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尿道澀痛淋漓不盡者為淋病。
嗜食肥甘酒熱之品,濕熱蘊積下焦,煎熬尿液,日久成石而成石淋。
若濕熱聚于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熱傷血絡;或腎陰虛而相火旺,擾動陰血則成血淋。
腎虛火動,煎熬水液或濕熱蘊結(jié)氣化不利,脂液失約,小便如脂膏,稱為膏淋。
若氣郁化火,滯于下焦,膀胱氣化不利、余瀝不盡而成氣淋。
亦有因房勞過度,腎氣不固或中氣下陷引起小便余瀝澀痛,遇勞即發(fā)者是為勞淋。
五淋之病因病機雖然復雜,但以濕熱或郁火聚于膀胱及腎陰虛火旺者居多。其病變部位雖以膀胱為中心,但與心肝腎脾密切相關(guān)。
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尿路結(jié)石、乳糜尿等疾病類似中醫(yī)之淋證,可參照本病進行辨證治療。
淋證之治,宜先分虛實。虛者少,多見于勞淋,起于脾腎虧虛;實者名,多見其它四淋,多由心火、肝郁化火,膀胱濕熱所致。前者重在補益脾腎;后者則以清利濕熱,解郁泄火,兼以涼血、清石通利小便等法。熱入膀胱之血淋,選小薊飲子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再據(jù)兼證進行加減。藥證相符,僅服數(shù)劑可獲痊愈。
1. 淋之名稱,始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稱本病為“淋”、“淋閟”。
2. 《金匱要略》稱其為“淋秘”,將其病機歸為“熱在下焦”,并對本病的癥狀作了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br>3. 漢代華佗《中藏經(jīng)》根據(jù)淋證臨床表現(xiàn)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
4. 《諸病源候論》將淋證的病機進行了高度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br>5. 《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
6. 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明清時期,其辨證淪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 《景岳全書》提出:淋證初起,雖多因于熱,但由于治療及病情變化各異,又可轉(zhuǎn)為寒、熱、虛等不同證型,從而倡導“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的原則。
8. 清·尤在涇在《金匱翼·諸淋》中說:“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砂如石也。”說明各種淋證可相互轉(zhuǎn)化,或同時存在。同時他提出“開郁行氣,破血滋陰”治療石淋的原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44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寒體質(zhì)如何調(diào)理呢
下一篇: 女人為何氣血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