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
、拜月了
。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
,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
,農(nóng)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nóng)民為了慶祝豐收
,表達喜悅的心情
,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星铩本褪乔锾熘虚g的意思
,農(nóng)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
,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
,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fā)明月餅
,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
,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2-5]
發(fā)展
中秋節(jié)賞月的風俗
,據(jù)歷史學家推斷
,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
。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
,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
,寄情千里光”。在唐代
,中秋賞月
、玩月頗為盛行, [6] 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中秋節(jié)開始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
,得到了霓裳羽衣曲
,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北宋
,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
,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
,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
,近內(nèi)延居民
,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
。間里兒童
,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眳亲阅痢秹袅轰洝氛f:“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
,丹桂香飄
,銀蟾光滿。王孫公子
,富家巨室
,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
,或開廣榭
,玳筵羅列,琴瑟鏗鏘
,酌酒高歌
,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
,安排家宴
,團圍子女,以酬佳節(jié)
。雖陋巷貧簍之人
,解農(nóng)市酒,勉強迎歡
,不肯虛度
。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
,玩月游人
,婆婆于市,至燒不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备幸馑嫉氖牵缎戮幾砦陶勪洝酚浭霭菰轮祝骸皟A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
,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
,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
,高攀仙桂
。……女則愿貌似嫦娥
,圓如皓月
。”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
,盛行不衰
。“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
,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
,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
,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云:“是夕
,人家有賞月之宴
,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
,聯(lián)袂踏歌
,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
,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懊繉弥星铮谥扉T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至十五月圓時
,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
、雞冠花
。是時也,皓魄當空
,彩云初散
,傳杯洗盞,兒女喧嘩
,真所謂佳節(jié)也
。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瑫r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
、“走月亮”、“放天燈”
、“樹中秋”
、“點塔燈”、“舞火龍”
、“曳石”
、“賣兔兒爺”等節(jié)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
、團圓飯等習俗
,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
,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
,至明清時
,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 [2]
假期
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jié)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周
“中秋節(jié)”心智圖
六周日重合
,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 [7]
在臺灣,中秋節(jié)當天放假一天
,若與周六
、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
,該工作日則調(diào)為假期
,并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香港的中秋節(jié)公眾假期定在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jié)翌日)
。如果碰上星期日
,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
韓國把中秋節(jié)列為法定假期
,放假3天
。
節(jié)日別稱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
,為秋季的第二個月
,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所以稱“中秋”
。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
、“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
,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
,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
。在唐朝
,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
,民間以月餅相送
,取團圓之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
,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
,是日必返夫家
,曰團圓節(jié)也”。 [2]
風俗習慣
傳統(tǒng)活動
祭月
、賞月
、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
,逢此時則要舉行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中秋節(jié)
迎寒和祭月
,設香案
。[8]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
,擺上月餅、西瓜
、蘋果
、紅棗、李子
、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
,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
,在外地的
,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大小要一樣
。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
,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
,以超群品德入宮
,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
,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
,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
,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
,故少女拜月
,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
民間拜月
中秋之夜
,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
,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每逢這一日
,“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
,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
、“望月樓”等古跡
。文人士大夫?qū)p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
,飲酒賦詩
,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而作《水調(diào)歌頭》
,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
,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
,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9]
燃燈
中秋之夜
,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
,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
,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
、鳥獸
、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
,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
,掛于家屋高處
,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
,高可數(shù)丈
,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
,燈籠兩個
,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 [9]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
,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
,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 [8]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
月餅
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
,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
。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寄托思念
。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
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
,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8]
賞桂花
、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
,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
、糖果最為多見
。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
,聞著陣陣桂香
,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
,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
。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 [8] [10]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
,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
,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
,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
,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
、蛋殼燈
、刨花燈、稻草燈
、魚鱗燈
、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
花燈
在廣州
、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
,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
、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
,再豎起于高桿上
,高技起來,彩光閃耀
,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
,豎得多
,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
,即孔明燈
,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
,熱氣上騰
,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
,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
、南瓜燈
、桔子燈。所謂柚子燈
,是將柚子掏空
,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
,內(nèi)點蠟燭即成
,光芒淡雅。南瓜燈
、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
。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
,很受歡迎
,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
,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
,外糊白紗紙,內(nèi)插蠟燭即成
。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
,也可給孩子們玩。[11]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
、燒瓦塔
、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
,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
,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
。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
,火上加油
,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
,無人觀看,始行潑息
,是名燒瓦子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
。同時還燃煙堆
,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
。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
,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
。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
,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tǒng)治
,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jié)起事
,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
。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zhèn)壓下去
,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
地方特色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
,有“男不圓月
,女不祭灶”的俗諺。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八月間
,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
,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
,建立元朝
,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
,城破后
,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
,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
,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
,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
,必吃
舞火龍
金陵名菜桂花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
,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
,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
,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
,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
,變?yōu)樽郎霞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
,出游街市稱“走月”
。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
,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
,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
,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
,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
,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
,這夜
,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
,對月賦詩
,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
,漸漸衰落
,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
,卻憶玉人橋上坐
,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
,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
,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
,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
,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
,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后
,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
,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
,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
,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
,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
,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
,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
、殺鴨子
、吃麻餅、蜜餅等
。有的地方也點桔燈
,懸于門口,以示慶祝
。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
,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
、扮演雜劇、聲樂
、文物
,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
,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
,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
、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
。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
,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
,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
,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
,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
,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
,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
、祭月、吃月餅外
,還有香港的舞火龍
、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
、晉江的燒塔仔
、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
、苗族的跳月
、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 [12]
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
。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
,奔馳在草原上
。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
,墜落西方
。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
,“追月”不止
。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
,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
,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
,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
,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
。中秋夜臨
,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
,行至臨近山寨
,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
,徹夜長歡
。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
,每逢中秋月明高掛
,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
,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