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龐統(tǒng)交好,哥哥在東吳身居要職,劉備為何還相信諸葛亮?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曹操在基本統(tǒng)一北方之后,吞并江南、統(tǒng)一天下。在曹操東征劉備時,許昌空虛,袁紹又猶豫不決,以小兒病重不愿出兵,氣得他的謀士田豐以杖擊地,說大勢已去。曹操大驚,隨后親自提兵來戰(zhàn)劉備。
魯肅給他定的計策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斗,趁北方多有戰(zhàn)事,剃滅江夏黃祖,討伐劉表,得到荊州之地,以長江之險據守,然后建號稱帝。公元191年,袁術命令孫堅進攻劉表;公元194年,益州劉璋對他也是虎視耽眈;公元198年,內部勢力長沙太守起兵叛亂;公元199年,交州牧張津對其發(fā)動進攻。
劉備作為剛剛興起的武裝,每天顛沛流離,還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先后依附于陶謙,投奔曹操,好不容易積攢起的武裝力量,受到袁術和呂布的打擊,所以更沒有能力開疆拓土,光宗耀祖了。
當時孫權當過縣長,為兄出謀劃策,但畢竟還是一個孩子,他大哥孫策被刺殺后,才登上王位,所以這八年間,孫權還處于學習階段,并沒有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更無從談起攻打袁紹和曹操了。
但深究起來,諸葛亮當時的背景似乎也不簡單,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為官,深得孫權的重用,而他的岳父黃承彥則是南郡大夫蔡諷的女婿,算是襄陽名士上層圈子里的人,而與諸葛亮交好的龐統(tǒng)也頗有名氣,既然如此,那劉備真是靠徐庶引薦,才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嗎?要知道諸葛亮的岳父與劉表是連襟,聲望與勢力自然不會差到哪去,諸葛亮的岳母是荊州最大的門閥士族蔡氏家的女兒,而劉備是當世梟雄,雖然此時有些落魄,但能力還是有的,此時的劉備要說完全不認識諸葛亮,概率非常低。更何況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不僅劉各會知道,而且曹操和孫權肯定也是知道的,不僅知道,而且曹操和孫權或許都已經拉攏過諸葛亮了,畢竟拉攏到諸葛亮,就相當于拉攏到了一部分荊州勢力,正因如此,曹操和孫權應該很樂意讓諸葛亮投奔自己才對,只不過當時荊州的劉表尚且在世,荊州的控制也基本在劉表的控制之下,因此曹操和孫權才沒能得逞。
? 劉備帶著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三顧茅廬,靠著一顆真心打動諸葛亮,請出了一代軍師,而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很忠心,多次輔佐劉備,救劉備于水火之中,諸葛亮還向劉備引薦了龐統(tǒng),劉備因此得到了臥龍和鳳雛兩位英才,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盡心盡力,幫助劉備得到蜀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諸葛亮的忠心。
?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類:資源共享
問題描述:
寫份材料,需要諸葛亮的資料!
解析: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xiāng)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并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今湖北襄陽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當時為南陽郡轄區(qū)]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于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于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fā)射10箭;作“木?!薄ⅰ傲黢R”,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游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武鄉(xiāng)在今漢中市的武鄉(xiāng)鎮(zhèn)),死后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guī)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于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zhèn),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yǎng),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zhàn)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wěn)定因劉備戰(zhàn)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wěn)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的人品:“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的子嗣:先從兄諸葛瑾過繼其次子諸葛喬為子,諸葛喬年二十五卒;親子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長子——大度容人注)?!熬耙?..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闭芭?,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伴L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諸葛攀是諸葛亮義子諸葛喬之子——大度容人注)子顯等,咸熙元年內移河東...京位至江州刺史”;
諸葛亮其妻名字:“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由此可知,諸葛亮之妻姓黃,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謂“黃月英”系民間傳說,未載正史;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劉)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諸葛)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為丞相...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是人們爭論最多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本用不著爭論,在《辭?!贰ⅰ洞笥倏迫珪返葯嗤o書里,提到三國時代的大“家”就只有兩人:一是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或詩人),另一個就是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爭論呢?這是因為,顛覆歷史已經成了當今歷史學家及其愛好者的特征——許多歷史人物已經被評了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顛覆歷史,不和傳統(tǒng)的歷史評價唱反調,如何能一鳴驚人,如何能引人矚目。所以,過去說不好的歷史人物,我一定要為他找一些好處(比如對隋煬帝、對秦檜、對李鴻章);過去說好的歷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點毛病出來(比如對岳飛、對諸葛亮)。于是,歷史學界也不是清水衙門了,歷史學家們也照樣可以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只是,歷史真的可以隨意顛覆來顛覆去嗎?
首先,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的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yè)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fā)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tǒng)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fā)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后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fā)”,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他的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同樣是當時無人匹敵的;
當然,處在那樣一個改朝換代的戰(zhàn)亂年代,是否為軍事家,主要還要看他的軍事實踐,即是否有過統(tǒng)兵打仗的經歷以及他的戰(zhàn)績。談及此處,我不由得要先發(fā)一段議論:
自從極親曹操(其實,這種所謂的“親”也未必是真的“親”,其目的也不外為了能引人矚目而故作驚人之語)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狂吹了賈詡、郭嘉后,這兩個人的所謂軍事才能就被眾多“易粉”和一些滿足于一知半解的聽講者捧上了天,這真是一個極為荒唐極為可笑的現象。我不否認他們的確是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在許多關鍵場合、關鍵問題上給曹操謀劃過具有重要意義的計策,然而,既沒有姓孫武那樣舉世公認的軍事理論著述、又沒有統(tǒng)領過軍隊、親臨疆場指揮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軍事奇才”,這豈非咄咄怪事!袁紹陣營中的田豐、沮授甚至呂布手下的陳宮,他們遇事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議也都準確、很好,但無奈袁紹、呂布均非明主,所以這幾個謀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實,除了未能選擇明主外,他們哪一點比賈詡、郭嘉差!郭嘉的確給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勝利都源于郭嘉的計謀:比如,官渡之戰(zhàn),當與袁紹陷入相持時,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況,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沒打過敗仗,比如濮陽敗給呂布、宛城敗給張繡、征劉表張繡中賈詡之計等等,易中天為何對此視而不見呢?賈詡也一樣,曹操征宛城破張繡,賈詡除了獻投降計外,別無良策;張繡叛曹后依附劉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賈詡同樣束手無策。曹操因袁紹襲許都而撤兵,此時的賈詡靈感來了,這便有了“賈文和料敵決勝”(對此,《三國演義》的描寫和《三國志》基本相同)。易中天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敵決勝”卻避而不談他前面的無計可施呢?郭嘉也好、賈詡也好,有主意他們就可以向曹操獻計獻策,沒有主意他們就可以緘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謀劃策,何況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謀。諸葛亮則不同,劉備大事小情都要問計于諸葛亮,而諸葛亮則須每求必應。孰優(yōu)孰劣,還不一目了然嗎?馬謖給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發(fā)百中,如果他沒有后來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稱為“天生的軍事奇才、其軍事能力超過諸葛亮”?如果僅僅出謀劃策紙上談兵就可算軍事奇才,那趙括可稱“天下第一軍事奇才”了。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尚不被稱為軍事家,也沒有人稱其為“軍事奇才”。賈、郭被稱之為“軍事奇才”,實在是“軍事奇談”。陳壽在《三國志*龐統(tǒng)法正傳》中說:“儗之魏臣,統(tǒng)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龐統(tǒng)與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并駕齊驅,法正和程昱、郭嘉相當——連龐統(tǒng)、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別提賈詡了。
為了“抗衡”諸葛亮,有些人還抬出周瑜、司馬懿說事兒,然而,他們“抗衡”得了嗎?
周瑜,滿打滿算,就打了“赤壁之戰(zhàn)”這一場硬仗,還是在自己的“主場”。即便是赤壁之戰(zhàn),也不是他獨自打的:“權…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詣先主(劉備),并力拒曹公。曹公敗于赤壁…”——《三國志*諸葛亮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劉)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三國志*周瑜傳》。無論從哪個資料看,赤壁之戰(zhàn)都不是周瑜單獨打的。周瑜功勞確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頭上;
至于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我們還是看看蜀、魏、晉之外中立方人士吳人張儼怎樣評價的吧——《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其述佐篇論亮與司馬宣王書曰:...魏氏跨中土,劉氏據益州,并稱兵海內,為世霸主。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漢,或冊名于伊、洛。丕、備既沒,后嗣繼統(tǒng),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yōu)劣,可得而詳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zhàn)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今仲達之才,減于孔明”——這才是客觀的評價!
接下來,言歸正傳,談一談諸葛亮的軍事實踐與戰(zhàn)績:論文韜武略,曹操在三國時期可謂首屈一指,但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后,曹操就沒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拙于用兵,每戰(zhàn)則敗,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一變而為無往不勝??酌鞑粌H幫助劉備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畢的形勢下“先取荊州后取川”,實現了《隆中對》中的預言;更以一介書生統(tǒng)領千軍萬馬助東吳赤壁破曹、從荊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強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終日。而且,他與之作戰(zhàn)的對手都十分強大,曹魏集團自不必說,就是益州劉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幾代的地頭蛇,又是易守難攻的地形,而諸葛亮仍能助劉備戰(zhàn)而勝之(取川蜀龐統(tǒng)有功,但他過早陣亡。最后解決問題的還是諸葛亮),這豈是“軍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國時期,包括曹操在內,沒有誰能超過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次數,如果他的軍事才能不行,劉備、劉禪豈能讓他長期最軍隊統(tǒng)帥,還不早就“下課了”!
有些人(包括那個現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據陳壽《三國志》里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便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動下腦子就能明白,作為西晉臣子,如果不這樣說,那末,他將置其主子——宣帝司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過司馬懿之口夸贊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卒...。及軍退,宣王(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這難道不是在稱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在夸獎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嗎?
有些人總是講這個勝仗是劉備打的,那個勝仗是劉備打的,可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劉備東投西靠,如喪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無不取戰(zhàn)無不勝,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這難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腦袋開了竅而與孔明沒有關系嗎?
比如,火燒博望,有人說是劉備干的,與諸葛亮無關,因為諸葛亮那時還沒出山呢?果真如此嗎?《裴松之注*三國志》記:“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也就是說,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同上),夏侯敦、于禁敗于博望應該是在曹操北征烏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說火燒博望于諸葛亮無關呢?
讓我們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劉備與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zhàn)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征士傅干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何為不濟也?’”一個“拙于用兵,每戰(zhàn)則敗,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終成鼎立三足之一,沒有諸葛亮的“謀”,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說過:“...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那末,為什么后來他未待“天下有變”就急于出擊曹魏呢?有人說,這是諸葛亮自恃才能窮兵黷武。但問題不能這樣看:
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天下盡知這是個昏庸的皇帝。有諸葛亮在,劉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諸葛亮去世,則劉蜀必然成為別人(或曹魏、或孫吳)的口中食、囊中物,這一點也是天下盡知。因此,諸葛亮必須要趕在自己在世時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為其難以求一逞。即所謂“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后出師表》)。
明了了這一點,對諸葛亮以最弱小的劉蜀卻頻繁征討最強大的曹魏就不會覺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漢終究沒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睉撜f這個看法是比較準確的。然而,有些人卻因此詬病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種人真是太淺薄了!
拿破侖先有法俄戰(zhàn)爭之敗,最后的滑鐵盧戰(zhàn)役使其再無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沒有人否定他軍事家的地位;
縱觀曹操一生,盡管有眾多謀士為其出謀劃策,但也打了不少敗仗,特別是滅袁紹、收荊州之后,其實力已是天下第一,盡管如此,還是遭遇了赤壁慘敗,以后又在征漢中的作戰(zhàn)中折損了大將夏侯淵,失利于劉備。卻沒人因此否認曹操軍事家的地位;
而諸葛亮完全憑著自己個人的智慧,統(tǒng)帥千軍萬馬東征西討,更多的時候都處于以弱敵強之勢,卻依然能攻城略地斬將奪隘進退自如,怎么就“軍事才能平平”呢?這也太雙重標準了吧。
更何況,北伐果真無功嗎?第一次北伐奪得三郡,雖然得而復失但遷徙人口入漢中擴充了國力;第二次北伐進退有度,因故退兵時斬敵大將王雙,令魏軍望而卻步不敢進逼;第三次北伐奪武都、陰平二郡擴展了蜀漢的版圖;第四次曹魏強勢攻蜀,諸葛亮以弱抗強,舉重若輕瀟灑御敵,輕松擊退司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獲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之戰(zhàn)果。在因糧草不濟而退兵時還順手射殺了名將張郃;第六次北伐兵臨渭水,直指長安,以十萬軍兵對抗二十萬眾,以弱敵強,主動出擊,接連取勝,打得國力最為強大的曹魏及其統(tǒng)帥司馬懿龜縮不敢出戰(zhàn)。正像前面提到的張儼所說的那樣:“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如果不是征戰(zhàn)途中諸葛亮病死與五丈原,最后的勝利必將屬于諸葛亮。
至于有些人認為諸葛亮的聲譽是被《三國演義》捧起來的,更是荒唐之極。說這話的人,既沒有起碼的歷史常識,又沒有起碼的文學常識:“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苯o諸葛亮這樣高評價的人是誰,詩圣杜甫。難道唐朝的杜甫也會受明朝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
游過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門前有座建于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時期功績卓著的名宰相;書寫者柳公綽是柳公權的哥哥,也是位大書法家,刻碑者魯建是當時碑刻者中的絕頂高手。因文、書、刻歷來為人們稱絕,所以此碑被稱為“三絕碑”。如此興師動眾,難道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齊管(仲)、晏(嬰),總漢蕭(何)、張(良),異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豐約,亦皆然矣?!比绱烁叩脑u價,難道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與其說后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如說羅貫中、毛宗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響更確切。因為,畢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們距三國時代近了好幾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詠頌諸葛亮的詩《《蜀相》》結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p>
? ? 司馬徽被稱為?水鏡先生?。精通兵法、奇門、道家等多門學科。還收了諸葛亮、龐統(tǒng)、徐庶三個弟子。他為了提拔弟子,說出了這句廣告語:臥龍鳳雛,可定天下。
? ? 因為這句話,全天下的人都蜂擁而至。但是由于長相丑陋,龐統(tǒng)無論走到哪里都不受歡迎。當他來到孫權手下時,孫權并不怎么喜歡他。
? ? 后來到了劉備麾下,龐統(tǒng)雖被重用,但諸葛亮卻是陪劉備征戰(zhàn)天下的人。他沒有理由?棄梁為政?。劉備在供奉上還是以諸葛亮為標準。
? ? 龐統(tǒng)和諸葛亮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 ? 對于諸葛亮來說,當初之所以選擇劉備為君,一部分是因為劉備手下沒有人,龐統(tǒng)的到來,必然會讓劉備對他沒有那么言聽計從。說白了,諸葛亮來了。他投靠劉備的時候,就明確表示自己是來吃獨食的,但是當龐統(tǒng)來了之后,這種一個人吃飯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 ? 諸葛亮為劉備效力后,一直在竭盡全力為劉備招攬人才,但這些人當中,大多只是將領,也就是說,他的地位永遠是第一位的,而龐統(tǒng)卻不同于其他。他是那種大智慧的人,所以面對他,諸葛亮絕對不會那么超然物外,他的超脫會被龐統(tǒng)的到來打破。
? ? 歷史上曾多次記載龐統(tǒng)要與諸葛亮一爭高下,益州之戰(zhàn)中,至于其他的軍師,諸葛亮會盡量給這些人出謀劃策,但面對龐統(tǒng),在去西川的路上,他并沒有給出主意。 他料到,這條路,就是龐統(tǒng)的不歸路。 事實證明,急功近利的龐統(tǒng)也死在敵人的亂箭之下。 龐統(tǒng)死了。 諸葛亮是劉備手下唯一的頂梁柱。 諸葛亮高枕無憂了!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6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