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的方法1、使用蔥、姜、蒜去濕氣
蔥、姜、蒜是三種常見的調味品,但具有非常有效的藥用價值。蔥、姜、蒜的使用方法有很多,老姜熬水就是常見的用法。這樣的姜湯對排出體內的濕氣有幫助,還可以令我們的身體快速發(fā)汗,緩解體內濕氣過重的情況。其他的調味品也是可以使用這些方法的,同樣適用于淋雨后預防感冒。
祛濕的方法2、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可以試試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可以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而紅豆性平,味甘酸,可以健脾止瀉、利水消腫。如果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具有利尿、除濕的功效,達到祛除濕氣、排毒養(yǎng)顏的作用。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煲成粥、煮水喝,具有利尿、除濕的功效,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但是,要注意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祛濕的方法3、拔罐療法祛濕
拔罐療法對祛濕有一定效果。拔罐療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它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
夏季的高溫讓人變得心浮氣躁,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長期如此身體自然就會變虛弱,因此,在夏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養(yǎng)生,正確的調理身體,注意清熱消暑,安全度夏。
衣
穿上要盡量穿得少一些,由其是盡量減少深色素的衣服,要選擇透氣性好的衣服,如果你是長期需要在太陽底下走的人的話,那么建議你不要穿黑色素的衣服了,因為黑色的衣服是最吸熱的。盡量穿淡色系的衣服。
食
飲食上要盡量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消水腫,利尿功效的食物,多吃應季的蔬菜水果,多喝湯,多吃一些如綠豆粥,荷葉粥,這類的養(yǎng)生粥,如果胃口實在不好的話,則可多喝些湯湯水水的,可多吃些水果,如楊梅,西瓜,這類水果對降溫都有幫助的,當然了如果腸胃功能夠好的話,可適當的吃些冰鎮(zhèn)類的食物。
但是這里的補充水份,并不是說讓你去喝飲料,像一些碳酸飲料,冰鎮(zhèn)的啤酒,這些雖然能讓人第一時間有降溫的功效,但是過后會引起更多的水份流失,更不利于人的降溫。
可以消暑的食物:
綠豆——綠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熱解毒之效。綠豆湯是民間最常用的消暑與解毒良藥,夏季常吃綠豆粥消暑養(yǎng)胃最佳。綠豆常用于治療暑熱煩渴,心、胃熱盛及癰腫、丹毒等證,對砒石、巴豆、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飲服綠豆,均有解救作用。
荷葉——荷葉味苦性平,其氣清香,新鮮者善清夏日暑邪以化穢濁,清熱解暑方中最多配用。夏日如以鮮荷葉包《六一散》煎服,鮮荷葉包粳米蒸飯,或以鮮荷葉泡茶,均有清暑利濕之良效。
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流量減少,循環(huán)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越趨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的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
出汗過多有什么危害?
1、營養(yǎng)元素流失。汗多時,人體內必須的鋅、硒、錳、鐵、銅等微量元素逐漸流失,造成兒童生長發(fā)育遲緩,成人體質下降。
2、免疫力下降。汗多的人,平時易感冒,常見打噴嚏、鼻塞、流涕或納呆腹瀉。
3、消化功能減弱。表現在胃口不好、厭食、消瘦等。
4、智力發(fā)育受制。
兒童出汗日久,體內必需的元素慢慢丟失,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受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發(fā)育受損。而有一類人即使在大熱天時一滴汗也不流,這種癥狀稱為“無汗”。
夏天出汗多是怎么回事?
1、按生理病理分
(1)生理性出汗。天氣炎熱和大量運動后出汗屬于生理現象,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由植物神經系統(tǒng)中的交感神經控制。當環(huán)境溫度或身體溫度超過人體自身的體溫設定點后,為防止體溫進一步升高,交感神經興奮,支配汗腺分泌,汗液蒸發(fā)帶走熱量,從而降低體溫。汗腺分泌與運動強度有著密切關系,出汗多少有個體差異。
(2)病理性多汗。
①盜汗,發(fā)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地出汗。
②自汗,發(fā)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自然出汗,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2、按原發(fā)繼發(fā)分
原發(fā)性多汗指無明顯原因引起的汗腺分泌亢進狀態(tài),是一種汗腺過度分泌的自主神經功能性紊亂。繼發(fā)性多汗是因為,人體罹患了一些神經內分泌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而引起的多汗癥狀。
3、按出汗部位分
多汗癥又可分為全身性多汗和局部多汗。全身性多汗多為繼發(fā)性多汗,而局部多汗則多為原發(fā)性多汗。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fā)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tǒng)中醫(y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fā)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多見于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干燥等癥狀。常見于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戰(zhàn)汗
即全身戰(zhàn)栗后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zhàn)汗后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zhàn)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癥,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于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多見于陽明熱癥和濕熱癥。若見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癥。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癥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于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wèi)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于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發(fā)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癥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wèi)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于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于肥胖就是體質過于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汗多不一定是病夏天氣溫升高,為了不使肌體溫度過高而出現問題,人體的汗腺會分泌大量體液,使其蒸發(fā)帶走體內過高的溫度,從而保持人體的正常體溫。汗液能拍出人體的濕邪和熱,‘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所以夏天汗多一點很正常,不必過于擔心。溫度升高、精神緊張、吃了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汗的主要原因。為什么有些人總是特別多汗?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能是因為有些人汗腺特別發(fā)達,出汗比別人多。只要出汗后身體沒有不適的感覺,大可不必理會。
如果大量出汗后感覺精力不足、怕冷、疲勞,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則要當心身體出了什么問題,及時去醫(yī)院就醫(yī)。當出汗的方式有變,或突然出汗增多,或者汗的氣味跟平時不同,就要小心是疾病的先兆,應引起重視。大量出汗后,可飲茶補鉀夏天出汗當屬正常。汗液排出的除了大量的水分,還有鹽分,因此人們常會感覺四肢無力、精神疲憊。很多人知道要飲用淡鹽水來補鈉,殊不知,伴隨著汗水排出體外的,還有鉀。因此,出汗后注意不僅要補鈉,還要補鉀。一般通過食用水果來補鉀,例如香蕉、柑橘等。茶葉中含鉀量豐富,可以飲茶補鉀。脾胃虛寒的人要喝普洱、紅茶等全發(fā)酵茶;熱性體質的人最好喝綠茶;對于一般體質的人來說,鐵觀音、烏龍茶比較適合。豆類也含鉀較多,如青豆、黑豆、赤豆、綠豆、蠶豆等;還有香菜、玉米、紅薯以及牛奶、雞肉、鯉魚、黃魚等的含鉀量也不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40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用什么泡水喝能壯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