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逐漸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擊敗元軍定都南京,大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開國,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兩百余年里,歷經了繁榮昌盛與危機動蕩,從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到土木堡之變,又經弘治中興、萬歷中興,而后又顯現(xiàn)宦官當權,東林黨爭,匪患四起又后金崛起,終于在內憂外患中滅亡。
漢人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怎么會就在崇禎朝滅亡了呢?
明崇禎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檢,乾隆帝曾經評價道:至明之亡國,由于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統(tǒng)時,國事已不可為。雖十七年身歷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回顧歷史,如果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至少可以在時間線上分三個階段幫助崇禎皇帝挽救局勢,避免家破人亡,分別是在前期止息黨爭,緩和階級矛盾,遷回南京避難。在任何一個關口采取措施,都能極大程度上避免明朝的滅亡,延續(xù)朱家的國祚。
首先,在止息黨爭的問題上,在明朝中后期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宦官專權,在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權勢滔天的也是最臭名昭著的大太監(jiān)魏忠賢。而由此也引發(fā)了閹黨和東林黨的無休止的斗爭,政局動蕩,時常大開殺戒,屠戮官員。到了崇禎朝,雖然大太監(jiān)魏忠賢等早已伏法,但是閹黨的余威還在,培植的黨羽還在,與東林黨的血海深仇也還在,他們早已經不是意見的爭論,而是派別的攻擊。于是造成了能者不為我黨不能用,不能者為我黨而用之的荒唐局面。因此,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平息黨爭,唯才是用,駕馭群臣,穩(wěn)定朝局,則可以在內部環(huán)境上以及人事任免上極大的改善局面,以更好的狀態(tài)迎接后金的叛亂。
其次,緩和階級矛盾。眾所知之,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清軍攻入北京,而是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殉國。明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不乏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既然明朝直接滅亡與農民起義,而一向安分守己的農民為何會冒著十惡不赦的罪名而操刀向天呢?農民本來是最老實本分的,只要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能種出糧食,能積留糧食度過寒冬,就不會惹是生非。而現(xiàn)實說明當時的底層農民的日子已經相當艱苦,受到層層盤剝。一個現(xiàn)象是明朝時期土地兼并嚴重,大航海時代的西方經濟作物傳入,讓大量的地主看到了種植經濟作物的良好收益,而經濟作物高收益和規(guī)?;枨笾L了土地兼并,此外,另外一個現(xiàn)象,皇莊,則反應出另外一種土地兼并的形式。
朱元璋為了鞏固國家,在他的理解中,元朝迅速潰敗就是因為沒有自家人的幫助,于是他分封諸子,為各地藩王,各級藩王人數(shù)眾多,歷經幾代皇帝,藩王數(shù)量不斷增長,藩王的封地建立皇莊,兼并百姓的土地,百姓被各種壓榨。由此可見,明末的階級矛盾十分嚴重,引發(fā)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如果崇禎皇帝能在抑制土地兼并上入手,削減各地皇莊規(guī)模,分派給流離失所的農民,或可很大程度消弭農民的怒火,不至于發(fā)生被起義軍逼迫自殺的悲慘結局。
再次,遷都南京避難。明朝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為明朝京師,成應天府,建立六部官制,形成完備的中央政府體系,而后明朝在應天府迎來了朱元璋的孫子明惠宗朱允炆,即建文皇帝,但后來爆發(fā)了叔父奪權的靖難之役,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雖然應天府失去了皇帝常駐的地位,但其畢竟是明朝的開國之都,已經有數(shù)十年的首都歷史,應天府保留了原來的官員建制,稱作南京六部,如南京戶部尚書等。因此,南京作為陪都,有完整的官制,有高聳的城墻,有長江天險,而其,中國歷史上不乏由北方遷居南方避難的成功歷史,諸如南宋之于北宋,東晉之于西晉等等。對于崇禎皇帝來說,他完全可以前往南京避難,繼續(xù)領導抗擊清軍和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事業(yè),或者說自己留在北京提高軍民的抗擊熱情,把皇子皇孫們送往南京以為后備,這些都能避免明朝的轟然倒塌,也比后來的南明政權們更有號召力。
不過,這些都是事后諸葛的閑言碎語罷了,崇禎皇帝面臨怎樣的艱難局面,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