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蔡倫于公元105年利用破魚網(wǎng)、舊布
、麻頭和樹皮制成了書寫用紙中場在南漳縣薛坪鎮(zhèn)境內(nèi)
,位于漳河流域的河源地區(qū)。漫山遍野的毛竹和豐沛的水資源成就了這個以古法造紙的百年作坊中場紙坊的主人
每年臘月砍毛竹
在去作坊的小路上
那一堆黃澄澄的竹末這時可以倒進水槽里
最需要耐心和技術(shù)的是抄紙。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子在漿池中輕輕一蕩
在抄紙的紙槽邊
抄出的紙有1米高的時候
,這時就需要用外力去壓干紙中的水分。新抄的紙水分很重,要用一種大型的自制工具“吊”把水分壓榨出來。然后是“松紙”,也就是秦明炎所說的扦紙。松紙和抄紙同為造紙工藝中的核心技術(shù),只有熟練的工人能夠勝任。陳家掌門人陳三爺?shù)闹蹲雨愔覐娋褪且粋€松紙的好手,只見他雙手拿起一沓15厘米高的紙,握住其中一角,像揉面一樣慢慢地卷過去,然后又抓住另一角,依樣揉過去,四個方向各揉一遍。那一沓紙在他的手里就跟橡皮泥一樣,任他敲敲打打,任意變換著形狀,卻沒有一張破損,直到所有的紙張都舒展開來,松紙才算完成。松開的紙,用一種自己設(shè)計制作的背架背到河對面向陽的地方曬干
值得一提的是
對于山上的毛竹
,陳家人深知養(yǎng)護的重要,他們只砍伐已經(jīng)成林的毛竹。據(jù)陳家最年長的陳三爺講,在1960年代,國家曾派專家?guī)椭垙S改良生產(chǎn),轉(zhuǎn)而生產(chǎn)“丈簾紙”(一種可以作賬本的紙張),可是因為要砍伐大量的幼筍,對毛竹是一種摧殘性的破壞,他們毫不猶豫地停產(chǎn)了。竭澤而漁,必將禍及自身,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陳家后人深知此道。土法造紙所用的水
、毛竹和燒石灰的石頭是不要錢的,投入的只是人工。光靠自家人干活人手不夠,需要兄弟們互助或者請山坡上的村民才可以完成,付出的工資不是現(xiàn)錢,而是一案紙的十分之一,折合人民幣18到20元。目前上、中、下場原住民之間惟一的商品交換方式是以物易物,竹紙則以2.8到3元一捆的價格送到10多里遠的遠景換回日常生活用品。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往往要置換多次才可以完成。請工送貨不合算,所以每次都是家里的男人們自己背20捆紙上山。“土紙主要是過白事用
,是給亡人的上路錢,”秦明炎說,“也有家里頭痛腦熱的一枝毛竹經(jīng)過72道工藝成為一張黃色的土紙,最終化為灰燼
,人們用以寄托對亡人的哀思,竹紙的宿命就像人的生命的輪回。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1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印刷特色發(fā)明印章
下一篇: 原始的書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