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寫斯洛伐克VHS突擊步槍時,或許是因為這玩意長得像法瑪斯,就有弟兄跑來問法瑪斯的結構到底是啥。我尋思這是個問題,因為很多人或許知道法瑪斯是杠桿延遲半自由槍機,但不一定知道這半自由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所以狗子這篇和大家捋捋這。
話說法國人雖然二戰(zhàn)早早的就投了,但表面上還是很喜歡裝的,武器上也喜歡不走尋常路,他們尋思自家當年的榮光依舊,就是不喜歡隨主流。60年代時大家伙都開始覺得導氣式是未來了,法國人就不,非得弄個半自由槍機(可能是被德國人抽過的后遺癥)。也許又覺得直接抄德國的滾柱半自由沒牌面,所以就把眼光瞄到了杠桿延遲半自由上。
說到底,杠桿延遲也不是法國人首創(chuàng),很早的時候美國那個約翰·佩德森就發(fā)明了這個原理,到30年代,匈牙利的設計師保羅·基拉里完善了這個設計,并衍生出了39M/43M沖鋒槍,這算是第一款成功的杠桿延遲原理武器。
咱們都知道滾柱半自由是靠槍機兩側的二柱子卡在機匣的凹槽里頭,但不卡死,而是通過二柱子和機匣凹槽的阻力來增大槍機后坐的速度,以達到延緩開鎖的目的,那么杠桿是咋回事兒?
杠桿原理是小學還是初中的物理知識,大家肯定都明白,比如你要翹起一個大石頭,那么就得動力臂長,阻力臂短,如同下圖,這就是省力杠桿。
如果反過來呢?動力臂短,阻力臂長,那就變成了費力杠桿。我想沒什么人會想用這種杠桿去撬石頭吧...但槍不一樣了。
半自由槍機的目的就是要減緩開鎖,所以后坐越慢越好。滾柱半自由是通過二柱子和機匣的阻力,那么杠桿半自由就是用費力杠桿,看下圖。
然后就好理解了,子彈發(fā)射的后坐給了槍機后退的動力,而上頭的機框是阻力,通過費力杠桿,會讓阻力行程更長,而相應的,槍機的后坐速度就會減慢,以此來達到延遲開鎖的效果。等到灰色的這坨杠桿徹底從機匣下方的凹面中滾出來了,槍機和機框再一起后坐。杠桿原理和圖都配成這樣了,不難理解吧?
不過...法瑪斯從來算不上什么好槍。雖然說它早早的用了真·自由浮動槍管,但單發(fā)精度幾乎是當年那票小口徑步槍里最差的??煽啃砸灿袉栴},還賊挑彈,算了算了,丟圖匿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山東人為何這么“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