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糯米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zhì)溫和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來食用。具有著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干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
2、蓮藕
蓮藕有著健脾養(yǎng)胃、養(yǎng)心安神和除煩消熱功效。鮮藕生性偏涼生吃涼拌較難消化,故脾虛胃寒者和易腹瀉者,宜食用熟藕。
3、羊肉
羊肉味甘和性溫,入脾、胃、腎、心經(jīng);溫補(bǔ)脾胃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和畏寒等癥;溫補(bǔ)肝腎用于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冷痛和陽痿等癥;補(bǔ)血溫經(jīng)用于生產(chǎn)之后血虛經(jīng)寒所致的腹冷痛。
4、豬肚
豬肚即豬的胃,它性微溫和味一甘,與牛肚和羊肚等各類動物的胃相比,更多地得了良土的氣和以形補(bǔ)形,直接的培補(bǔ)人體的良土,效果非常之好。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寒的老年人、婦女和孩子,用豬肚燉湯喝可以起到急補(bǔ)脾胃的作用,對于由脾胃不適引發(fā)的其他疾病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5、鯉魚
鯉魚中含著豐富優(yōu)質(zhì)蛋白,能提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物質(zhì)、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其味甘性平,能滋補(bǔ)脾胃和利水消腫。
1、脾胃氣虛,不思飲食。用人參一錢、白術(shù)二錢、茯苓一錢、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飯前溫服。此方名“四君子湯”(按:各藥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2、小兒蒸熱(脾虛人瘦,不思飲食)。用白術(shù)、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加姜棗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
3、脾虛脹滿(脾氣不和,冷氣客于中,雍塞不通)。用白術(shù)二兩、桔皮四兩,共研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木香湯送下。此方名“寬中丸”。
4、脾虛泄瀉。用白術(shù)五錢、芍藥一兩,共研為末,加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 又方 : 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 又方 : 用黃雌雞一保,炙過,以鹽、醋涂上,煮熟吃下。
5、脾虛寒瘧( 寒多熱少,不思飲食) 。用高良姜( 麻油炒) 、干姜( 炮) 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diào)成膏子,臨發(fā)病前,熱酒調(diào)服。 又方 : 上方所制的藥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 : 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
6、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停氣,凝成白涕下出)。用硫磺一兩、炒面粉一分,共研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
7、脾虛下痢,日夜不止。用野雞一只,治凈,加桔皮、蔥、椒等五味,作成餛飩,空心吃下。
8、脾虛滑泄。用烏骨母雞事例,治凈,在雞腹內(nèi)裝入豆蔻一兩、蘋果二枚( 燒存性) ,扎定,煮熟,空心吃下。
9、方選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術(shù)、厚樸;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粘凍,加黃連、馬齒莧。
10、取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的脾陰虛小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39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肝火旺怎么去火呢
下一篇: 畏寒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