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諸侯經(jīng)過多年的博弈,最終魏蜀吳三國形成了鼎立的局面,三國爭霸逐漸取代了東漢末年亂世的局面。而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國的建立最為勵志,他的開創(chuàng)者劉備時從一個織席販履之輩起家的,由此可見劉備此人的雄才大略。同時蜀國的建立也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鼎鼎大名的諸葛亮,在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最終劉備也確實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政權(quán)。
可是幾年之后劉備夷陵之戰(zhàn)大敗,最終落得個白帝城托孤諸葛亮,一直到死也沒有興復(fù)漢室、還于長安,為何劉備手握諸葛亮和龐統(tǒng)這兩張王牌卻還是注定失敗了呢?難道說上面流傳的這句話是假的。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劉備沒有聽懂水鏡先生的后半句話,那么這后半句話是什么呢?劉備躍馬檀溪后遇見了歸隱的名仕水鏡先生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就告訴劉備兩句話,一句話就是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而另一句話則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可能當時劉備聽到前一句話后有點得意忘形了,所以完全沒有去理會水鏡先生的后半句話,因此才導(dǎo)致了自己的功業(yè)僅僅成功了一半,那么水鏡先生提到的子初和孝直是誰呢?孝直即是法正,劉備向西川和漢中推進的過程中,法正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就連當時的曹操也稱贊法正此人戰(zhàn)略眼光獨到,可是法正在劉備稱帝的第二年就死了。當時劉備要攻打東吳時,諸葛亮曾說過要是法正在肯定能阻止他,由此可見劉備遭遇夷陵之戰(zhàn)的大敗和法正的死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說完了法正再來說說子初,子初又叫做劉巴,他是最不情愿加入劉備陣營的一人,在和曹操沒有緣分、與劉璋有緣無份之后,才在無奈之下成為了劉備陣營中的。當時劉備的勢力一直在擴張,軍事物資逐漸成為了一個大問題,而劉巴也確實有兩把刷子,加入劉備陣營不久就將這個問題解決了,劉備也破格將其提拔為了“財政大臣?!蹦魏蝿退赖奶?,以至于后來劉備籌集軍費都成了大問題,軍費都成了問題何談戰(zhàn)爭能打勝呢!
綜上所知,就如水鏡先生所言一般,劉備在失去了子初和孝直之后,在大局勢的分析和后勤補給方面存在了嚴重的不足,因此想要興復(fù)漢室確實是沒有希望了。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最后還會失???只因未參透司馬徽后半句話,對于司馬徽的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世人都在劉備兼得諸葛龐統(tǒng)二人之后認為劉備穩(wěn)贏了,但世事難料,劉備的蜀漢最終還是在三國中最快覆滅。而所謂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又是什么道理,為什么不奏效。憑借諸葛亮和龐統(tǒng)二人的才能,確實有安天下之希翼,但是就時局走向來看,還是有太多的漏洞。大家都以為蜀漢的命運是在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這件事情中拐了彎,但其實不然。
蜀漢最鼎盛的時期,還不是蜀漢,那個時候,劉備是漢中王。其實劉備一開始的路就沒有走好,諸葛亮定下的?隆中對?計策是萬無一失,是劉備最好的出路,但是劉備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做到。按照?隆中對?,劉備應(yīng)該要先奪取荊州,在謀籌益州。而一開始,荊州就沒有完全歸于劉備。襄樊以北屬于曹操,湘水以南屬于孫權(quán)。
所以荊州并不安穩(wěn),劉備才會將關(guān)羽一直留在荊州。在孫權(quán)的心中,荊州本來應(yīng)該是他的,所以這對劉備來說始終是一個最大的威脅。這是諸葛亮遠沒有考量到的一點。龐統(tǒng)在劉備奪取益州的路上死去,沒有做出實際作用。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后,對漢中有了覬覦。劉備在與曹操苦戰(zhàn)數(shù)月后奪取漢中。但是漢中的百姓已然有了歸屬,特別是漢中東邊的勢力,不臣服于劉備。
所以總的來說,劉備一路走來并不順利。從最開始的荊州,和孫權(quán)周瑜魯肅等人糾纏不清,然后到了益州和曹操大戰(zhàn)又拖死了大部分軍力,而且所到之處,還有很多的不平勢力,說到底,劉備要對付的不僅是孫權(quán)和曹操,更費精力的還是樁樁件件的小麻煩。最開始就可以預(yù)見,荊州都不能很好的處理,更何況層出不窮的勢力呢,更何況整個天下呢。
漢末黃巾之亂的時候,因為朝廷力量的衰弱,涌現(xiàn)出一大批的地主豪門,譬如孫堅、董卓等,還有一個另類,就是自稱漢朝宗室的劉備,不過在袁術(shù)口中,不過是個織席販履之輩。
他的出身比劉邦還要低,但是他不輕言放棄,屢敗屢戰(zhàn),顛沛流離最后在荊州劉邦的屋檐下才逐漸發(fā)展起來。
在荊州的時候,劉備不僅獲得賴以生存的地盤、眾多的兵士以及很多文臣武將。其中就有號稱臥龍鳳雛的諸葛亮和龐統(tǒng)。在司馬徽的口中,這兩個天才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劉備的心愿,也就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正因為如此,劉備也不恥下問,多次拜訪諸葛亮?;蛟S劉備的誠心打動了上天,先后諸葛亮、龐統(tǒng)都投效劉備,在得到他們的時候,或許劉備樂開花。畢竟自己多年的抱負可以實現(xiàn)了,這時候已經(jīng)四十多歲的他突然間容光煥發(fā),感覺人生充滿希望。
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多大,劉備顛沛流離半生以為可以光復(fù)漢室,誰知道。此后十多年間雖然先后奪取西川、東川、荊州,但是龐統(tǒng)先是斬殺雒城,自己病逝白帝城、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他興復(fù)漢室的希望化為泡影。
為什么,劉備得到兩個人之后也沒有安天下呢?
漢末三國時代,正是士族方興未艾的時代,積累了幾百年的豪門大族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每一個豪門都有自己的郡望,這一個郡望就是這個豪門的立身之地,相反朝廷的命宮如果沒有和這一些大家族搞好關(guān)系,那這個地方他是呆不久的。
而漢末三國的這股風(fēng)氣,并不是隨著漢室傾頹而刮起了的,實際上,正是漢朝的選官制度造成了這股風(fēng)氣,它就是察舉制度,本來行之有效的方法經(jīng)歷四百年,已經(jīng)變成家族之間互利互惠的唯一通道。
經(jīng)過這個制度舉薦起來的人,慢慢的就成了某地幾個有名望的大家族私事,因此逐漸形成了士族,正因為察舉,被推舉的人需要在地方上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力。對于掌握話語權(quán)的世家大族來說、這不是什么難事。
他們的應(yīng)對方法就是名門望族之間互相吹捧,不管咋樣,今天你吹我,明天我捧你。總之禮尚往來,這種品評人才的風(fēng)氣也是在漢末魏晉之際非常流行,翻開《世說新語》,各種小故事不絕于眼。
正是這種背景之下,未來彼此的聲望,很多人話凈撿好聽的說,何況司馬徽和這兩人都是世家,雖然不是至交,也有私益,吹捧一下沒啥問題。何況夸人總比罵人好。
很明顯,司馬徽的吹捧之詞有太多的水分,而另外一方面曹操、孫權(quán)太過強大,起步太晚的劉備沒有足夠的力量來進一步擴大。而龐統(tǒng)籌劃了奪取西川的戰(zhàn)略,后來諸葛亮維持了蜀漢的局勢,不得不承認兩人都有一些才能,不過還不到司馬徽吹捧的那個水平。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0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笑傲江湖到底是哪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