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朝代,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皇帝“中途”讓位者不少。如高祖讓位于太宗,武則天讓位于中宗,睿宗讓位于玄宗,玄宗讓位于肅宗,順宗讓位于憲宗等。其中唐睿宗的讓位經(jīng)歷頗有特點,在唐代皇帝中非常少見。他身在朝堂近三十年,一生歷經(jīng)“一廢兩立三讓”,可謂是歷史上最糾結(jié)的皇帝。
唐睿宗李旦自出生以來,親身經(jīng)歷了長兄李弘上元二年(675)猝死于合璧宮,二哥李賢永淳二年(682)被廢流放巴州,死于貶所,三哥李顯嗣圣元年(684)被拉下皇位貶黜至均州,后遷至房州。
當時的李旦心中應該有數(shù),三位皇兄的悲慘命運都是前車之鑒:同為武則天嫡出,皆被立為皇太子,即將或已經(jīng)即皇帝位參與朝政,且他們都曾對武則天的權(quán)勢造成威脅。在李旦看來,皇兄們的遭遇都是母后為掌朝堂大權(quán)而為之,因此他便對權(quán)勢、地位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李旦在他們的悲慘遭遇中得到血的教訓:要想保全性命,就不要參與朝政,不做太子,更不即皇帝位,從而不對母后掌權(quán)造成威脅,并逐漸遠離政治,保持“素心”,在被動中明哲保身。
天授元年(690)李旦辭讓皇位,求賜武姓以求保全,身為皇嗣的他向往自由、平靜的生活,但命運并不能如他所愿。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李旦的兩位妃子被秘密殺害,李旦及兒女皆被幽閉于內(nèi)宮,他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在偌大的后宮、朝堂中他孤獨、無助,厭倦充斥著他的內(nèi)心。武周末年,在皇位繼承權(quán)的問題上朝臣議論紛紛,究竟歸還李家還是立武家的子孫,就連武則天都難以抉擇,李顯、李旦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在武承嗣苦苦營求的同時,李旦卻一直處于被動或任人擺布、隨意宰割的境地。在多數(shù)朝臣極力勸諫下,武則天立李家子孫繼承皇位,武承嗣也因此郁郁而終,這時李旦又請求讓位于兄長李顯。
廬陵王李顯于神龍元年(705)發(fā)動神龍政變,一向沉默、追求無為的李旦也“參與”了這場宮廷政變,這是他對李家朝堂的責任,但也應是被逼無奈。此后“論功行賞”,李旦加號安國相王。對于此次封賞的真與假,李旦心知肚明,故李旦都一一推辭,身在后宮、朝堂,他或畏懼,或厭倦,抑或習慣明哲保身,種種可能皆表明李旦實際上是頗有政治頭腦、心思縝密的人,這也是唐睿宗不為人知的一面。
唐睿宗夾在兩位頗有政治建樹的統(tǒng)治者之間,因而顯得平庸。在母后武則天統(tǒng)治下,他被立為太子并取代哥哥中宗即皇帝位,但猶如傀儡,權(quán)歸母后,其后降為皇嗣,武則天稱帝,在廢立之間,學會明哲保身;當其子李隆基及妹妹太平公主聯(lián)合鏟除韋后及安樂公主一黨后,他再次被擁立為大唐天子。當政期間,“每宰相奏事,上輒問:‘當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后可之。”凡朝廷大事均詢問太子及公主,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中,最終他選擇了退居上皇,太子隆基即皇帝位。李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七年的皇嗣,那種處處受人壓制、無權(quán)可用的經(jīng)歷,早已令他失去了對權(quán)力的渴望,掌握實權(quán)時,也不知如何運用。從政近三十年間,他經(jīng)歷了即位、廢立,又退居上皇,其政治生涯可謂曲折多變。
唐睿宗對權(quán)位似乎并不看重,但他似乎又總是在放權(quán)中參政。他極力想逃離朝堂,擺脫政治,卻從一出生,便被貼上“皇子”的標簽。他面對父皇、母后、兄弟的封賞、貶斥,大臣的表請,他終究不能棄之不顧,都在“固辭”中接受。一方面是糾結(jié)心理的再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他政治生活的反映。事實證明,唐睿宗雖多次辭讓以逃避朝政,但其實并未完全脫離朝堂。
唐代宮廷變數(shù)不斷,政治斗爭、悲劇時有發(fā)生,武周代唐、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的發(fā)生,高宗之王皇后、蕭淑妃,高宗之子李忠、李弘、素節(jié)、李賢的相繼死亡,李旦之妃劉氏、竇氏的遇害,加之武則天在位期間實行的酷吏政治,諸如此類的事件都跟自己的親人密切相關(guān),稍有不慎,則天人相隔,殘酷的政治現(xiàn)實令李旦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恐懼,對于朝堂政治畏而遠之。不論是武則天、唐中宗時期的加封,還是唐隆政變后被擁立為天子,在政治任命上他一直都在極力辭讓。
當初李世民由太子即位時也有過類似的“辭讓”,但分析可知此二人的態(tài)度與心境完全不同。李世民是故意辭讓,以此來顯示其禮讓和謙遜,換句話說,他是想立刻登基,但又要做戲,否則就不會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當月即被立為太子,八月即皇帝位,其速度之快表明他對皇位是覬覦已久的。而李旦“固辭”則是真心的,是多年的宮廷生活塑造的性格使然。在后宮,他深知宮廷內(nèi)部的險惡,自出生以來,他見證了宮廷內(nèi)的爾虞我詐。為了權(quán)勢,父子、兄弟相殘,他親歷哥哥弘、賢之死,顯的廢立,妃嬪的無辜被殺,更是親歷了自己在皇位上的廢立,而這一切似乎都是自己的母親武則天貪戀權(quán)勢造成的,與其說是從小耳濡目染,不如說這種畏懼是與生俱來的。
關(guān)于李旦本人,歷史資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性格懦弱、沒主見,心理不強大,政治手段不強硬……儼然一個與坐朝堂者不相符的形象。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李唐皇室子孫大都被武則天迫害過,又經(jīng)歷多次朝堂動亂,但李旦卻獨善其身,并從政近三十年,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討?!顿Y治通鑒》對此解釋道:“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顯而易見,李旦在慘烈的唐王室宮廷斗爭中能夠存活下來,與其“寬厚恭謹”“安恬好讓”的性格、心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李旦久居后宮,臨近朝堂,親歷眼見,悟出“與世無爭”“明哲保身”的真諦。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曹操在草船借箭中用的箭是木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