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那些古代錢幣大多都是圓形方孔錢,其實這些貨幣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而是圓形圓孔的錢幣,那為什什么又變成圓形方孔的錢幣了呢?而且古代錢幣的發(fā)展不僅僅只是錢幣的發(fā)展,它也是我們書法的一個發(fā)展。
古代的錢幣原先是圓孔的,但是到了秦朝以后變成了圓形方孔的了。這是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建立了封建王朝,確立了皇帝制度,而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信奉天圓地方的,而錢幣外緣的圓形就代表了天,而方孔也就是代表地。并且這也就代表了中央集權(quán),皇權(quán)至上。
另外在《天工開物》上也有記載,就是從制作工藝上看,鑄造完錢幣以后要進行人工的打磨,相對于圓孔來說,方孔的錢幣進行疊起來以后容易固定,所以這樣也就容易打磨。而且圓形的孔占的面積較大,就是如果是方孔的話會減少鑄幣的材料,這樣就會節(jié)省原材料,節(jié)省成本。而且這種方孔的錢幣更加的堅固,并不會像圓形的那種錢幣一樣,會造成折斷。
看到這里我們又會想這個錢幣是怎么制造的呢?我國古代的錢幣大多是使用鑄造法,后來又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又接著出現(xiàn)了像平板范澆鑄,疊鑄和母錢翻砂等鑄造方法。平板范澆鑄的步驟就是先制作模具。模具上印有錢幣的花紋和造型。
然后制作完了之后再拿一個模板印在模具上,這樣就得到了錢幣的陰面,其實也就是一個子模。完了之后就開始了正式的澆鑄,因為在制作模具正面的時候就已經(jīng)制作好澆鑄口和澆鑄的通道了,所以,就直接往里面到銅液就可以了,等到銅液冷卻之后就拆開模板,取得錢幣。但是這個錢幣的邊緣是非常的粗糙的,所以還要進行人工的打磨和磨制才能成為古時候進行流通的錢幣。
疊鑄就是一層一層疊起來進行燒鑄。這種澆鑄方法剛開始是用于西漢鑄造榆莢半兩的,一直用到南北朝時期。而且在這個期間這種疊燒的模范還有不同的類型,剛開始這種疊燒的模范是圓盤型的,澆鑄口是在圓盤的中心,然后中心向外擴散成三圈錢幣,就和同心圓是差不多的。
到了王莽時期,這種疊燒工藝被官方接受,而且還由圓盤型變成了對稱型,這種形制還利用了榫卯的特點,可以將兩扇模范合起來變成一個,組成一個套盒。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的數(shù)量,形成了規(guī)模化的生產(chǎn)。因為這種方式只需要一個模板,然后就可以制作很多的子范,然后兩兩相對疊合,這樣就可以規(guī)?;a(chǎn)了。而且這種規(guī)模化生產(chǎn)不僅僅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而且還減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這樣也就減少了使用原材料的成本。
接下來就是母錢翻砂法,其實這種方法是從剛剛我們說的疊燒上發(fā)展變化而來的。最早對母錢翻砂法有詳細記載的就是宋應(yīng)星的《天工開物》了,而且它相對于疊鑄法來說,省去了制作母范的過程,并且還省去了對子范的翻制,除此之外,又因為他用沙型代替了子泥范,沙型又可以重復(fù)利用,所以,它不僅節(jié)省了人力,還節(jié)省了物力,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生產(chǎn)成本,還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母錢翻砂法的主要制作步驟與其他主要的不同是面背分范,也就是說翻制子泥范的母范是一分為二的,即有一塊面母范和一塊對應(yīng)的背母范,翻-T范時也是面范和背范分別翻制。這種變化實際也就是母范法向母錢法的過渡。
我們剛才也說了,錢幣的發(fā)展不僅僅代表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他還是我國書法發(fā)展的一種另類的表現(xiàn)形式。
在先秦時期,我們的錢幣各有不同,有布幣,刀幣,蟻鼻錢等等,那個時候的錢幣還沒有什么紋飾之類的,就算有紋飾,也僅僅就是一些簡單的圖形。但是這些錢幣上有一些文字,這些文字被稱為大篆,其實大篆和甲骨文,金文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雕刻的載體有些許的不同,而根據(jù)這些載體的特點,書寫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名字也是不相同的。當然這個時候的書法還沒有形成定式,也就說明了這個時期的書法還在萌芽階段。
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統(tǒng)一文字,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采用李斯的小篆字體了,這個時候的錢幣字體比較秀麗端莊,而且這個時候的錢幣流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對后來的書法字體起到了一個推動的作用。
至于為什么要使用小篆,大概是因為秦始皇是一個相當追求完美的人吧,那個時候,秦始皇統(tǒng)一后,就要統(tǒng)一文字,但是用誰的文字還沒有定奪,恰巧他看到了他丞相李斯寫的小篆了,那是相當?shù)姆Q贊,后來才定奪了用這個字體。但是這個字體雖然好看,但是很難寫,沒有他的實際作用,于是有產(chǎn)生了秦隸。
西漢時期,尤其是在王莽時期,那個時候他主要的錢幣各種各樣,但是書法采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采用的“懸針法”,他的特點就是字體狹長,樣子就像懸針一樣,顯得很奇特。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北周時期,這個時期通用的貨幣大多都是“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錢,錢文采用“王筋篆”,筆畫渾厚有力,婉圓流暢,被稱為篆法絕工,六朝之冠。
南朝的時候流行“大貨六珠”,因為這個時候戰(zhàn)火不斷,朝廷腐敗,鑄造錢幣寫錢文的人為了諷刺朝廷官員還把“六”字寫的極像一個人,彎腰屈膝的那種,所以皇帝看了之后很氣憤,于是就下令把錢幣全部追回,不再鑄造。
唐宋時期,可以說錢文發(fā)展達到了一定的頂峰,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吹降摹伴_元通寶”就是歐陽詢創(chuàng)造的。而且歐陽詢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錢文書法家,還被后世稱為“云間發(fā)電”“草里驚蛇”。
宋朝的錢文風格就比較多種多樣了,這個時候無論什么樣的字體都流行了起來,真、草、隸、篆、行、瘦金等體無所不有。明清時期的錢文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就比如戴熙寫的“咸豐通寶”,雖然看著像瘦金體,但是他不是瘦金體。它的特點就是骨骼清秀,但是有點略微的顯得呆滯。
錢幣上的書法也體現(xiàn)我國歷史時期書法的發(fā)展,有的時候我們收藏一件東西,并不僅僅關(guān)注于他自己本身的一種文化,而且還有它衍生出來的文化類型。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8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