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甚至可以說是清官的代表,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人民將他奉為中國司法之神。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zhuǎn)世,死后成為陰曹地府第五殿閻羅王之一,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
千年以來,人們用多種方式來傳頌包拯,評書、戲劇、小說、影視劇等等,讓包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曾說包公是文曲星的轉(zhuǎn)世,與狄青一文一武開創(chuàng)了北宋的“咸平之治”和“仁宗盛治”。
可我們都知道, 演義里都是“騙人的”,劇中人物和真實的歷史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是顛覆性的。
比如蘇定方就有話說。
其實,包拯的事跡在史書上記載的比較簡略,遠(yuǎn)沒有戲曲、演義那樣豐富多彩。因為戲曲、演義絕大部分都是虛構(gòu)的,都是人們在包拯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關(guān)于清官的美好想象罷了。
如果我們翻開史書,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包拯,其實并沒有后世文藝作品中塑造的那么美好。
1.包拯斷案如神?包拯最為人知的故事就是公案故事,在這些故事里,包拯身為開封府尹,坐鎮(zhèn)大宋東京汴梁,朝中有八賢王當(dāng)靠山,文有師爺公孫策,武有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和御貓展昭,江湖中更有許多俠士相助。他化身成名偵探,斷案如神,剛直不阿,不畏權(quán)貴,上打昏君,中斬奸臣,下懲刁民,讓人看了十分解氣、痛快。
許多包公戲中都有類似“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的唱詞,讓觀眾誤以為包拯擔(dān)任開封府尹多年。
但據(jù)《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包拯從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1057年1月)被任命為權(quán)知(暫時代理)開封府,嘉佑三年六月升任右諫議大夫,由歐陽修繼任,一共只擔(dān)任了一年半的開封知府。史書上沒有記載任何關(guān)于包拯在開封府?dāng)喟傅氖论E,只是說包拯在開封府尹任上“立朝剛毅,權(quán)貴斂手,吏不敢欺”,把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
包拯唯一一件斷案是“審牛舌案”,還是他擔(dān)任天長縣令時的事。
但這件“審牛舌案”同樣記載于《宋史·穆衍傳》里。
“審牛舌案”究竟是包拯所為,還是穆衍所為,卻成了一件無頭公案。
倒是和包拯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謬誤篇》中記載:“包孝肅尹京,號為明察。有民犯法,當(dāng)杖脊。吏受賕,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zé)狀,汝第號呼自辯,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榷魡栕?,果付吏責(zé)狀,囚如吏言,分辯不已。吏大聲呵之曰:‘但受脊杖而去,何用多言!’包謂其市權(quán),抨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寬囚罪,止從杖坐,以沮吏勢。不知乃為所賣矣!”
“號為明察”的包拯卻被小吏忽悠,做了一件不明察的事。
2.貍貓換太子真相大白,和包拯無關(guān)。
《在貍貓換太子(打龍袍)》這出戲劇里,包拯可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宋真宗時,劉妃與內(nèi)監(jiān)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調(diào)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后流落民間。真宗死后,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
包拯趁進宮賀壽之機,將流落民間的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包公又設(shè)計讓太監(jiān)郭槐供出真相,一切才 真相大白。由于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升為丞相。
包拯在這出戲里大出風(fēng)頭,不但治好了李妃的眼病,還鍘了太監(jiān)郭槐,懲治奸臣龐太師父女,甚至打了龍袍。
這在歷史上當(dāng)然是假的。
因為這段是歷史發(fā)生在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而包拯在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才當(dāng)了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一個九品芝麻官能管得了皇帝他娘的事?
腳后跟想想都不可能。
3.并非不畏權(quán)貴剛直不阿包公戲中最能體現(xiàn)包拯的形象的,除了斷案如神、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之外,就是不畏權(quán)貴了。
在《宋史·包拯傳》中記載了一件事:“時張堯佐除節(jié)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p>
只有一句。
外戚張堯佐被包拯、唐介等人參了一本,下場究竟如何呢?《包拯傳》中沒有再說。
這就事有蹊蹺了。本著做歷史名偵探福爾摩斯的精神,我們繼續(xù)追查下去。
在《宋史·唐介傳》中卻說的很詳細(xì)。
“張堯佐驟除宣徽、節(jié)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吳奎等力爭之,又請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庭論,奪其二使。無何,復(fù)除宣徽使、知河陽。介謂同列曰:“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不可但已也?!倍幸肋`,介獨抗言之?!?/p>
翻譯:唐介對同僚說:“這是皇上要給張堯佐宣徽使這一職位,而借河陽知府這個虛名罷了,我們不能就此罷休啊。”同事們都模棱兩可,甚至開始和稀泥。唯獨唐介繼續(xù)上奏表示反對。
這些同事包括誰?其中就有包拯。包拯上奏:“萬不得已,宣徽、節(jié)度可選擇一個授予他(張堯佐)。這樣,才合天意,順人情?!保ā端问贰垐蜃魝鳌罚┧闶谴蛄送颂霉?。
但唐介一人獨自上言抗?fàn)帲罅T免張堯佐,結(jié)果觸怒了宋仁宗,被貶斥出京,到英州為地方官。
中途退縮的包拯安然無恙,烏紗帽依然戴的穩(wěn)穩(wěn)的。
4.瓜田李下升官路《宋史·包拯傳》中記載了一件事,令人對包拯“刮目相看”。
宋朝時,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
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民產(chǎn),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而拯以樞密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翻譯:外戚張方平任三司使,因購買豪民的財產(chǎn)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但宋祁取代張方平,擔(dān)任三司使,包拯又加以指責(zé);宋祁被罷免后,包拯以樞密直學(xué)士的身份權(quán)兼三司使。
“命下之日,外議渲然”。(《續(xù)資治通鑒》卷五十七)
這種行徑連一向?qū)ΠQ贊有加的歐陽修都看不過去了,不禁對他冷嘲熱諷。歐陽修說道:“包拯真是《左傳》中所說的蹊田奪牛,別人的牛踩了自家的田地,就要把人家的牛給搶奪來賠償,這種已經(jīng)懲罰過重了,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
歐陽修還評論包拯:
“天姿峭直,然素少學(xué)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但其學(xué)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dāng),其人亦可惜也!” 但包拯厚黑學(xué)玩的溜,接連把前兩任三司使參倒,躲過了輿論風(fēng)聲,最后自己擔(dān)任三司使。
包拯的這波升官操作術(shù),玩的真是溜兒。
5. 包拯并非公正廉明有一個京劇著名劇目《鍘包勉》,主要劇情為:
包拯的親侄包勉在擔(dān)任地方官以后,貪贓枉法,草菅人命。
被害人肖劉氏向包公訴冤,包拯聽后雖怒不可遏,但又十分為難。因為包拯自小被遺棄(此為劇本虛構(gòu)),由嫂子將他撫養(yǎng)成人,嫂子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卻是嫂子唯一的兒子。
在公私兩難之中,他最終選擇了大義滅親,決然下令斬首包勉,然后再回到赤桑鎮(zhèn)向嫂子賠情。
這是一處戲劇,自然寄托了人民對清官公正廉明、維護法紀(jì)、大義滅親的美好理想。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
北宋民間筆記《聞見前錄》紀(jì)載,章惇考中進士后在開封長輩家中聽候任命,竟然與長輩的小妾私通,被人撞破后慌不擇路,在翻墻逃走時踩傷一名老婦,結(jié)果被捉往告狀。
但包拯見章惇為新科進士,竟然判其無罪,只讓章惇與老婦賠錢私了。只問踩人案,不問通奸案。
在講究三綱五常的宋朝,根據(jù)大宋律例,私通長輩之妻妾在宋代屬“十惡不赦”之一,定罪后至少要判兩年,而且不允許遵議親議貴之例給與“收贖”,也就是說花錢免災(zāi)。
如果包拯真的按照大宋律例來懲罰章惇,那么章惇不但前途盡毀,而且名聲掃地,終生為人所不齒。
難道就因為章惇是讀書人,是進士,就刑不上大夫嗎?
書中還記載,包拯的一位下屬王尚恭在開封府下轄武陽縣(今河南新鄉(xiāng)原陽縣)擔(dān)任知縣,但他似乎沒有得到包拯清正廉明、廉潔愛民的影響,反而徇私枉法,侵害人民。武陽縣百姓到開封府上訪,向包拯控訴王尚,請求包拯作主懲治。但包拯得知為狀告者為王尚恭后,竟然認(rèn)為武陽縣百姓無理取鬧,讓衙役們將百姓驅(qū)逐,。
但這兩件事僅記載于《聞見前錄》,無其他史料記載,所以只能作為孤證。
6.包拯并非一張黑臉一提到包拯,大家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下圖:
一張臉漆黑如墨,額上掛有一彎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
黑臉的寓意大概為了塑造包拯鐵面無私,公正廉明的形象,以鎮(zhèn)懾昏君佞臣刁民,一彎新月又代表其昭如日月之意。
但在包拯的家鄉(xiāng)合肥包公祠里,包拯的塑像并不是黑臉,而是相貌清秀,白面長須。
為什么后世文藝作品中包拯會是一張黑臉呢?
與包拯同朝為官的侍御史王拚,“彈劾不避權(quán)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宋史·趙拚傳》。
想來是后世戲曲的編劇,張冠李戴,把王拚的“鐵面”易容到了包拯臉上。
————————————————
當(dāng)然,包拯為官時,做過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所以從宋元至今,人們對其傳頌不已。我們對包拯的功績,當(dāng)然要給與肯定,但不是將其神化。
《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何況是一個清官?
可為什么包拯會被神化呢?
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民飽受昏君暴君、貪官污吏、豪強權(quán)貴,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的欺壓凌辱,生活悲慘。
在絕望和困苦之中,人民期盼有人能夠把他們救出水火,擺脫苦難。
人民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希望明君愛民如子,整肅朝綱,讓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如果沒有明君,就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希望清官為民請命,嚴(yán)肅法紀(jì),懲治奸臣惡霸;
如果沒有清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俠身上,希望大俠能夠懲惡鋤奸,鋤強扶弱,打抱不平。
但最后大俠都成了朝廷的鷹犬,比如五鼠和御貓,于是人民的希望便破滅了。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人民一旦有這三種期盼,就表明當(dāng)時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在一個正常的法治社會里,人民不會期盼明君、清官和大俠,更不會有清官戲。因為人民受到侵害時,通過法律手段就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無需祈求明君、清官和大俠。
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6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