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不同、標準不同、邏輯不同,所以褒貶自然不同。 從國土上比較明朝和清朝,其說服力太弱。
第一個原因,是時代的背景不同
明朝是帝國時代;清朝后期已經到了主權國家時代。而帝國時代,主要任務是搞秩序輸出,秩序能輸出到哪里,哪里就是帝國的疆界。
明朝的秩序輸出能力,只能確保中原、適當輻射。所以,對草原,望洋興嘆;對高原,鞭長莫及;對西域,心有余而力不足;對海洋,則是對陌生文明的恐懼。 所以,放棄承德、赤峰也好,羈縻哈密、西藏也罷,都是一種心力交瘁地秩序輸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能力支撐不了雄心。
但當時的時代坐標就是帝國時代,你不能說明朝落后于時代。在帝國時代里,明朝當然比不了大蒙古帝國,但也不能說糟糕透頂。特別是其對中原的精細化管理,確保了此方文明的綿延生息。
清朝前期還是帝國時代。而在帝國時代里,清朝要比明朝更有成就。明朝只能統(tǒng)治長城以南,而清朝則把東北、草原、西域以及高原全都囊括到了自己的治下。
但是,清朝后期,整個世界已經進入到了一種主權國家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中,我們只能說清朝落后于時代了。為什么甲午戰(zhàn)爭清朝打輸了?大清還是老大帝國,資源有但集中不起來。日本則是新新主權國家,資源有限卻能高度集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駱駝真得沒有馬跑得快。
第二個原因,標準不同
對于明朝,一般是以帝國的標準來評判。按照這個標準來說,明朝要比宋朝強,因為統(tǒng)治區(qū)域幾乎涵蓋了整個農耕文明區(qū)。當然不如元朝,但明朝能夠確保中原不打內戰(zhàn),君主傳承也比蒙古貴族有序多了。所以,帝國時代的明朝,可以不算優(yōu)秀,但不能說不合格。
對于清朝,評判的標準就變了。
前期還可以用帝國的標準,秩序輸出到哪里,哪里就是國土;秩序輸出不及的地方,只能心有余力不足。但清朝中后期,就不能再用帝國的標準了。因為整個世界都已經進入到了主權國家的時代,而清朝還是老大帝國。于是,只能說清朝已經落后于時代。而就國土來說,清朝的統(tǒng)治能力不是不能到囊括整個國家,而是被人打得只能割地。
所以,按照主權國家的標準來說,清朝哪怕丟失一寸土地,都是侮辱。但是,這個標準不能適用于明朝,因為明朝的時代里就沒有這個標準。
第三個原因,邏輯不同
無論中原還是草原,甚至把高原和西域也算上,都是陸地環(huán)境的較量。陸地環(huán)境的較量,基本的邏輯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類似于戰(zhàn)國時代的吳越爭霸。明朝就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所以,打輸了,就只能丟城失地。
清朝的環(huán)境,則已經變了。這時候,說帝國時代已經結束,主要是說大陸帝國的時代已經結束;而海洋帝國的時代,才剛剛登臺。當時的海洋帝國就是大英帝國。但大英帝國與大蒙古帝國一樣嗎?完全就是兩套邏輯,蒙古帝國不僅要你的地而且要你的人,而大英帝國則只要你的市場。蒙古帝國是陸地邏輯,而大英帝國是海洋邏輯。
所以,鴉片戰(zhàn)爭以后,除了五口通商,英國只要了香港這個支點,不會把南方幾個省都插上米字旗。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都打到北京了。然后呢?然后還是跟大清談判,要的還是大清的市場。至于土地,主要是沙俄、日本這兩個國家要個沒完。
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最強對手,也就是大英帝國,并沒有對土地的過分欲望。所以,清朝就不會失去那么多土地??梢哉f,不是清朝捍衛(wèi)領土的能力有多強,而是最強對手不想要。
關鍵是這個最強對手主導了整個時代的邏輯。不僅自己不想要,而且不允許別的國家搶占清朝的土地。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zhàn),背后是英國財團提供了貸款。甲午戰(zhàn)爭之后,日本索要遼東,但英國這個老大不答應。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這之后,沙俄已經出兵把東北給占了。然后呢?英國唆使小弟日本死命干,硬是把沙俄給趕了出去。
如果還是大陸帝國的邏輯,清朝丟失的土地,絕不會比明朝少。甚至,這個老大帝國可能就要換一撥膚色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的統(tǒng)治者。
吸取教訓可以,但否定時代不可取
背景不同,明朝是帝國時代;清朝是主權國家時代,在各自不同的時代里,明朝算是合格的而清朝則是落后的。
標準不同,評判明朝只能適用帝國時代的標準,而評判清朝則要適用主權國家時代的標準,兩個標準對于國土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
邏輯不同,明朝是陸地邏輯,清朝是海洋邏輯,在海洋邏輯之下,大清即便無力守國門,英國也不會允許它一直丟城失地。
那么,到底該貶清朝還是該貶明朝呢?我們可以吸取教訓,但不應該把一個時代給徹底否定
你可以說貶清朝的人多,但貶明朝的人呢?也不少。甚至對于明朝,你都不能說貶,而是黑。比如大明是個三無朝代,即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這基本等同把明朝這個時代給否定了。 這種觀點非常危險。
因為單一價值觀點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會與其他觀點互相解釋、互相支撐,構成某種解釋框架。你用這種解釋框架,把明朝這個時代給否定了。然后,順著你這個思路,別人也能把宋朝、唐朝給否定了,而且能一直往前否定。最后,就可以直接說:以前的時代全無意義。以前幾千年都沒意義了,那現(xiàn)在還能有啥意義?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難處。 而一句古人的局限性,也解釋不了各種歷史悲劇,純粹的事后諸葛。古人有局限性,現(xiàn)代人呢?同樣也有局限性,又有幾人洞明了當下世勢的波譎云詭?
所以,學習歷史,首先應該客觀理性,主觀上就不能搞極端否定。極端否定,不僅不會帶來信息增量,而且是在徹底的黑,只能得出無意義的結論。其次是應該豁達一點兒,看到強漢盛唐就熱血沸騰、讀到鴉片戰(zhàn)爭就怒發(fā)沖冠,絕對是愛國好青年,卻自我限制了智識增長。再有就是適時設身處地一番,把你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把你的智識限定在當時的上限以下,你能做得更好嗎?
如果非要設定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那就問一下自己更愿意生活在哪個朝代。如果道德是直覺的,那么,這就是一個非常直覺化的標準。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5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太陽系只有海衛(wèi)一是逆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