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合臺(Uriyangqatai;1201—1272年)。蒙古帝國名將。開國功臣速不臺長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當(dāng)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因是功臣世家,受命護育皇孫蒙哥,后成為蒙哥的一怯薛長,掌管蒙哥宿衛(wèi)。
人物生平
隨軍西征
1233年,隨貴由東征大真國,破蒲鮮萬奴于遼東(今吉林延吉東城子山)。1235年隨諸王拔都征欽察、兀魯思、阿速、孛烈兒諸部,分兵后隨拜答爾深入孛烈兒(波蘭)﹑捏迷思(德意志)等部,攻陷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后又在萊格尼察戰(zhàn)役中大敗波德聯(lián)軍。1248年,貴由汗去世,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臺因是蒙哥身邊一怯薛之長﹐故積極附和拔都的主張﹐推戴蒙哥即大汗位。
遠征大理
1252年,奉蒙哥命輔佐忽必烈領(lǐng)軍遠征大理﹐繞道西南﹐企圖從側(cè)背攻宋。次年秋,兵分三路。兀良合臺率西路軍經(jīng)吐蕃 , 渡金沙江﹐入察罕章﹐趨大理﹐與忽必烈所率中路軍會合﹐占領(lǐng)大理城。忽必烈北返后﹐兀良合臺留鎮(zhèn)云南,分兵取善闡(今云南昆明)等城﹐俘獲大理國主段興智。征戰(zhàn)兩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
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總兵征服云南烏蠻(蒙古人稱哈剌章,今彝族)、白蠻(蒙古人稱察罕章,今白族)、鬼蠻(滇東北及黔西地區(qū)居住的烏蠻諸部,羅氏鬼國地方,蒙古人稱赤禿哥兒)諸國,以兀良合臺總督軍事。1253年,蒙古軍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納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臺分兵攻取白蠻諸城寨,率師取龍首關(guān),與忽必烈會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合臺繼續(xù)征服大理國境內(nèi)未附諸部。兀良合臺東進,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潛逃至此的大理國王段興智。其子阿術(shù)征赤禿哥兒、羅羅斯(四川涼山地區(qū))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軍在兀良合臺指揮下,經(jīng)過二年戰(zhàn)爭,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領(lǐng)所部,出烏蒙(云南昭通),趨瀘江,破禿剌蠻三城(四川境內(nèi)),在馬湖江(四川境內(nèi))大敗宋將張都統(tǒng)三萬兵,奪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臺建議,在云南設(shè)置郡縣。授他銀印,加大元帥,還鎮(zhèn)大理。十月,進攻交趾(越南),"軍令嚴肅,秋毫無犯",交趾國主降附,還軍押赤城。
征伐南宋
1258年,蒙哥汗親征宋,復(fù)命兀良合臺率軍北上,從云南包抄南宋。遂率萬余軍北上,在老蒼關(guān)大敗宋軍六萬,經(jīng)貴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長沙)城下。在宋境轉(zhuǎn)戰(zhàn)千余里,大小十三戰(zhàn),殲敵四十余萬。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臺至上都。
1256年﹐奉命北上夾擊南宋四川州縣﹐取道烏蒙(今云南昭通)﹐從陸路進軍至石門關(guān)(今四川高縣西北),破關(guān),經(jīng)敘州(今四川宜賓東北)﹑重慶,到達合州﹐與四川蒙古軍會師後﹐仍返云南。
南下交趾
1257年冬﹐兀良合臺進兵安南(今越南)﹐攻陷其國都升龍(今越南河內(nèi)),安南王表示降附﹐遂還師云南。1259年夏﹐蒙哥從合州遣使命兀良合臺北上﹐約定次年會師于長沙。兀良合臺率蒙古騎兵三千和爨(啰啰)﹑僰(白人)軍萬人入廣西﹐連下貴州(今廣西貴縣)﹑象州﹐入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破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直抵潭州(今湖南長沙)﹐聞忽必烈正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漢)﹐遣使聯(lián)絡(luò)﹐遂與忽必烈所派援兵會合,渡江北上。
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隨后兀良合臺返回上都,解兵權(quán)。至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追封河南王,謚武毅。
哲別、伯顏、阿術(shù)、史天澤、綦公直等。
1、哲別
哲別(?-約1224年),原名只兒豁阿歹,蒙古別速部人,蒙古帝國名將。最初臣服泰赤烏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又譯者別,姓哲名別,哲姓的起源)。
哲別驍勇善戰(zhàn),由十戶長屢升至千戶長。1211年,隨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烏沙堡、烏月營,拔德興府,入居庸關(guān),直抵中都(今北京)。
1218年,率二萬人滅西遼,執(zhí)斬屈出律。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在迦勒迦河之戰(zhàn)中擊潰斡羅思與欽察聯(lián)軍,班師回國途中病逝。
2、伯顏
伯顏(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鄰部人。元朝初年名臣。
伯顏少長于伊利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至元初年,奉伊兒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樞密院事。
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統(tǒng)兵伐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臨安,俘宋恭帝、謝太后等北還。南宋滅亡后,又出鎮(zhèn)和林,屢次討平諸王叛亂。
忽必烈駕崩后,受顧命擁戴元成宗鐵穆耳即位,拜太傅、錄軍國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顏病逝,年五十九。累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王,謚號“忠武”。
伯顏智略過人,深明大義,用兵籌謀,出神入化。在帶兵、用兵、治軍方面都有值得兵家稱道之處。
統(tǒng)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tǒng)一人。成功還朝,口不言功,行囊僅有隨身衣被。又善作詩文,今無作品傳世。
3、阿術(shù)
兀良哈·阿術(shù) (1234—1287年),元朝初期大將,蒙古族,大蒙古國開國功臣速不臺之孫,都元帥兀良合臺之子。蒙哥汗時,從父征西南夷,平大理,克諸部,降交趾。
中統(tǒng)三年,征伐李璮有功,以宿衛(wèi)將軍升為征南都元帥。略地兩準,圍襄陽,破樊城。至元十一年,與伯顏、阿里海牙等同伐宋,任行省平章政事。
二十三年,受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繼又西征,至哈剌霍州,以疾卒,年五十四,追封河南王。
4、史天澤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大蒙古國及元朝初年名將。
史天澤少善騎射。勇力過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隨父史秉直歸降木華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帥職,率軍擊敗金將武仙,又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lǐng)彭義斌。
歷授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職。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與伯顏等統(tǒng)軍出征南宋,至郢州時因病北還。
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贈太尉、太師、鎮(zhèn)陽王,謚號“忠武”。
5、綦公直
綦公直,是元朝初年的名將之一。他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王朝、統(tǒng)一中國、鎮(zhèn)壓部族反叛、建立和鞏固軍事封建帝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
甚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被加封為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等職
——綦公直
——史天澤
——阿術(shù)
——伯顏
——哲別
1、關(guān)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xiàn)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guān)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shù)10多首。關(guān)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圣”。
關(guān)漢卿的散曲,內(nèi)容豐富多彩,格調(diào)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fēng)格豪放,曲詞潑辣風(fēng)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xiàn)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后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xiàn)。 馬致遠與關(guān)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等。
在元代雜劇的創(chuàng)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4、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王實甫與關(guān)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shù),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xiàn)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镀聘G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xiàn)出的舞臺藝術(shù)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后,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并論。
5、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shù)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dāng)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xiàn)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fēng)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zhì)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套流傳。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曲。這些散曲的內(nèi)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zhuǎn)嫵媚,在文學(xué)藝術(shù)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shù)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shù)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shù)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shù)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是舉世聞名的英雄人物,他曾創(chuàng)下無數(shù)個世界之最,比如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國的版圖是歷史上面積最廣的、近千年以來最富有的人等等,國內(nèi)外的學(xué)者都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而成吉思汗的成功也來不來那些勇猛的將士們,比如名震一時的蒙古四獒。蒙古四獒指的是哲別、忽必來、速不臺和者勒蔑,他們立下赫赫戰(zhàn)功,最終為蒙古帝國開拓疆土之路上黯然離世。
首先,蒙古四獒是蒙古的四名將領(lǐng)的合稱。眾所周知,成吉思汗創(chuàng)立蒙古帝國離不開他麾下的那些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其中速不臺、哲別、忽必來及者勒蔑四名將領(lǐng)以驍勇善戰(zhàn)而聞名,他們一生都跟隨著成吉思汗四處征戰(zhàn),開疆拓土,可以說是蒙古帝國的開國功臣,因此被稱為蒙古四獒。其中速不臺和者勒蔑在早年就已經(jīng)跟隨成吉思汗,可以說是備受成吉思汗信任的兩名大將,而忽必來是在早年投靠成吉思汗,擁立成吉思汗成為大汗,哲別更是早期是臣服于其他部落,后來投降于成吉思汗才得到賜名為哲別。
然后,蒙古四獒在為蒙古開拓疆土的途中黯然離世。作為輔助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的功臣,其勇猛善戰(zhàn),早蒙古帝國建立之初被鐵木真封為千戶長之一,后來跟隨鐵木真四處征伐,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在西征途中聽聞窩闊臺的死訊后迅速回蒙古,不久后便去世了。者勒蔑從小就跟隨鐵木真,是蒙古帝國的開國大將,也是蒙古四獒中最受鐵木真信賴的一位,但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流傳后世的事跡并不多。忽必來早年投靠鐵木真,并跟隨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草原,其立下的戰(zhàn)功也非常多,但最終在出征西遼凱旋回歸的途中病逝了。而哲別本來是其他部落的將領(lǐng),曾差點射傷了鐵木真,后來投靠鐵木真并立下來無數(shù)戰(zhàn)績,最終因為年事已高,在長年遠征途中病死軍中。
最后,蒙古四獒都是蒙古帝國的著名大將,他們跟隨鐵木真四處征戰(zhàn),立下無數(shù)的戰(zhàn)功,為強大的蒙古帝國貢獻自己的一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0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