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健康

      固澀劑的基本配伍用藥規(guī)律

      道醫(yī) 2023-06-24 18:06:50

      固澀劑主治諸散而不收之證

      ,如出汗
      、咳嗽、泄瀉
      、尿頻
      、崩漏
      、遺精
      、滑精
      、早瀉
      、帶下等
      ,且絕大多數(shù)為正虛不固所致
      ,病程也已很長。長期慢性出血在理血劑中講述

      固澀劑的基本配伍用藥規(guī)律如下:

      (1)治療出汗時——清醒時極易出汗者

      ,多為氣虛自汗,黃芪
      、白術既益氣固表
      ,又可止汗。僅手心或腳心汗多者
      ,可從氣虛
      、陰虛、濕三方面考慮:舌淡
      、乏力者氣虛
      ,舌紅、手心腳心發(fā)熱者陰虛
      ,舌淡苔膩或無證可辨者
      ,再從濕考慮。相應地益氣固表
      ,或養(yǎng)陰退熱
      ,或健脾滲濕燥濕。

      睡熟后汗出而不分季節(jié)者

      ,名盜汗
      ,絕大多數(shù)屬陰虛,當養(yǎng)陰為主
      ,伴潮熱或骨蒸還得退虛熱(少部分見舌淡乏力脈弱
      ,為氣虛)。凡純虛致汗
      ,均提倡配合麻黃根
      、浮小麥等止汗治標之藥,純實證者則不宜
      。實證汗
      ,如水飲致汗,可參考瀉下劑中十棗湯法
      ;黃汗多是濕熱
      ,可參考清熱劑中當歸六黃湯法;汗出而極惡風者
      ,參考解表劑中的桂枝湯法
      。半身汗者
      ,指正常該出汗時只半身有汗,并非汗證
      。稍活動后即出汗
      ,汗時身上有微烘熱,無其他不適者
      ,非病態(tài)
      。進餐時頭汗甚者,也不作病態(tài)

      (2)治療咳嗽時——久咳者虛

      、實、虛實夾雜均有可能
      ,都比較常見
      。虛者有肺氣虛、肺陰虛
      、肺氣陰雙虧
      、脾肺氣虛、肺腎陰虛
      、腎不納氣(致喘)等
      ,治法當益氣,或養(yǎng)陰
      ,或雙補
      ,或培土生金,或金水相生
      ,或納氣定喘
      。補肺氣藥有炙黃芪、山藥
      、黃精
      、諸“參”;肺陰藥有麥冬
      、百合
      、玉竹、二沙參
      、石斛
      ;凡補氣藥皆能補脾;生
      、熟地
      、龜、鱉甲補腎陰佳
      ;蛤蚧
      、肉桂
      、補骨脂、紫河車等可納氣定喘
      。凡治本之外
      ,宜止咳治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葎∶婕t者
      ,還應暫時以治標為主
      ,杏仁
      、烏梅、五味子
      、百部等皆是好藥
      。罌粟殼雖好但易成癮,最好勿用(下面久瀉者亦然)

      實熱余邪

      、苔黃溲黃者,加枇杷葉
      、馬兜鈴
      。有痰者,加桔梗
      、全瓜蔞
      。咳有血絲者
      ,加側柏葉
      、白及、阿膠
      。胸悶者
      ,加瓜蔞殼、枳殼
      。感冒后久嗽一兩月不愈者
      ,請參考解表劑中止嗽散。

      (3)治療久瀉時——同樣的有虛

      、虛實夾雜兩種(沒有純實證
      ,此與久咳不同)。久溏瀉不黏滯者
      ,多是脾氣虛
      。兼微有脫肛或頭昏眼花者,則是更重的中氣下陷
      。分別參考補益劑中參苓白術散和補中益氣湯
      。久瀉
      、且頻、且甚稀薄者:大腹冷為脾陽虛
      ,參溫里劑理中丸
      ;腰或小腹或全身冷,或完谷不化
      ,為脾腎陽虛
      ,當補火生土兼止瀉(制附片、肉桂
      、干姜
      ;人參;肉豆蔻
      、訶子
      、菟絲子、補骨脂)
      ,本章真人養(yǎng)臟湯即是
      。五更瀉時非痛瀉、也不黏滯者
      ,應是腎陽虛
      ,當溫陽止瀉并舉,本章四神丸即是

      虛實夾雜者

      ,多為寒濕、濕熱
      、食積等致久瀉不愈
      ,遂傷脾氣,當祛邪與扶正并舉
      ,分別可用祛濕劑中實脾散
      、連樸飲和消食劑中枳實導滯丸加減。水瀉無度而小便明顯很少者
      ,當利小便以實大便
      。祛暑劑六一散佳,或早晨
      、中午服六一散
      ,晚服參苓白術散。其實六一散最多兩三日已經(jīng)取效
      ,后即以參苓白術散調(diào)補一個月善后

      (4)治療尿頻時——此處指的腎不化氣所致的,包括尿頻

      、尿失禁
      、夜尿多
      、余瀝不盡等四種。不伴尿熱
      、尿痛
      、失眠、大渴引飲等癥狀
      。治療即上一章補益劑中溫化腎氣的腎氣丸
      。尿崩者加益智仁、覆盆子
      、芡實等補腎固澀

      (5)治療崩漏時——有虛、有實

      。虛者多為脾氣虛
      、陰虛火旺灼絡或肝腎不足、沖任虛損
      。分別當補氣養(yǎng)血止血(固沖湯),滋陰退熱
      、養(yǎng)血止血(補益劑中的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加減)
      ,及補腎固澀、養(yǎng)血止血(金鎖固精丸加減)

      實者有肝郁化火

      、瘀血兩種。前者宜疏肝瀉火
      、養(yǎng)血涼血(清熱劑龍膽瀉肝湯
      、或和解劑丹梔逍遙散、或理氣劑金鈴子散加減均可)
      。后者宜化瘀通絡
      、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理血劑中桃核承氣湯、或少腹逐瘀湯
      、或大黃?蟲丸加減均可)
      。請注意,崩漏日久
      ,必須養(yǎng)血
      ,阿膠養(yǎng)血止血最佳。若瘀血所致
      ,除非大血崩
      ,不可以止血為主,用當歸養(yǎng)血活血
      、三七化瘀止血最佳

      (6)治療遺精

      、滑精、早瀉時——遺精而失眠多夢者
      ,宜交通心腎
      、安神、固澀(桑螵蛸散加減)
      ,單純伴見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者,宜滋陰降火
      、固澀(以大補陰丸合金鎖固精丸)
      。滑精多為腎氣不固
      ,金鎖固精丸即可
      。早瀉因腎氣不固者用金鎖固精丸,因腎陰虛火旺者用大補陰丸合金鎖固精丸
      。遺精和早泄須看頻次
      ,判斷是否屬病態(tài)。

      (7)治療帶下時——有中氣下陷

      、腎虛不固
      、濕濁下注、寒濕下注
      、濕熱下注等數(shù)種
      。中氣下陷者白帶或黃帶清稀、量多
      、不臭
      ,食少乏力易腹脹,舌淡有齒痕
      ,當健脾升清
      、滲濕止帶并舉,可用完帶湯(或固沖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腎虛不固者腰酸腰痛
      ,白帶清稀量多不臭,治法同滑精
      。濕濁下注者白帶黏稠
      ,量增多,有時氣味明顯
      ,苔膩
      ,當燥濕滲濕止帶,平胃散加減。寒濕下注者另有少腹冷痛
      ,甚至白帶中見黑點
      ,甚至是黑帶,可于平胃散中加附子
      、肉桂
      、烏藥等。濕熱下注者黃帶黏稠
      ,異味明顯
      ,清熱燥濕止帶,易黃湯加減
      。帶下病不論虛實
      ,均可加白果、白芷
      、椿根皮等止帶藥

      (8)治療流涎時——壓迫腮部、嬰幼兒流涎等均不作病態(tài)

      。成人口水多而稀者
      ,多為脾虛不攝(此型最多),宜健脾收澀
      ,可以四君子湯加益智仁
      ,還可再加煅龍牡、烏賊骨
      。口中甜膩者
      ,多為濕熱上蒸
      ,當滲利濕熱,可用祛濕劑中三仁湯加佩蘭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確定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品種的原則包括

      為保障職工基本醫(yī)療用藥

      ,合理控制藥品費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2000年5月25日正式頒布了《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
      。該目錄是經(jīng)過多次論證及專家咨詢小組對藥品進行分類并擬定備選目錄
      、組織全國一千多名遴選專家進行投票遴選等程序產(chǎn)生的。
      《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遴選堅持了五項原則:
      一.保證職工用藥安全有效的原則
      。凡納入《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藥品必須是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或符合國家部頒標準,或正式進口的藥品

      二.保證職工基本醫(yī)療需求的原則
      。凡納入目錄的藥品必須是治療性藥品,排除主要起營養(yǎng)滋補作用的一些藥品類別。
      三.鼓勵和支持醫(yī)藥科技進步的原則
      ,經(jīng)臨床實踐證明
      ,療效好,價格合理
      ,使用方便的新藥盡量納入

      四.堅持新舊用藥辦法平穩(wěn)過渡的原則。藥品目錄要體現(xiàn)近幾年職工用藥需求的變化
      ,藥品遴選范圍按照進入多數(shù)省區(qū)市公費
      、勞保醫(yī)療報銷范圍為條件來確定。
      五.堅持科學性
      、公正性
      、權威性的原則。在制定《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過程中
      ,始終做到尊重專家
      ,尊重科學,堅持公開
      、公正
      、公平,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不同層次的臨床醫(yī)藥學專家進行藥品遴選
      ,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踞t(yī)療保險用藥的科學性和廣泛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秶一踞t(y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頒布規(guī)范了基本醫(yī)療保險用藥范圍的管理
      ,同時發(fā)布的《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用藥范圍管理暫行辦法》,保證了職工基本醫(yī)療的需求
      。凡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的職工
      ,使用該目錄上的甲乙類藥和目錄之外的中藥飲片均可按各地規(guī)定的比例報銷。
      本次頒布的目錄包括西藥
      、中成藥(含民族藥)和中藥飲片三個部分
      。其中西藥913個品種、中成藥575個品種
      ,民族藥47個品種
      ,中藥飲片則包括完全自費的飲片28種和l個類別(除雞內(nèi)金外的各種動物臟器和胎、鞭
      、尾
      、筋、骨類)
      ,以及101種在單獨使用時自費的飲片
      。在西藥和中成藥中,分甲、乙兩類
      ,甲類西藥327個
      ,中成藥135個;乙類西藥586個
      ,中成藥440個
      。甲類藥品由全國統(tǒng)一執(zhí)行,各地不得變動
      ;乙類藥品各省區(qū)市有15%的調(diào)整權
      。乙類藥品一般價格比甲類藥品高,個人支付費用的比例也高于甲類藥品
      ,具體支付標準由各統(tǒng)籌地區(qū)制定

      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
      一、西藥部分
      1抗微生物藥
      1.1抗生素類抗感染藥
      1.2合成抗菌藥
      1.3其他
      1.4抗分枝桿菌類藥
      1.5抗真菌藥
      1.6抗病毒藥
      2抗寄生蟲病藥
      2.1抗吸蟲病藥
      2.2抗瘧藥
      2.3驅(qū)腸蟲藥
      2.4抗絲蟲病及抗黑熱病藥
      2.5抗阿米巴病藥及抗滴蟲病藥
      3解熱鎮(zhèn)痛及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
      3.1解熱鎮(zhèn)痛及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
      3.2抗痛風藥
      4麻醉用藥
      4.1全身麻醉藥
      4.2局部麻醉藥
      4.3鎮(zhèn)痛藥
      4.4麻醉輔助藥
      5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缺乏癥用藥
      6營養(yǎng)治療藥
      7激素及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功能藥
      7.1下丘腦垂體激素及其類似物
      7.2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藥
      7.3雄激素及同化激素類藥
      7.4雌激素及孕激素類藥
      7.5胰腺素及其他影響血糖藥
      7.6甲狀腺激素及抗甲狀腺藥
      7.7甲狀旁腺及鈣代謝調(diào)節(jié)藥
      7.8其他
      8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藥
      9抗腫瘤藥
      9.1烷化劑抗腫瘤藥
      9.2抗代謝類抗腫瘤藥
      9.3抗生素類抗腫瘤藥
      9.4天然來源抗腫瘤藥
      9.5激素類抗腫瘤藥
      9.6其他
      9.7抗腫瘤輔助藥
      10抗變態(tài)反應藥
      11神經(jīng)系統(tǒng)用藥
      11.1抗震顫麻痹藥
      11.2抗重癥肌無力藥
      11.3抗癲癇藥
      11.4腦血管病用藥
      11.5中樞興奮藥
      11.6鎮(zhèn)靜催眠藥
      11.7其他
      12治療精神障礙用藥
      12.1抗精神病藥
      12.2抗焦慮藥
      12.3抗抑郁藥
      12.4抗躁狂藥
      13呼吸系統(tǒng)用藥
      13.1祛痰藥
      13.2鎮(zhèn)咳藥
      13.3平喘藥
      14消化系統(tǒng)用藥
      14.1抗酸藥及抗?jié)儾∷?br>14.2助消化藥
      14.3胃腸解痙及胃動力藥
      14.4瀉藥
      、止瀉藥
      14.5肝
      、膽病輔助藥
      14.6其他

      15循環(huán)系統(tǒng)用藥
      15.1強心藥
      15.2抗心律失常藥
      15.3防治心絞痛藥
      15.4抗高血壓病藥
      15.5抗休克血管活性藥
      15.6降血脂藥
      15.7其他
      16泌尿系統(tǒng)用藥
      16.1利尿藥
      16.2前列腺疾病用藥
      16.3其他
      17血液系統(tǒng)用藥
      17.1止血藥
      17.2抗凝血藥及溶栓藥
      17.3血容量擴充劑
      17.4抗貧血藥
      17.5升白細胞藥
      17.6抗血小板藥
      18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藥
      19?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朴盟?br>19.1皮膚科用藥
      19.2眼科用藥
      19.3耳鼻喉科用藥
      19.4婦產(chǎn)科用藥
      19.5解毒藥
      19.6放射性同位素藥
      20診斷用藥
      20.1影像診斷用藥
      20.2其他
      21生物制品
      、中成藥部分
      1內(nèi)科用藥
      1.1解表劑
      1.2瀉下劑
      1.3清熱劑
      1.4溫里劑
      1.5化痰、止咳
      、平喘劑
      1.6開竅劑
      1.7固澀劑
      1.8扶正劑
      1.9安神劑
      1.10止血劑
      1.11祛瘀劑
      1.12理氣劑
      1.13消導劑
      1.14治風劑
      1.15祛濕劑
      1.16其他
      2外科用藥
      2.1清熱劑
      2.2溫經(jīng)理氣活血劑
      3婦科用藥
      3.1理血劑
      3.2清熱劑
      3.3扶正劑
      4眼科用藥
      4.1清熱劑
      4.2扶正劑
      5耳鼻喉科用藥
      5.1耳病.
      5.2鼻病
      5.3咽喉病
      6骨傷科用藥
      6.1活血化瘀劑
      6.2活血通絡劑
      6.3補益肝腎劑
      7皮膚科用藥
      8民族藥
      、中藥飲片部分

      擴展閱讀:【保險】怎么買,哪個好

      ,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煙臺市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

      下面是藥品目錄的索引
      給你相關查詢網(wǎng)址

      ,很方便的
      /society_insurance/hospitalization_insurance/ypml/

      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藥品目錄
      一、西藥部分
      1 抗微生物藥
       1.1 抗生素類抗感染藥
       1.2 合成抗菌藥
       1.3 其他
       1.4 抗分枝桿菌類藥
       1.5 抗真菌藥
       1.6 抗病毒藥

      2 抗寄生蟲病藥
       2.1 抗吸蟲病藥
       2.2 抗瘧藥
       2.3 驅(qū)腸蟲藥
       2.4 抗絲蟲病及抗黑熱病藥
       2.5 抗阿米巴病藥及抗滴蟲病藥

      3 解熱鎮(zhèn)痛及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
       3.1 解熱鎮(zhèn)痛及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
       3.2 抗痛風藥

      4 麻醉用藥
       4.1 全身麻醉藥
       4.2 局部麻醉藥
       4.3 鎮(zhèn)痛藥
       4.4 麻醉輔助藥

      5 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缺乏癥用藥

      6 營養(yǎng)治療藥

      7 激素及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功能藥
       7.1 下丘腦垂體激素及其類似物
       7.2 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藥
       7.3 雄激素及同化激素類藥
       7.4 雌激素及孕激素類藥
       7.5 胰腺素及其他影響血糖藥
       7.6 甲狀腺激素及抗甲狀腺藥
       7.7 甲狀旁腺及鈣代謝調(diào)節(jié)藥
       7.8 其他

      8 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藥

      9 抗腫瘤藥
       9.1 烷化劑抗腫瘤藥
       9.2 抗代謝類抗腫瘤藥
       9.3 抗生素類抗腫瘤藥
       9.4 天然來源抗腫瘤藥
       9.5 激素類抗腫瘤藥
       9.6 其他
       9.7 抗腫瘤輔助藥

      10 抗變態(tài)反應藥

      11 神經(jīng)系統(tǒng)用藥
       11.1 抗震顫麻痹藥
       11.2 抗重癥肌無力藥
       11.3 抗癲癇藥
       11.4 腦血管病用藥
       11.5 中樞興奮藥
       11.6 鎮(zhèn)靜催眠藥
       11.7 其他

      12 治療精神障礙用藥
       12.1 抗精神病藥
       12.2 抗焦慮藥
       12.3 抗抑郁藥
       12.4 抗躁狂藥

      13 呼吸系統(tǒng)用藥
       13.1 祛痰藥
       13.2 鎮(zhèn)咳藥
       13.3 平喘藥

      14 消化系統(tǒng)用藥
       14.1 抗酸藥及抗?jié)儾∷?br> 14.2 助消化藥
       14.3 胃腸解痙及胃動力藥
       14.4 瀉藥
      、止瀉藥
       14.5 肝
      、膽病輔助藥
       14.6 其他

      15 循環(huán)系統(tǒng)用藥
       15.1 強心藥
       15.2 抗心律失常藥
       15.3 防治心絞痛藥
       15.4 抗高血壓病藥
       15.5 抗休克血管活性藥
       15.6 降血脂藥
       15.7 其他

      16 泌尿系統(tǒng)用藥
       16.1 利尿藥
       16.2 前列腺疾病用藥
       16.3 其他

      17 血液系統(tǒng)用藥
       17.1 止血藥
       17.2 抗凝血藥及溶栓藥
       17.3 血容量擴充劑
       17.4 抗貧血藥
       17.5 升白細胞藥
       17.6 抗血小板藥

      18 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藥

      19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朴盟?br> 19.1 皮膚科用藥
       19.2 眼科用藥
       19.3 耳鼻喉科用藥
       19.4 婦產(chǎn)科用藥
       19.5 解毒藥
       19.6 放射性同位素藥

      20 診斷用藥
       20.1 影像診斷用藥
       20.2 其他

      21 生物制品
      二、中成藥部分
      1 內(nèi)科用藥
       1.1 解表劑
       1.2 瀉下劑
       1.3 清熱劑
       1.4 溫里劑
       1.5 化痰
      、止咳
      、平喘劑
       1.6 開竅劑
       1.7 固澀劑
       1.8 扶正劑
       1.9 安神劑
       1.10 止血劑
       1.11 祛瘀劑
       1.12 理氣劑
       1.13 消導劑
       1.14 治風劑
       1.15 祛濕劑
       1.16 其他

      2 外科用藥
       2.1 清熱劑
       2.2 溫經(jīng)理氣活血劑

      3 婦科用藥
       3.1 理血劑
       3.2 清熱劑
       3.3 扶正劑

      4 眼科用藥
       4.1 清熱劑
       4.2 扶正劑

      5 耳鼻喉科用藥
       5.1 耳病.
       5.2 鼻病
       5.3 咽喉病

      6 骨傷科用藥
       6.1 活血化瘀劑
       6.2 活血通絡劑
       6.3 補益肝腎劑

      7 皮膚科用藥

      8 民族藥

      三、中藥飲片部分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的圖書目錄

      中醫(y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第五單元 五臟
      第六單元 六腑
      第七單元 奇恒之腑
      第八單元 精

      、氣
      、血、津液
      、神
      第九單元 經(jīng)絡
      第十單元 病因
      第十一單元 發(fā)病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中醫(yī)診斷學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問診
      第三單元 望診
      第四單元 望舌
      第五單元 聞診
      第六單元 脈診
      第七單元 按診
      第八單元 八綱
      第九單元 病性辨證
      第十單元 臟腑辨證
      第十一單元 六經(jīng)辨證
      第十二單元 衛(wèi)氣營血辨證
      第十三單元 三焦辨證
      中藥學
      第一單元 藥性理論
      第二單元 中藥的配伍
      第三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四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五單元 解表藥
      第六單元 清熱藥
      第七單元 瀉下藥
      第八單元 祛風濕藥
      第九單元 化濕藥
      第十單元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單元 溫里藥
      第十二單元 理氣藥
      第十三單元 消食藥
      第十四單元 驅(qū)蟲藥
      第十五單元 止血藥
      第十六單元 活血祛瘀藥
      第十七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八單元 安神藥
      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單元 開竅藥
      第二十一單元 補虛藥
      第二十二單元 收澀藥
      第二十三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四單元 拔毒化腐生肌藥
      方劑學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解表劑
      第三單元 瀉下劑
      第四單元 和解劑
      第五單元 清熱劑
      第六單元 祛暑劑
      第七單元 溫里劑
      第八單元 補益劑
      第九單元 固澀劑
      第十單元 安神劑
      第十一單元 開竅劑
      第十二單元 理氣劑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第十四單元 治風劑
      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
      第十六單元 祛濕劑
      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第十八單元 消食劑
      第十九單元 驅(qū)蟲劑
      第二十單元 涌吐劑
      針灸學
      第一單元 緒言
      第二單元 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第三單元 經(jīng)絡的作用和經(jīng)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第四單元 腧穴的分類
      第五單元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guī)律
      第六單元 特定穴
      第七單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八單元 手太陰肺經(jīng)
      、穴
      第九單元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
      第十單元 足陽明胃經(jīng)、穴
      第十一單元 足太陰脾經(jīng)
      、穴
      第十二單元 手少陰心經(jīng)
      、穴
      第十三單元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穴
      第十四單元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穴
      第十五單元 足少陰腎經(jīng)
      、穴
      第十六單元 手厥陰心包經(jīng)、穴
      第十七單元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穴
      第十八單元 足少陽膽經(jīng)
      、穴
      第十九單元 足厥陰肝經(jīng)、穴
      第二十單元 督脈
      、穴
      第二十一單元 任脈
      、穴
      第二十二單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三單元 毫針刺法
      第二十四單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五單元 拔罐法
      第二十六單元 其他針法
      第二十七單元 頭針、耳針
      第二十八單元 治療總論
      第二十九單元 頭面軀體痛證
      第三十單元 內(nèi)科病證
      第三十一單元 婦兒科病證
      第三十二單元 皮外骨傷科病證
      第三十三單元 五官科病證
      第三十四單元 急癥
      中醫(yī)內(nèi)科學
      第一單元 感冒
      第二單元 咳嗽
      第三單元 哮病
      第四單元 喘證
      第五單元 肺癰
      第六單元 肺癆
      第七單元 肺脹
      第八單元 心悸
      第九單元 胸痹
      第十單元 不寐
      第十一單元 癲狂
      第十二單元 癇病
      第十三單元 癡呆
      第十四單元 厥證
      第十五單元 胃痛
      第十六單元 痞滿
      第十七單元 嘔吐
      第十八單元 噎膈
      第十九單元 呃逆
      第二十單元 腹痛
      第二十一單元 泄瀉
      第二十二單元 痢疾
      第二十三單元 便秘
      第二十四單元 脅痛
      第二十五單元 黃疸
      第二十六單元 積聚
      第二十七單元 鼓脹
      第二十八單元 頭痛
      第二十九單元 眩暈
      第三十單元 中風
      第三十一單元 瘧疾
      第三十二單元 水腫
      第三十三單元 淋證
      第三十四單元 癃閉
      第三十五單元 郁證
      第三十六單元 血證
      第三十七單元 痰飲
      第三十八單元 消渴
      ……
      中醫(yī)外科學
      中醫(yī)婦科學
      中醫(yī)兒科學
      診斷學基礎
      傳染病學
      內(nèi)科學
      醫(yī)學倫理學
      衛(wèi)生法規(gu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44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中藥香加皮有哪些功效
      ?禁忌
      ?主治什么?炮制方法
      ?性味歸經(jīng)
      名稱:香加皮 類別:祛風濕藥 拼音:XIANG JIA PI拉丁:Cortex Periplocae別名:北五加皮
      、杠柳皮
      、臭五加、山五加皮
      、香五加皮藥用部位:根皮藥材性狀:本品呈卷筒狀或槽狀
      ,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的塊片狀,長3~10cm
      ,直徑1
      2023-09-21
      中藥香加皮有哪些功效<div   id=?禁忌
      ?主治什么?炮制方法
      ?性味歸經(jīng)
      ?">
      蒲棒能治什么病
      蒲棒能治什么病|蒲棒有什么作用|蒲棒什么樣真假辨別蒲棒(《本草衍義》)【異名】蒲棰
      、蒲厘(《本草圖經(jīng)》),蒲槌(《本草衍義》)
      毛葉木通能治什么病
      毛葉木通能治什么病|毛葉木通有什么作用|毛葉木通什么樣真假辨別毛葉木通(《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山梅花的莖葉
      。【植物形態(tài)】山梅花直立灌木
      ,高2~3米
      。莖枝對生;幼枝灰綠色
      ,有毛茸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零余子有什么作用|零余子什么樣真假辨別零余子(《本草拾遺》)【異名】署預子(《本草拾遺》)
      ,薯蕷果(《江西草藥》)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葉腋間之珠芽
      。植物形態(tài)詳"山藥"條
      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單能治什么病
      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單能治什么病|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單有什么作用|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單什么樣真假辨別李曉是一位辦公室白領
      ,平時不太喜歡運動。偶爾興起
      江珧柱能治什么病
      江珧柱能治什么病|江珧柱有什么作用|江珧柱什么樣真假辨別江珧柱(《本草從新》)【異名】馬甲柱(《閩中海錯疏》)
      ,角帶子(《本草求原》)
      地氈草能治什么病
      地氈草能治什么病|地氈草有什么作用|地氈草什么樣真假辨別地氈草(《泉州本草》)【異名】金雀梅
      、金雀花(《泉州青草藥》),天地花(《泉州本草》)
      羊肚能治什么病
      羊肚能治什么病|羊肚有什么作用|羊肚什么樣真假辨別羊肚(《千金食治》)【異名】羊胃(張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