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之前應稱為蒙古帝國,自忽必烈始有元朝。忽必烈,1215年生人,托雷第四子,蒙哥汗同母親弟弟。仁明英睿,尤善撫下。1260年3月即位登基,史稱元世祖。阿里不哥,托雷第七子,蒙哥的七弟。忽必烈,托雷第四子,蒙哥的四弟。1259年7月,蒙哥在親征南宋之時駕崩于合州釣魚山(四川重慶一帶)。1259年9月,親王穆哥自合州釣魚山遣使來告蒙哥汗駕崩,且請北歸以系天下之望。必烈回說:“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而還?”遂進兵圍鄂州。此時,先朝諸臣阿藍答兒、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人謀立阿里不哥。阿藍答兒發(fā)兵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于漠南諸州,阿藍答兒乘傳調(diào)兵,距“開平”僅百余里(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nèi)),脫里赤亦督兵至燕?;屎舐勚?,遣人馳至軍前密報忽必烈,請速歸。忽必烈見嫂子親派密使來報,知事緊急,就留將拔突兒帥諸軍繼續(xù)圍困鄂州,自己返回開平。臨走之時,告訴拔突兒“六日后,退圍鄂州,退守滸黃洲”。就在這個時候,南宋的宰相賈似道軍前派宋京來議和,忽必烈令趙璧回復賈似道說:“汝以生靈之故來請和好,其意甚善,然我奉命南征,豈能中止。果有事大之心,當請于朝?!碑斕?,忽必烈就帥大軍北歸了。注:《宋史》中關于元人兵圍鄂州后突然退兵,只記錄了“賈似道軍前議和,蒙哥汗駕崩,朝中有事,元兵退?!蹦纤伟压谌嫷劫Z似道名下,以為賈似道帥師克敵制勝,以至元人退兵。賈似道還據(jù)此邀功,得到重賞,班師回朝時百官夾道相迎,但具體原因并未說明。今讀《元史》方知其詳。忽必烈?guī)涇姳边€,至燕京。脫里赤正在括民兵,民甚苦之。忽必烈責問脫里赤括兵的理由,脫里赤假托以蒙哥臨終之命。忽必烈明知其包藏禍心,把脫里赤括招的民兵全部予以遣散。駐軍燕京近郊。1260年3月,忽必烈車駕至開平。1260年3月,忽必烈車駕自燕京返回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勸進。忽必烈三讓,諸王固請。忽必烈即皇帝位。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登基稱帝,以即位詔天下。1260年4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蒙古國哈拉和林)上尊號稱為蒙古大汗。原因:1.1:老四忽必烈志在南地,推崇漢家耕種文化,行事多有漢化之風。1.2:老七阿里不哥志在北地,承襲蒙古游牧文化,行止多崇蒙古之風。2.1:老七阿里不哥留守王庭哈拉和林,主動權在握,只要忽必烈歸來,必成階下之囚。2.2:老四忽必烈未回哈拉和林,卻在開平率先登基,搶先上位,讓阿里不哥措手不及。3.1:老四忽必烈手握南伐重兵,又深得東部蒙古諸王支持,背后還有金、宋之地為用。3.2:老七阿里不哥長期經(jīng)營北地,占有蒙古王庭哈拉和林,又深得西部蒙古諸王支持。注:蒙古帝國自此分裂,北部由阿里不哥統(tǒng)制,政治中心在哈拉和林;南部歸忽必烈管理,政治中心在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隨后,分別代表南北蒙古勢力的兩兄弟開始了長達4年的內(nèi)戰(zhàn)。第一戰(zhàn):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兩路,大舉南下。東路軍自和林逾漠南進,西路軍直指六盤山。東路軍直接威脅開平和燕京,因此忽必烈親自領軍逆戰(zhàn)。1260年9月,忽必烈派合丹、合必赤和汪良臣在姑藏(武威境)擊敗阿藍答兒和渾都海的西路聯(lián)軍,阿藍答兒和渾都海被殺。忽必烈又親帥大軍擊潰阿里不哥的東路軍,順利進至和林。時至初冬。阿里不哥退至吉利吉思(托雷的封地,今俄羅斯薩彥嶺以北葉尼塞河上游流域),生恐忽必烈乘勝追擊,乃遣使假意求宥,并稱待馬力稍復,再赴闕謝罪。忽必烈深以漢地政局為念,遂留移相哥鎮(zhèn)漠北,自己冒嚴寒逾漠南返,12月底才回到燕京近郊。第二戰(zhàn):1261年秋月,恢復元氣的阿里不哥再次舉兵東來。以詐降的方法騙過忽必烈留守和林的移相哥,移相哥疏于防備,遭突襲,哈剌和林城再次失守。1261年11月,忽必烈率諸路漢軍與蒙古諸王所部再度北征。兩軍相遇于昔木土腦兒之地,阿里不哥先因所部外剌軍隊潰敗撤兵。待阿速臺率領的后繼部隊趕到,阿里不哥回軍再戰(zhàn)。其右翼被擊敗,左、中兩翼與忽必烈軍鏖戰(zhàn)至夜仍不分勝負。自是雙方引軍后退,相峙于大磧南緣。是年冬末,忽必烈?guī)熯€,“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簽軍”。忽必烈占領漠北王庭哈拉和林:1262年,據(jù)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因糧餉不繼,而由他派往察合臺兀魯思的阿魯忽又拒絕聽命,截留他征集的貨物,因此憤而移兵西討阿魯忽。阿里不哥自知一旦揮兵西指,和林終將不守,所以臨行指令和林城諸長老,許其舉城歸降忽必烈軍。阿里不哥西徙之后,忽必烈所部果然不戰(zhàn)而收復和林。阿里不哥最終向忽必烈投降:1262年冬,阿里不哥在擊敗阿魯忽后駐營于阿力麻里。他肆行殺掠,伊犁河流域為之殘破不堪。1264年春,阿力麻里大饑,軍心愈亦渙散。1264年7月,阿里不哥計出無奈,被迫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給等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詔諭:“諸王皆太祖之后裔,并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長達五年的“正統(tǒng)”汗位之爭至此結(jié)束,但也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大分裂。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中,曾經(jīng)支持阿里不哥的欽察汗國(拔都)、察合臺汗國(察合臺)、窩闊臺汗國(窩闊臺)因阿里不哥失敗,又不承認忽必烈的正統(tǒng)汗位,先后各自獨立。當初只有伊爾汗國(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但被遠隔于三大汗國和忽必烈之間,自此也獨立稱國。四大汗國中無論哪一個,其實都不承認忽必烈“正統(tǒng)”的蒙古宗祖地位,因為成吉思汗一手建立起來的蒙古帝國世居北部草原,蒙古王庭在哈拉和林,而忽必烈經(jīng)略的是中原之地,都城設在燕京,因此始終不被認可。直到1279年,忽必烈滅掉南宋,最終在東方建立起了強大的大元王朝,四大汗國才最終承認忽必烈的宗祖地位。欽察汗國:1582年被俄羅斯公國滅掉。察合臺汗國:1680年被準格爾汗國滅掉。窩闊臺汗國:1310年被大元和察合臺汗國瓜分。伊爾汗國:1355年被金帳汗國滅掉。1260年7月,忽必烈開始全面為北伐阿里不哥做準備,因此極力維護與南宋的邊境和平,以免后方生變,又在穎州、漣水、光化開立互市,以易所需。南宋兵開始主動進攻邊城。1260年8月,南宋兵臨漣州,李璮乞增兵渡淮攻宋,忽必烈不從。1260年9月,李璮再請攻宋,復止之。1260年10月,南宋兵再攻漣州,李璮防御之。1261年正月,南宋兵圍漣州,李璮戰(zhàn)敗之。1261年2月,南宋兵再攻漣水,命阿術帥兵赴之。1261年5月,忽必烈派李全義至南宋淮東制司,訪問國信使郝經(jīng)所在。1261年10月,南宋兵攻瀘州。1262年2月,南宋攻打新蔡(河南)。1262年4月,南宋攻打徐州、邳州、毫州。1262年6月,南宋攻打滄州、雅州。1263年2月,忽必烈以王德素為國信使,劉公諒副之,使于南宋,致書宋主,詰其稽留郝經(jīng)之故。注:這個國信使郝經(jīng)特別逗,當初南宋的宰相賈似道帥兵增援鄂州,私自與忽必烈軍前議和,忽必烈當時還沒登基,只說“議和之事當請于朝”。忽必烈登基后有意與南宋議和,就派這個“國信使”郝經(jīng)去南宋找賈似道接著談議和。當初賈似道是軍前私自議和,南宋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議和的事兒,賈似道怕皇帝知道此事,就找各種理由推脫。這個郝經(jīng)已經(jīng)在南宋等了半年了,連南宋皇帝面都還沒見著呢!數(shù)年后終于見到了宋理宗趙昀,提起當初議和的事兒,又說了賈似道的不厚道,宋理宗聽后“茫然不知所語”!1261年7月,忽必烈詔諭將士舉兵攻南宋,說:“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起邊釁,東剽西掠,會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彼常以衣冠禮樂之國自居,理當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見。今遣王道貞往諭。卿等當整爾士卒,礪爾戈矛,矯爾弓矢,約會諸將,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注:誤會,完全是誤會。此時的宋理宗趙昀也巴不得與忽必烈和好,只是郝經(jīng)人在揚州,宋理宗皇宮在杭州,兩人根本就沒見上面。
都是那個鬼道的賈似道從中作梗,欺君罔上,才遺害兩國。1262年2月,李璮反元入宋,盡殺蒙古戍軍,引麾下入益都(山東青州),后至濟南。忽必烈以清剿李璮之名,進兵山東,7月,李璮兵敗濟南,投大明湖未死而被俘。忽必烈大軍集結(jié)濟南,順勢控制山東。一:嚴肅軍紀,不許破壞農(nóng)田,打擾百姓。二:禁以俘掠婦女為娼。三:百官以漢人官制為制。四:派兵護送高麗世子回境,以和平手段解決高麗問題;詔諭日本,通問結(jié)好。五:南宋新附之民撥給土地衣糧,給牛種,禁止邊將分匿人口。六:給俸祿、頒公田、均賦役、戍邊關,撥付錢糧賑災育民。七:1264年8月改燕京為中都。八:命蒙古軍開墾荒田。九:以蒙古人充各路督官,漢人充總管,回回充同知,永為定制。十:普及教授蒙古文字。1269年6月,詔董文炳率兵22000人南征。7月,派人前往高麗點閱所備兵船,詔諭南宋官吏軍民,示以不欲用兵之意。與夏貴所帥南宋水軍戰(zhàn)鹿門山,俘殺二千多人,戰(zhàn)艦五十。1270年2月,南宋于襄陽出步騎萬余人,兵船百余艘,被擊敗于萬山堡。1270年3月,阿術上言:“圍守襄陽,必當以教水軍、造戰(zhàn)艦為先務。”忽必烈許之,遂教水軍七萬人,戰(zhàn)艦五千艘。1270年5月,在陜西和四川戰(zhàn)勝南宋軍。1270年8月,筑環(huán)城以逼襄陽。1270年9月,南宋派范文虎以兵船二千艘來援襄陽,戰(zhàn)敗之。1271年5月,忽必烈以東道兵圍守襄陽,余者水陸并進奔嘉定,令重慶、瀘州、汝州同時出兵以牽制南宋。1271年6月,南宋范文虎帥水軍十萬增援襄陽,阿術帥軍戰(zhàn)敗之。1272年11月,參知行省政事阿里海牙上言:“襄陽久圍不下,宜先攻樊城,斷其援軍?!焙霰亓覐闹?273年正月,阿里海牙攻克樊城,2月,南宋京西安撫事、知襄陽府呂文煥以襄陽城降。注:呂文煥在里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獨自苦守襄陽長達3年之久。此時南宋朝廷腐敗,將帥離心,南宋雖多次派兵援助呂文煥,但終不得進。呂文煥最后也是一氣之下選擇了投降。呂文煥是南宋后期難得的軍事人才,投降后身份忽必烈賞識,特別要求親自接見呂文煥,并授以昭勇大將軍、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襄陽失守,南宋軍事防御很快瓦解。1273年3月,忽必烈得襄陽,4月,命荊湖、山東、淮西之兵擇機南進,又命襄陽造船千艘,以備水陸并進,攻擊南宋。1271年11月,忽必烈正式在中原之地建國,國號稱“大元”。大元者,取《易經(jīng)》“乾元”之意。1272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建中樞省署于大都。伐木遼東及乾山營建大都。1274年正月,大都燕京宮闕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朝賀。1274年正月,阿里海牙上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游已為我有,順流長驅(qū),宋必可平。”阿術也上言:“臣略地江淮,見宋兵弱于往昔,今不取之,時不能再?!卑⒗锖Q篮桶⑿g共同上言:“我?guī)熌险?,必分為三,舊軍不足,非益兵十萬不可?!焙霰亓以t中書省簽軍十萬人。2月,造戰(zhàn)船八百艘于開封。1274年6月,忽必烈誓師出征南宋,誓詞原文大致如下:爰自太祖皇帝以來,與宋使介交通。憲宗之世,朕以藩職奉命南伐,彼賈似道復遣宋京詣我,請罷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憶是言,命郝經(jīng)等奉書往聘,蓋為生靈計也,而乃執(zhí)之,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籍,皆彼宋自禍其民也。襄陽既降之后,翼宋悔禍,或起令圖,而乃執(zhí)迷,罔有悛心,所以問罪之師,有不能已者。1274年9月,遣忙古帶、八都、百家奴率武衛(wèi)軍南征,兵發(fā)襄陽。注:這個賈似道可把南宋害慘了,他一個軍前私自議和,對內(nèi)欺君不報,對外拒見郝經(jīng),終止南宋、大元兵刀相見,而其因盡出于賈似道。1274年9月,伯顏都水軍兵發(fā)襄陽,距郢州二十里,南宋兵十萬陳郢州,夾漢水,兩岸戰(zhàn)艦千艘,鐵鎖橫江,貫大艦數(shù)十。伯顏繞過南宋主軍,攻克唐港水壩,出唐港,整列而進,進至漢口。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都統(tǒng)高文明、劉儀以戰(zhàn)船萬艘,分據(jù)隘口,元軍不得進。元軍自漢口開壩,引船入淪河口,經(jīng)沙蕪,轉(zhuǎn)入大江。阿里海牙攻武磯堡,南宋夏貴以兵來援,阿術四面合圍青山磯之水泊,進軍沙洲。夏貴敗,元兵登南岸,追至鄂州南門而還。南宋將朱祀孫逃往江陵,鄂州以城降。阿里海牙以兵四萬鎮(zhèn)鄂州,伯顏、阿術帥大軍,水陸并進而東下。1275年正月,元軍至黃州(黃岡),南宋黃州知府陳奕以城降。軍至蘄州,南宋蘄州安撫使管景模以城降。軍至江州,南宋江西安撫使、江州知府錢真孫以城降。百家奴、唐古、忙兀兒帥漢軍萬人赴蔡州(汝南)。忽必烈詔諭嘉定、重慶、江陵、郢州、漣海等地各自為守的南宋軍來降。1275年2月,兵至安慶府(安徽),安慶知府范文虎以城降。忽必烈命阿里、撒吉思各帥蒙古、漢軍會于邳州(江蘇),又命河南戰(zhàn)船千艘赴之。隨后進軍池州(安徽),池州權事趙卯發(fā)上吊而死,都統(tǒng)以城降。南宋宰相賈似道以都督的名義再派宋京、阮思聰來,請還已降諸州,約貢歲幣。忽必烈回復:“未渡江時則可,今沿江諸郡皆已內(nèi)屬,欲和,則當來面議?!?strong>注:無論是賈似道還是孩子皇帝趙顯,誰都不可能也不敢和忽必烈面議。1275年2月,大軍至丁家洲,戰(zhàn)船蔽江而下。賈似道分派步帥孫虎臣及蘇劉義集結(jié)兵船于江之南北岸。賈似道與淮西制置使夏貴親帥后軍,戰(zhàn)船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伯顏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岸而進,繼而命舉巨炮擊之。夏貴先逃,賈似道錯愕失措,鳴錚斥諸軍散,南宋兵遂大潰。阿術帥步騎及水軍追殺150里,得船二千余艘,軍資器仗、督府圖籍符印。賈似道東逃揚州。注:《元史》對賈似道兵敗和逃跑說的很客氣,其實賈似道敗的很難看,跑的更難看。賈似道來時帥有重兵不下10萬,結(jié)果一戰(zhàn)即敗。逃跑時僅以“單舟逃回”,帥印都差點沒弄丟了。丁家洲(安徽銅陵)之敗,南宋前無可守之險,后無退守之地,手中再無御敵之兵。屯子重兵的江陵(荊州),此時又處敵后,回師不易。阿里海牙上言忽必烈:“江陵,宋之巨鎮(zhèn),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少于數(shù)十萬,若非乘此破竹之勢取之,江水泛濫,鄂漢之城亦恐難守。”忽必烈下令進兵。大軍進至建康府,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溍南逃,都統(tǒng)徐王榮、翁福、茅世雄及鎮(zhèn)軍曹旺以城降。1275年3月,鎮(zhèn)江以城降;江陰以城降;滁州以城降;常州以城降;岳州以城降;阿術分兵取揚州。1275年4月,南宋屯以重兵的江陵,在荊湖制置使朱祀孫、湖北制置副使高達、京西湖北提刑李湜的帶領下全軍出城投降。郢州、復州先后投降。1275年5月,辰州、隨州、均州、沅州、靖州、房州,皆降。6月,嘉定降。持詔往諭四川,潼川、江安州降。注:健康(今南京)重鎮(zhèn),臨安最后的門戶,居然寸兵未動就主動投降,南宋亡之必矣。賈似道直到1275年2月才放歸大元國信使郝經(jīng),其私心之重,其謀權之深,古來少見。忽必烈數(shù)次提及國信使郝經(jīng),甚至不惜以兵戈相見,賈似道為一己之私,竟然對上欺君不報,對外不給回音,此時忽必烈已知皆是賈似道所為,與南宋皇帝無關,但事已至此,只能進兵。是《元史》原文記載:1275年4月,阿術師駐瓜洲,距揚州45里。宋淮東制置司盡焚城中廬舍,遷其居民而去。阿術創(chuàng)立樓櫓戰(zhàn)具以守之。1275年5月,阿術駐兵瓜洲。阿術立木柵欄于楊子橋,斷淮東糧道,且為瓜洲藩蔽。1275年6月,南宋將揚州都統(tǒng)姜才、副將張林帥步騎二萬人,乘夜攻楊子橋木柵。阿術自瓜洲以兵赴之。詰旦(清晨)至柵下,姜才帥軍夾水為陣,阿術揮騎兵渡水擊之,陣堅不動。阿術引軍退,姜才來逼,阿術力戰(zhàn),姜才遂走。阿術揮步騎并進,大敗之,姜才僅以身免,生擒張林,斬首八千級。1275年7月,阿術集兵船于瓜洲,阿塔海、董文炳集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樞密都承旨張世杰、泰州知府孫虎臣等陳舟師于“焦山”南北。阿術分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術、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揮水軍劉琛循江南岸,東趨“夾灘”,繞出敵后。左中右三路進擊,張弘范自上流繼至,趨焦山之北。大戰(zhàn)自辰至午,呼聲震天地,乘風以火箭射其船蓬。宋師大敗,張世杰、孫虎臣皆逃。獲大船數(shù)百艘。宋人自此不復能軍。1275年11月。阿里海牙攻潭州。伯顏分兵三路直逼臨安(杭州)。1275年12月,宋主親書請和。宋主再遣尚書夏士林、右史陸秀夫奉書稱“侄”乞和。忽必烈答宋國主書,令其來降。1276年正月,嘉興府以城降,忽必烈大軍至皋亭山。正月十八,南宋皇帝趙顯派??弟姽?jié)度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赍“傳國玉璽及降表”至軍前(降表內(nèi)容與《宋史》記載一致,不再羅列)。伯顏受《降表》、“玉璽”。南宋國亡。元軍至臨安城北十五里。得知陳宜中、張世杰、蘇劉義、劉師勇等人挾趙昰、趙昺二王出嘉會門,渡浙江逃去,惟太皇太后、嗣君趙顯在宮中。伯顏馬上派諸軍先占據(jù)錢塘口,以兵五千人追陳宜中等,過浙江不及而還。元軍至湖州市,伯顏兵巡臨安城,觀潮浙江,南宋宗室大臣以次來見,暮還湖州市。1276年2月,宋恭宗趙顯率文武百僚至詳曦殿,望闕上表,乞為藩輔之國。當日,南宋文武百司出臨安府,各以其職來見。當月,忽必烈詔伯顏偕南宋君臣入朝。元軍入臨安城,取軍民錢谷之數(shù),閱實倉庫,收百官誥命符印,罷南宋官府,散免侍衛(wèi)禁軍。伯顏派南宋內(nèi)侍王野入宮,收南宋國袞冕、圭璧、符璽及宮中圖籍、寶玩、車輅、輦乘、鹵薄、麾仗等物。1276年3月,伯顏入臨安,遣郎中孟褀籍宋太廟四祖殿,景靈宮禮樂器、冊寶暨郊天儀仗,及祕書省、國子監(jiān)、國史院、學士院、太常寺圖書祭器樂器等物。1276年2月,忽必烈平滅南宋后,把南宋的降將們召集到一起,問:“你們?yōu)槭裁催@么容易就投降???”南宋降將們回答:“南宋有強臣賈似道擅國柄,每優(yōu)禮于文士,而獨輕武官。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而送款也?!焙霰亓艺f:“借使賈似道獨輕汝曹,特賈似道一人之過耳,且汝主何負焉。正如所言,則賈似道之輕汝也固宜。”注:高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不同,格局不同對問題的認知有異。忽必烈此言,意味深長!1273年3月,伯顏帥軍先行離開臨安北歸。隨后,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等入宮,催促宋恭宗趙顯同謝太皇太后北上入覲忽必烈。郎中孟褀奉詔宣讀元人旨意,至“免系頸牽羊”之語,太后全氏聞之泣,謂宋恭宗趙顯曰:“荷天子圣慈活汝,當望闕拜謝。”6歲的小皇帝趙顯拜畢,母子皆肩輿出宮,唯太皇太后謝氏以疾留。注:南宋自此亡國,但未絕嗣,尚存趙昰和趙昺。但此時已向元人納《降表》和傳國玉璽,其實已亡。所為二王,是元人的稱呼,其實是后來的宋端宗趙昰和宋懷宗趙昺。南宋滅亡,宋恭宗趙顯被擄北上朝見忽必烈,陳宜中、張世杰、蘇劉義、劉師勇等人挾趙昰、趙昺二王出嘉會門,渡浙江逃往溫州。趙昰先被立為宋端宗,后來病死于碉州,再立宋懷宗趙昺為帝,至1279年厓山海戰(zhàn),南宋絕嗣。1276年5月,6歲的趙顯到達元大都燕京,忽必烈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瀛國公。1282年12月,趙顯自元大都燕京被遷至元上都開平。1291年12月,全太后、瀛國公趙顯母子出家為僧、尼,有地360頃,免租。起因:忽必烈想讓日本和高麗一樣臣服于大元,日本不接受。忽必烈先后數(shù)次向日本派出使者,以示通好并曉以戰(zhàn)爭利害,日本始終不接受。第一次征日本:1274年3月,在南宋未滅,國內(nèi)戰(zhàn)事緊張的情況下,忽必烈命鳳州經(jīng)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帥屯田軍及女真軍,并水軍,合15000人,戰(zhàn)船大小九百艘,在高麗軍的配合下,出征日本。結(jié)果:元軍順利登錄日本九州島嶼,但在進攻九州腹地的過程中遭遇日本的堅決抵抗,元兵臨時撤至船上俢政,準備再戰(zhàn)。元軍退至船上后卻遭遇臺風,戰(zhàn)船和人員遭受巨大損失,忻都和洪茶丘只能退軍。第二次征日本:首次出征日本失利后,出于國內(nèi)滅宋戰(zhàn)爭的原因,二次出征日本的計劃被暫時擱置。繼續(xù)向日本派出使者,希望通過詔諭的方式讓日本主動臣服,直至1280年2月,元朝派往日本的國使杜世忠等人被日本給殺了。征東元帥忻都和洪茶丘馬上請求率兵出征日本。但此時國內(nèi)出征準備還不充分,最后朝廷廷議暫緩出兵(姑少緩之)。1280年12月,高麗國王王賰領兵萬人、水手萬五千人、戰(zhàn)船九百艘、糧十萬石,出征日本。1281年正月,命忻都、洪茶丘軍陸行抵日本,兵甲則舟運之,增漢軍萬人。1281年6月,詔阿塔海統(tǒng)率軍馬征日本。結(jié)果:三路兵馬總計10多萬人,總兵力有絕對優(yōu)勢,但出發(fā)時間不一致,在日本的分路抗擊之下,戰(zhàn)果很不理想。高麗軍率先抵達日本,被日本軍擊敗,高麗和大元兵聯(lián)合后再反攻,奪取了壹岐島,而后向九州進發(fā),在日本的頑強抵抗下,元軍再次被破退回船上。悲催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又一次遭遇大臺風。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慶(高麗)諸軍,船為風濤所激,大失利,余軍回至高麗境,十者僅存一二。注1:二次出征日本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zhàn)船的質(zhì)量可能有問題,不抗風浪。1281年2月,福建省左丞蒲壽庚就曾上言:“詔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實艱苦。”這說明后期造船的速度過快,質(zhì)量必然會有問題。二:到達日本和發(fā)起進攻的時間不一致。三:軍隊人員結(jié)構有問題,有高麗軍、蒙古軍、女真軍、漢軍,還有一部分重囚犯。注2:先后兩次出征日本失敗,讓忽必烈很郁悶。1283年,忽必烈下令再次建造船只并廣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伐日本。1283年正月,發(fā)五衛(wèi)軍二萬人、蒙古軍習舟師者二千人、探馬赤萬人、習水戰(zhàn)者五百人征日本,高麗國備糧二十萬石。3月,遣揚州重囚謫征日本。5月,立“征東”行中書省,以高麗國王與阿塔海共事。給高麗國征日本軍衣甲。御史中丞崔彧上言:“江南盜賊相繼而起,皆緣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chǎn)所無?!焙霰亓覠o奈只能作罷。1285年,在平定了各地反元起義后,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戰(zhàn)船,準備于次年春天出兵征日。但因大臣反對,忽必烈不得已下詔罷止征日。1286年正月,忽必烈以“日本孤遠島夷,重困民力,罷征日本?!敝钡?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出征日本的計劃也就永遠的被擱置了。注3:忽必烈征日本表面上只實施了兩次,但準備卻是長期的。最終放棄也絕不是忽必烈的本意,是國力實在不允許才無奈而放棄。忽必烈征日本是以東至高麗,南至福建、廣東為后方基地,整個燕京以東地區(qū)都在籌集物資和兵源,東南地區(qū)全員在造戰(zhàn)艦,中部兩淮地區(qū)長期在備水兵和錢糧,連蒙古官員自己都說“江南盜賊相繼而起,皆緣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chǎn)所無?!痹炝硕嗌賾?zhàn)船?1289年2月,尚書省臣言:“行泉府所統(tǒng)海船15000艘。”足可見天下蒼生受役之苦,也足見忽必烈是擔心宇內(nèi)嘩變影響其統(tǒng)制之根基而最終作罷。越南:第一次,1284年12月,忽必烈派皇子脫歡率領大軍出征越南,1285年正月,在富良江大敗越南王世子陳日烜的水軍,陳日烜逃往天長,脫歡派李恒追擊,再敗陳日烜,元軍攻陷其首都升龍城。隨后由于暑雨、役作、氣候、地形等因素,元軍決定北撤,越南軍以游擊戰(zhàn)術尾隨攻擊元軍,脫歡手下主將唆都、李恒相繼戰(zhàn)死,最終元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撤退北歸。第二次,1287年忽必烈再派皇子脫歡帥6萬大軍進剿越南。1287年11月,元兵渡過富良江,兵至交趾城下(今越南河內(nèi)),敗其守兵。越南王陳日烜與其子棄城逃往敢喃堡。1288年正月,越南國王陳日烜直接逃到海上,元兵追之不及,引兵回交趾城。隨后越南王陳日烜采取堅壁清野的戰(zhàn)術,元軍再次攻陷其首都升龍城,但最終元軍又以補給、氣候、后勤等因素撤軍,再次在撤退的途中遭遇重創(chuàng)。兩次征討越南均告失敗。印尼:當時的印尼是南亞的一個強國,忽必烈為打開水上貿(mào)易通道,派水軍出海征討印尼。1292年2月,忽必烈派出海船五百艘、軍士二萬人由泉州出發(fā),出征爪哇(最終僅派出5000人)。開戰(zhàn)初期,元朝的水師占據(jù)著絕對優(yōu)勢,進展非常順利,爪哇的國王都被殺了,就在爪哇即將滅國之時,由于爪哇國的內(nèi)奸背叛了元朝大軍,在元軍不備的情況下被打回到海上,最終被迫登舟回國。在死傷3000多人的情況下,忽必烈征爪哇最終宣告失敗。緬甸:1277~1287年,經(jīng)過忽必烈的多次進剿,緬甸的江頭城、太公城等重地先后被大元所占。1284年5月緬王以國書降,且言:“緬國經(jīng)唆都擄掠,國計已空,待來年再遣嫡子以方物進?!弊源?,緬甸中部地區(qū)淪為大元的緬中行省。1286年2月,忽必烈以雪雪的斤為緬中行省左丞相,奧魯赤為平章政事,都元帥烏馬都迷失全行中書省事。緬甸自此淪為大元的附屬國,緬甸也因此由一個完整的蒲甘王國分裂成若干個撣邦(王邦)。注:忽必烈征南亞諸國,以云南、廣西、四川、貴州、海南為后方基地,其中又以云南為重中之重,這也是忽必烈優(yōu)先滅大理國的初因。出征爪哇的2萬軍隊,最終僅派出5000人,根據(jù)是:1293年4月,樞密院臣言:“去年征爪哇軍二萬,各給鈔二錠,其后只以五千人往,宜征原給鈔三萬錠入官?!焙霰亓艺f:“非其人不行,乃朕中止之,勿征?!蹦祟仯杉己硅F木真弟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封地位于今呼倫貝爾地區(qū),長期掌控著遼東大部分地區(qū)。忽必烈稱帝后,為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損害了乃顏的既得利益,于是,乃顏于1287年起兵十萬反叛。1287年6月,忽必烈親統(tǒng)蒙漢兩路大軍出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征討乃顏。在高麗王王?的配合下,先于通遼西南的撒兒都魯(今內(nèi)蒙古奈曼旗南)打敗乃顏六萬人的先頭部隊,隨后,忽必烈大軍取咸平府(開原)、過遼水。1287年7月,忽必烈出沈州(沈陽),兵進懿州(今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塔子營村),乃顏悉平,并將乃顏處死。乃顏之亂后,忽必烈正式設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作為東北地區(qū)最高行政機構,強化了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注:在整個忽必烈時期,高麗與元朝的配合始終非常緊密,無論忽必烈東征日本、乃顏,還是西征南亞,始終伴隨著高麗積極的身影。在整個高麗歷史中,以往大多處于被征伐的狀態(tài),只有在忽必烈時期才出現(xiàn)如此積極的配合態(tài)度,作為附屬國,高麗對忽必烈的忠誠度,史無前例。忽必烈經(jīng)年累月的東征日本、乃顏,西南征緬甸、越南、老撾、泰國、印尼等諸國,國內(nèi)經(jīng)濟壓力與日俱增,長期工役繁甚,幾近民不聊生。遼東常年備軍需,江南常年造戰(zhàn)船,西北常年建軍驛,西南常年屯駐軍,舉國常年募兵役、征錢糧。此時,江南大部多有絕丁破產(chǎn)之家;湖廣地區(qū)群生愁嘆,四民廢業(yè),城邑居者多已不足二百人。注:忽必烈起家于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和中都(燕京),在其稱帝并從零開始建立大元王朝的過程中,其麾下的蒙古兵和治下的蒙古人數(shù)量本身非常有限。當初,若非南宋羸弱無骨至極,忽必烈在北方蒙古帝國各部不承認其宗主地位,蒙哥汗新逝,部分兵力還在四川,自己在漠南新帝登基帝位尚不穩(wěn)定,遼東又在乃顏部之手,四面楚歌的情況之下,先滅南宋恐怕并不是忽必烈的最佳選擇。忽必烈滅南宋后,治下的疆土東至朝鮮半島,西至新疆,西南至緬甸、越南中部、泰國和印度北部,南至海,北至蒙古大漠。僅以大元之力,分兵控制,無異于癡人說夢。在少數(shù)蒙古人的統(tǒng)制之下,忽必烈以中國腹地作支撐,源源不斷的輸送錢糧兵馬。漢人的傷亡數(shù)量、生存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自不必多言?!对贰冯m無具體記載,但其情可想而知,漢人生存狀況之慘烈,不言自喻。說忽必烈靠一己之力在漠南建立了強大的大元王朝,不如說漢人在忽必烈的統(tǒng)制下以慘烈的犧牲換取了遼闊的大元版圖。1286年2月,敕中外,凡漢民持鐵尺、手撾及杖之藏刃者,悉輸于官。
1288年正月,兩淮行省言:“兩淮土曠民寡,管內(nèi)七十余城,僅土田兩所,宜增置淮東、淮西兩道勸農(nóng)營田司,督使耕之?!?/p>
1288年4月,尚書省臣言:“兩淮饑,命行省賑之,吏與富民因緣為奸,多不及于貧者。杭、蘇、湖、秀(嘉興)四州大水,民鬻妻女易食。”
1288年11月,湖廣省言:“左、右江口溪洞蠻獠,所調(diào)官畏憚瘴痢,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主官),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焙霰亓覐闹?/p>
1289年4月,禁江南民挾弓矢,犯者集而為兵。
1289年4月,遼陽省管內(nèi)饑荒,甘肅、山西、貴州也鬧饑荒;兩淮、福建、江西在平叛、剿盜賊;舉國還在征繳出征日本的水軍和軍糧;忽必烈同時還要征兵以親征西北的海都。
1289年12月,忽必烈賜諸王、公主、駙馬如歲例,為金2000兩、銀25萬260030兩、鈔11萬290錠、幣12萬2800匹。
1290年3月,蘇州漁陽稻戶饑,給三十日糧。
1290年4月,發(fā)六衛(wèi)漢軍萬人伐木。
注:
這就是忽必烈大元朝治下的真實情況。兩相對比,還敢為元朝疆土之廣而引以為傲嗎?
此時的元朝:
對外征伐戰(zhàn)事不斷,對內(nèi)征兵、征糧連年不絕,百姓役使日甚,荒田遍布四野,舉國餓殍滿地;
國內(nèi)四方叛亂并起,平叛剿賊、累年兵荒馬亂,宇內(nèi)饑荒頻發(fā),百姓流離失所,漢人疲弊至極。
貧乏,漢人受其苦;
役使,漢人當其先。
不知是出于殺伐過重,還是因襲漢家文化太深,忽必烈后期始終篤信佛教。1288年2月,改南宋宮室為塔一,寺五,詔以水陸地五十頃養(yǎng)之。1288年4月,建成萬安寺,佛像及窗壁皆金飾之,費金五百四十多兩、水銀二百四十斤。1288年12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于玉塔殿、寢殿、萬壽山、護國仁王寺等凡五十四會。命天師張宗演設醮(祈福消災)三日。以光祿寺直隸都省,置禮源倉,分太倉之糧米藥物隸之。1289年12月,忽必烈下詔:“天下焚寺所貯存《藏經(jīng)》,集僧看誦,仍給所費,使為歲例?!庇中掖笫トf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師及西僧作佛事坐靜二十會。此后為常制,每歲必行之。注:以丘處機和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關系,蒙古人理應以獨尊道教為宗。可惜,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后裔卻改以佛教為尊,尤以藏傳佛教為崇。其一:丘處機對成吉思汗的影響是在大漠深處,隨著蒙古人南進,可能是漸受中原漢傳文化影響。其二:可能與成吉思汗死后官方組織的四次佛、道兩教辯論競賽有關。至于忽必烈為何要“焚天下寺所貯存《藏經(jīng)》”,還要“集僧看誦”,不解其意,或為佛教儀軌,未可知也。通州河:1280年,疏通通州運河。濟州河150里:1281年,忽必烈令奧魯赤開鑿山東濟寧至山東東平的濟州河。會通河265里:1288年10月,桑哥請明年海道漕運江南米須及百萬石。又言:“安山至臨清,為渠265里。若開浚之,為工300萬,當用鈔3萬錠、米4萬石、鹽5萬斤。其陸運夫1萬3千戶復罷為民,其賦入及芻粟之估為鈔2萬8千錠,費略相當,然渠成亦萬世之利。請以今冬備糧費,來春浚之?!焙霰亓抑瓶伞?strong>通惠河165里:1292年,又開鑿通惠河,北京崇文門至通州。派軍隊參與疏通河渠:1289年5月,忽必烈派武衛(wèi)親軍千人浚(疏通)河西務至通州漕渠。1289年6月,派侍衛(wèi)軍二千人浚“口溫腦兒”河渠。注1:自此,自兩淮至大都(北京)漕運水道相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京杭大運河:北京-臨清-淮安-杭州,1797Km。隋唐大運河:北京-洛陽-杭州,2700Km。注2:京杭大運河是在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端點的“人”字形基礎上,在山東臨清和江蘇淮安之間加了一“橫”,使得京、杭之間的直線距離變的更短,顯著提高了京、杭之間的運輸效率。1289年7月,海都兵犯邊,忽必烈親征。海都:窩闊臺的孫子,封地在蒙古帝國西部的海牙里(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東南塔爾迪庫爾干附近)地區(qū)。原因:成吉思汗家族中當初被封在中亞地區(qū)的后裔始終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對其用漢人、行漢法更是持無法容忍的對抗態(tài)度。因而,只要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后有能力、領地水草豐美人員健碩時有實力,必然起兵反抗忽必烈,有時是單個部族的反抗,有時是聯(lián)合諸部一起反抗,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諸王的叛亂在整個元代都是常態(tài),始終難以解決。結(jié)果:打的敗,但剿不滅。對于蒙古帝國中亞地區(qū)的家族后裔,忽必烈也是鞭長莫及。一方面忽必烈不可能丟下長期經(jīng)營的整個中原大后方根據(jù)地而全力進擊中亞;一方面也沒有這個實力。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忽必烈可以守住現(xiàn)有的元朝疆土,但在中亞地區(qū)也永遠的失去了控制力。注:自忽必烈開始,推崇游牧民族本性的蒙古帝國后裔在西方長期占據(jù)著“北庭”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nèi))以西的地區(qū),忽必烈則占據(jù)著蒙古帝國曾經(jīng)的首都哈拉和林(外蒙古嶺北地區(qū))和中原腹地,雖相安無事,但也漸行漸遠。1290年3月,四川舊移重慶、成都之民苦于供給,詔復遷治成都。建昌丘元集眾千余人掠南豐諸郡。楊鎮(zhèn)龍剽掠浙東。太平縣葉大五集眾百余人寇寧國。1290年4月,兩淮行省言:“朝廷遣白潔矩來,令發(fā)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動搖,江南之民方患增課(稅)、料民、括馬之苦......?!?290年5月,江西鐘明亮反,率眾寇贛州。同月,江西行省言:“吉、贛、湖南、廣東、福建,以禁弓矢,賊益發(fā),乞尉兵持弓矢?!蓖拢闹萦揽怠|陽、處州縉云呂重二、楊元六等反。泉州陳七師反。1290年6月,廣州增城、韶州樂昌亂;杭州唐珍亂。1290年7月,貴州貓蠻作亂,劫順元路,入其城,殺傷官吏。同月,建平王靜照作亂伏誅;蕪湖徐汝安、孫惟俊伏誅。1290年9月,福建省以管內(nèi)盜賊蜂起,請增戍兵。......余不贅述。注:短短6個月,宇內(nèi)造反、作亂、為賊寇者就如此之多。當然,在《元史》中可以理解為造反、作亂和賊寇;在漢人眼中卻不必作此理解。在《元史》中也同步大量記載了忽必烈賑濟災民的史實,但傻子都知道,賑濟的情況下還有這么多人造反,不賑濟會是什么樣子?忽必烈又不是傻子。關鍵問題是,天下為什么會突然冒出來這么多饑荒的災民!而且還經(jīng)年不衰!只要動動腦子,還會為忽必烈唱贊歌,為大元朝之強而驕傲嗎!僅舉1291年3月一例:己亥,真定、河間、保定、平灤饑,平陽、太原尤甚,民流移就食者6700戶,死者371人。辛酉,呂連50戶饑。壬戌,杭州、平江等五路饑。溧陽、太平、徽州、廣德、鎮(zhèn)江五路亦饑。武平路饑。這是《元史》原文記述,僅僅發(fā)生在一個月內(nèi)的事實,其中居然包括自古富庶的天下魚米之鄉(xiāng)。1290年12月,忽必烈命樞密院括江南民間兵器及將士習武(征漢人以擴軍)。又派遣兵部侍郎靳榮等閱實安西、鳳翔、延安三道軍戶,元籍4000外,又得33280丁,樞密院欲以為兵,桑哥不可,忽必烈從桑哥之言。注:仔細品品,這里邊意味著什么!“元籍”當然是指元人,“元籍外”當然是指漢人和其他民族。桑哥為什么不同意?8.32:1的比例,忽必烈怕的是什么,不言自喻!1291年5月,宮城中建葡萄酒室及女工室。1291年12月,戶部上天下戶數(shù):內(nèi)郡:199萬9千4百44戶,
江淮、四川:1143萬878戶,
人口:5984萬8964口,游食者42萬9118人。
宣政院上:天下寺宇4萬2318區(qū),僧、尼21萬3148人。
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金國人口5350萬,估計總數(shù)在5600萬。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南宋有1267萬戶,2832萬口;學者認為有1550萬戶,8060萬口。元先后滅金、南宋,人口盡歸于元,加上忽必烈南征的蒙古軍士,又經(jīng)過70年的繁衍,總數(shù)卻銳減了2155萬人至7633萬人!殺伐之重,非禮佛事所能得解脫!然,壽得80,又豈非無神靈護佑!1293年4月,大司農(nóng)燕公楠、翰林學士承旨留夢炎上言:“杭州、上海、澉浦、溫州、慶元、廣東、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唯泉州物貨三十取一,余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為定制。”忽必烈從之。1294年春正月,忽必烈駕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4月,30歲的皇孫鐵穆耳至上都,即皇帝位。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以華制夷),立經(jīng)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guī)模宏遠矣。注1:《元史?本紀》共紀蒙古大汗十五位,忽必烈為元朝開國皇帝,位列第五汗?!对?本紀》以三分之一強的篇幅記述忽必烈,甚至于以年為章,一年一記,所費筆墨如此之巨,然,死后評述卻僅聊聊數(shù)語,僅見高遠,不見評述。注2:這段評語中真正的重點是“用能以夏變夷,立經(jīng)陳紀。”以夏制夷是以漢為正,以蒙古為夷,這句話的分量不輕,稱之“為一代之制,規(guī)模宏遠。”不為過;立經(jīng)陳紀是按漢家之制主俢帝王之紀?!对?本紀》共四冊,其中記述蒙古前四汗的總篇幅僅區(qū)區(qū)57頁,而忽必烈獨占三分之一。注3:忽必烈45歲稱帝,80歲壽終,在位35年,卻始終受困于蒙古大汗正統(tǒng)之名。嚴格意義上講,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的背叛者,也是蒙古祖制的踐踏者。蒙古帝國祖庭在哈拉和林(外蒙古),忽必烈卻在上都(內(nèi)蒙古正藍旗)稱帝,此其名不正之一。忽必烈以蒙古帝國南征之師獨自立國,此名不正之二。蒙哥汗故去,忽必烈未按祖制經(jīng)庫里臺大會共同推舉而稱帝,此其名不正之三。有此三名不正,忽必烈雖可以確保元朝皇帝之名,卻始終無法確保其蒙古大汗之名。注4:這就決定了忽必烈無論以大汗身份還是以皇帝身份,殺伐都必將是其宿命。一:蒙古帝國的后裔永遠都容不下他。二:不完全掌控中原,必將死無葬身之地。三:祖庭哈拉和林必須抓在手里不能丟,丟了祖庭就丟了汗位,汗位丟了帝位也就沒了。四:要嘛滅掉南宋,要嘛打回漠北,否則腹背受敵,永無立足之本。注5:忽必烈以區(qū)區(qū)十幾萬之兵,欲治泱泱華夏大地之兆民,殘暴僅為其表,滅種乃為其實。一:不強權無以為治,亂則萬事皆休。二:施以重役,征以重兵,以出征之名,賦以殺壯丁之實。三: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從未踏入中原半步,僅往來于上都和中都之間。四:高麗忠心臣服而遠征日本;大理已滅而兵進南亞。其因為何?僅于能征善戰(zhàn)?恐非忽必烈所想。五:勞役日繁、課稅日重、民不聊生,終至宇內(nèi)叛亂四起,此其不欲,故而開始為治道。外族之制,非僅于暴政。外族之治,非僅于窮兵。外族之志,非僅于謀國。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73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芳華,在歲月中消殞
下一篇: 常做這“六忌”的人,容易折損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