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支遁詩文輯本考

善本古籍 2023-09-22 03:54:55

宋時(shí)業(yè)已散亡的《支遁集》

,至明代復(fù)被輯佚
。明人輯本以鈔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兩個(gè)系統(tǒng):一為二卷本《支遁集》
,以都穆藏明鈔本為早,稍后有楊儀七檜山房嘉靖乙未鈔本
,楊鈔本為其后明代諸鈔本和清代諸刻本的祖本
;二為一卷本《支道林集》,以嘉靖十九年皇甫涍輯刊本為早
,明末吳家騆將皇甫涍輯《支道林集》與史玄輯《支道林外集》合刻

《高僧傳》卷四《義解一·支遁》云:“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佟端鍟肪砣濉督?jīng)籍四》云:“晉沙門《支遁集》八卷

。”注云:“梁十三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趽?jù)此,《支遁集》梁時(shí)卷數(shù)已異
,至隋惟存八卷
。《舊唐書·經(jīng)籍志》與《新唐書·藝文志》均作十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问贰に囄闹尽凡讳洠蚱鋾r(shí)已佚
。明代多有支遁詩文輯本
。嘉靖時(shí)有楊儀七檜山房鈔本。楊儀
,字夢羽
,號(hào)五川,常熟人
,嘉靖五年(1526)進(jìn)士
。七檜山房為其藏書樓
。沈津《書城挹翠錄》云:

《支遁集》二卷,晉釋支遁撰

。明嘉靖楊氏七檜山房抄本
。半頁九行十八字,黑口
,書口上鐫有“嘉靖乙未七檜山房”
。一冊。題“東晉沃州山沙門支道林”
。民國莫棠跋
。藏上海圖書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稚舷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卷上為詩,計(jì)十八首
,收詠懷詩五首、述懷詩二首
、土山會(huì)集詩三首
、詠利城山居一首、詠禪思道人一首
、四月八日贊佛詩一首
、詠八日詩三首、五月長齋詩一首
、詠大德詩一首
。卷下為文,計(jì)五篇
,為上皇帝書
、座右銘、釋迦文佛像贊
、阿彌陀佛像贊
、諸菩薩贊……鈐印有“楊氏夢羽”、“華陰世家”
、“又玄子”
、“五川居士”、“禮部員外郎吳郡楊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又有汪士鐘“曾藏汪閬源家”,潘介祉“潘菽坡圖書印”
、“潘氏桐西書屋印”
,莫棠“獨(dú)山莫氏收藏經(jīng)籍記”
、“莫氏秘籍”、“莫棠楚生父印”等
。③

嘉靖乙未即嘉靖十四年(1535)

。楊儀七檜山房鈔本稱為“楊鈔”,與“秦鈔”(秦四麟致爽閣鈔本)
、“毛鈔”(毛晉
、毛扆汲古閣鈔本)、“馮鈔”(馮舒
、馮班
、馮知十兄弟鈔本)、“錢鈔”(錢謙益絳云樓鈔本
、錢曾述古堂鈔本
、錢謙貞竹深堂鈔本)齊名。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一二上《集部二上·別集類一上·漢至盛唐·支遁集二卷》傅增湘補(bǔ)云:“僧寒石刻本據(jù)明嘉靖中禮部郎楊儀鈔本
。今鈔本歸莫氏
。”“明嘉靖十四年楊儀七檜山房寫本
,十行十八字
,余曾傳錄一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芨凳显鴤麂洍钼n本《支遁集》
,謂其十行十八字,異于沈氏所謂“半葉九行十八字”
。陳先行《打開金匱石室之門:古籍善本》收有楊鈔本“支遁集卷上東晉沃州山沙門支道林詩詠懷詩五首……其二”頁的書影
。⑤據(jù)此書影,楊鈔本《支遁集》確為半頁十行十八字

崇禎間葉弈舅氏曾為其鈔錄楊鈔本《支遁集》

。光緒時(shí),徐干《邵武徐氏叢書初刻》將之刊印行世
,并附蔣清翊輯《支遁集補(bǔ)遺一卷》
。《叢書集成續(xù)編》影印此本(見新文豐出版公司本第一二二冊
,上海書店本第九八冊)
。邵武徐氏叢書本《支遁集》卷下卷末有震澤葉弈題識(shí):“崇禎己巳得是集于曹生,舅氏為余錄就
,八月二日晚李涵沖偕余對(duì)勘一過
。原本乃嘉靖乙未七檜山房鈔,為景陽主人舊籍
,五川居士校
,各有印記
。”⑥崇禎二年(1629)
,葉弈得《支遁集》于曹生
,其舅氏為之鈔錄。八月二日晚葉弈與李涵沖對(duì)勘一過
。秦四麟
,字景陽。五川居士即楊儀
。葉鈔本底本為秦四麟舊藏七檜山房鈔本
。葉弈,或作葉奕
。吳定璋《七十二峰足征集》卷六四《葉奕》云:“奕字林宗
,好學(xué)多藏書,名與石君上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p>

今蘇州吳江區(qū)有震澤鎮(zhèn)。徐干于葉弈題識(shí)后識(shí)云:“歸安陸氏藏有崇禎間鈔本

,因輾轉(zhuǎn)寫得之
。余惟古書日微,況支公清標(biāo)高詣
,名流推挹,其文章誠可寶貴
,方謀籌梨棗
。適吳縣蔣君敬臣,同官浙垣
,見示所輯補(bǔ)遺一卷
,皆集外文,遂并付諸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鄽w安即今浙江湖州,陸氏為陸心源
。陸心源號(hào)存齋
,曾藏崇禎間葉弈鈔本《支遁集》。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卷中《支道林集》云:

其散佚由來舊矣

。至明嘉靖中
,始有蘇州皇甫涍輯本二卷刊行。明人征引載籍
,往往不著出處
。一時(shí)遂詫為秘笈
,互相傳寫。錢氏《述古堂書目》
、《讀書敏求記》所收
,及阮氏依汲古閣舊藏過錄進(jìn)呈者,皆皇甫本也……此本為明季舊鈔
,末有崇禎庚午(1630)震澤葉氏手識(shí)
。曾經(jīng)泰興季氏收藏,卷首有“季振宜印”
、“滄葦”兩朱記
。同治壬申(1872)冬從福州陳氏購得。陸存齋觀察見而愛之
,因輟贈(zèng)焉
。⑨

嘉靖前已有支遁詩文輯本。傅氏所謂“錢氏《述古堂書目》

、《讀書敏求記》所收
,及阮氏依汲古閣舊藏過錄進(jìn)呈者,皆皇甫本也”亦誤
。詳后
。李盛鐸《木犀軒藏書題記及書錄》云:“【支遁集】二卷[晉釋支遁撰]抄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木犀軒傳錄明崇禎三年(1630)抄本]末錄謝安《與支遁書》,后題‘崇禎庚午[三年·1630]三月一字主人記’
。蓋從明抄傳錄
。”⑩是書[]內(nèi)文字為整理者增補(bǔ)
,此增補(bǔ)之“明崇禎三年(1630)抄本”不妥
。如前所言,徐干本《支遁集》卷下卷末確有震澤葉弈題識(shí)
,然未標(biāo)題識(shí)時(shí)間
,且無謝安《與支遁書》及“崇禎庚午三月一字主人記”題識(shí)。葉氏明謂此《支遁集》抄錄時(shí)間為崇禎二年(己巳)
,則所謂崇禎三年(庚午)抄本顯誤
。“崇禎庚午三月一字主人記”當(dāng)為一字主人抄錄謝安《與支遁書》后所題
,因非支遁文
,故徐干刊刻時(shí)將此題識(shí)及謝安《與支遁書》一并刪去。李盛鐸傳錄《支遁集》現(xiàn)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

陸氏得葉鈔《支遁集》于傅氏

,傅氏購于福州陳氏。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六七《集部·別集類一·支遁集二卷》云:“舊抄本,季滄葦舊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11)季振宜,字詵兮
,號(hào)滄葦
。其《季滄葦藏書目·宋元雜板·文集》云:“支道林、石崇
、清虛子集
。”注云:“一本”
。(第920冊第620頁)

葉石君亦曾鈔《支遁集》

。前揭沈津《書城挹翠錄》云:

是本莫棠跋云:“此明嘉靖中吳郡楊儀抄本,光緒辛亥得于蘇州

,頃又獲嘉慶十年潘奕雋序支硎山僧寒石刻本
,蓋即從此本轉(zhuǎn)寫者。阮氏進(jìn)本乃據(jù)汲古舊鈔
,篇目相同
,近人有藏葉石君抄本者,亦據(jù)此本校過
,然則此蓋吳下最古最著之鈔本也
。無意遇之,欣賞曷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虾笥钟懈翟鱿骖}識(shí)曰:“丙辰八月影鈔二卷畢,江安傅增湘謹(jǐn)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12)

光緒年間無辛亥年,光緒辛亥誤

。葉石君,即葉樹廉
,石君乃其字
,清初藏書家。孫從添《藏書記要》第三則《鈔錄》云:“余見葉石君鈔本
,校對(duì)精嚴(yán)
,可稱盡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谒膭t《校讎》又云:“古今收藏書籍之人
,不校者多,校者甚少
。惟葉石君所藏書籍皆手筆校正
,臨宋本
、影宋鈔,俱借善本改正
,博古好學(xué)
,稱為第一。葉氏之書
,至今為寶
,好古同嗜者賞識(shí)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13)

得楊鈔本不久

,莫氏又獲嘉慶十年(1805)潘亦雋序僧寒石刻本《支遁集》。奕雋晚年號(hào)三松老人
,其《三松堂集》卷一《支遁集序》云:“此二卷為明嘉靖中禮部員外郎吳郡楊儀藏本
,支硎山麓吾與庵僧寒石鈔付剞劂,請(qǐng)序于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第1461冊,第66頁)莫氏所謂寒石刻本“蓋即從此本轉(zhuǎn)寫”之語不誤
。前揭《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云:“嘉慶乙丑僧寒石刻
。○明支硎山本
,可
。○道光中潘錫恩刻本
,佳
。”(14)丁日昌《持靜齋書目四·集部二·別集類一·支道林集二卷》則徑云“嘉慶乙丑僧寒石刊明支硎山本
,有顧沅湘舟印”
。(15)寒石刻本底本為楊鈔本,疑“嘉慶乙丑僧寒石刻○明支硎山本”之“明”字衍
,支硎山本即支硎山麓吾與庵僧寒石刊本
。丁氏所謂明支硎山本實(shí)屬子虛烏有。寒石刻本《支遁集》刻工為夏天培
。李國慶輯錄《清版刻工知見錄(續(xù))》云:“《支遁集》二卷
,嘉慶十年刻本,夏天培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6)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現(xiàn)藏有寒石刊本《支遁集》。《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卷一五《集部二·別集類一·支遁集二卷》云:“道光中潘錫恩刊本佳
,邵武徐氏叢書本有補(bǔ)遺
。”(17)潘錫恩刊楊鈔本為藏家稱許
。邵武徐氏叢書本《支遁集補(bǔ)遺》卷末有蔣清翊題識(shí)
,云:“余家藏明人鈔本,尾有“都穆藏書”朱印
,僅二卷
,凡詩文三十二首,似出后人鈔輯
。讀揅經(jīng)室《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又校吾郡支硎山寺刊本,其卷目皆與家藏本相符
,知支公集存世者只有此本
。”(第122冊
,第351頁)

都穆

,字玄敬,金石學(xué)家
,藏書家
。都穆藏《支遁集》卷目與支硎山寺本相符,亦即與楊鈔本相符
。蔣清翊在前人輯佚的基礎(chǔ)上
,據(jù)北宋沙門延一重編《廣清涼傳》卷下《大圣文殊師利古今贊頌二十三》輯出《文殊像贊并序》,(18)據(jù)《文選·天臺(tái)山賦》李善注輯《天臺(tái)山銘序》“余覽《內(nèi)經(jīng)·山記》云剡縣東南有天臺(tái)山”
、“往天臺(tái)山當(dāng)由赤城山為道徑”二句”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篇》劉孝標(biāo)注輯出《即色論·妙觀章》,據(jù)明人王鏊《姑蘇志》卷八《山上》輯出“石室可蔽身
,寒泉濯溫手”二句殘?jiān)姟?/p>

阮元曾過錄毛扆汲古閣舊鈔本《支遁集》

。其《揅經(jīng)室外集》卷二《支遁集二卷提要》云:“《讀書敏求記》及《述古堂書目》作二卷,知缺佚多矣
。是編依毛扆汲古閣舊鈔本過錄
。上卷凡十八首,下卷書銘及贊凡十五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9)《述古堂書目》所載《支遁集》應(yīng)為一卷
。阮元過錄本《支遁集》收入《宛委別藏》

明時(shí)《支遁集》又有“馮鈔”本。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集部·別集類·支遁集二卷》云:

一冊(《四庫未收書目》卷三)(北圖)明鈔本[九行二十字(16.6×12.4)]晉釋支遁撰,卷內(nèi)有:“馮氏藏本”

、“大馮君”
、“知十印”、“馮彥淵讀書記”
、“范印承謨”
、“謙牧堂藏書記”、“漢陽葉名澧潤臣甫印”
、“葉氏珍藏秘笈”
、“葉印志詵”、“居漢之陽”
、“東郡楊紹和字彥合藏書之印”等印記
。按馮知十字彥淵,常熟人
,復(fù)京季子也
。是編上卷詩十八首,下卷書銘及贊十五首
,與阮元進(jìn)呈本同
。阮氏據(jù)汲古閣本過錄,而馮
、毛有姻婭之聯(lián)
,則兩本或同出一源也。(20)

王文進(jìn)《文祿堂訪書記》卷四亦載有此書

,謂其九行十八字:“支遁集二卷
,東晉釋支遁撰。明馮己蒼鈔本
。半葉九行
,行十八字。黑格
。左欄外刊‘馮氏家藏’四字
。”(21)己蒼即復(fù)京長子馮舒
。此書現(xiàn)存臺(tái)北“國家圖書館”
。楊紹和《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集部·鈔本》云:“舊鈔支遁集一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第927冊
,第156頁)楊氏所藏即馮鈔本《支遁集》。韋力撰《批校本》刊有一副馮鈔本《支遁集》書影
,題云:“《支遁集》二卷
,晉釋支遁撰
,明末蘇州馮氏抄本,清順治四年馮武手校并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2)書影上馮武題跋可辨,云:“太歲丁亥臈月望夜取校汲古閣本
,與此本同
。明故海虞烈士彥淵馮公遺書,長子武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表樦嗡哪昙?647年,丁亥
。此可為王氏“兩本同出一源”之據(jù)

筆者比校阮元本與徐干本《支遁集》卷上《詩》,“隣鄰”

、“峕時(shí)”
、“修修”、“間閑”
、“模樸”
、“畼暢”、“戯戲”
、“衘銜
、“瀬瀬”、“詠詠”
、“鮮解”
、“灑灑”、“凄凄”
、“綿縣”
、“揔德”等異體字及“玄”、“丘”
、“弦”
、“弘”等字避諱方式不同所致異文外,計(jì)有四十八處異文
。其中十八處為“沖沖”(出現(xiàn)八次)
、“惔淡”、“怕泊”(出現(xiàn)二次)
、“沉沈”(出現(xiàn)二次)
、“怳恍”(出現(xiàn)二次)、“采探”
、“辰晨”
、“只祗”等可通用字所致
;十一處為形近而誤所致,如宛委別藏本誤“筌”為“簽”(出現(xiàn)三次)
、誤“偃”為“傴”、誤“二”為“一”
、誤“梧”為“棓”
、誤“肅”為“蕭”、誤“永”為“水”
、誤“冏”為“同”
,徐干本誤“反”為“及”、誤“默”為“嘿”
;五處為音近而誤所致
,如宛委別藏本誤“敦”為“登”、誤“嶺”為“領(lǐng)”
、誤“震”為“振”
,徐干本誤“棲”為“趨”、誤“辭”為“詞”
;三處為徐干本改“真”作“貞”字所致
;二處為宛委別藏本改“芙蕖”為“芙蓉”與“清訓(xùn)”誤作“訓(xùn)清”所致;九處為“廻”
、“謦響”
、“岐歧”、“陂坡”
、“扼桅”
、“擢躍”、“標(biāo)縹”
、“蕋蘂”
、“拖枻”形近致異。這些異文幾乎均是傳錄造成的
。同時(shí)
,比校徐干本、阮元本
、吳家騆本
、《中華大藏經(jīng)》本《廣弘明集》卷上《詩》,有些異文
,如“自肩趨南嵎”(《述懷詩二首》其一《翔鸞鳴昆崿》)
、“軒軒馳中田”(《土山會(huì)集詩三首》或名《八關(guān)齋詩三首》其二《三悔啟前朝》)、“從容遐相逸”(《土山會(huì)集詩三首》或名《八關(guān)齋詩三首》其三《靖一潛蓬廬》)
、“卷筆藏紛霧”(《詠利城山居》或名《詠山居》)
、“承蜩累危九”(《詠禪思道人》)
、“空洞浪七住”(《詠禪思道人》)、“玄根泯靈俯”(《四月八日贊佛詩》)
、“罩罕妙傾玄”(《五月長齋詩》)等句中加著重號(hào)的字
,徐干本、阮元本同誤
,則更能見出其關(guān)系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楊鈔本
、毛鈔本
、馮鈔本、都穆藏本均屬同一系統(tǒng)
。我們稱之為二卷本系統(tǒng)

清初錢曾亦藏有《支遁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蹲x書敏求記》卷四上《集》云:“支遁集二卷

。”章鈺案云:“述古本今入瞿目
。平津館別有一本
,上下卷,詩文篇數(shù)均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23)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書籍·補(bǔ)遺·寫本》云:“支遁集二卷,題‘東晉沃州山沙門支遁’
。前后無序跋
。上卷詩十八首,下卷書
、銘
、贊十五首。錢曾《讀書敏求記》有此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24)章氏所謂“平津館別有一本”即是此本,與《讀書敏求記》所載同
。二者即為二卷本系統(tǒng)

錢曾《述古堂藏書目錄》卷七《文集》云:“支遁集一卷一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⒃疲骸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第920冊

,第493頁)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九《集部一·別集類·支道林集一卷》云:“晉釋支遁撰
。凡詩十八首
,雜文十六首,嘉靖間郡人皇甫涍輯錄成帙序而刊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⒃疲骸熬硎子小X曾之印’、‘遵王樸學(xué)齋’諸朱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第926冊,第306頁)此即章氏所謂“今入瞿目”之“述古本”
,亦即皇甫涍輯刊本。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開元天寶遺事二卷明刻本》云:“初

,書友以是書及皇甫涍輯本《支遁集》示余
,索直甚昂,為有諸名家圖記也
。余許以家刻書直千錢者易之
,未果。攜之去
。明日
,往詢,云:‘需三餅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笕沼H訪之,其支集為他人以千錢易去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第923冊,第772頁)可見皇甫涍輯本《支遁集》為藏家所重之一斑

皇甫涍

,字子安,號(hào)少玄
,蘇州人
,嘉靖時(shí)輯《支道林集一卷》并刊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本﹫D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漢魏六朝別集類·支道林集一卷》云:“晉釋支遁撰
,明嘉靖十九年皇甫涍刻本,一冊
,九行十六字
,白口,四周雙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25)史玄復(fù)輯《外集》一卷
,錄支遁“雋語佳事”。其中惟《逍遙論》屬支遁文
。吳家騆以二輯本合刻行世
。《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將南京圖書館藏吳家騆刻本影印出版
。是本前有皇甫涍《支道林集序》云:“往歲獲覯支篇
,時(shí)復(fù)興詠,自得于懷
,并拾遺文
,附為一集,刊示同好
,用寄遐想
,尤有以窺作者之用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第1304冊
,第43頁)

與二卷本《支遁集》相較,皇甫涍刊本多出一篇《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

。是書出自《弘明集》卷一二
,開篇即曰“隆安三年四月五日”即公元三九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與《高僧傳》所載支遁卒于“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26)即公元三六六年五月二十九日相抵牾
。二卷本不以之入支遁集亦非無因

吳家騆本皇甫涍序前有藏家題識(shí),云:“此本明皇甫涍編序詩文

,數(shù)與汲古合
,后有史弱翁以道人雋語佳事輯為外集,自為序
,而新安吳家騆為后跋
。豈即所謂支硎本耶?”(第1304冊
,第61頁)弱翁為史玄字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三《集部二·別集類一·支道林集一卷外集一卷》亦有與此全同之語(第927冊,第431頁)
,則此題識(shí)當(dāng)為丁氏所題
。前云支硎本底本為楊鈔本,與皇甫涍輯本并非同一系統(tǒng)
。僅以詩文篇目
、排序相校,即可看出二者實(shí)有較大差異。如皇甫涍輯本開篇即為《四月八日詩四首》
,而楊鈔本則居于卷上倒數(shù)第三
,且將此四首詩分作《四月八日贊佛》、《詠八日詩三首》
;再如皇甫涍輯本《八關(guān)齋詩三首》
、《詠山居》,楊鈔本分別題作《土山會(huì)集詩三首》
、《詠利城山居》
。至于二者異文,除上表外
,其余亦在在皆是
,茲不贅。我們將皇甫涍輯《支道林集一卷》
、史玄輯《支道林外集一卷》稱為一卷本系統(tǒng)

簡言之,宋時(shí)業(yè)已散亡的《支遁集》

,至明代復(fù)被輯佚
,以鈔本或刊本形式流布
,并形成兩個(gè)系統(tǒng):一為二卷本《支遁集》
,以都穆藏明鈔本為早,稍后有楊儀七檜山房嘉靖乙未鈔本
、葉弈鈔本
、葉石君鈔本、馮己蒼鈔本
、毛扆汲古閣鈔本
。清嘉慶時(shí)支硎山吾與庵僧寒石、道光時(shí)潘錫恩刊刻楊鈔本
,阮元過錄毛扆汲古閣鈔本并將之收入《宛委別藏》
,光緒時(shí)徐干將葉弈鈔本與蔣清翊輯《支遁集補(bǔ)遺一卷》收入《邵武徐氏叢書初刻》。二為一卷本《支道林集》
,以嘉靖十九年皇甫涍輯刊本為早
,明末吳家騆將皇甫涍輯《支道林集》與史玄輯《支道林外集》合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蛾耸蠈毼奶脮俊肪砩显疲骸爸У懒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澹生堂藏書目·集部·別集類》亦云:“支道林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⒃疲骸耙痪硪粌浴!?第919冊
,第45
、712頁)此《支道林集》當(dāng)為皇甫涍本。

,明人黃省曾亦曾輯支遁文
。其《五岳山人集》卷二四《支道林文集序》云:“仆是流觀內(nèi)典,輯萃高文
。托慕切而片語皆珎
;抱味諧而誦言若晤。譬之囊看少玉疑臨昆圃之華
,勺挹蹄涔宛得全溟之勢
,則安般四注,漆旨千言
,皆可該妙于此集矣
。序而藏之,以傳好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7)此輯本后世未見流傳。

同時(shí)

,明清一些總集也收錄有與輯本相當(dāng)?shù)闹Ф菰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馮惟訥《古詩紀(jì)》卷四七《晉第十七》收錄支遁詩計(jì)十八首,與諸鈔
、刊本同
。釋正勉《古今禪藻集》卷一除將此十八首悉數(shù)收錄外,復(fù)收《文殊師利贊》
、《彌勒贊》
、《維摩詰贊》、《善思菩薩贊》
、《月光童子贊》
,計(jì)二十三首。相較輯本《支遁集》或《支道林集》
,梅鼎祚《釋文紀(jì)》卷七《晉五》復(fù)從《高僧傳》輯出《與高驪道人論竺法深書》
、《竺法護(hù)像贊》、《于法蘭贊》
、《于道邃像贊》
,從《出三藏記集》卷八《序》輯出《大小品對(duì)比要抄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哉f
,于支遁文輯佚,梅氏之功甚著。(張富春)

注釋:

①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
、湯一介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第164頁。

②魏征等:《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第1067頁

③沈津:《書城挹翠錄》

,上海:上海社會(huì)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6年
,第158—159頁

④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bǔ)

、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bǔ)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3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第25頁

⑤陳先行:《打開金匱石室之門:古籍善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年
,第223頁

⑥⑧《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22冊

,臺(tái)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第343
、344頁。

⑦《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bǔ)編》

,濟(jì)南:齊魯書社
,第44冊第6頁。

⑨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15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2年,第638頁

⑩李盛鐸

、張玉范整理:《木犀軒藏書題記及書錄》,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
,第253頁

(1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75頁
。以下引用此書,隨文注出冊數(shù)
、頁碼

(12)沈津:《書城挹翠錄》,第159頁

(13)許增輯:《娛園叢刻十種》

,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

(14)莫友芝撰

、傅增湘訂補(bǔ)
、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bǔ)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3冊,第25頁

(15)趙春晨編:《丁日昌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第1506頁

(16)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xiàn)研究所編:《歷史文獻(xiàn)》第五輯,上海: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01年,第133頁

(17)邵懿辰撰

、邵章續(xù)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第638頁。

(18)此文又見《廣弘明集》卷一五《佛德篇第三之初》

,未題撰人
,其位次在殷晉安《文殊像贊》后謝靈運(yùn)《佛影銘并序》前。據(jù)是書此卷體例
,當(dāng)屬殷晉安無疑
。且殷晉安前為慧遠(yuǎn)《佛影銘》及《晉襄陽丈六金像贊序因釋和上立丈六像作》,二文前即支遁《佛菩薩像贊》十三篇
,故道宣不以《文殊像贊并序》為支遁文甚明

(19)鄧經(jīng)元點(diǎn)校:《揅經(jīng)室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第1215頁

(20)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第493頁。

(21)王文進(jìn):《文祿堂訪書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第245頁

(22)韋力:《批校本》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第13頁

(23)錢曾撰,管庭芬

、章鈺校證:《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第183頁

(24)孫星衍撰,焦桂美

、沙莎標(biāo)點(diǎn):《平津館鑒藏記書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第144頁

(25)《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

,1987年
,第1997頁

(26)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湯一介整理:《高僧傳》
,第163頁

(2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4冊,濟(jì)南:齊魯書社

,1997年
,第724—725頁

來源:《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4年第20144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chǔ)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qǐng)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5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救過蔣介石的命
,卻被蔣介石暗殺了" rel="prev"> 他是蔣介石的參謀長,救過蔣介石的命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shí)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shí)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shí)行軍銜制
,當(dāng)時(shí)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同意3個(gè)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但為何會(huì)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huì)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yàn)槲褐屹t不把手伸向此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