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錢起 〔唐代〕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譯文:你為何如此輕易的從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回來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凈,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diào)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diào),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注釋: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nèi)。等閑:輕易、隨便。水碧沙明: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二十五弦:指瑟。勝(音shng):承受。賞析:這首《歸雁》,雖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jù)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lián)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遍_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但詩人偏要發(fā)問,連用兩句設(shè)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huán)境優(yōu)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diào)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并借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xiàn)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么詩人為什么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么“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xiāng)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yōu)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借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jù)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lián)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短短四句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于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么。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gòu)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zhuǎn),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shù)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后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士。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后有錢郎?!?/p>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82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看完孩子們寫的詩,整個世界都溫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