的過個年?!蹦赣H對什么事的分析總是一針見血的,我想也許真的是這個意思吧。那就讓我們別忘了清清自己的糧食缸,干干凈凈利利索索的過個年吧。
【篇九】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今年幾乎無雪。常有暖暖的太陽就那么悠哉地照著,整個冬天干燥,但不是很冷。感覺溫溫頓頓的,不像是北方冬天的樣子。農(nóng)歷的臘月初七,天陰沉了下來,似乎想要醞釀一下情緒,為早些關于下雪的預言埋下伏筆。
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老天爺似乎下定了決心,為將要過去的冬季彌補這一缺憾。今天早上六點左右,一朵,兩朵。一片,兩片。天空中開始飄落若隱若現(xiàn)的雪花,在橙色的路燈下,羞羞答答地搖曳起舞。一上午就這么有一搭沒一搭地飄著,始終無法進入角色。直到下午兩點以后,開始有一些紛紛的樣子了。接著越來越細,越來越密,越來越急。似乎可以用紛紛揚揚來描述了。
漸漸地,路上,行人的頭上,身上,院子里的花草上,椅子上,樹木上,墻上,房子上,也都慢慢地留下了雪花們的身影。開始有人在院子里拍照了,隨著智能手機輕巧溫柔的咔嚓聲,農(nóng)歷的甲午馬年冬月,作為這個季節(jié)的精靈,雪花在它最應該出場的時候,恰如其分地來了一個漂亮的亮相。給干澀了一冬,曾被肆虐的流感苦苦折磨的人們帶來一份歡快和驚喜。
從昨天開始,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有朋友在圈兒里問候節(jié)日,大約都是相同的內(nèi)容。什么明天是臘八,提前送你八碗粥:一碗快樂粥,煩惱見你繞道走。還有什么好運粥,平安粥,健康粥,成功粥,友情粥,愛情粥,幸福粥等等,還真不少,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轉(zhuǎn)發(fā),祝福的氣氛一波高過一波,一浪高過一浪。這個習慣挺好,除了給節(jié)日增添氣氛以外,也確實表達了人們之間相互的關懷和掛念。
但是我總覺得,要是送給至親的人,不管是家人,師長,同學,知己,還是自己寫一些彼此之間都喜歡的問候語比較好,這樣更能體現(xiàn)誠意。所以,每逢節(jié)日不管再忙,我總固執(zhí)地自己編發(fā)一些祝福的短信,分別送給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也不是說自己寫得有多好,主要是自己一字一句斟酌的,推敲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在挑選文字的過程中,對收信人那一番不敷衍不怠慢的真心實意。
不知道為什么,今年的臘八節(jié),比以往的感慨要多?;蛟S是之前太過忙碌顧不上多想,亦或許是今年經(jīng)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所以變得傷感了吧。是啊,有人說這世上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兒。說得太實在了,也太讓人心酸了。
所以,就覺得更應該在陀螺般忙碌的日子間隙,放下雜事抽出時間將祝福的心意一一送達。這一年,的確值得我深深留念和感恩。真誠地祝福他們:在過去的一年,小心收藏點滴的開心,知足。在即將到來的一年,平安,健康。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快樂,幸福。
【篇十】優(yōu)秀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
臘月里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jié)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