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教會極簡史:從使徒時代到宗教改革

西東 2023-11-02 19:08:31

本「極簡史」是為了以最少的信息量,幫助大家快速了解基督教

、天主教
、東正教
、猶太教的來歷
,明白讀經(jīng)對教會信仰的影響

1分鐘版教會是「神的家」,「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

,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從圣經(jīng)的角度看
,教會的歷史是一部從高舉和持守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變?yōu)楦吲e和持守傳統(tǒng)
,最后又回歸「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的歷史
;也是讀經(jīng)變?yōu)椴蛔x經(jīng)
,最后又回歸讀經(jīng)的歷史
;又是一部解釋圣經(jīng)的歷史

從對圣經(jīng)的態(tài)度看:猶太教只接受舊約

,高舉塔木德
;基督教接受舊約、新約
,但只把次經(jīng)作為屬靈讀物;天主教把次經(jīng)作為信仰依據(jù)
;東正教把次經(jīng)作為教義參考
。從稱義的角度看:猶太教認為「行為=稱義」;基督教認為「信心=稱義+行為」
;而天主教和東正教認為「信心+行為=稱義」
3分鐘版基督的教會由主耶穌的使徒們于約主后31年建立,從猶太教(Judaism)出分別出來
。初期教會持守圣經(jīng)教訓,經(jīng)歷300年羅馬帝國和猶太教的周期性逼迫,教會遍及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
。主后313年教會在羅馬帝國合法化
,代價是放棄圣經(jīng)原則,與政府和世俗妥協(xié)
。主后380年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成為羅馬國教,但隨之而來的權力
、財富和圣經(jīng)之外的教導使教會日益腐化、紛爭

主后431年

,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從羅馬國教分離。主后451年
,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從羅馬國教分離。主后1054年,原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分裂為西方的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Church)和東方的希臘正教會(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
。主后5世紀末
,教會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許多變質
,但神在整個中世紀不斷在教會內部播撒屬靈復興的種子
。1517年
,神興起改教運動,把新教(Protestantism
,又稱基督教
、更正教)從天主教會中分離出來,使教會回歸圣經(jīng)
,恢復初期教會的單純信仰形態(tài)

90分鐘版猶太人被擄巴比倫回歸以后

,完成希伯來文舊約(主前15世紀-主前5世紀中葉)

大約主前15世紀

,神在西奈山揀選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從主前15世紀的摩西五經(jīng)
,到主前5世紀的瑪拉基書,圣靈用了大約一千年時間,默示不同的作者寫成了舊約
。從主前5世紀中葉到基督降生的四百多年,神不再默示圣經(jīng)
,而被擄回歸的猶太人在這期間又增加了許多口傳律法
,逐漸形成了猶太教(Judaism)

猶太教正式確定希伯來圣經(jīng)正典(主后90年)

猶太教只接受舊約圣經(jīng)

,不相信主耶穌就是舊約中預言的彌賽亞基督
,所以也不接受新約圣經(jīng)。猶太教的舊約圣經(jīng)是《塔納赫 Tanakh》,被基督徒稱為希伯來圣經(jīng)
,一共24卷
,包括三部分:《妥拉 Torah》(依次是:創(chuàng)世紀
、出埃及記
、利未記、民數(shù)記
、申命記)
、《先知書 Navim》(依次是:約書亞記
、士師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以西結書
、十二先知書)
、《圣卷 Ketuvim》(依次是:詩篇、箴言
、約伯記、雅歌
、路得記
、耶利米哀歌,
、傳道書
、以斯帖記
、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
、歷代志上下)

在主耶穌的時代,《塔納赫》正典已經(jīng)完成

,并被猶太文士們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 Septuagint》和亞蘭語意譯本《他爾根 Targum》。以賽亞書七14的「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七十士譯本》譯成 「處女」
,但希伯來原文也可以解釋為「少女」。由于基督徒常常使用《七十士譯本》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
,所以猶太教領袖對《七十士譯本》非常不滿。主后90年,猶太教拉比們在以色列Jamnia舉行會議
,正式確立希伯來文《塔納赫》為正典
,拒絕《七十士譯本》,要排除一切有利教會的書卷

猶太教僅次于舊約圣經(jīng)的經(jīng)典是《塔木德 Talmud》,包括三部分:《密西拿 Mishnah》(即口傳律法)

、《革馬拉 Gemara》(即口傳律法注釋)、《米德拉什 Midrash》(即舊約圣經(jīng)注釋
,分為《哈拉哈 Halachah》和《哈加達 Haggadah》兩部分)

使徒時代

,完成希臘文新約圣經(jīng)(主后31-100年)

教會從主耶穌升天后的五旬節(jié)開始(約主后31年),耶路撒冷的教會有幾萬猶太人

,他們都從猶太教出來,從小熟悉舊約圣經(jīng)
,并領受使徒們的口頭教訓。耶路撒冷的猶太教當局拒絕承認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基督
,開始迫害教會。神藉著猶太基督徒四散逃亡
,把福音傳到了猶太
、撒瑪利亞、小亞細亞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希臘
、羅馬等地
,大批外邦人信主

羅馬帝國最初對教會采取寬容政策

,但由于基督徒拒絕敬拜羅馬皇帝,主后64年羅馬皇帝尼祿首次興起逼迫,教會開始受到猶太教和羅馬帝國的周期性迫害
,一直到主后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才基本停止
。逼迫反而使教會更蒙神保守
,信仰更加純凈
,教會很快遍及羅馬帝國。當時希臘文是羅馬帝國通行的文字
,各地的基督徒都閱讀《七十士譯本》希臘文舊約圣經(jīng)
,并領受使徒們用希臘文書信方式傳講的主耶穌的教訓
,新約圣經(jīng)的所有書卷都在這一時期寫成。

上圖: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希臘文約翰福音蒲草紙抄本的殘簡

,代號Rylands P52
,包括約十八31-33, 37- 38。根據(jù)字體的形狀
,抄寫年代可能是主后90-125年

教父時代,教會持守圣經(jīng)信仰,按地域分為東方希臘語教會

、西方拉丁語教會和波斯敘利亞語教會(主后100-313年)

使徒們陸續(xù)去世后,他們的外邦人門徒繼續(xù)帶領教會

,教會領袖逐漸由猶太人變成外邦人,被稱為教父
、監(jiān)督或主教
。教會已遍及羅馬帝國和波斯薩珊帝國,向東到達格魯吉亞和阿富汗
,信徒中的外邦人逐漸占多數(shù)
,羅馬帝國境內分為以弗所教會為首的小亞細亞東方希臘語教會和以羅馬教會為首的西方拉丁語教會
,波斯帝國境內有說敘利亞語的波斯教會
。受逼迫的各地教會并沒有機會集中商議
,但因著圣靈的感動和印證
,主后130年,四福音書及保羅書信已經(jīng)被大部分教會不約而同地接納為正典,之后大部分其他新約書卷也逐漸都被眾教會接納為正典
。主后397年的迦太基會議歸納了眾教會的共識
,正式確認27卷新約正典
。這期間
,教會用使徒信經(jīng)來總結他們的基本信條。

上圖: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早的希臘文新約蒲草紙抄本

,代號Chester Beatty Papyrus II P46
,包括大部分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抄寫年代可能是主后175-225年

上圖:歷史上的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主后301年

,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Tiridates III of Armenia
,主后250-330年)由被他關押了十三年的啟蒙者格列高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主后257-331年)施洗
,結束了長期對基督徒的迫害,并將亞美尼亞使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定為國教

教會在羅馬帝國合法化

,卻在圣經(jīng)原則上妥協(xié)(主后313年)

主后311年

,羅馬帝國停止迫害基督徒
。主后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
,教會在羅馬帝國獲得合法地位。君士坦丁給了教會自由和許多好處
,興建宏偉的教堂
,定星期天為圣日,圣職人員得到大量津貼
,可以免于某些公民義務。甚至羅馬軍隊也用十字架取代了老鷹的徽號
,以戰(zhàn)爭來宣教

但教會卻為此付出了放棄圣經(jīng)原則的代價。首先

,皇帝開始干涉教會事務
,教會與政府關密切,在此后一千多年里帶出許多問題
、紛爭
,以致流血
。其次
,由于基督徒之名可以帶來許多屬世的好處
,變成在政治
、軍事
、社會界獲得升遷的捷徑,成千上萬的異教徒涌進了教會
,成為掛名的信徒。教會逐漸與世俗妥協(xié)
,接納了許多異教思想和做法
,比如把敬拜太陽神的節(jié)日改為圣誕節(jié)
,把鬼節(jié)改成萬圣節(jié)等等
。異教的許多儀式和迷信都移花接木地出現(xiàn)在教會里
,信徒們開始敬拜殉道者
、圣徒和馬利亞,迷信十字架碎片
、圣圖和殉道者的遺物
,到處是基督和馬利亞的畫像,修道主義盛行
,教會被世俗的潮流所吞噬

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化,也給波斯薩珊帝國境內的教會帶來了更大的逼迫。君士坦丁皇帝以全世界基督徒的保護者自居

,受到威脅的波斯帝國就把境內的基督徒當作羅馬帝國的奸細鎮(zhèn)壓了40年之久

主后337年君士坦丁去世

,之后40多年里羅馬帝國皇位頻繁更替
,因著皇帝的信仰傾向
,教會有時被善待,有時也遭逼迫。

上圖:第二和第四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第一

、二次大公會議和亞流派的分離
,亞流派向北方蠻族宣教
,使西方教會在蠻族入侵時免遭滅亡(主后325-381年)

主后325年,在君士坦丁的主持下

,羅馬帝國境內眾教會的代表300年來首次共聚一堂
,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大公會議,討論教會的信條。受希臘化思想影響的亞歷山大長老亞流(又譯阿里烏)認為基督是神與人之間的半神
,部分東方教會也持亞流派觀點
。君士坦丁最初接受三位一體的觀點
,流放了亞流
,晚年卻接受了亞流派的觀點,流放了主張三位一體的亞歷山大主教亞那修斯
。繼任的羅馬皇帝有的相信三位一體,有的相信亞流派觀點

主后341年

,相信亞流派觀點的東方君士坦丁堡教會差派烏爾菲拉回到故鄉(xiāng)西哥特宣教近50年,發(fā)明了哥特文字
,把圣經(jīng)譯為哥特文
,帶領日耳曼人信主
。神使用異端向蠻族宣教
,使西方教會在主后410年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時得以保全

主后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次大公會議上,修訂《尼西亞信經(jīng)》

,承認圣靈的神性
,確定三位一體為正統(tǒng)信仰

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

,使西方羅馬主教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主后330年)

主后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龐大的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由四帝共治

。君士坦丁經(jīng)內戰(zhàn)恢復一統(tǒng)后,于主后330年在東方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
,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
。羅馬失去了政治重要性后
,羅馬主教逐漸增加了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信仰摻入許多不合圣經(jīng)的內容(主后380年)

主后380年

,羅馬帝國頒布帖撒羅尼迦敕令
,宣布三位一體的教會為正統(tǒng),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后
,教區(qū)的劃分與帝國的行政區(qū)域相同
,主教設于主要城市,負責監(jiān)督本教區(qū)
。其中羅馬
、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
、安提阿和亞歷山大五個主教具有領導地位。

國教化使教會依附于政權

,與政治妥協(xié)和聯(lián)合
,開啟了宗教迫害之門。主后384年
,西班牙阿維勒主教被判為異端斬首,死后卻得以平反
,這是教會首次公開迫害信徒
,之后教會對信徒
、異端及異教徒的逼迫不絕于史
。奧古斯丁根據(jù)路十四23「勉強人進來」,極力贊成逼迫的行為,助長了中世紀及改教時期的宗教迫害

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國教化

,引起波斯帝國的猜疑
,波斯王再次逼迫波斯教會
,甚至引起兩大帝國之間的關系緊張。

到第5世紀末

,國教化的教會里出現(xiàn)以下不合圣經(jīng)的教義和活動: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
;四十天大齋期
;認為圣餐是必須由祭司主持的獻祭
;圣品階級及平信徒階級分明
;敬拜殉道者及圣徒,尤其是敬拜馬利亞
;燒香燭向圣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圣徒遺物
;迷信遺物有奇異能力
;在教會中設置圖片、偶像
、祭壇;圣職人員穿著華麗的法衣
;崇拜儀式日趨繁復華麗
;講道越來越少;圣地朝拜
;修道主義
;世俗化
;逼迫異端及異教徒

羅馬帝國分裂,西方教會使用拉丁文圣經(jīng),東方教會使用希臘文圣經(jīng)(主后395年)

拉丁文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而希臘文是帝國的最主要通用語言之一
,尤其在帝國東部
。而在西方的羅馬城
,希臘文也是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4世紀時希臘文在帝國西部逐漸失勢
,拉丁文占了上風。主后382年
,羅馬教會請圣經(jīng)學者耶柔米把舊約和新約翻譯成拉丁文
,主后405年完成武加大(通俗)拉丁文譯本,羅馬教會改用拉丁文禮拜

主后395年

,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各自為政
。西羅馬帝國逐漸開始排斥說希臘文的人
,東西羅馬帝國在文化上逐漸分裂。教會也因此分成以君士坦丁教會為中心的東方希臘語教會
、以羅馬教會為中心的西方拉丁語教會
,雙方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研究信仰問題
,逐漸忽略了雙方的交流。

上圖:8世紀的Codex Amiatinus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手稿。上圖是在舊約第5r頁的以斯拉肖像

上圖:8世紀的Codex Amiatinus是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手稿。上圖是在新約開始的莊嚴基督像(Maiestas Domini)

,周圍環(huán)繞象征四福音的符號人、鷹、獅
、牛

波斯教會接受第一

、二次大公會議的信經(jīng)和準則(主后410-430年)

主后399年

,羅馬皇帝遣使請波斯王不要逼迫基督徒
,波斯王允許波斯教會繼續(xù)發(fā)展
。波斯教會和羅馬帝國以外的其他教會都未被邀請參加第一、二次大公公會
,所以波斯教會分別在主后410年
、420年和430年單獨舉行會議
,討論和羅馬教會面臨的同樣的問題
,接受了第一
、二次大公公會的信經(jīng)和準則

第三次大公會議

,波斯教會分離后向東方宣教,將福音傳到中國(主后431年)

主后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

,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脫里反對把馬利亞當作上帝之母來敬拜
,被逐出教會和羅馬帝國
。許多被迫害的聶斯脫里支持者逃離羅馬帝國
,被羅馬帝國的東方對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收容,使波斯教會快速增長。主后498年
,波斯教會正式脫離羅馬帝國的教會
,稱為東方亞述教會(The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其中包括大量亞述人信徒
,也被稱為東方教會、迦勒底教會

由于羅馬帝國迫害聶斯脫里派,所以波斯帝國就不再逼迫教會

,反而善待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以波斯為基地
,迅速向西亞、中亞和東亞宣教
,把圣經(jīng)翻譯為古敘利亞文、波斯文
、阿拉伯文
、格魯吉亞文等當?shù)卣Z言
,在9至14世紀的伊斯蘭哈里發(fā)時代成為全世界宣教范圍最廣的教會
。6世紀初傳入北魏時期的洛陽,被稱為大秦教或波斯經(jīng)教
,唐朝時被稱為景教
,其中四篇對主耶穌基督的敘利亞文贊美詩隱藏在道教經(jīng)典《呂祖全書》之《救劫證道經(jīng)咒》中存留至今。印度的東方亞述教會被稱為圣多馬教會

聶里脫里晚年的著作于19世紀末在敘利亞被發(fā)現(xiàn),證明他的基督論是正統(tǒng)的

。1994年
,天主教與東方亞述教會和解
,接受其提出對于馬利亞的稱呼「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或「我們上帝救主基督之母 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r」。

上圖:主后464年的別西大(Peshitta)敘利亞文譯本手稿

,這是波斯教會從主后2世紀開始使用的標準敘利亞語圣經(jīng)譯本。

西方教會將福音傳到西歐

,愛爾蘭人基督化(主后432-462年)

主后432年

,神興起「愛爾蘭使徒」帕特里克(Patrick)到羅馬帝國之外的愛爾蘭宣教
,30年內使大多數(shù)愛爾蘭人信主
,建立了許多教會和修道院。這些修道院成為此后兩百年里西方教會向歐洲宣教的主要基地

羅馬主教自稱教宗(主后440年)

主后440年,羅馬主教利奧一世提出教宗(Pope

,即父親)的理論
,聲稱他是奉神委派為眾監(jiān)督的大主教,是全教會的主宰
,擁有普世性教宗的特權。主后452年
,利奧一世說服入侵的匈人首領阿提拉退兵
,主后455年汪達爾人劫掠羅馬城
,利奧一世與其首領蓋薩里克協(xié)商
,將羅馬城的傷害減到最小。因為這些功績,他的教宗地位于主后455年獲得西羅馬皇帝的承認

第四次大公會議

,東方正統(tǒng)教會分離(主后451年)

主后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鞏固了羅馬教宗的權威地位,但仍然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教宗地位相等

。許多東方安提阿和亞歷山大主教區(qū)的教會認為迦克墩會議的基督論將基督的神人二性過于分割,只承認前三次大公會議的教義
,他們自稱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
,包括今天的亞美尼亞宗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敘利亞安提阿正統(tǒng)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 of Antioch )
、科普特亞歷山大正統(tǒng)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埃塞俄比亞正統(tǒng)臺瓦西多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印度瑪蘭卡正統(tǒng)敘利亞教會(Indian Malankara Orthodox Syrian Church)等等
。他們把圣經(jīng)譯為亞美尼亞文
、埃及科普特文等,以當?shù)卣Z言宣教

上圖:第4世紀,基督的教會可分為五個大的分支: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
、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凱爾特教會(Celtic Church)
、阿里烏派教會(Arian Church,即亞流派)

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人基督化(主后476至590年)

主后376年

,匈人從中亞侵入歐洲
,日耳曼人中的哥特族被匈人驅趕
,向西越過多瑙河侵入羅馬帝國
。主后410年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主后455年汪達爾人再次劫掠羅馬城
,日耳曼蠻族陸續(xù)攻陷了羅馬帝國西部各省和北非
。西羅馬帝國亡于476年
,但羅馬教會不但沒有滅亡
,反而向早已接受亞流派信仰的日耳曼蠻族宣教,把他們改為三位一體的正統(tǒng)信仰

主后496年

,日耳曼蠻族中的法蘭克人全部信主
。法蘭克王國后來成為西歐蠻族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其后代成為現(xiàn)代西歐的雛形。

格里高列一世使羅馬教會政教合一

,成為天主教(主后590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羅馬城在東哥特人的統(tǒng)治下。主后554年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復羅馬城
,但東羅馬帝國日益衰落
,主后568年,倫巴第人又入侵意大利北部
。主后590年
,格里高列一世擔任羅馬教宗
。主后593年倫巴第人侵犯羅馬城
,東羅馬帝國忙于和波斯對抗,無暇西顧
。最終經(jīng)格里高列一世的周旋
,保住了羅馬城,教宗的威信大增
。主后595年,格里高列一世兼任羅馬行政長官
,對意大利中部
、西西里
、撒丁尼亞、科西嘉和北非某些地區(qū)進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
,把前西羅馬帝國皇室在西西里和意大利卡拉布利亞的地產收為教會資產,廣建修道院
,又允許修士從事各種商貿經(jīng)濟活動,使教會資產不斷增長
。格里高列一世同時與西歐最強盛的蠻族國家法蘭克王國合作,大力向蠻族宣教
。從此羅馬教會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成為西方教會的領袖和獨立的政治力量
。相比于東羅馬帝國的教會完全依附于皇帝
,羅馬教宗的任命只是形式上需要東羅馬皇帝的批準。

格里高利一世宣稱羅馬主教之位來自使徒彼得一脈相傳

,故羅馬主教應當成為普世教會之首
,所以「教宗」的稱號只能屬于羅馬主教,其他主教不得再稱「教宗」
,但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并不同意。歷史學家把主后590年視為天主教的正式開始
,也把教宗稱為教皇
,因為教宗的地位已經(jīng)與皇帝的地位相當,中世紀教皇制的權威自此開始
。當時羅馬帝國的教會都被稱為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以羅馬教宗為領袖的西方教會被稱為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中文譯名天主教

東羅馬帝國希臘化,東西方教會漸行漸遠(主后620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羅馬皇權統(tǒng)一歸于東羅馬皇帝,在東部省份又持續(xù)了1000年
,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才宣告滅亡。羅馬帝國本來是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并存
,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西方的拉丁民族與日耳曼人通婚
,東方的希臘民族與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通婚
,東羅馬帝國逐漸變成以希臘文化為基礎
。主后620年,東羅馬帝國用希臘語代替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
。阿拉伯帝國崛起后又發(fā)生穆斯林征服,東西方教會的交流逐漸減少
,漸行漸遠

阿拉伯帝國崛起,掃除了羅馬教宗的主要競爭對手

,卻保存了猶太人(主后610-732年)

從6世紀后半葉開始,由于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連年戰(zhàn)爭

,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
,商業(yè)城市麥加因此繁榮起來。穆罕默德從主后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
,20年內把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統(tǒng)一成一個穆斯林國家
。他的繼承者哈里發(fā)們發(fā)動了對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戰(zhàn)爭,主后638年占領耶路撒冷
,主后651年滅亡波斯薩珊王朝,接著占領北非
,甚至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和法蘭克王國,直到主后732年普瓦提埃戰(zhàn)役后才停止進攻
。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歐基督教世界的共同威脅,中東
、北非
、西亞和南亞都被伊斯蘭化
,當時基督教世界的三分之二被穆斯林占領
。羅馬主教的競爭對手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亞歷山大和迦太基主教都不復存在,僅剩君士坦丁堡主教。

在穆斯林統(tǒng)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

,猶太人卻享有充分的自由
,在科學
、哲學、文學
、經(jīng)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一時期被稱為「猶太文化黃金時代」。到12世紀
,全世界90%的猶太人都住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直到1492年天主教國王收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后
,才被全部驅逐。

羅馬教宗與法蘭克人結盟

,建立教宗國(主后751-756年)

主后751年,倫巴第人把東羅馬帝國勢力逐出意大利

,羅馬教宗轉向法蘭克人求救
,與法蘭克結盟
。法蘭克權臣「矮子丕平」在教宗支持下奪得王位
,被教宗加冕為法蘭克王,開啟教宗立王廢王的先例
。作為回報
,丕平進入意大利打敗倫巴第人

主后756年

,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羅馬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qū)的世俗管轄權
,建立了教宗國(State of the Church)
,羅馬成為教宗國的首都
,羅馬教宗從隸屬于東羅馬帝國的教會領袖變成一個獨立的世俗君主

天主教偽造文件加強教宗權勢,擺脫東羅馬(主后7世紀-867年)

7世紀出現(xiàn)「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Donation of Constantine),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羅馬教宗的禱告而麻瘋病得愈

,決定遷都至君士坦丁堡
,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宗的屬靈政體
,并將羅馬城、意大利和整個西羅馬帝國的主權都送給教宗及其繼承人
。這份文件成為教宗權威的合法性基礎
,在羅馬教宗與法蘭克王丕平的交易中影響很大。

主后797年

,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六世被廢,其母自立為羅馬女皇
。主后800年圣誕節(jié)
,羅馬教宗將丕平之子查理曼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目的是使羅馬帝國的正統(tǒng)皇統(tǒng)從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羅馬城
,從而擺脫東羅馬皇帝
。從此基督教世界出現(xiàn)兩個并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
,一個在羅馬,互相指責對方僭越
,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合法的基督教會的領袖
。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間也不斷有紛爭。

上圖:描述主后800年羅馬教宗利奧三世把法蘭克王查理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14世紀法國壁畫

。查理穿著君王的紫色袍子

主后847-852年出現(xiàn)「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

,宣稱主教和教宗有權不受屬世政府的轄管
。該文件成為羅馬教宗在六百年里與世俗政府爭權的武器

這兩份文件使整個中世紀的西歐基督徒都深信羅馬教宗的權威。但到1433年

,Nicholas de Cusa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為贗品
,1440年
,Lorenzo Valla又證明「君士坦丁御賜教產喻」為贗品
。今天
,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都同意這兩份文件是偽造的

西歐基督化,天主教日耳曼化

,信徒大都沒有能力讀經(jīng)(主后9-14世紀)

雖然天主教并不完全

,但神卻不斷興起教會里忠心的仆人,持續(xù)不斷地向日耳曼蠻族宣教
,蘇格蘭人、英格蘭人
、德國人、荷蘭人陸續(xù)歸主
。到查理曼大帝時代
,西歐已經(jīng)全部基督化,日耳曼信徒逐漸在西方教會占多數(shù)
。教會的領袖從從說拉丁文的羅馬人
,逐漸變成了入侵的日耳曼人
。日耳曼蠻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教會就將拉丁語
、文學和文明傳給了日耳曼人
,拉丁語繼續(xù)作為天主教的官方語言。

在中世紀初期

,識字并不是日耳曼人日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只有教士或高級修士需要讀書識字
,英文Clerical既形容教士
,也形容文職人員,「教士」就是「識字」的同義詞
。大部分西歐人都沒有受過教育
,連皇帝或貴族也多半是文盲,無法閱讀拉丁文圣經(jīng)
。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手抄本圣經(jīng)也非常昂貴
。所以在宗教改革之前
,中世紀的西歐普通基督徒大都無法閱讀圣經(jīng),只能完全聽信圣職人員對圣經(jīng)與教義的解釋

相反,絕大多數(shù)居住在西歐的猶太人都能寫能讀,在金融業(yè)

、行政和醫(yī)生等行業(yè)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
,往往受到地方諸侯或貴族的庇護
,天主教學者甚至會與猶太教拉比討論圣經(jīng)。在天主教尚未形成嚴密組織的中世紀初期,西歐的猶太人并未受到嚴苛的對待
,由于他們未成為封建制度中的一部分
,反而避開了許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戰(zhàn)爭的磨難

天主教從一開始就重視靈意解經(jīng),1259年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進一步提出

,每節(jié)圣經(jīng)都有四重意義:字面的
、靈意的
、道德的
、末世的。因此
,天主教認為普通文盲信徒缺乏足夠的詞匯量來作精密復雜的思考
,無法明白那些深奧的教義
,只能背誦簡單的禱文
、十誡、信經(jīng)等
,必須由受過神學訓練的圣職人員壟斷圣經(jīng)的閱讀
、解釋和翻譯
,才能防止異端。天主教圣職人員成為西歐基督徒與神交通的唯一中介
,中世紀更建立異教裁判所逼迫異端。

羅馬教宗被政府控制

,天主教陷入黑暗之中(885-1122年)

查理曼大帝死后

,西歐遇到了新的異教徒蠻族入侵
,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
,北邊有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西歐在混亂中興起封建制度
,不再有強大的中央政府
,而是大小封建諸侯割據(jù),主教和修道院院長因為有土地
,也成為諸侯
。諸侯之間互相爭戰(zhàn)
,誰控制羅馬
,誰就換一位教宗。從主后891年到955年
,更換了不下20位教宗
。主后1045年
,羅馬竟然同時出現(xiàn)3個彼此對立的教宗
,12歲的孩子也當上了教宗,甚至出賣教宗職位

主后910年

,從克呂尼修道院開始革新運動
,喚起屬靈覺醒。1049年
,贊同革新的德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任命新的羅馬教宗開始改革天主教。羅馬教宗脫離了意大利諸侯的控制
,但又陷入德皇的控制
。經(jīng)過歷任教宗和徳皇之間多年的互相爭斗
,最終于1122年休戰(zhàn)

西方教會向斯堪的納維亞人宣教,北歐基督化(主后823-1291年)

雖然西歐人抵擋不住維京人的燒殺搶掠

,但維京人卻抵擋不住福音的大能。雖然天主教有許多的黑暗和失敗
,但神仍然在教會中不斷得著忠心的仆人
,從主后823年開始持續(xù)不斷地向斯堪的納維亞蠻族宣教
,直到1291年芬蘭主教被按立
,整個北歐都基督化了。

東方教會向斯拉夫人宣教

,東歐基督化(主后861-988年)

與此同時

,東方教會也沒有停止宣教
。主后861年
,君士坦丁堡教會派出西里爾兄弟向東歐國家的祖先斯拉夫人宣教,他們?yōu)楫數(shù)厝藙?chuàng)造了西里爾字母
,把圣經(jīng)翻譯成斯拉夫文,直到主后988年俄羅斯基輔大公信主
,整個東歐都基督化了
。東羅馬帝國淪陷后
,東方教會在俄羅斯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和東正教的形成(1054年)

1053年

,由于東羅馬帝國皇帝
、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間長期錯綜復雜的利益之爭,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以圣經(jīng)
、教義和禮儀為由指責羅馬教宗。1054年雙方談判失敗
,互相把對方逐出教會,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
。羅馬帝國的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從此分裂為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會(東正教)
,東羅馬帝國的教會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
,自稱為正教會(Orthodox Church)或東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西方的教會則以羅馬教宗為首
,繼續(xù)沿用大公教會的名稱,被稱為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東西方教會分裂以后,雙方繼續(xù)有往來

,直到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洗劫君士坦丁堡
,雙方之間才關上鐵門

上圖:13世紀

,基督的教會可分為四個大的分支: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東方正統(tǒng)教會(Oriental Orthodoxy)
、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Church)、希臘正教會(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

十字軍東征傷害了東方教會和猶太人

,卻使天主教的權勢達到了頂峰(1096-1291年)

主后638年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領后

,基督徒可以繼續(xù)生活并建造教堂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徒很少讀圣經(jīng),卻把圣地
、圣徒及圣徒遺物當做崇拜的對象,到耶路撒冷朝圣
,給穆斯林統(tǒng)治者提供財源。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崛起后
,占領了東羅馬帝國半壁江山
,1073年占領耶路撒冷,他們伊斯蘭信仰狂熱
,惡待朝圣者,激起西歐基督徒的眾怒

1095年,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響應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求援

,號召西歐基督徒前往東羅馬帝國抵御塞爾柱土耳其人
,從穆斯林手中拯救東部的基督徒
、解放耶路撒冷和圣地
,并應許所有參加圣戰(zhàn)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
,圣戰(zhàn)中喪生者可以得著永生
。兩百年內歐洲發(fā)起了8次十字軍東征,參加者各有動機
,良莠不齊
,既收復了圣地
、遏制了穆斯林,又劫掠了東羅馬帝國、攻破了君士坦丁堡
,更屠殺了許多穆斯林
、猶太人和東方基督徒

除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其他7次大部分是以失敗告終

,卻改變了西歐政治版圖
,導致大量農奴成為自由民
,加速了西歐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天主教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西歐的國王和皇帝們若不屈服于教宗
,教宗就革除其教籍
,他下面的貴族就不再臣服,結果大部分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

十字軍東征也帶回了東羅馬帝國、穆斯林國家的文明和財富

,包括許多在東方保存的古典希臘及羅馬著作。十字軍東征帶動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
,變得富有的商人開始贊助畫家和建筑家,建筑了許多宏偉的教堂
,發(fā)展了西歐的繪畫和建筑藝術,也興起許多大學
,教授神學與哲學混合的「經(jīng)院哲學」(Scholasticism)
,最終引發(fā)了西歐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強勢的天主教開始迫害猶太人(1290-1394年)

十字軍東征期間

,猶太人被限制從事大多數(shù)經(jīng)濟活動,只被允許從事貨幣借貸和其他貿易行業(yè)
。十字軍東征以后
,天主教的權勢到達頂峰
,西歐的封建制度崩潰
,居住在城市里的中產階級崛起,與居住在城市里的猶太人沖突增多
。天主教圣職人員在基督受難劇中大肆宣揚猶太人殺害耶穌的情節(jié)
,譴責高利貸
,鼓動普通市民仇視或殺害猶太人
。從1290年開始,猶太人陸續(xù)被驅逐出英格蘭、法國
、神圣羅馬帝國
,遷移到天主教控制較弱的荷蘭
、東正教國家波蘭和穆斯林統(tǒng)治的西班牙
、葡萄牙。14世紀中葉黑死病奪走了當時歐洲一半以上人口后
,猶太人又被當做了替罪羊。

羅馬教宗權勢盛極而衰

,天主教大分裂(1294-1417年)

1294年

,史上最傲慢的波尼法修八世擔任羅馬教宗
,與法王發(fā)生沖突
,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由于十字軍東征使西歐的封建制度崩潰
,可以與國王對抗的貴族或戰(zhàn)死或衰微
,民族意識增強
,所以法國百姓反而團結起來支持法王
,教宗「革除教籍」的武器不再有效。老邁的教宗被法王的士兵拳打腳踢以后
,不久便去世。

1309-1376年

,教宗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的亞威農(Avignon),所有的教宗都是法國人
,聽命于法王約70年
,在歷史上被稱為「教宗巴比倫被擄時期」
。這時期的教宗過著奢靡腐敗的生活,出賣主教職位及贖罪券
,向信徒抽取重稅。教宗失去了各國人民的尊重
,許多人甚至稱教宗為「敵基督」
。1378年
,意大利與法國斷絕關系
,雙方各選出一位教宗,一位在羅馬
,一位在亞威農。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
,兩位教宗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教宗的尊嚴從此再也無法完全恢復。

神在天主教內部不斷興起忠心的仆人

,要把教會帶回圣經(jīng)(1176-1517年)

中世紀天主教陷入黑暗和腐敗以后

,神在教會內部的做工并沒有停止
。越來越多的有能力閱讀圣經(jīng)的人痛感需要回歸圣經(jīng)
,改變教會的腐敗
,出現(xiàn)了許多敬虔的信仰團體
。有的團體在天主教內部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方濟會(the Franciscans)和道明會(the Dominicans)。有的團體與天主教決裂
,其中瓦勒度派存留至今。

1176年開始的瓦勒度派(The Waldenses)把大部份新約都背下來,到處傳道

,不信煉獄,也不接受為死人禱告和彌撒
,相信在家中禱告和在教堂里禱告一樣有效
,主張普通信徒也可以講道
,圣職人員的言論并非完全無誤等等
。瓦勒度派在天主教的逼迫中存留下來
,最后融入改教運動

1346年歐洲爆發(fā)黑死病,5年內導致歐洲30-60%人口死亡

,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在黑死病期間
,天主教所有的應對措施都失敗了
,圣職人員的死亡率甚至高于民眾的死亡率
,教宗自己都獨自在房間里躲避黑死病。信徒們開始質疑羅馬教宗并非是上帝的代言人
,并嘗試繞過圣職人員的中介
,回到圣經(jīng)
,直接與神建立溝通
,許多地方都開始用當?shù)卣Z言建立民族教會。

1376年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神學家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開始批評圣職人員
,認為政治與財富已經(jīng)腐化了教會
,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羅馬教宗為「敵基督」
,「只有圣經(jīng)是信仰的根據(jù)
,教會不是信仰的準則」。1384年威克里夫將圣經(jīng)從拉丁文譯成英文
,使英國的普通信徒也能自己閱讀圣經(jīng),明白神的旨意
,不需要羅馬教宗及圣職人員插手其中。但由于當時圣經(jīng)只能靠手抄寫
,所以這部圣經(jīng)的影響有限。跟從他的人后來被稱為羅拉得派(Lollards)
,受到天主教的逼迫。

上圖:第一本英文圣經(jīng)手稿

。威克里夫于1382到1384年間將拉丁文武加大圣經(jīng)譯成英文
,從此英語世界的普通信徒有機會自己讀圣經(jīng)了

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校長

、神學家胡司(John Huss)接受威克里夫的主張,譴責圣職人員的腐敗和贖罪券
。他認為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但教會里的人不一定真正屬于教會
。他宣稱普世教會唯獨基督是頭,羅馬教宗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瓦勒度派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
,胡司獲得波希米亞民眾和貴族們的支持
。1415年
,羅馬教宗燒死胡司
,并將威克里夫掘尸焚燒,組織十字軍征伐跟從胡司的波希米亞,直到1436年才恢復和平
。胡司創(chuàng)立的波西米亞弟兄會或弟兄合一會(Unitas Fratrum)被認為是第一個新教教會

1350年

,荷蘭及德國興起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強調通過教育帶起全教會的改革
。其中德國耳弗特(Erfurt)大學韋索的約翰于1445-1456年間批評贖罪券
,教導「因信稱義]
、「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
。49年后在耳弗特大學畢業(yè)的馬丁路德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
,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文藝復興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為宗教改革作好了預備(1291-1453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

,日耳曼蠻族占領西歐,西歐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
。主后476-1453年的一千年中世紀時期
,古希臘羅馬文化在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西歐卻籠罩在無知和野蠻的黑暗之中
。十字軍東征以后
,西歐的封建制度瓦解,商業(yè)貿易發(fā)展
,興起許多城市
,城市里的有錢人支持有閑的學者
,逐漸復興了十字軍東征所帶回的古希臘羅馬異教文化和信仰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都高舉反對中世紀禁欲主義、尋求知識和自由的大旗

,以不敬虔
、不道德著稱。這時期的羅馬教宗們對異教文明的復興比信仰更熱衷
,他們對信徒征收苛捐雜稅
,出錢支持學者
、作家、畫家及建筑師
,滿足自己對文學
、藝術和奢華建筑的愛好
,引起各國對教會與教宗制度的不滿
。羅馬教會的腐敗在文藝復興期間到達了頂峰
,教宗和主教們都熱衷于發(fā)行各種贖罪券,以支付他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浩大工程
、奢華生活和職位買賣

但文藝復興傳到阿爾卑斯山以北以后

,北方的文藝復興卻轉入宗教敬虔的目的
。人們開始研究圣經(jīng)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1450年
,德國的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得以用便宜的印刷方式出版
,這些資料給圣經(jīng)的研讀帶來更多的亮光。文藝復興期間對這些資料的學術研究
,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jīng)與初期教會大相徑庭
,教會各種傳統(tǒng)的宗教儀文、習慣禮儀
,都是初期教會的使徒和教父們所沒有教導的。

1453年5月29日

,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滅亡
,宏偉的圣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教堂頂十字架被半月標志取代
,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為之震驚。雖然奧斯曼帝國允許境內的東正教會繼續(xù)存在
,但關閉了東羅馬帝國的高等學府,大批希臘語學者被迫流亡意大利及西歐
,同時也將更多的古典希臘語手稿和古希臘語文學造詣帶到了西歐,更帶來了希臘文原文圣經(jīng)

上圖:描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15世紀壁畫。

1455年

,古騰堡出版了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拉丁文圣經(jīng),成本比手抄本大大降低
,不久圣經(jīng)就成為最暢銷的書。

上圖:1455年

,德國的古騰堡第一次用活字印刷術印行拉丁文圣經(jīng),極大地降低了圣經(jīng)的成本

1516年

,荷蘭的伊拉斯謨(Erasmus)出版了《新約圣經(jīng)》的 Textus Receptus 希臘文原文印刷版,馬丁路德研究了這個版本以后
,才認識到圣經(jīng)原文講的是「因信稱義」
,而不是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的「因信成義」
。這對他觸動極大,最終導致了1517年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其他神學家也第一次有機會將拉丁文圣經(jīng)與希臘文新約互作比較
,發(fā)現(xiàn)武加大譯本在部分新約經(jīng)文上有嚴重的誤譯
,從而動搖了建立在這些誤譯基礎上的許多中世紀天主教的習俗和信念。此圣經(jīng)后來被馬丁路德譯為德文
,成為宗教改革時期新教世界的第一本圣經(jīng)。

上圖:荷蘭伊拉斯謨于1516年出版的希臘文新約圣經(jīng)(帶拉丁文翻譯)。

另一方面

,雖然東羅馬帝國滅亡了
,但東正教會卻保留下來。莫斯科公國取代了東羅馬帝國成為新的東正教會中心
,俄羅斯也成為最大的東正教國家
。從那時至今,東正教在信仰
、禮儀上基本上都沒有太大變化。俄國沙皇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后者
,俄羅斯東正教也延續(xù)了羅馬帝國政教合一的傳統(tǒng),國家元首兼任教會的最高領袖
。今天東正教主要分布在俄羅斯
、東歐
、巴爾干半島和西亞,由十五個「自主教會 Autocephaly churches」及下屬的「自治教會 Autonomous churches」組成
。每個「自主教會」在管理上彼此獨立
,但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普世大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但東正教認為圣靈是神在地上的代表
,所以不需要像天主教一樣的教宗
,普世大牧首只是東正教的大公會議主席和發(fā)言人,并無凌駕于其他牧首或自主教會之上的權威。

天主教收復伊比利亞半島

,把猶太人趕往荷蘭和東歐(1492年)

天主教國王把穆斯林政權趕出伊比利亞半島以后

,1492年西班牙驅逐猶太人
,1497年葡萄牙驅逐猶太人
,猶太人逃往天主教控制力度不足的荷蘭和東正教國家波蘭。16至17世紀
,西歐各國的猶太人普遍嚴重受到迫害
,被迫聚居在「隔都」之中
。1764年
,全世界約有62%的猶太人居住在波蘭、立陶宛境內
,到20世紀初,絕大多數(shù)猶太人都生活在俄國西部及相鄰的波蘭
、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境內

在西班牙國王驅逐猶太人的同時,也派哥倫布出發(fā)探險

,結果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今天,世界上猶太人口最多的地方就是北美
,神一直用各種方法奇妙地在保存以色列選民。

宗教改革時機成熟

,神帶領新教離開天主教,回歸圣經(jīng)(1517年至今)

自從主后380年教會國教化以后

,一般人逐漸把教會看成是一個圣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甫到主教
,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
。而天主教圣品階級則進一步自認是神和人的中介
,不但統(tǒng)治整個教會組織
,也要替神統(tǒng)治整個世界。因此,圣品階級假定自己有權更改或創(chuàng)立新的教義
。于是產生了許多圣經(jīng)中找不到的教導
,這些教導只是根據(jù)所謂的「神圣傳統(tǒng)」及羅馬教宗所宣布的信條
,包括化質說、贖罪券
、教宗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等。

當時只有受過教育的少數(shù)神職人員能讀懂教會使用的拉丁文圣經(jīng)

,普通信徒對圣經(jīng)非常無知
,對圣經(jīng)的了解僅限于教會儀式中誦讀的片段
。馬丁路德在20歲的時候還沒有見過圣經(jīng)
,而門諾被任命為天主教神父兩年以后才開熟悉圣經(jīng)的某些經(jīng)文
,許多神職人員甚至不讀圣經(jīng)。

14

、15世紀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大分裂
,動搖了人們對天主教圣品階級和羅馬教宗的迷信
,經(jīng)院哲學也崩潰了。文藝復興時期
,人們研讀初期教父耶柔米
、居普良
、俄利根
、亞他那修
、奧古斯丁的著作,才發(fā)現(xiàn)早期教父根本沒有這些圣經(jīng)之外的教導
。而研究圣經(jīng)原文的結果,更發(fā)現(xiàn)許多天主教所宣布的基要真理
,竟然與圣經(jīng)本身完全抵觸。

于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

,不受天主教管轄的大學的學者們更是經(jīng)常表達與天主教不同的看法。但這些異議都要冒相當大的危險
,因為天主教有殺戮異議分子的權力和傳統(tǒng)。直到1517年10月31日萬圣節(jié)
,由世俗貴族管理的德國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發(fā)表了九十五條反對出售贖罪卷的理由。因著印刷術的發(fā)明
,這九十五條以拉丁文寫成的條文立刻被譯成各種語言,四個星期內傳遍全西歐
,以致贖罪券的出售幾乎停止。

當時西歐識字的人已經(jīng)大大增加

,圣經(jīng)也大量印刷發(fā)行
,占城市三分之一人口的的城市中產階級都能閱讀圣經(jīng)
,因此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爭論
,引爆了西歐的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傳揚「因信得救」的福音
。宗教改革遭到天主教會和神圣羅馬帝國的逼迫
,但神再次奇妙地使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威脅成為宗教改革的外部助推器,最終確保馬丁路德
、加爾文、慈運理等改教領袖打破了天主教的信仰壟斷局面
,使教會回到使徒時代教會的單純形態(tài)。信義宗
、改革宗
、浸禮宗
、圣公會、循道宗等許多不接受天主教教義的教會出現(xiàn)了
,他們被稱為抗羅宗(Protestantism)
,又稱為基督教
、更正教。西歐、北歐
、北美都成為新教國家
,而意大利
、西班牙、葡萄牙
、法國和拉丁美洲則成為天主教國家

沒有某個新教教派或個人能壟斷信仰

,所有的教派都強調「唯獨圣經(jīng)」,即圣經(jīng)是信仰唯一無誤的準則
。而天主教則相信除了圣經(jīng)之外,教會的傳統(tǒng)
,即大公議會的決議或教宗發(fā)布的信條也是無誤的
。根據(jù)圣經(jīng)
,新教強調「因信稱義」
,救恩和永生都是神的恩典
,天主教卻認為人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善功才能得救
;新教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
,而天主教認為教會是「圣品人員的階級組織」
;新教強調「信徒皆祭司」,每個人都可以直接與神交通
,而天主教傳統(tǒng)認為只有圣職人員才是神和人之間的中介。

天主教為了對抗新教

,接受次經(jīng)為舊約正典(1546年)

次經(jīng)(Deuterocanonicals或Apocrypha)又稱旁經(jīng),指在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舊約中收錄的七卷書(多比傳

、猶滴傳
、馬加比一書
、馬加比二書、所羅門智訓
、便西拉智訓
、巴錄書)
,以及以斯帖記的1卷補篇(以斯帖補篇)
,但以理書的3卷補篇(三童歌,蘇撒拿記
,比勒與大龍)

這幾卷書的正典地位一直有爭議

,原因是:1、希伯來舊約并沒有這幾卷書
,而是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在后期加進去的;2
、猶太教于主后90年裁定次經(jīng)并非正典,新約時代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和哲學家斐羅也不承認次經(jīng)為舊約正典
;3、次經(jīng)中沒有一處自稱是出于神的默示
,相反,有幾卷書含有地理
、歷史和教義上的錯誤;4
、次經(jīng)從來沒有被主耶穌或新約圣經(jīng)引述過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早期教父們認為次經(jīng)是圣經(jīng)的一部分
,以耶柔米為代表的早期教父們則認為次經(jīng)在權威上不及希伯來文圣經(jīng),可以用來造就信徒
,但不能作為信仰的依據(jù)
。東正教承認次經(jīng)為舊約正典
,但不作為信仰依據(jù),只作為教義參考
。新教同意耶柔米的意見
,把次經(jīng)排除在舊約正典之外
,不作為信仰的根據(jù),但作為有益的屬靈讀物而尊重

主后590年擔任羅馬教宗的格里高列一世已經(jīng)宣布次經(jīng)并非正典

。但天主教與新教徒(Protestants)對抗的時候
,為了辯護他們偏離圣經(jīng)的錯誤教義,所以在1546年的天特會議上將次經(jīng)納入舊約正典
,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xù)教導為死人禱告(馬加比二書12:44)、向圣徒祈禱(馬加比二書15:14;巴錄書3:4)
、敬拜天使(多比傳12:12)、煉獄(馬加比二書12:42,46)等等
。1564年教宗庇護四世宣布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為天主教會法定圣經(jīng),次經(jīng)為舊約正典
,是天主教信仰的依據(jù)。

而偽經(jīng)(Pseudepigrapha)則是一些從主前200年到主后200年猶太著作的通稱

,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亞當、以諾
、摩西和以斯拉等人之名寫的。新約猶大書曾引用偽經(jīng)以諾書和摩西升天記
,因為偽經(jīng)也反應了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但偽經(jīng)中有許多真理上的謬誤,從未被教會承認為正典
,不是信仰的依據(jù)。

中文版圣經(jīng)的選擇

1907年

,中文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CUV)新約圣經(jīng)出版
,1919年4月22日
,和合本舊約圣經(jīng)出版
,從此成為華人教會的權威譯本。和合本圣經(jīng)忠于原文,舊約譯自 Masoretic Text 馬所拉希伯來文本
,新約大部分譯自當時最新的 Westcott and Hort 希臘文底本
,少部分譯自 Textus Receptus 底本
。因此,和合本圣經(jīng)并非譯自英文
,與英文圣經(jīng)只有翻譯風格的不同
,并無權威性的區(qū)別。

上圖是英國及海外圣經(jīng)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前稱大英圣書公會)、美國圣經(jīng)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
,前稱大美國圣經(jīng)會、美華圣經(jīng)會)和蘇格蘭圣經(jīng)公會(National Bible Society of Scotland
,前稱蘇格蘭圣經(jīng)會)發(fā)行的和合本圣經(jīng)。

上圖是和合本的主要譯者及其中文助手

,從左至右分別是:中國內地會及浸信會的鮑康寧(Frederick William Baller)、中文助手劉大成
、美國公理會的富善(Chauncey Goodrich)、中文助手張洗心
、美北長老會的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中文助手王宣忱
、美國美以美會的鹿依士(Spencer Lewis)、中文助手李春蕃
。不在照片上的譯者還有英國倫敦會的文書田(George Sydney Owen)及其中文助手誠靜怡、白漢理(Henry Blodget)
、倪文思(John L. Nevius)、布藍非(Thomas Bramfitt)
、海格思(John Reside Hykes)
、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
、安德文(Edwin E. Aiken)
、林輔華(Charles W. Allan)、陳克拉克(Samuel R. Clarke)
、林亨理(Henry M. Woods)
、路崇德(James W. Lowrie)
、瑞思義(William H. Rees),中文助手還有王治心、鄒立文

1988年

,聯(lián)合圣經(jīng)公會出版了《新標點和合本》(CUVNP,1988年)
,主要修訂主要包括:使用通用標點符號
,按詩體排印原文為詩的經(jīng)文
,按現(xiàn)代用法區(qū)別使用第三人稱代詞
,將現(xiàn)在通用的字代替某些不再使用的字,又修改部分人名譯法
,有的地名采現(xiàn)代譯名

其他常見的中文版本還包括:呂振中譯本(1970年)

、現(xiàn)代標點和合本(CUVMP
,1989年)、現(xiàn)代中文譯本(TCV
,1997年)
、當代圣經(jīng)譯本 (TLB
,1974年) 、和合本修訂版(RCUV
,2010年)、新漢語譯本(CCV
,2010年)
、中文標準譯本(CSB
,2011年)、新普及譯本(CNLT
,2012年)
、環(huán)球新譯本(CNV,2013年),當代譯本(CCB
,2016年)、NET中譯本(CNET
,2016年)等等
,各有優(yōu)劣長短
,但都還不能取代和合本在華人教會中的權威地位。比如:

呂振中譯本忠于原文

,但缺乏文采。現(xiàn)代中文譯本
、當代圣經(jīng)譯本、新普及譯本都以意譯為主
,其中現(xiàn)代中文譯本的羅8:3還影響了教義
。圣經(jīng)新世界譯本(NWT
,耶和華見證人)在真理上存在嚴重問題
英文版圣經(jīng)的選擇

許多人覺得和合本圣經(jīng)比較難懂,英文版比較通俗

。但實際上,一些「通俗」的英文版加了許多意譯的成分,并沒有完全忠實于原文
。另有一些譯本容易引起信仰上的誤導,比如:

NRSV(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基于自由派信仰立場

,當存在翻譯選項時
,選擇了偏自由派的翻譯
,如:把創(chuàng)一2的「the Spirit of God 神的靈」譯成「a wind from God 從神而來的風」
。NWT(New World Translation)基于耶和華見證人反對三位一體的信仰立場
,把創(chuàng)一2的「the Spirit of God 神的靈」譯成「God’s active force 神的行動能力」,把約一1的「 the Word was God 道就是神」譯成「the Word was a god 道是一個神」
。2011年版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使用了「性別包容」的語言
,用children代替了sons,失去了有繼承權的「后裔」的含義
。另外
,對于「挽回祭 propitiation」(羅三25
;來二17;約壹二2
;四10)一詞的翻譯
,也是檢驗英譯本信仰立場的一個標志
。不同英譯本的質量
,還與其所根據(jù)的舊約希伯來文和新約希臘文底本有關。大部分英譯本的舊約部分都是根據(jù)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
,2011版NIV還參考了死海古卷。而新約部分所根據(jù)的希臘文底本有三大類:

接受本(Textus Receptus, TR):由16世紀初荷蘭伊拉斯謨根據(jù)6個11世紀以后的晚期希臘文抄本整理而成的

。當時資料有限
,所以質量相對比較低,包括了一些抄經(jīng)者的添加和解釋。雖然這些添加和解釋在神學上都沒有問題
,但在學術上不夠嚴謹
。如:根據(jù)上下文
,許多「他」被替換成基督
,「靈」被補充為「圣靈」;可十六9-20和約八1-11在許多古抄本中也不存在
;KJV和NKJV中的約壹五7在晚期抄本中才出現(xiàn)
。批評本(Critical Text, CT):是根據(jù)約5000個希臘文抄本整理而成的
,包括2-5世紀的早期抄本,根據(jù)越短越古的原則進行選擇
,最接近神所默示的新約原本
。多數(shù)本(Majority Text, MT):根據(jù)批評本的同樣希臘文抄本
,但根據(jù)越長越好的原則進行選擇,因此接近晚期抄本
,同樣包括了一些抄經(jīng)者的添加和解釋
。值得推薦的英譯文如下:

ESV(English Standard Version)出版于2001年

,最后修訂于2016年
。該譯本源于RSV
,基本上是直譯
,在忠于原文的同時
,還充分表現(xiàn)了圣經(jīng)作者的風格變化
,新約部分根據(jù)質量較高的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希臘文底本
。NASB(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出版于1971年
,最后修訂于1995年
。該譯本源于ASV
,忠實于原文
,新約部分根據(jù)質量較高的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希臘文底本
。由于這個譯本非常忠實于原文
,所以有些用詞可能比較深
。KJV(King James Version)出版于1611年
,是最好的古英語譯本
。但有800多個詞的意義已經(jīng)有變化,新約部分根據(jù)質量較差的 Textus Receptus 希臘文底本
。NKJV(New King James Version)出版于1982年
,是KJV的現(xiàn)代版,忠實于原文。新約部分根據(jù)質量較差的 Textus Receptus 希臘文底本
,但在Textus Receptus 與 Majority Text 有差異的地方都加了注釋
。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出版于1984年,修訂于2011年
,非常通俗
,融合了直譯與意譯
,新約部分根據(jù)質量較高的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希臘文底本。但也正因為它的意譯成分
,并不適合作研經(jīng)的根據(jù);另外
,2011年新版使用了「性別包容」的語言
,對教義有影響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74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