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本來是人體疾病的產物,它的產生和增多又會引發(fā)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從古至今都是讓醫(yī)家和病人頭疼的事情,需要仔細挖掘出病根才行。中醫(yī)祛痰的方法1藥敷穴位祛痰我在臨床上經(jīng)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右側豐隆穴,然后把甘草搗爛,外敷在此穴上。
藥物:甘草
穴位:豐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右側豐隆穴5分鐘,然后把從藥店買回的甘草錘扁、錘爛,外敷在此穴上,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每次貼12個小時,取下休息12個小時再貼。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自古便是各派醫(yī)家祛痰的大寶穴。
甘草:生長在沙土里,味甜,色黃,從《易經(jīng)》的角度來解釋,恰好就是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選。
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xiàn)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而其中又與脾關系最密切,所以中醫(yī)有“脾為生痰之源”“脾不留濕不生痰”之說。而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絡穴,別走于足太陰脾經(jīng),可以同時治療脾胃二經(jīng)上的疾患,所以,按摩這個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jié)裉底曰?/p>
古人說,“痰多宜向豐隆尋”“豐隆、肺俞,痰嗽稱奇”。是的,豐隆歷來就被醫(yī)家奉為祛痰至寶,我們怎可因穴小而不為呢,所以,但凡與痰有關的病癥都應該通過豐隆穴來治療。
2飲食消痰妙招多吃芝麻少吃肉痰多的朋友,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古話說:“魚生火,肉生痰?!比獬远嗔?,尤其是豬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應減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飲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點兒。當然,如果能買到純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當做日常飲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痰消病滅。
3痰濕淤結失眠體內多痰,也會失眠幾年前,我治療過一例頑固的失眠,當時,我仔細查看了病人的癥狀,發(fā)現(xiàn)她的病因主要是體內有痰濕淤結。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豐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囑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調治。
中醫(yī)上“痰”的分類中醫(yī)上將痰分成三類:氣郁之痰、脾虛之痰和血痰。
1、氣郁之痰:脂肪瘤
氣郁之痰是大家平時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氣胸悶而成。
2、脾虛之痰:咳嗽之痰
我們咳嗽出的痰有時不是來自肺部,而是脾虛生痰,如此則應健脾祛濕。
3、血痰:高血脂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積而生成的痰。這三種痰可以互轉,事先確定病因,以免張冠李戴。
兩個穴位自我按摩對化痰有顯著效果1足陽明胃經(jīng)之豐隆穴豐隆穴對現(xiàn)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體內痰濕很重的人一定要揉這個穴位。
有人嗓子啞了,自述好像是有東西糊在里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就可能是有痰結,結在喉嚨這塊了,就給它點按豐隆穴一分鐘,馬上他就覺得這塊開了,這東西什么都沒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無形之痰,覺得這兒有東西但吐也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氣一樣,它也能散掉。
如果有人覺得就是有痰吐不出來,揉了豐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這個豐隆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穴位位置: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2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支正穴腕橫紋上五寸,這里(是)支正穴。這個位置在側面——小腸經(jīng)都在側面——這個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tǒng)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jīng)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里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jīng)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lián)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
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這是什么原因?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這些贅生物在中醫(yī)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郁之癥,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
通過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為什么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沖擊小腸經(jīng),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一、特征:
體型偏胖,腹部松軟肥胖,容易困倦。皮膚易出油,眼睛容易浮腫;喉嚨里有痰,口黏膩或甜,愛吃肥肉、甜品,舌苔厚膩,脈滑;四肢重,排泄?jié)幔瑴喩砟?;不喜歡喝水,喝多了水,就會不舒服,腹脹、面部虛胖、手腳腫脹、體重增加、大便不暢;小便混濁、起泡沫;胸悶、頭暈腦脹、嗜睡、賴床、喜歡睡回籠覺。
二、判斷“痰濕”體質的八個問題
1.你感到胸悶或腹部脹滿嗎?
2.您感覺身體沉重不輕松或不爽快嗎?
3.您的腹部肥滿松軟嗎?
4.您的額頭部位有油脂分泌多的現(xiàn)象嗎?
5.您上眼瞼比別人腫,即上眼瞼輕微隆起嗎?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覺嗎?
7.您平時痰多,特別是總感覺咽喉部有痰堵著嗎?
8.您舌苔厚膩或者有自感舌苔厚厚的嗎?
三、調養(yǎng):
[if !supportLists](1) [endif]飲食:飲食清淡,多食蔥、蒜、海藻、海帶、苦瓜、冬瓜、蘿卜、金橘、芥末、赤小豆、扁豆、蠶豆、花生、枇杷葉、文蛤、海蜇、胖頭魚、橄欖、洋蔥、紫菜、荸薺、竹筍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食物;細嚼慢咽,七分飽;痰濕體質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濕,化痰去濁。
(2)起居:經(jīng)常泡澡,微微發(fā)汗;不要熬夜;
(3)運動: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球類、武術、八段錦及舞蹈等,適度運動,增強活動量,讓皮肉結實致密;出汗排濕痰。
(4)穴位調理:針灸、拔罐,按摩豐隆穴、中脘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艾灸脾俞穴、胃俞穴;經(jīng)常輪流按壓腹部,促進腹部脂肪的分解。
(5)食療:
山楂茶
?山楂300克,干荷葉100克,薏苡仁50克,甘草30克,研末,分10包,每日泡一包代茶飲。
?溫馨提示
可用化痰祛濕方,常用藥物有白術、蒼術、黃芪、防己、澤瀉、荷葉、橘紅、生蒲黃、生大黃、雞內金。
化痰祛濕飲
茯苓 5g,白術 5g,陳皮 5g,佩蘭5g
加入100毫升熱水,沖泡5分鐘后即可飲用。
赤豆鯉魚湯
材料:活鯉魚1尾(約800g),赤小豆50g,陳皮10g,辣椒6g,草果6g,料酒、生姜、蔥段、胡椒、食鹽少許。
做法:將活鯉魚1尾(約800g)去鱗、鰓、內臟;將赤小豆50g、陳皮10g、辣椒6g、草果6g填入魚腹,放入盆內,加適量料酒、生姜、蔥段、胡椒,食鹽少許,上籠蒸熟即成。
功效:這種食物能夠健脾祛濕化痰,用于痰濕體質中有疲乏、食欲不振、胸悶等人群。
珍珠薏米丸
材料:瘦豬肉200克,薏米150克,生姜30克,精鹽、味精、蛋清、淀粉、白糖、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豬肉洗凈,剁成肉餡,做成直徑2厘米大小的肉丸備用;生姜切成細末備用。將薏米洗凈,備用的肉丸裹上生薏米、生姜末,放在蒸鍋內蒸10~15分鐘,然后取出肉丸,放調味品勾芡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化濕和胃,降脂輕身。
黃芪山藥薏苡仁粥
材料:黃芪,山藥,麥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適量,粳米50克。
做法:首先把山藥切成小片,與黃芪、白術、麥冬一起泡透徹后,加入所有的材料,然后加水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功效:益氣養(yǎng)陰、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菊花薏仁粥
材料:枇杷葉9克,菊花6克,薏苡仁30克,大米50克。
做法:將前2味藥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和適量水,煮粥服用。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除濕軟堅。
痰濕的根本是脾虛。茯苓、白術健脾,陳皮和佩蘭祛濕,如果您有肥胖、舌苔厚膩、大便黏膩的痰濕癥狀,可以利用這個小方子自行調理。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冬病夏治”。夏天是自然界萬物旺盛生長、陽氣最旺的時間。人也一樣,在夏天體內的陽氣是最旺的,在這樣內外陽氣皆旺的情況下,最易驅走體內的寒涼之氣,改善身體由于陽虛而導致的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心悸心慌、尿頻水腫等各種癥狀。
“冬病夏治”本質在于治濕。中醫(yī)上講,濕邪侵入人體,會對人體各個部位產生危害,比如濕邪入侵頭部,人們會出現(xiàn)頭暈、犯困,頭上好像包裹了一層東西,有沉重感;濕邪入侵消化道,會導致脾胃運化不暢,影響食欲。此外,還會出現(xiàn)口臭,大便糖稀或便秘,易粘馬桶,難以沖洗;濕邪侵入關節(jié),會出現(xiàn)關節(jié)酸痛、沉重感及活動不利等,而且痛處不固定;濕邪入侵下肢,可出現(xiàn)下肢水腫、腳氣等癥狀。所以祛濕在中醫(yī)診治中占據(jù)很重要的位置。
為什么說 三伏天 是 祛濕 的好時機?因為三伏天是一年中溫度最高,雨水最多的時候,會使空氣濕度加大,再加上夏季人們經(jīng)常在外面納涼、喜食寒涼及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人體很容易被濕邪侵襲。而夏季陽氣旺盛,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此時若助力推一把,很容易讓濕氣隨汗液排出體外。故,三伏天被認為是祛濕好時機。
生活中常按這3個 穴位 , 祛濕 簡單又方便。
1. 中脘穴 ,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和中除濕熱的功能,經(jīng)常使用,對脾胃濕熱的人很有好處。
穴位定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上4寸。
操作方法: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以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注意:操作不分時間地點,以飯后半小時做最好,力度不可過大。
2. 豐隆穴 ,又稱“化痰穴”,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能調理脾胃兩大臟腑,對它經(jīng)常刺激,能沉降胃濁,祛濕化痰,防止痰濕襲身。
穴位定位:
豐隆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操作方法:用兩手的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或大拇指指腹,以適當?shù)牧Χ劝慈嘭S隆穴,以略感疼痛為宜,5秒后松開。這樣反復操作,每天1~2次,每次3~5分鐘為佳。按摩此穴位對咳嗽痰多、肥胖、高血脂、高血壓、頭痛、眩暈等病的防治大有好處。
3. 極泉穴 ,是手少陰心經(jīng)第一要穴,對治療心痛、胸悶、咽干煩渴有效。它也是一個解郁的大穴。假如大家因為情志因素出現(xiàn)心悸心慌,就可以彈撥極泉穴。
穴位定位: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操作方法:讓腋窩充分暴露,把食指、中指并攏,深入腋窩內,用力彈撥位于頂點的極泉穴。注意彈撥的時候,手指要用力向內勾按,彈撥的速度不要過急。如果手法對了,會有明顯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放散??烧{暢氣血、寬胸理氣、養(yǎng)護心肺,可以治療心痛、胸悶、悲愁不樂、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等。
注意事項:彈按極泉穴的時候,力度要柔和,動作要連貫。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一般彈按10次左右。
養(yǎng)心小貼士
“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抓住三伏天祛濕好時機,借助夏季陽氣及人體新陳代謝,將濕氣排出體外。
對于三伏天祛濕的相關話題,歡迎留言交流。
,現(xiàn)在注重 養(yǎng)生 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可是還是有很多朋友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不僅跟個人生活習慣有關,也跟濕邪、痰濕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什么是濕邪呢?它在日常的表現(xiàn)是什么呢?最近就有朋友反應總是睡不好、睡不夠,頭發(fā)、臉上還很容易出油,大便黏膩還排不干凈,這就是我們體內濕氣太重了。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想要袪濕,中醫(yī)認為要脾健,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健脾來去除體內的濕氣?,F(xiàn)在就和大家分享2個穴位,一是豐隆穴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可調和胃氣、補益氣血。豐隆穴位于外膝眼到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脛骨旁開兩橫指凹陷的部位。我們可以用大拇指或中指點按此穴3分鐘。二是曲池穴具有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的作用,怎么取穴呢,當我們完全屈肘時,位于肘橫紋外側端處??梢杂么竽粗钢父裹c揉2-5分鐘。您還有哪些健脾除濕的好方法,不妨分享到評論區(qū)
一、痰濕體質
體型偏胖,腹部松軟肥胖,容易困倦。皮膚易出油,眼睛容易浮腫;喉嚨里有痰,口黏膩或甜,愛吃肥肉、甜品,舌苔厚膩,脈滑;四肢重,排泄?jié)幔瑴喩砟?;不喜歡喝水,喝多了水,就會不舒服,腹脹、面部虛胖、手腳腫脹、體重增加、大便不暢;小便混濁、起泡沫;胸悶、頭暈腦脹、嗜睡、賴床、喜歡睡回籠覺。
二、穴位調理
1.調理痰濕體質的穴位
足三里、陰陵泉、中脘、豐隆、脾俞和胃俞。
2.操作方法
按揉、按捏、按壓、艾灸、針灸。
3.穴位圖
三、綜合調理
1.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胃經(jīng)上,刺激足三里穴位的作用有:補中益氣、止瀉、止痛、安神、促進食欲、祛除風濕;
2.陰陵泉穴:陰陵泉穴是脾經(jīng)上管理人體水液的一個重要穴位,刺激這個穴位能促進小腿氣血通暢,消除水腫,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等。
3.中脘穴:
(1)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有和胃健脾,通腑降氣,降逆利水的作用;按揉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以及泄瀉等消化系統(tǒng)的腸胃功能紊亂。
(2)自查中脘穴異常:輕度:有痛點,有節(jié)點;重度:反跳痛。
(3)指壓: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
(4)揉中院穴法:用指端或者掌根在穴位上揉揉2-5分鐘即可。
(5)摩中脘穴法:用掌心或者四指摩中脘穴,5~
10分鐘。
(6)艾灸,保養(yǎng)脾胃,通腹降氣。治療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反酸、嘔吐、便秘;治療食欲缺乏、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jīng)衰弱。
4.豐隆穴:
(1)豐隆穴: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活躍胃腸道;祛濕化痰;提升精氣神。
(2)按摩:用手指指腹點按豐隆穴3~5分鐘,長期按摩,可以改善胸悶、眩暈等。
(3)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治療咳嗽、痰多、胸悶。
(4)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治療痰多、胸悶、眩暈。
(5)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往下刮拭豐隆穴,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治療熱病、下肢癱瘓。
5.脾俞穴:
(1)脾俞穴:有益氣健脾、運化脾臟、促進消化吸收,減少血液中血糖的數(shù)值;
(2)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穴100-200次,長期堅持按摩,可以有效地治療腹脹、嘔吐、泄瀉等病。
(3)艾灸:將艾條點燃置于脾俞穴上,距離穴位皮膚2-3厘米處進行施灸,以穴位皮膚溫熱,但無明顯灼痛感為度。溫和灸脾俞穴5-20分鐘,每天一次,可用于治療胃寒、寒濕泄瀉等病癥。
(4)拔罐:用火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嘔吐、腹脹、水腫等病癥。
(5)刮痧:用面刮法從中間向外側刮拭脾俞穴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痢疾。
6.胃俞穴:
(1)胃俞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和胃調中、祛濕消積;
(2)艾灸: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對于胃寒、寒濕泄瀉等病癥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3)姜艾斗:在穴位處及其周圍一圈的位置貼上5-7粒姜艾斗,艾灸2-3遍,每天可艾灸1-2次。
(4)按摩:雙手握拳,將拳背第2、第3掌指關節(jié)放于脾俞、胃俞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有和胃降逆、健脾助運之功效。
(5)按揉:用拇指的指腹置于脾俞穴穴位上,用力按揉100-200次,每日一次即可,能夠有效的治療各種脾胃疾病。
在調理以上穴位時,可以沿著所在經(jīng)絡找“痛”點,一并按揉、按捏、按壓、艾灸或針灸。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77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而是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