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貯存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真正稱得上人工釀酒的有目的的生產(chǎn)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之后開始的。這時,人們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chǎn)成為可能。
我國的“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不論是文人雅士還是販夫走卒,都不乏熱衷于美酒的酒中君子。許多文豪都偏愛酒,如:魏晉時期的曹植、陶淵明,唐、宋兩朝的李白、蘇東坡等。
今天,我們便來聊聊三國時代的酒文化。
首先、三國時期的酒客,酒量怎么樣?
《典論酒誨》中提到,東漢末期的酒杯“爵”總共有三種大小,根據(jù)容量可依次分為伯、仲、季三個規(guī)格,分別能盛七升、六升、五升水酒。時至今日,人們?nèi)詴浴把帕俊狈Q呼那些酒量不錯的人,顧名思義就是此人至少能喝下一季雅的酒,是為五升。
當然,三國時代的度量衡與現(xiàn)在不同,當時一升僅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二百毫升。換言之,一季雅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一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斤的量”。再加上三國時代的酒水純度不高,蒸餾工藝在唐代以后才引入中國。所以,當時的人喝的都是低度酒,與現(xiàn)在的白酒不可相提并論。
這樣來看,三國時代的酒客酒量并不大。不過,雖說三國時期的人酒量很小,但時人熱衷于勸酒。劉表就喜歡“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
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酒桌上擺一枚大針,一旦有酒客因不勝酒力席地而睡,就用枕去扎他的身體。真醉的人往往會感受不到疼痛,裝醉的人會被刺醒。真醉倒還好說,如果是裝醉,恐怕會被劉表拉起來繼續(xù)灌大肚。
相比之下,孫權比劉表更加惡趣味:“權於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重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币簿褪钦f,孫權不單要勸酒,還讓在場的大臣必須喝得酩酊大醉。一旦有大臣酒力不支倒下去,他就讓人往醉倒的大臣臉上潑冷水,讓他站起來繼續(xù)喝。
那么,孫權要求大伙喝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喝得從高臺上墜落為止,否則,就得繼續(xù)喝下去。高臺是三國時期為數(shù)不多的高建筑,如果從上面跌落,多半要摔得高位截癱了。所以,張昭當場發(fā)飆,痛斥孫權。孫權覺得老臉有些掛不住,加上這種勸酒的法子太不人道,所以,便叫停了這場酒宴。
《三國志》還援引了一段《吳書》中的記載,講到鄭泉經(jīng)常對親朋好友說的一句話:“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用容量為十斗的斛盛滿美酒,然后,每艘船裝五百斛,這樣的船給我來上五百艘就差不多了。當然,最好在船艙里給我準備些時令蔬果和下酒的小菜。鄙人來到船上,大喝一頓,喝醉了倒頭就睡,睡飽了繼續(xù)喝。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覺,這樣的日子估計只有神仙能享受得到?!?/p>
都說兩晉人士豪放,殊不知這種豪放絕非“五石散”的功勞,而是三國豪放之風的傳承。當然,這種酒桌上的豪放,說難聽點就是耍酒瘋罷了。
所以說,三國時代的人不僅酒量差,酒品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三國時代的酒,更是起到了特殊作用。
這個話題,我們得掰成三部分討論。
一、政治作用:
“今天下英雄,唯劉備與操爾?!边@句臺詞出自老版三國“煮酒論英雄”一折,時至今日人們?nèi)詾檫@段佳話津津樂道。實際上,結合當時的情景來看,曹操所說的這句話未必是發(fā)自真心的,起碼試探的意味占了一半。
話說不可一世的呂布在白門樓被曹老板干掉了,劉關張三兄弟跟隨曹操一路前往許昌。明眼人一看便知,像劉備這種人物,不可能在某諸侯麾下打工,況且他的手下還有關、張這樣的當世名將。程昱認為,劉備這小子包藏禍心,必不會久居于人下,勸說曹老板早點將其干掉,扼殺于搖籃中,以免將來此人會與曹魏大業(yè)唱反調(diào)。
曹操是個聰明人,他早就看出劉備留不得,但卻無法對其痛下殺手。
為何?
劉備素以仁德著稱,如果將其殺掉,則會讓天下自詡?cè)柿x的能人志士對曹操離心離德,不會再有人起意投靠。所以,曹操雖將劉備請來許昌,但他的心里始終顧慮重重。
劉備抵達許昌后,便開始在暗中進行敵后活動了。他與董承等人策劃了衣帶詔計劃,但同時也擔心此事敗露招致殺身之禍,所以特地在住處開辟了一座小菜園掩人耳目。不過,劉備越是這樣,曹操的疑心越重。最后,曹操終于忍不住了,打算先試探試探劉大耳的意向。
處理這種問題,秦末范增早已為后世做出表率:請客吃飯,設鴻門宴,曹操也不例外。正好此時節(jié)梅子熟了,于是曹操便讓人準備了一大盤青梅,一樽好酒,約劉備小酌一杯。說起兩人的心態(tài),估計和當年的項羽劉邦差不多。
曹操每句話都問到點子上,想要挖出劉備心底的秘密,劉備則誠惶誠恐,一直裝出老實巴交的模樣,生怕招致懷疑。很多學者認為,《三國演義》中的這場“煮酒論英雄”是杜撰出來的故事,不足為信。不過,在《華陽國志》和《三國志先主傳》中,的確提到了曹操與劉備曾湊在一塊喝酒,但具體細節(jié)不明。
總之,雖說曹操直到酒會結束,都沒能摸清劉備的意向,但類似的酒會想必在三國世界中層出不窮。
二、警示:
當然,酒的警示作用只對一個人奏效——孫權。
孫權上位吳王時,曾在宮中設下宴席。在宴席來到尾聲時,孫權提著酒杯挨個大臣敬酒。虞翻喝多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所以自然沒法回應主公的敬酒。孫權倒也沒開罪于他,只是繼續(xù)往下一席走。誰知,孫權剛剛路過虞翻身邊,這小子就坐了起來——原來他的酒醉是裝出來的。孫權的脾氣瞬間被點燃了,他立即拔出寶劍要砍了這個不識好歹的小子,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虞翻捏了把汗。
幸好大司農(nóng)劉基跑過來抱住主公的大腿,說道:“大王剛剛在酒宴上喝了不少酒,這是人盡皆知的;虞翻冒犯大王,卻是世人不知的。這件事如果傳出去,人們只會說大王醉酒殺人,指責您的不是。大王之所以譽滿海內(nèi),是因為您海納百川,延攬各方名士。倘若因為虞翻一人之罪,將名聲都拋棄了,這顯然是不值得的?!?/p>
盛怒的孫權說道:“連曹阿瞞都曾殺掉名士孔融,這虞翻我憑什么殺不得?”劉基又說道:“曹操蔑視士人,天下人都指責他的過錯。大王是堪比堯舜的仁德之君,怎能與曹操那小兒相提并論?”孫權一聽,覺得十分在理,于是便饒了虞翻一命。后來孫權每次喝酒之前都會先警告自己,千萬不要在酒后動怒殺人。至于那不知好歹的虞翻,后來又多次飲酒誤事,最終被孫權流放到不毛之地交州。
三、嘉獎:
曹魏右將軍徐晃不愧為五子良將,若非他駐守樊城擊潰了關羽,恐怕襄樊就要成為蜀漢的地盤了。倘若歷史能改寫,徐晃敗在關羽手中,那么,拿下樊城的關羽自然不會陷入前狼后虎的境地,被吳、魏兩國夾擊,落得橫死的下場。
而且,一旦襄樊被蜀漢占據(jù),北上入關指日可待,曹操敗給蜀漢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在這場戰(zhàn)爭中,徐晃所立下的真可謂不世奇功。甭管曹操殺了多少名士,但他的愛才之心是有目共睹的。徐晃立下此等功勞,曹操親自跑了七里,大設宴席犒賞徐晃。
這絕不是一場政治作秀,徐晃真可謂保曹魏之大功臣,就算曹操親自迎晃七十里、七百里,也是值得的。曹操端起酒杯,敬了麾下愛將滿滿一杯酒水:“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徐晃受寵若驚,連忙將酒水飲下,君臣相得益彰,留下一段佳話。
在“溫酒斬華雄”一折中的那杯酒上,我們能讀出的內(nèi)涵更多。各路諸侯討董期間,關羽“溫酒斬華雄”的那杯酒,亦起到了慶功的作用,此外還為曹操與關羽之間鋪下了一條暗線。當時華雄斬殺了一眾聯(lián)盟上將,各路諸侯噤若寒蟬,不敢派人上陣。
當關羽自告奮勇時,諸侯們都覺得這小子肯定會死在華雄刀下。曹操擁有一雙慧眼,他看出關羽不是池中物,所以,準備一杯熱酒為壯士踐行。誰知,關羽竟十分托大,稱自己斬殺了華雄再喝這杯酒。待到關羽擊殺華雄歸來,這杯酒還在冒著熱氣。踐行酒成了慶功酒,意義自大不相同。
小小的一杯水酒,讓關羽在亂世之中迅速揚名立萬,也為他與曹操之間的淵源埋下伏筆。
三國,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可以說,酒貫穿了整個三國時期。三國士人的“好酒之風”,一度影響了后世千百年,亦是中國酒文化的縮影。
參考資料:
【《中國釀酒起源》、《三國志》、《三國演義》】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4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