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前有一條金水河,河上架有幾座金水橋,在橋的前面,左右分別有兩只石頭獅子和兩根高高的稱為華表的石頭柱子(圖33),這些獅子和華表對天安門起著襯托的作用,大大加強了這座皇城大門的威嚴。
圖33北京天安門華表這種華表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傳說古代帝王為了能聽到老百姓的意見,在宮城的外面特別懸掛了“諫鼓”,在車馬人行的大道上設(shè)立了“謗木”,《淮南子·主術(shù)訓》中記載著:“堯置敬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所謂諫鼓,就是在宮外懸鼓,讓臣民有意見就擊鼓,帝王聽見后就讓臣民進去當面諫告;所謂謗木,就是在大路口、交通要道上豎立木柱,臣民可以把意見寫在上面。古代的“誹謗”,原來本無貶意,而是議論是非,指責過失之意。諫鼓、謗木是否確有其事,難予考證。歷史上一向?qū)蛩磿r代稱為盛世,唐堯、虞舜當作帝王的典范,其實他們當政時還是中國的原始社會時期,沒有階級,也沒有國家,他們都是一個部落的大酋長,遇事習慣于找眾人商量,連酋長的繼承人也由眾人選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之說。但是那個時候生產(chǎn)力水平還十分低下,生產(chǎn)工具僅僅是石器和弓箭,吃半生的肉,穿粗布衣,住的是穴居和土屋,尤其是當時文字還很簡單,要把意見寫在謗木上是很困難的,后世人并不注意這些事實,他們只看到那個時代在政治上的一點平等現(xiàn)象,就將堯舜之制當作最高的政治理想了。當中國進入到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以后,文字發(fā)達了,能夠把意見寫到謗木上了,但這種發(fā)揚民主的納諫之舉卻反而行不通了,“八字衙門向南開,窮人小鬼莫進來”,縣衙門尚且如此,帝王宮殿自然更進不去了。于是,立在大道上的謗木不再有聽納民意的作用了,而是逐漸變?yōu)榻煌ㄒ揽诘囊环N標志了,所以到后來“謗木”又被稱為“表木”,這就是華表的起源。那么,這種表木最初是什么樣子呢?據(jù)古籍中記載,早期的謗木,即后來的華表,它的形狀是以橫木交柱頭,樣子像桔槔〔gao高〕。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樣子是一根長桿,頭上綁著一個盛水的水桶,所以華表最初的形式就是頭上有一塊橫木或者其他裝飾的一根立柱。在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在虹橋的兩頭路邊各有一根木柱,柱頭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著一只仙鶴,這顯然就是立在橋頭作標志的華表木。這種華表立在露天,經(jīng)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淋,很容易損壞,于是木柱逐漸被石頭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狀還維持著木柱子的式樣,細長的柱身,柱頭上有一塊橫板,這就成了華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由早期的石柱子發(fā)展到今天在天安門前見到的華表,自然經(jīng)過了漫長的時間,可惜歷史上各時期留存下來的華表很少,如今見到的多為明、清時期的華表,所以只能就這些華表的形象加以分析。一座華表可以分作三個部分,即華表的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的柱頭上有一塊平置的圓形石板,稱為“承露盤”。承露盤起源于漢朝,漢武帝在神明臺上立一銅制的仙人,仙人舉起雙手放在頭上,合掌承接天上的甘露,皇帝喝了這自天而降的露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后來都將仙人舉手托盤承接露水稱為承露盤,北京北海瓊?cè)A島上就有這樣一座仙人手托承露盤的雕像。再以后,凡在柱子頭上的圓盤,不管是不是仙人手舉,不論能否承接露水都稱為承露盤。華表上的承露圓盤由上下兩層仰俯蓮瓣所組成,承露盤上立著小獸,這種蹲著的小獸在明、清時期的華表上稱為“朝天吼”?!肚迕魃虾訄D》中虹橋頭上的華表木上立的是一只仙鶴,這里面還有一段傳說。漢朝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經(jīng)千年成仙后,化作仙鶴回到宋都城汴梁,落在城里的華表木上,有少兒要用箭射鶴,仙鶴忽作人語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币馑际歉袊@人世的變遷無常,還不如遁世避俗去學仙。在天安門的前、后兩面都各有一對華表,門前一對華表頂上的石獸面皆朝南,背面一對華表頂上的石獸面皆朝北,傳說這一對石獸是望著紫禁城,希望皇帝不要久居宮廷閉門不出,不知天下人間的疾苦,應(yīng)該經(jīng)常出宮體察下情,所以叫“望君出”。正面那一對面朝南方的獸是盼望君王不要久出不歸不理政務(wù),所以又叫“盼君歸”。這些自然是反映了世人的愿望,但這類傳說之所以依附于華表身上,也說明了華表這類建筑小品在整組建筑群中所占據(jù)的顯要位置。明、清時期的華表柱身多呈八角形,在宮殿、陵墓前的華表柱身上多用盤龍作為裝飾,一條巨龍盤繞著柱身,龍頭向上,龍尾在下,龍身四周還雕有云紋,當人們站在天安門前高9.57米、清孝陵前高12米的石頭華表面前,昂首觀望,在藍天的襯托下,柱子上的巨龍仿佛遨游在太空云朵之中,顯得十分有氣勢。華表的基座一般都做成須彌座的形式,隨著柱身也呈八角形,座上雕滿了龍紋和蓮花紋,在天安門的華表下面,在基座外還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四角的望柱頭上還各立著一只小石頭獅子,獅子頭與頂上的石獸朝著一個方向,這種欄桿對華表既有保護作用,又起到烘托作用,使高高的華表顯得更加莊重和穩(wěn)固。華表作為一種標志性小建筑,不僅立在建筑群的門外,有時也立在交通要道的橋頭和建筑物的四周。河北宛平(現(xiàn)屬北京市豐臺區(qū))盧溝橋兩頭各有一對華表;明十三陵碑亭的四周角上也各立著一座華表;它們都對主體建筑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們的形狀和高低大小都注意到與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成為整個建筑群體中有機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古代建筑:影壁
下一篇: 中國古代建筑: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