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單位制的制定和標準器的

    佚名 2025-04-24 16:31:25

    單位制的制定和標準器的

    《漢書·律歷志》中對度量衡三個量與黃鐘、秬黍的關系

    ,各個量的單位名稱
    、進位關系以及標準器的制作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近年來
    ,新莽時期制造的度量衡標準多有發(fā)現(xiàn),可與《漢書·律歷志》中審度
    、嘉量
    、權(quán)衡各篇相互印證。為了便于對漢代度量衡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我們將這時期單位制和標準器按審度
    、喜量、權(quán)衡三部分來敘述

    (1)審度

    《漢書·律歷志》云:

    度者

    ,分、寸
    、尺
    、丈、引也
    ,所以度長短也
    。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
    ,一黍之廣度之
    ,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
    ,十分為寸
    ,十寸為尺,十尺為丈
    ,十丈為引
    ,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
    ,高一寸
    ,廣二寸
    ,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
    。用竹為引
    ,高一分,廣六分
    ,長十丈
    。……職在內(nèi)宮
    ,廷尉掌之

    1927年在甘肅定西縣出土了一批新莽時代的度量衡器,其中有一支銅丈(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上刻王莽統(tǒng)一度量衡81字詔文:“黃帝初祖
    ,德匝〔za扎〕于虞,虞帝始祖
    ,德幣于新
    ,歲在大梁,龍集戊辰
    ,戊辰直定
    ,天命有民,據(jù)土德受
    ,正號即真
    ,改正建丑,長壽隆崇
    。同律度量衡
    ,稽當前人,龍在己巳
    ,歲次實沉
    ,初班天下,萬國永遵
    ,子子孫孫
    ,亨傳億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便~丈未刻分寸線紋,只有長
    、寬
    、高端面,實測銅丈長229.3厘米
    ,寬(廣)4.7厘米
    ,厚(高)2.4厘米
    ,與上文對照皆合,根據(jù)高一寸
    ,廣二寸
    ,長一丈,便可以折合漢尺的實際長度
    ,經(jīng)過測算所得每尺長分別為22.9厘米
    、23.5厘米和24厘米,似得不到統(tǒng)一的單位量值
    ,考證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銅丈出土時已殘損
    ,而今所得長、寬
    、高的數(shù)據(jù)又僅從拓本測出
    ,紙張伸縮在所難免,但總體來看
    ,與《漢書·律歷志》所記仍基本相合
    。銅丈只有端面而無分、寸
    、尺的線紋
    ,故并非實用器,而是作為校對用的標準器

    圖六1東漢鳥獸紋銅尺

    圖六2東漢幾何紋銅尺

    目前所見保存在全國各地的兩漢尺近一百支

    ,半數(shù)以上為銅質(zhì)。除銅尺以外
    ,還有鐵尺
    、骨尺、牙尺
    、竹木尺等
    。尺上或以各種紋飾分成10個寸格,或以線紋分割成10寸
    。每寸刻10分
    。近年來出土的東漢尺較多,以鳥獸紋銅尺
    、幾何紋銅尺最有代表性
    ,尺以圖形分割成寸格,無分刻
    ,其鳥獸
    、人物紋飾古拙、粗獷而豪放,不拘泥于寫實
    ,形成東漢尺特有的藝術(shù)風格
    。兩漢尺度基本沿用秦制,每尺在23厘米左右
    ,東漢后期尺度略有增長
    ,每尺約長23.5厘米。

    圖七新莽銅卡尺

    除一般的直尺外

    ,漢代已有了專用的測長工具——卡尺
    。所見兩支卡尺,一支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另一支藏北京市藝術(shù)博物館
    。尺正面刻有銘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銘文表明此尺制作于新莽始建國元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ǔ哂晒潭ǔ吆突瑒映邇刹糠纸M成,兩端均有成矩形的量爪
    。固定尺正面刻40分格(即四寸)
    ,上部有一魚鱗形柄,中間開一導槽
    ,滑動尺正面刻有五個寸格(未刻分)
    ,量爪與尺身相聯(lián)處有環(huán)狀拉手,引環(huán)可使滑動尺移動
    ,當兩尺的量爪靠攏時
    ,固定尺與滑動尺等長,兩尺刻線大體相對

    卡尺的使用:當測量工件的外圓直徑時

    ,先將滑動尺拉開,將卡爪卡入后
    ,移動滑動尺使之卡緊
    ,以滑動卡爪外側(cè)作為準線,在固定尺面上即可得到讀數(sh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ǔ叩陌l(fā)明解決了測量工件外圓直徑尺寸的問題,而在此之前
    ,凡涉及外圓直徑常常用圍長或周長來代替
    。(見《考工記·輪人》)卡尺除了便于用量爪來測量軸徑、板厚的尺寸外
    ,還可以用固定尺的右端面為基面
    ,引其環(huán)移動活動尺
    ,使活動尺右端面與槽底面接觸,便可測得槽深尺寸

    新莽卡尺的發(fā)現(xiàn),說明距今1980多年前的西漢末年

    ,我國測量長度的技術(shù)已從一支直尺發(fā)展到能制造出既可以測量直徑
    ,又便于測量深度的多用途的工具,的確是件了不起的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ǔ叩陌l(fā)明可謂古代計量技術(shù)上的一個突破。在英國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指導下編寫的《中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國度》一書
    ,簡明地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
    ,其中就介紹了新莽卡尺(該書稱其為滑動測徑器),認為這是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測量工具
    ,并且說:“使用完整的有刻度的滑動測徑器
    ,中國比歐洲要早1700年左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2)嘉量

    《漢書·律歷志》云:

    量者

    ,龠、合
    、升
    、斗、斛也
    ,所以量多少>也
    。本起于黃鐘之龠,用度數(shù)審其容
    。以子谷秬黍中者
    ,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
    。合龠為合
    ,十合為升,十升為斗
    ,十斗為斛
    ,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
    ,方尺而圜其外
    ,旁有庣焉,其上為斛
    ,其下為斗
    ,左耳為升
    ,右耳為合、龠……職在太倉
    ,大司農(nóng)掌之

    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莽嘉量”,是一件五量合一的銅制標準量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鍟ぢ蓺v志》稱它為“王莽時劉歆銅斛”,說明此器的設計者是劉歆
    。量器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大圓柱體
    ,近下端有底,底上方是斛量
    ,下方是斗量
    ;右側(cè)是一個小圓柱體,為升量
    ;器底在下沿
    ,右側(cè)也是一個小圓柱體,上為合〔ge閣〕量
    ;底在中端
    ,下為龠;故斛
    、升
    、合三量口朝上,斗
    、龠二量口朝下
    。器壁正面有81字總銘,與新莽銅丈銘文相同
    ,單件量器上還各有分銘:

    律嘉量斛

    ,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毫
    ,冥百六十二寸
    ,深尺,積千六百二十寸
    ,容十斗

    律嘉量斗,方尺而圜其外

    ,庣旁九厘五毫
    ,冥百六十二寸,深寸
    ,積百六十二寸
    ,容十升

    律嘉量升,方二寸而圜其外

    ,庣旁一厘九毫
    ,冥六百四十八分,深二寸五分
    ,積萬六千二百分
    ,容十合。

    律嘉量合

    ,方寸而圜其外,庣旁九毫
    ,冥百六十二分
    ,深寸,積千六百二十分
    ,容二龠

    律嘉量龠,方寸而圜其外

    ,庣旁九毫
    ,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
    ,積八百一十分
    ,容如黃鐘。

    “律”即指黃鐘之律

    ,“嘉量”
    ,嘉是好的意思,如同今天稱之為標準量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胺匠?寸)而圜其外”是中國古代定圓的方法,先確定方的尺寸
    ,再作外接圓
    。“庣旁”是指從正方形角頂端到外圓圓周的一段距離
    。嘉量斛容1620立方寸
    ,如用方尺而圓其外定圓徑,那么一斛的容積就不合此數(shù)
    ,故在正方形對角線兩端需要各加九厘五毫作為圓徑
    ,容積方能相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摆ぁ蓖瑑纭瞞i密〕指圓面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e”是指容積。分銘記有每一種量的徑
    、深
    、底面積的尺寸和容積,《漢書·律歷志》并有“其重二鈞”的記錄
    。由這一器
    ,除可以得到漢代長度、容量
    、重量三者的單位量值外
    ,還可以推算出當時所用圓周率為3.1547,比《周髀算經(jīng)》所用“徑一而周三”前進了一大步
    。南北朝時的歷算學家祖沖之
    ,用他所求得精密的圓周率3.1415926來考校嘉量,得到了更準確的計算容積
    ,并指出了劉歆數(shù)學之不精
    。近人劉復將新嘉量的尺寸、容量
    、重量作了精密的測量
    ,著有《新嘉量之校量及推算》,根據(jù)實測推算出新莽時一尺長23.1厘米
    ,一升容200毫升
    ,一斤重226.7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旅Ъ瘟俊绷鱾髦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研究兩漢度量衡重要的珍貴文物。嘉量設計巧妙(集度量衡三個量在一器上
    ,并且是五量合一)
    ,刻銘詳盡(刻有每器的長、徑
    、深尺寸和每器的量值)
    ,計算精確(達到甚至超出了當時的最高計算水平),制作精湛
    。歷代均把嘉量當作傳世之寶器
    ,歷經(jīng)近兩千年而能保存至今,可見此器確為國之瑰寶
    ,傳世之珍品

    圖八新嘉量及庣旁示意圖

    除“新莽嘉量”外,所見兩漢量器63件

    ,包括龠
    、合
    、升、斗
    、斛等各種量值
    ,質(zhì)地大多數(shù)為銅,其中許多鐫刻銘文來說明它的用途
    、量值和使用的方法
    。1953年甘肅省古浪縣出土了一件“大司農(nóng)平斛”,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斛呈桶形
    ,腹外壁有對稱的短柄,近柄處有凸起方框
    ,用來裝檢封(如今天檢定合格后所蓋的印章)
    ,腹壁刻銘文一行:“大司農(nóng)平斛,建武十一年正月造
    。”大司農(nóng)是漢代官職
    ,掌管國家租稅錢谷鹽鐵等主要財政收入
    ,也主管量器的制造、檢定與發(fā)放等工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捌锦笔侵腹健⒕鹊囊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如今天的標準量器
    。“大司農(nóng)平斛”是由大司農(nóng)監(jiān)制
    、校量的“斛”
    ,即國家級的標準量器,“建武”是東漢光武帝的年號
    ,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5年
    。經(jīng)實測銅斛容19600毫升,折合每升為196毫升
    。今搜集到兩漢時的量器60余件
    ,皆經(jīng)實測容量,折算每升均在200毫升左右
    ,仍沿用秦之遺制

    (3)權(quán)衡

    《漢書·律歷志》云:

    權(quán)者,銖

    、兩
    、斤
    、鈞、石〔shi時〕也
    ,所以稱物平施
    ,知輕重也。本起于黃鐘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二十四銖為兩
    ,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
    ,四鈞為石
    。……五權(quán)之制
    ,以義立之
    ,以物鈞之,其作小大之差
    ,以輕重為宜
    。圜而環(huán)之,令之肉倍好者……
    。職在大行
    ,鴻臚掌之。

    1927年在甘肅定西縣秤鉤驛與新莽銅丈同時出土了新莽時制造的銅衡桿和多件銅環(huán)權(quán)

    。衡桿中間為提紐
    ,兩端各有扁平長方體的懸紐(左端懸紐已殘),衡桿中部刻新莽統(tǒng)一度量衡詔文20行共81字
    ,與新莽銅丈
    、新莽嘉量總銘相同。衡桿重量合新莽衡制10斤
    。同時出土的還有石銅權(quán)
    、二鈞銅權(quán)、九斤銅權(quán)
    、六斤銅權(quán)
    、三斤銅權(quán)各一件。銅權(quán)為扁平環(huán)狀
    ,斷面呈橢圓形
    ,外徑約為孔徑的三倍,權(quán)衡篇謂之為“肉倍好”,肉即銅環(huán)
    ,好即中心的孔
    。各件權(quán)上有的刻81字詔文和權(quán)的自重,有的刻“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始建國元年即公元9年
    ,“癸酉朔日”即夏歷初一。按各件權(quán)的自銘折算
    ,每斤在238克左右

    實測漢權(quán)共45件(套),器形分鼻紐形和圓環(huán)形兩種

    ,權(quán)衡是古代衡器的總稱
    ,直至近現(xiàn)代才分天平、臺秤
    、木桿秤等多種稱謂
    。經(jīng)過各方面材料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秦和西漢時的鼻紐權(quán)
    ,盡管形制類似今天桿秤上用的秤砣
    ,但使用方法上則是提紐在中間而權(quán)和被稱物置于衡桿的兩端,稱重時以權(quán)的已知重量來求被稱物的未知量
    ,相當于今天的等臂式天平
    。西漢之后,權(quán)的形制雖然沒有大的變化
    ,但使用上卻多轉(zhuǎn)變?yōu)椴坏缺鄣臈U秤秤砣,桿秤的量程廣
    ,使用和攜帶方便
    ,制作也簡單,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漢以后廣泛使用并流傳至今

    縱觀我國度量衡發(fā)展史,秦漢時期無論是在標準的確立

    、器物的制作
    ,還是在單位制的完備、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后雖因王朝興衰,改朝換代也常常要重新頒定度量衡制度
    ,但是每每總以追求秦漢古制為準則
    。兩千多年來,度量衡無論是量值增大或減小
    ,器具的興廢和更換
    ,單位制的改進或復古
    ,其基本體制始終是秦漢時所建立。鴉片戰(zhàn)爭以后
    ,外來制度不斷輸入
    ,傳統(tǒng)制度受到?jīng)_擊,度量衡極度混亂
    。1911年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民國初立
    ,改革度量衡已勢在必行
    ,迫使國民政府廢棄舊制而確立市用制,卻也仍是秦漢制度的繼承
    。直到1984年法定計量單位公布和實施
    ,才徹底地摒棄了舊制,推行國際單位制
    。因此
    ,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度量衡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代,對后世影響也極為深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5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展覽是有關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