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律歷志》中對度量衡三個量與黃鐘、秬黍的關系
,各個量的單位名稱、進位關系以及標準器的制作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近年來(1)審度
《漢書·律歷志》云:
度者
1927年在甘肅定西縣出土了一批新莽時代的度量衡器,其中有一支銅丈(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六1東漢鳥獸紋銅尺
圖六2東漢幾何紋銅尺
目前所見保存在全國各地的兩漢尺近一百支
,半數(shù)以上為銅質(zhì)。除銅尺以外,還有鐵尺、骨尺、牙尺、竹木尺等。尺上或以各種紋飾分成10個寸格,或以線紋分割成10寸。每寸刻10分。近年來出土的東漢尺較多,以鳥獸紋銅尺、幾何紋銅尺最有代表性,尺以圖形分割成寸格,無分刻,其鳥獸、人物紋飾古拙、粗獷而豪放,不拘泥于寫實,形成東漢尺特有的藝術(shù)風格。兩漢尺度基本沿用秦制,每尺在23厘米左右,東漢后期尺度略有增長,每尺約長23.5厘米。圖七新莽銅卡尺
除一般的直尺外
,漢代已有了專用的測長工具——卡尺。所見兩支卡尺,一支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卡尺的使用:當測量工件的外圓直徑時
,先將滑動尺拉開,將卡爪卡入后,移動滑動尺使之卡緊,以滑動卡爪外側(cè)作為準線,在固定尺面上即可得到讀數(sh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新莽卡尺的發(fā)現(xiàn),說明距今1980多年前的西漢末年
,我國測量長度的技術(shù)已從一支直尺發(fā)展到能制造出既可以測量直徑,又便于測量深度的多用途的工具,的確是件了不起的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ǔ叩陌l(fā)明可謂古代計量技術(shù)上的一個突破。在英國科學技術(shù)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指導下編寫的《中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國度》一書(2)嘉量
《漢書·律歷志》云:
量者
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莽嘉量”,是一件五量合一的銅制標準量器
律嘉量斛
律嘉量斗,方尺而圜其外
律嘉量升,方二寸而圜其外
律嘉量合
律嘉量龠,方寸而圜其外
“律”即指黃鐘之律
圖八新嘉量及庣旁示意圖
除“新莽嘉量”外,所見兩漢量器63件
,包括龠、合、升、斗、斛等各種量值,質(zhì)地大多數(shù)為銅,其中許多鐫刻銘文來說明它的用途、量值和使用的方法。1953年甘肅省古浪縣出土了一件“大司農(nóng)平斛”,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斛呈桶形,腹外壁有對稱的短柄,近柄處有凸起方框,用來裝檢封(如今天檢定合格后所蓋的印章)(3)權(quán)衡
《漢書·律歷志》云:
權(quán)者,銖
、兩、斤、鈞、石〔shi時〕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五權(quán)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其作小大之差,以輕重為宜。圜而環(huán)之,令之肉倍好者……。職在大行,鴻臚掌之。1927年在甘肅定西縣秤鉤驛與新莽銅丈同時出土了新莽時制造的銅衡桿和多件銅環(huán)權(quán)
。衡桿中間為提紐實測漢權(quán)共45件(套),器形分鼻紐形和圓環(huán)形兩種
,權(quán)衡是古代衡器的總稱,直至近現(xiàn)代才分天平、臺秤、木桿秤等多種稱謂。經(jīng)過各方面材料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秦和西漢時的鼻紐權(quán),盡管形制類似今天桿秤上用的秤砣,但使用方法上則是提紐在中間而權(quán)和被稱物置于衡桿的兩端,稱重時以權(quán)的已知重量來求被稱物的未知量,相當于今天的等臂式天平。西漢之后,權(quán)的形制雖然沒有大的變化縱觀我國度量衡發(fā)展史,秦漢時期無論是在標準的確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5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清代度量衡標準的制訂
下一篇:
營造都城宮室離不開度量衡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