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是一個綜合性景區(qū),有老金陵四十八景的雨花閣,以及二忠祠,木未亭等多達十幾處名勝古跡,在南京的古代歷史上有著諸多的意義。但在近代史上,雨花臺卻成為一處刑場,無數(shù)的愛國青年在此犧牲。直至建國之后,才逐漸改建成一處以紀念烈士為主題陵園。
紀念館的展出讓人更為觸動,從其陳列的人物年齡上看,犧牲的多為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有些人大學才剛剛畢業(yè),還有一些剛迎娶新娘,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家世良好,但都還沒來得及享受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就投奔革命事業(yè)最終犧牲了自己。
曉莊十烈士,是展廳陳列忠平均犧牲年齡最小的十位學生。根據(jù)陳列的內容顯示,他們犧牲時平均不足20歲,出生于貴州的袁咨桐,在雨花臺犧牲時才16歲。按照今天的學齡,那也才是一位上高一的男孩,人生還有很多精彩的事都還沒開始。
《最后的家書》是參觀者最沉默的地方。21歲的陳景星剛考上金陵大學,第二年他本可以回到遼寧家鄉(xiāng)與母親和妻子女兒相聚,但為了革命事業(yè)留在了南京,最后遭到逮捕壯烈犧牲。展館中所展示的家書,便是陳景星在犧牲前2個月發(fā)出。
與陳景星一同從遼寧鐵嶺老鄉(xiāng)走出來的石璞,就更為年輕。這位有“神童”之稱的少年,只用一年半時間就完成初中學業(yè),年紀輕輕就考入金陵大學,堪稱民國時期的學霸。少年被捕入獄后,面臨敵人的嚴刑酷打,他卻冷笑怒斥,最后與陳景星等一眾同學共同被殺害。
在雨花臺犧牲的年輕英雄,還有非常多。雖館內所展出的文字,不過寥寥數(shù)筆簡介,但細讀一番都能夠感受到那個黑暗年代的壓迫,而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及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們,則是那黑暗中的“光”。
不忘自己的文化歷史,就要多走走看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想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和先輩們是如何守護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破碎山河,就得去看看那些保存下來的近代戰(zhàn)爭遺跡,以及烈士陵和紀念館。
我們的一生還很長,還有很多的機會去看看美麗的詩和遠方,追逐那些好看有趣的網紅景點,甚至飛去各國城市,領略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但一定得抽出一點時間,去看看自己的上下五千年歷史,去了解近代歷史上的悲劇,以及那些為國為民族犧牲的先輩。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但上一代的人犧牲太多太大。在日漸美好富強下的你我,或許唯一能夠做的事,就是銘記。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5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