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統(tǒng)治者以為秦的速亡是由于廢分封改郡縣,使王室形單影只,以孤立無援而告終。所以立國以后,在繼承郡縣制外,又設立了一些與郡平行的王國,當然有些王受封后并不安分守己,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就一度危及朝廷的安全。所以在平亂以后,對諸侯王權作了很多限制,后來王國的實權抓在由中央委派的相的手里,所以郡與國所差不多,使中央集權制得以鞏固。根據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統(tǒng)計有郡83,國20,即所謂“百三郡國”。與縣級平行的依《漢書·百官表》的記載還有侯國,為列侯的封地。侯只食租稅,不治民事,其長官為侯相,也由朝廷任命。所以和縣也相差不大。
此外,縣有“蠻夷”的則稱為“道”,多分布在西北與西南地區(qū)。如隴西郡的氐道(今甘肅禮縣北)、羌道(今甘肅舟曲附近)、安定郡的月氏〔zhi之〕道(今甘肅固原西南)、北地郡的義渠道(今甘肅合水西)、廣漢郡的剛氐道(今四川平武縣)、甸氐道(今甘肅文縣西)以及犍為郡的僰〔bo伯〕道(今四川宜賓縣)等。也有不帶族名的,如廣漢郡的陰平道(今甘肅文縣),上郡的雕陰道(今陜西甘泉)以及越嶲〔xi西〕郡的靈關道(今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南)等。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使天山以南一些綠洲(水草田)上的城郭居民和附近牧民,加強了與中原地區(qū)的聯系并成為漢王朝臣民的組成部分。由西域都護府管轄,治所在烏壘城(位于今輪臺東),這一地區(qū)為當時世界絲綢之路的干道所經,許多農副及手工業(yè)產品在此交流,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有不少用今已失傳的古代語言所命名的地名卻一直保存至今,為我們探索新疆地名帶來一些困難。
西漢時郡上又有了州的名稱,《漢書·地理志》說:“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3部即13州,州名則采自《禹貢》和《職方》,僅改了兩個州名,即司隸部外的豫、冀兗、徐、青、揚、荊、益、涼、并、幽11州,加上漢代所增的朔方與交趾。這13州并不是郡上的政區(qū),而是郡上的監(jiān)察區(qū),刺史奉漢王之命,各自按期巡察若干個郡,回京匯報結果,由漢王決定如何處理。刺史的俸祿比郡長官太守還低。州作為郡上一級政區(qū)則是后來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4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地名
下一篇: 傳說中的兩個最早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