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極簡史」是為了以最少的信息量,幫助大家快速了解基督教
、天主教
、東正教
、猶太教的來歷
,明白讀經(jīng)對教會信仰的影響
。
1分鐘版教會是「神的家」,「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
,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從圣經(jīng)的角度看
,教會的歷史是一部從高舉和持守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變?yōu)楦吲e和持守傳統(tǒng)
,最后又回歸「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的歷史
;也是讀經(jīng)變?yōu)椴蛔x經(jīng)
,最后又回歸讀經(jīng)的歷史
;又是一部解釋圣經(jīng)的歷史
。
從對圣經(jīng)的態(tài)度看:猶太教只接受舊約
,高舉塔木德
;基督教接受舊約、新約
,但只把次經(jīng)作為屬靈讀物;天主教把次經(jīng)作為信仰依據(jù)
;東正教把次經(jīng)作為教義參考
。從稱義的角度看:猶太教認為「行為=稱義」;基督教認為「信心=稱義+行為」
;而天主教和東正教認為「信心+行為=稱義」
。
3分鐘版基督的教會由主耶穌的使徒們于約主后31年建立,從猶太教(Judaism)出分別出來
。初期教會持守圣經(jīng)教訓,經(jīng)歷300年羅馬帝國和猶太教的周期性逼迫,教會遍及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
。主后313年教會在羅馬帝國合法化
,代價是放棄圣經(jīng)原則,與政府和世俗妥協(xié)
。主后380年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成為羅馬國教,但隨之而來的權力
、財富和圣經(jīng)之外的教導使教會日益腐化、紛爭
。

主后431年
,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從羅馬國教分離。主后451年
,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從羅馬國教分離。主后1054年,原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分裂為西方的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Church)和東方的希臘正教會(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
。主后5世紀末
,教會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許多變質
,但神在整個中世紀不斷在教會內部播撒屬靈復興的種子
。1517年
,神興起改教運動,把新教(Protestantism
,又稱基督教
、更正教)從天主教會中分離出來,使教會回歸圣經(jīng)
,恢復初期教會的單純信仰形態(tài)
。
90分鐘版猶太人被擄巴比倫回歸以后,完成希伯來文舊約(主前15世紀-主前5世紀中葉)
大約主前15世紀
,神在西奈山揀選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從主前15世紀的摩西五經(jīng)
,到主前5世紀的瑪拉基書,圣靈用了大約一千年時間,默示不同的作者寫成了舊約
。從主前5世紀中葉到基督降生的四百多年,神不再默示圣經(jīng)
,而被擄回歸的猶太人在這期間又增加了許多口傳律法
,逐漸形成了猶太教(Judaism)
。
猶太教正式確定希伯來圣經(jīng)正典(主后90年)
猶太教只接受舊約圣經(jīng)
,不相信主耶穌就是舊約中預言的彌賽亞基督
,所以也不接受新約圣經(jīng)。猶太教的舊約圣經(jīng)是《塔納赫 Tanakh》,被基督徒稱為希伯來圣經(jīng)
,一共24卷
,包括三部分:《妥拉 Torah》(依次是:創(chuàng)世紀
、出埃及記
、利未記、民數(shù)記
、申命記)
、《先知書 Navim》(依次是:約書亞記
、士師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以西結書
、十二先知書)
、《圣卷 Ketuvim》(依次是:詩篇、箴言
、約伯記、雅歌
、路得記
、耶利米哀歌,
、傳道書
、以斯帖記
、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
、歷代志上下)
。
在主耶穌的時代,《塔納赫》正典已經(jīng)完成
,并被猶太文士們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 Septuagint》和亞蘭語意譯本《他爾根 Targum》。以賽亞書七14的「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七十士譯本》譯成 「處女」
,但希伯來原文也可以解釋為「少女」。由于基督徒常常使用《七十士譯本》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
,所以猶太教領袖對《七十士譯本》非常不滿。主后90年,猶太教拉比們在以色列Jamnia舉行會議
,正式確立希伯來文《塔納赫》為正典
,拒絕《七十士譯本》,要排除一切有利教會的書卷
。
猶太教僅次于舊約圣經(jīng)的經(jīng)典是《塔木德 Talmud》,包括三部分:《密西拿 Mishnah》(即口傳律法)
、《革馬拉 Gemara》(即口傳律法注釋)、《米德拉什 Midrash》(即舊約圣經(jīng)注釋
,分為《哈拉哈 Halachah》和《哈加達 Haggadah》兩部分)
。
使徒時代 ,完成希臘文新約圣經(jīng)(主后31-100年)
教會從主耶穌升天后的五旬節(jié)開始(約主后31年),耶路撒冷的教會有幾萬猶太人
,他們都從猶太教出來,從小熟悉舊約圣經(jīng)
,并領受使徒們的口頭教訓。耶路撒冷的猶太教當局拒絕承認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基督
,開始迫害教會。神藉著猶太基督徒四散逃亡
,把福音傳到了猶太
、撒瑪利亞、小亞細亞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希臘
、羅馬等地
,大批外邦人信主
。
羅馬帝國最初對教會采取寬容政策
,但由于基督徒拒絕敬拜羅馬皇帝,主后64年羅馬皇帝尼祿首次興起逼迫,教會開始受到猶太教和羅馬帝國的周期性迫害
,一直到主后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才基本停止
。逼迫反而使教會更蒙神保守
,信仰更加純凈
,教會很快遍及羅馬帝國。當時希臘文是羅馬帝國通行的文字
,各地的基督徒都閱讀《七十士譯本》希臘文舊約圣經(jīng)
,并領受使徒們用希臘文書信方式傳講的主耶穌的教訓
,新約圣經(jīng)的所有書卷都在這一時期寫成。
上圖: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希臘文約翰福音蒲草紙抄本的殘簡
,代號Rylands P52
,包括約十八31-33, 37- 38。根據(jù)字體的形狀
,抄寫年代可能是主后90-125年
。
教父時代,教會持守圣經(jīng)信仰,按地域分為東方希臘語教會、西方拉丁語教會和波斯敘利亞語教會(主后100-313年)
使徒們陸續(xù)去世后,他們的外邦人門徒繼續(xù)帶領教會
,教會領袖逐漸由猶太人變成外邦人,被稱為教父
、監(jiān)督或主教
。教會已遍及羅馬帝國和波斯薩珊帝國,向東到達格魯吉亞和阿富汗
,信徒中的外邦人逐漸占多數(shù)
,羅馬帝國境內分為以弗所教會為首的小亞細亞東方希臘語教會和以羅馬教會為首的西方拉丁語教會
,波斯帝國境內有說敘利亞語的波斯教會
。受逼迫的各地教會并沒有機會集中商議
,但因著圣靈的感動和印證
,主后130年,四福音書及保羅書信已經(jīng)被大部分教會不約而同地接納為正典,之后大部分其他新約書卷也逐漸都被眾教會接納為正典
。主后397年的迦太基會議歸納了眾教會的共識
,正式確認27卷新約正典
。這期間
,教會用使徒信經(jīng)來總結他們的基本信條。
上圖: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希臘文新約蒲草紙抄本
,代號Chester Beatty Papyrus II P46
,包括大部分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抄寫年代可能是主后175-225年
。
上圖:歷史上的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主后301年
,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Tiridates III of Armenia
,主后250-330年)由被他關押了十三年的啟蒙者格列高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主后257-331年)施洗
,結束了長期對基督徒的迫害,并將亞美尼亞使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定為國教
。
教會在羅馬帝國合法化,卻在圣經(jīng)原則上妥協(xié)(主后313年)
主后311年
,羅馬帝國停止迫害基督徒
。主后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
,教會在羅馬帝國獲得合法地位。君士坦丁給了教會自由和許多好處
,興建宏偉的教堂
,定星期天為圣日,圣職人員得到大量津貼
,可以免于某些公民義務。甚至羅馬軍隊也用十字架取代了老鷹的徽號
,以戰(zhàn)爭來宣教
。
但教會卻為此付出了放棄圣經(jīng)原則的代價。首先
,皇帝開始干涉教會事務
,教會與政府關密切,在此后一千多年里帶出許多問題
、紛爭
,以致流血
。其次
,由于基督徒之名可以帶來許多屬世的好處
,變成在政治
、軍事
、社會界獲得升遷的捷徑,成千上萬的異教徒涌進了教會
,成為掛名的信徒。教會逐漸與世俗妥協(xié)
,接納了許多異教思想和做法
,比如把敬拜太陽神的節(jié)日改為圣誕節(jié)
,把鬼節(jié)改成萬圣節(jié)等等
。異教的許多儀式和迷信都移花接木地出現(xiàn)在教會里
,信徒們開始敬拜殉道者
、圣徒和馬利亞,迷信十字架碎片
、圣圖和殉道者的遺物
,到處是基督和馬利亞的畫像,修道主義盛行
,教會被世俗的潮流所吞噬
。
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化,也給波斯薩珊帝國境內的教會帶來了更大的逼迫。君士坦丁皇帝以全世界基督徒的保護者自居
,受到威脅的波斯帝國就把境內的基督徒當作羅馬帝國的奸細鎮(zhèn)壓了40年之久
。
主后337年君士坦丁去世
,之后40多年里羅馬帝國皇位頻繁更替
,因著皇帝的信仰傾向
,教會有時被善待,有時也遭逼迫。
上圖:第二和第四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
第一、二次大公會議和亞流派的分離,亞流派向北方蠻族宣教,使西方教會在蠻族入侵時免遭滅亡(主后325-381年)
主后325年,在君士坦丁的主持下
,羅馬帝國境內眾教會的代表300年來首次共聚一堂
,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討論教會的信條。受希臘化思想影響的亞歷山大長老亞流(又譯阿里烏)認為基督是神與人之間的半神
,部分東方教會也持亞流派觀點
。君士坦丁最初接受三位一體的觀點
,流放了亞流
,晚年卻接受了亞流派的觀點,流放了主張三位一體的亞歷山大主教亞那修斯
。繼任的羅馬皇帝有的相信三位一體,有的相信亞流派觀點
。
主后341年
,相信亞流派觀點的東方君士坦丁堡教會差派烏爾菲拉回到故鄉(xiāng)西哥特宣教近50年,發(fā)明了哥特文字
,把圣經(jīng)譯為哥特文
,帶領日耳曼人信主
。神使用異端向蠻族宣教
,使西方教會在主后410年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時得以保全
。
主后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次大公會議上,修訂《尼西亞信經(jīng)》
,承認圣靈的神性
,確定三位一體為正統(tǒng)信仰
。
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使西方羅馬主教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主后330年)
主后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龐大的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由四帝共治
。君士坦丁經(jīng)內戰(zhàn)恢復一統(tǒng)后,于主后330年在東方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
,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
。羅馬失去了政治重要性后
,羅馬主教逐漸增加了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
。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信仰摻入許多不合圣經(jīng)的內容(主后380年)
主后380年
,羅馬帝國頒布帖撒羅尼迦敕令
,宣布三位一體的教會為正統(tǒng),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后
,教區(qū)的劃分與帝國的行政區(qū)域相同
,主教設于主要城市,負責監(jiān)督本教區(qū)
。其中羅馬
、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
、安提阿和亞歷山大五個主教具有領導地位。
國教化使教會依附于政權
,與政治妥協(xié)和聯(lián)合
,開啟了宗教迫害之門。主后384年
,西班牙阿維勒主教被判為異端斬首,死后卻得以平反
,這是教會首次公開迫害信徒
,之后教會對信徒
、異端及異教徒的逼迫不絕于史
。奧古斯丁根據(jù)路十四23「勉強人進來」,極力贊成逼迫的行為,助長了中世紀及改教時期的宗教迫害
。
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國教化
,引起波斯帝國的猜疑
,波斯王再次逼迫波斯教會
,甚至引起兩大帝國之間的關系緊張。
到第5世紀末
,國教化的教會里出現(xiàn)以下不合圣經(jīng)的教義和活動: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
;四十天大齋期
;認為圣餐是必須由祭司主持的獻祭
;圣品階級及平信徒階級分明
;敬拜殉道者及圣徒,尤其是敬拜馬利亞
;燒香燭向圣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圣徒遺物
;迷信遺物有奇異能力
;在教會中設置圖片、偶像
、祭壇;圣職人員穿著華麗的法衣
;崇拜儀式日趨繁復華麗
;講道越來越少;圣地朝拜
;修道主義
;世俗化
;逼迫異端及異教徒
。
羅馬帝國分裂,西方教會使用拉丁文圣經(jīng),東方教會使用希臘文圣經(jīng)(主后395年)
拉丁文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而希臘文是帝國的最主要通用語言之一
,尤其在帝國東部
。而在西方的羅馬城
,希臘文也是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4世紀時希臘文在帝國西部逐漸失勢
,拉丁文占了上風。主后382年
,羅馬教會請圣經(jīng)學者耶柔米把舊約和新約翻譯成拉丁文
,主后405年完成武加大(通俗)拉丁文譯本,羅馬教會改用拉丁文禮拜
。
主后395年
,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各自為政
。西羅馬帝國逐漸開始排斥說希臘文的人
,東西羅馬帝國在文化上逐漸分裂。教會也因此分成以君士坦丁教會為中心的東方希臘語教會
、以羅馬教會為中心的西方拉丁語教會
,雙方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研究信仰問題
,逐漸忽略了雙方的交流。
上圖:8世紀的Codex Amiatinus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手稿。上圖是在舊約第5r頁的以斯拉肖像
。
上圖:8世紀的Codex Amiatinus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手稿。上圖是在新約開始的莊嚴基督像(Maiestas Domini)
,周圍環(huán)繞象征四福音的符號人、鷹、獅
、牛
。
波斯教會接受第一 、二次大公會議的信經(jīng)和準則(主后410-430年)
主后399年
,羅馬皇帝遣使請波斯王不要逼迫基督徒
,波斯王允許波斯教會繼續(xù)發(fā)展
。波斯教會和羅馬帝國以外的其他教會都未被邀請參加第一、二次大公公會
,所以波斯教會分別在主后410年
、420年和430年單獨舉行會議
,討論和羅馬教會面臨的同樣的問題
,接受了第一
、二次大公公會的信經(jīng)和準則
。
第三次大公會議,波斯教會分離后向東方宣教,將福音傳到中國(主后431年)
主后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
,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脫里反對把馬利亞當作上帝之母來敬拜
,被逐出教會和羅馬帝國
。許多被迫害的聶斯脫里支持者逃離羅馬帝國
,被羅馬帝國的東方對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收容,使波斯教會快速增長。主后498年
,波斯教會正式脫離羅馬帝國的教會
,稱為東方亞述教會(The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其中包括大量亞述人信徒
,也被稱為東方教會、迦勒底教會
。
由于羅馬帝國迫害聶斯脫里派,所以波斯帝國就不再逼迫教會
,反而善待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以波斯為基地
,迅速向西亞、中亞和東亞宣教
,把圣經(jīng)翻譯為古敘利亞文、波斯文
、阿拉伯文
、格魯吉亞文等當?shù)卣Z言
,在9至14世紀的伊斯蘭哈里發(fā)時代成為全世界宣教范圍最廣的教會
。6世紀初傳入北魏時期的洛陽,被稱為大秦教或波斯經(jīng)教
,唐朝時被稱為景教
,其中四篇對主耶穌基督的敘利亞文贊美詩隱藏在道教經(jīng)典《呂祖全書》之《救劫證道經(jīng)咒》中存留至今。印度的東方亞述教會被稱為圣多馬教會
。
聶里脫里晚年的著作于19世紀末在敘利亞被發(fā)現(xiàn),證明他的基督論是正統(tǒng)的
。1994年
,天主教與東方亞述教會和解
,接受其提出對于馬利亞的稱呼「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或「我們上帝救主基督之母 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r」。
上圖:主后464年的別西大(Peshitta)敘利亞文譯本手稿
,這是波斯教會從主后2世紀開始使用的標準敘利亞語圣經(jīng)譯本。
西方教會將福音傳到西歐,愛爾蘭人基督化(主后432-462年)
主后432年
,神興起「愛爾蘭使徒」帕特里克(Patrick)到羅馬帝國之外的愛爾蘭宣教
,30年內使大多數(shù)愛爾蘭人信主
,建立了許多教會和修道院。這些修道院成為此后兩百年里西方教會向歐洲宣教的主要基地
。
羅馬主教自稱教宗(主后440年)
主后440年,羅馬主教利奧一世提出教宗(Pope
,即父親)的理論
,聲稱他是奉神委派為眾監(jiān)督的大主教,是全教會的主宰
,擁有普世性教宗的特權。主后452年
,利奧一世說服入侵的匈人首領阿提拉退兵
,主后455年汪達爾人劫掠羅馬城
,利奧一世與其首領蓋薩里克協(xié)商
,將羅馬城的傷害減到最小。因為這些功績,他的教宗地位于主后455年獲得西羅馬皇帝的承認
。
第四次大公會議,東方正統(tǒng)教會分離(主后451年)
主后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鞏固了羅馬教宗的權威地位,但仍然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教宗地位相等
。許多東方安提阿和亞歷山大主教區(qū)的教會認為迦克墩會議的基督論將基督的神人二性過于分割,只承認前三次大公會議的教義
,他們自稱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
,包括今天的亞美尼亞宗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敘利亞安提阿正統(tǒng)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 of Antioch )
、科普特亞歷山大正統(tǒng)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埃塞俄比亞正統(tǒng)臺瓦西多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印度瑪蘭卡正統(tǒng)敘利亞教會(Indian Malankara Orthodox Syrian Church)等等
。他們把圣經(jīng)譯為亞美尼亞文
、埃及科普特文等,以當?shù)卣Z言宣教
。
上圖:第4世紀,基督的教會可分為五個大的分支: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
、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凱爾特教會(Celtic Church)
、阿里烏派教會(Arian Church,即亞流派)
。
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人基督化(主后476至590年)
主后376年
,匈人從中亞侵入歐洲
,日耳曼人中的哥特族被匈人驅趕
,向西越過多瑙河侵入羅馬帝國
。主后410年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主后455年汪達爾人再次劫掠羅馬城
,日耳曼蠻族陸續(xù)攻陷了羅馬帝國西部各省和北非
。西羅馬帝國亡于476年
,但羅馬教會不但沒有滅亡
,反而向早已接受亞流派信仰的日耳曼蠻族宣教,把他們改為三位一體的正統(tǒng)信仰
。
主后496年
,日耳曼蠻族中的法蘭克人全部信主
。法蘭克王國后來成為西歐蠻族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其后代成為現(xiàn)代西歐的雛形。
格里高列一世使羅馬教會政教合一,成為天主教(主后590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羅馬城在東哥特人的統(tǒng)治下。主后554年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復羅馬城
,但東羅馬帝國日益衰落
,主后568年,倫巴第人又入侵意大利北部
。主后590年
,格里高列一世擔任羅馬教宗
。主后593年倫巴第人侵犯羅馬城
,東羅馬帝國忙于和波斯對抗,無暇西顧
。最終經(jīng)格里高列一世的周旋
,保住了羅馬城,教宗的威信大增
。主后595年,格里高列一世兼任羅馬行政長官
,對意大利中部
、西西里
、撒丁尼亞、科西嘉和北非某些地區(qū)進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
,把前西羅馬帝國皇室在西西里和意大利卡拉布利亞的地產收為教會資產,廣建修道院
,又允許修士從事各種商貿經(jīng)濟活動,使教會資產不斷增長
。格里高列一世同時與西歐最強盛的蠻族國家法蘭克王國合作,大力向蠻族宣教
。從此羅馬教會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成為西方教會的領袖和獨立的政治力量
。相比于東羅馬帝國的教會完全依附于皇帝
,羅馬教宗的任命只是形式上需要東羅馬皇帝的批準。
格里高利一世宣稱羅馬主教之位來自使徒彼得一脈相傳
,故羅馬主教應當成為普世教會之首
,所以「教宗」的稱號只能屬于羅馬主教,其他主教不得再稱「教宗」
,但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并不同意。歷史學家把主后590年視為天主教的正式開始
,也把教宗稱為教皇
,因為教宗的地位已經(jīng)與皇帝的地位相當,中世紀教皇制的權威自此開始
。當時羅馬帝國的教會都被稱為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以羅馬教宗為領袖的西方教會被稱為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中文譯名天主教
。
東羅馬帝國希臘化,東西方教會漸行漸遠(主后620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羅馬皇權統(tǒng)一歸于東羅馬皇帝,在東部省份又持續(xù)了1000年
,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才宣告滅亡。羅馬帝國本來是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并存
,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西方的拉丁民族與日耳曼人通婚
,東方的希臘民族與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通婚
,東羅馬帝國逐漸變成以希臘文化為基礎
。主后620年,東羅馬帝國用希臘語代替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
。阿拉伯帝國崛起后又發(fā)生穆斯林征服,東西方教會的交流逐漸減少
,漸行漸遠
。
阿拉伯帝國崛起,掃除了羅馬教宗的主要競爭對手,卻保存了猶太人(主后610-732年)
從6世紀后半葉開始,由于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連年戰(zhàn)爭
,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
,商業(yè)城市麥加因此繁榮起來。穆罕默德從主后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
,20年內把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統(tǒng)一成一個穆斯林國家
。他的繼承者哈里發(fā)們發(fā)動了對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戰(zhàn)爭,主后638年占領耶路撒冷
,主后651年滅亡波斯薩珊王朝,接著占領北非
,甚至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和法蘭克王國,直到主后732年普瓦提埃戰(zhàn)役后才停止進攻
。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歐基督教世界的共同威脅,中東
、北非
、西亞和南亞都被伊斯蘭化
,當時基督教世界的三分之二被穆斯林占領
。羅馬主教的競爭對手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亞歷山大和迦太基主教都不復存在,僅剩君士坦丁堡主教。
在穆斯林統(tǒng)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
,猶太人卻享有充分的自由
,在科學
、哲學、文學
、經(jīng)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一時期被稱為「猶太文化黃金時代」。到12世紀
,全世界90%的猶太人都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直到1492年天主教國王收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后
,才被全部驅逐。
羅馬教宗與法蘭克人結盟,建立教宗國(主后751-756年)
主后751年,倫巴第人把東羅馬帝國勢力逐出意大利
,羅馬教宗轉向法蘭克人求救
,與法蘭克結盟
。法蘭克權臣「矮子丕平」在教宗支持下奪得王位
,被教宗加冕為法蘭克王,開啟教宗立王廢王的先例
。作為回報
,丕平進入意大利打敗倫巴第人
。
主后756年
,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羅馬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qū)的世俗管轄權
,建立了教宗國(State of the Church)
,羅馬成為教宗國的首都
,羅馬教宗從隸屬于東羅馬帝國的教會領袖變成一個獨立的世俗君主
。
天主教偽造文件加強教宗權勢,擺脫東羅馬(主后7世紀-867年)
7世紀出現(xiàn)「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Donation of Constantine),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羅馬教宗的禱告而麻瘋病得愈
,決定遷都至君士坦丁堡
,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宗的屬靈政體
,并將羅馬城、意大利和整個西羅馬帝國的主權都送給教宗及其繼承人
。這份文件成為教宗權威的合法性基礎
,在羅馬教宗與法蘭克王丕平的交易中影響很大。
主后797年
,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六世被廢,其母自立為羅馬女皇
。主后800年圣誕節(jié)
,羅馬教宗將丕平之子查理曼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目的是使羅馬帝國的正統(tǒng)皇統(tǒng)從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羅馬城
,從而擺脫東羅馬皇帝
。從此基督教世界出現(xiàn)兩個并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
,一個在羅馬,互相指責對方僭越
,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合法的基督教會的領袖
。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間也不斷有紛爭。
上圖:描述主后800年羅馬教宗利奧三世把法蘭克王查理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14世紀法國壁畫
。查理穿著君王的紫色袍子
。
主后847-852年出現(xiàn)「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
,宣稱主教和教宗有權不受屬世政府的轄管
。該文件成為羅馬教宗在六百年里與世俗政府爭權的武器
。
這兩份文件使整個中世紀的西歐基督徒都深信羅馬教宗的權威。但到1433年
,Nicholas de Cusa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為贗品
,1440年
,Lorenzo Valla又證明「君士坦丁御賜教產喻」為贗品
。今天
,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都同意這兩份文件是偽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