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炙甘草湯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shù)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樸、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于胃脘脹滿疼痛。
2、陳皮雞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凈,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藥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精、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于肝氣郁滯之胃疼。
3、高梁甘蔗汁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將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適用于胃熱疼痛。
4、肉桂紅糖汁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鐘,取汁,調(diào)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于感寒腹痛。
5、小茴胡椒酒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酒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于胃寒疼痛。
6、豬肚粥
豬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再加入一些調(diào)料,如姜、蔥、鹽、酒、醬,文火燉至極爛,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于胃部疼痛。
7、鯽魚湯
鯽魚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鯽魚去鱗、鰓、內(nèi)臟,洗凈;生姜洗凈,切片,與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置鍋內(nèi),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鹽少許,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本方適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8、麥芽山楂汁
炒麥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鐘取汁,用紗布過濾調(diào)入白糖,趁熱服,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滯,適用于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9、檳榔
檳榔200克,陳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鹽100克。諸味同置鍋內(nèi),加水適量,文火煎熬至藥液干涸,停火持冷將檳榔用刀剝成黃豆大小的碎塊,飯后口含少許。
本方適用于食積胃疼。
10、高粱粥
高粱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nèi)煎取藥汁;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連服3--7天。
本方適用于胃寒性胃疼。
如果你有脾胃虛寒的癥狀,只要對癥下藥,很快就會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身體,不過在飲食上也要特別注意,凡是有傷脾胃的食品都不能吃,要不然吃了治療脾胃虛寒的中成藥也是無濟于事。
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溫或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虛秘、或初硬后溏,食欲不振、食后脘悶。舌質(zhì)淡,脈沉細。
病機
脾胃陽虛,寒自內(nèi)生。
治法
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劑
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減。
處方
黃芪15 g,黨參10 g,桂枝10 g,干姜6g,白芍30 g,元胡10 g,甘草6g。
如泛吐清水痰涎者,加陳皮、白術(shù)、茯苓、姜半夏,以健脾化痰;如嘈雜泛酸者,加烏賊骨、吳茱萸,以暖肝制酸;如中寒偏盛者,加附子、蜀椒,去桂枝改用肉桂,以加強溫中散寒之力;如見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巴戟天、仙茅等,助腎陽以溫脾和胃。
對本型胃痛,也可選用吳茱萸湯、厚樸溫中湯(厚樸、茯苓、陳皮、甘草、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等方加減。
對于脾胃虛寒型胃痛治宜,通常我們可以利用中醫(yī)的方式來進行調(diào)理,加以中藥,進行滋補慢慢的自然而然可以起到很好的功效,同時還可以緩解腸胃脹痛的現(xiàn)象發(fā)生。
01
復(fù)方春砂顆粒
【處方組成】砂仁葉油、白術(shù)、化橘紅、枳殼。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行氣開胃、止痛消脹。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胃脘涼痛、喜溫喜按、消化不良、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沉細。
【現(xiàn)代藥理】具有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鎮(zhèn)痛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以胃脘隱痛、喜溫喜按口淡乏味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溫中行氣,兼能燥濕健脾、消脹開胃。用藥偏于溫燥,兼以甘溫補益,具有溫中行氣兼顧的特點。適用于虛寒氣滯型胃痛者。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婦、糖尿病患者慎用。陰虛火旺胃脘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規(guī)格貯藏】10g/袋。密封。
02
小建中合劑(膠囊、顆粒、片)
【處方組成】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疼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jié)儭⒁种莆杆岱置?、調(diào)節(jié)腸運動、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結(jié)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以脘腹隱痛、暖則痛減、嘈雜吞酸、食少納呆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為桂枝湯加飴糖而成,重在補虛緩急,柔肝益脾和營,用藥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并用。適用于胃脘疼痛屬于脾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合劑:口服。一次20 30ml,一日3次。用時搖勻。膠囊: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顆粒: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陰虛內(nèi)熱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憤怒、憂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合劑:180ml/瓶。密封,遮光。膠囊:0.4g/粒。密封。顆粒:1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
03
理中丸(片)
【處方組成】炮姜、黨參、白術(shù)(土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健胃。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胃脘冷痛、畏寒肢涼、喜熱飲食、嘔吐泄瀉、胸滿腹痛、消化不良、口淡乏味、納少脘脹、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沉細。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消化性潰瘍、改善胃腸運動、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腹瀉、胃腸功能紊亂。臨床以胃脘冷痛、溫則痛減、嘔吐泄瀉、胸滿腹痛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健脾溫中。用藥甘溫補益,具有健脾與溫中并用的特點。適用于胃脘痛屬于脾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小蜜丸:口服。一次9g,一日2次。水蜜丸:口服。一次1袋,一日2 3次。濃縮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5 6片,一日2次;小兒酌減。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泄瀉時腹部熱脹痛者忌服。陰虛內(nèi)熱,感冒發(fā)熱忌用。濕熱中阻所致胃痛、嘔吐、泄瀉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膩,不宜消化的食物。
【規(guī)格貯藏】大蜜丸:9g丸;密封。小蜜丸:6g/100丸。密封。水蜜丸:6g/袋。密封。濃縮丸:3g/8丸。密封。片:0.3g/片。密封。
04
香砂理中丸
【處方組成】干姜(炮)、黨參、白術(shù)(土炒)、木香、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溫中理氣。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胃腹冷痛、或脹痛、喜按喜暖、不思飲食、反胃泄瀉、泛吐清水、納差神疲、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或弦細。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jié)儭⒄{(diào)節(jié)胃腸運動、鎮(zhèn)痛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臨床以胃脘冷痛、反胃泄瀉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溫補脾胃,兼有理氣止痛,化濕和胃。用藥健脾、溫中、行氣并重,重在溫補,兼有辛溫。適用于胃脘痛屬于脾胃虛寒氣滯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胃陰不足,內(nèi)熱壅盛者慎用。慢性結(jié)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便膿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瀉后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不宜服用藜蘆及其制劑。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規(guī)格貯藏】9g/丸。密封。
05
附子理中丸(片)
【處方組成】附子(制)、干姜、黨參、白術(shù)(炒)、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畏寒肢涼、喜熱飲食、嘔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細弦。
【現(xiàn)代藥理】具有增強抗寒能力、鎮(zhèn)痛、調(diào)節(jié)腸運動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臨床以脘腹冷痛、暖則痛減、嘔吐清水、手足不溫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溫中,兼能健脾益氣。用藥辛甘溫陽與甘溫健脾同用,適用于胃脘痛屬于脾胃虛寒,以寒為主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 3次。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 3次。小蜜丸:口服。一次9g(相當(dāng)于45丸)。濃縮丸:口服。一次8 12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6 8片,一日1 3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不適用于急性腸胃炎、泄瀉兼有大便不暢肛門灼熱者。不宜大量、久服。忌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應(yīng)】個別患者可見大便干結(jié),口干、口腔潰瘍;極個別患者可見心悸、甚至偶發(fā)心律失常。
【規(guī)格貯藏】水蜜丸:6g/袋。密封。小蜜丸:20g/10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濃縮丸:3g/8丸。密封。片:0.25g/片,密封。
06
參桂理中丸
【處方組成】附子(制)、干姜、人參、肉桂、白術(shù)(炒)、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祛濕定痛。主治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證。癥見腹痛泄瀉、手足厥冷、胃寒嘔吐、寒濕疝氣、婦女虛寒痛經(jīng)、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炎、鎮(zhèn)痛、提高腎上腺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功能性嘔吐、腹股溝斜疝、原發(fā)性痛經(jīng)。臨床以脘腹冷痛、寒則加重、腹瀉厥冷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溫中益氣、散寒止痛,兼能健脾燥濕。用藥甘溫為主,具有脾腎同治的特點。適用于陽虛寒凝所致的胃脘痛、泄瀉、痛經(jīng)、疝氣等。
【用法用量】姜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 2丸,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婦禁用。實熱證慎用。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6g/丸。密封。
07
桂附理中丸
【處方組成】肉桂、附片、黨參、炮姜、白術(shù)(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補腎助陽、溫中健脾。主治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四肢厥冷、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消化性潰瘍、調(diào)整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臨床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水谷不化、畏寒肢冷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溫補脾腎,兼能健脾燥濕。用藥具有脾腎同治的特點。適用于胃脘疼痛屬于脾腎陽虛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5g,一日2次,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哺乳期婦女慎用。肝胃郁熱所致胃脘痛者慎用。高血壓、心臟病、腎病、咳喘、浮腫患者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服用。不宜長期服用。忌不易消化食物。
【規(guī)格貯藏】水蜜丸:0.24g/1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
08
黃芪建中丸
【處方組成】黃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棗。
【功能主治】補氣散寒、健胃和中。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惡寒腹痛、心慌氣短、身體衰弱、或虛寒泄瀉或虛勞心悸或虛勞陽虛發(fā)熱、面色無華、舌淡嫩,脈細弱。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jié)?、解痙、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強免疫功能、鎮(zhèn)靜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jīng)衰弱。臨床以胃脘隱痛、惡寒腹痛、心慌氣短、身體衰弱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長于溫補中氣,兼能散寒健胃,和中緩急。用藥重在甘溫補益,具有寒熱并有,以溫?zé)釣橹鞯奶攸c。適用于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婦、糖尿病患者禁用。陰虛火旺者忌用。嘔吐、中滿、吐蛔者不可用。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宜飯前服用。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9g/丸。密封。
09
復(fù)方田七胃痛膠囊
【處方組成】三七、延胡索、香附(醋制)、川楝子、吳茱萸(醋制)、白芍、甘草、白及、枯礬、瓦楞子(煅)、氧化鎂、碳酸氫鈉、顛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氣化瘀、溫中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胃脘冷痛、痛處不移、喜溫喜按、泛酸嘈雜、或有黑便、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沉細澀。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胃潰瘍、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以胃脘冷痛、痛有定處、胃酸過多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重在制酸止痛,兼能理氣化瘀,溫中健脾。用藥辛香苦溫并用,適用于脾胃虛寒、兼有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禁用。哺乳期婦女禁用。高血壓、心臟病、返流性食管炎、胃腸道阻塞性疾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潰瘍性結(jié)腸炎患者慎用。胃陰不足胃痛者慎用。忌情緒激動及生悶氣。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不良反應(yīng)】服藥后可見口干、便秘、出汗減少、口鼻咽喉及皮膚干燥、視力模糊、排尿困難(老人)。
【規(guī)格貯藏】0.5g/粒。密封。
10
安中片
【處方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延胡索(醋制)、牡蠣(煅)、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主治陽虛胃寒證。癥見胃脘冷痛、畏寒喜暖、胃痛綿綿、泛吐清水、或嘈雜反酸、脘脅脹痛、神疲肢冷、舌淡紅苔白、脈滑。
【現(xiàn)代藥理】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抗菌、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以胃痛綿綿、畏寒喜暖、泛吐清水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長于溫胃散寒,兼能行氣止痛、制酸和胃。用藥偏于溫燥,具有溫中與酸斂并用、散寒與行氣兼顧的特點。適用于胃痛屬于陽虛胃寒兼有氣滯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6片,兒童一次2 3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使用注意】急性胃炎、出血性潰瘍禁用。胃脘熱痛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寒滑、酸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規(guī)格貯藏】0.2g/片。密封。
11
溫胃舒膠囊(顆粒、泡騰片)
【處方組成】黨參、附子(制)、炙黃芪、白術(shù)(炒)、山藥、肉桂、肉蓯蓉(制)、補骨脂、砂仁、烏梅、山楂(炒)、陳皮。
【功能主治】溫中養(yǎng)胃、行氣止痛。主治中焦虛寒證。癥見胃脘冷痛、腹脹噯氣、納差食少、畏寒無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沉細。
【現(xiàn)代藥理】尚未檢索到本成藥相關(guān)的藥理資料。
【臨床應(yīng)用】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臨床以胃脘冷痛、受寒痛甚腹脹納差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長于溫補脾胃,兼能燥濕行氣,消食止痛。用藥具有溫補兼顧,陽中求陰的特點。適用于胃脘痛屬于中焦虛寒者。
【用法用量】膠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顆粒:開水沖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泡騰片:開水沖服。一次2 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胃大出血時忌用。濕熱中阻胃痛者慎用。胃脘灼熱痛證、重度胃痛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服用。忌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應(yīng)】偶見皮膚瘙癢、紅腫、皮疹。
【規(guī)格貯藏】膠囊:0.4g/粒。密封。顆粒:10g/袋。密封。泡騰片:1.8g/片。密封。
12
仲景胃靈丸
【處方組成】肉桂、高良姜、砂仁、延胡索、白芍、小茴香、牡蠣、炙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健胃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食欲不振、胃脘涼痛、脘腹脹滿、嘔吐酸水或清水、畏寒無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沉細。
【現(xiàn)代藥理】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抗菌等作用。
【臨床應(yīng)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臨床以胃脘冷痛、溫則痛減、嘔吐清水為特征癥狀。
【用藥特征】本成藥長于溫中健脾、和胃止痛,兼能行氣制酸。用藥溫燥,具有溫中與收斂合用,行氣與活血并用的特點。適用于胃脘痛屬于脾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兒童酌減。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陰虛火旺胃痛者慎用。忌憤怒、憂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規(guī)格貯藏】1.2g/袋。密封,在干燥處保存。
上述內(nèi)容摘取自《實用臨床藥物學(xué)--中成藥卷》。
脾虛胃寒的人可通過食物、茶療、及酵素三方面進行調(diào)理:
1、食物調(diào)理:脾胃虛寒者應(yīng)多吃溫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棗、黑豆、老姜、狗肉、豬肚等。而且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xí)慣,定時定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合理的膳食,定時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謹防過酸、過甜、過咸、過苦、過辛,過熱、過涼的食物。
2、茶療調(diào)理:可選用生姜紅茶,生姜紅茶不僅有治療胃寒的效果,對患者體質(zhì)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生姜發(fā)暖,紅茶也是發(fā)暖之物,長期服用可以驅(qū)散體內(nèi)寒氣,從而使胃寒癥狀緩解。
3、酵素調(diào)理:脾虛胃寒一般以脾陽虛為主,因此要治療脾虛胃寒還要從調(diào)理脾、胃開始,食物調(diào)理和茶療不僅可以治療胃寒,對患者體質(zhì)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蛋白酵素,可以補脾養(yǎng)胃,促進細胞循環(huán),對驅(qū)散體內(nèi)寒氣,增加體內(nèi)氣血,從而緩解緩解脾虛胃寒癥狀,俗話說"冬病夏治",因此夏季是治療脾虛胃寒的好時機,注意食物的進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49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拔火罐處癢是正常的嗎
下一篇: 怎樣去火最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