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qū)J静“刚?,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nèi)西醫(y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y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fā)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于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
以下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在線閱讀(醫(yī)案卷全文):
醫(yī)案·(一)虛勞喘嗽門
本文目錄
1 1.虛勞證陽亢陰虧2 2.虛勞兼勞碌過度3 3.肺勞咳嗽由于伏氣化熱所傷證4 4.虛勞咳嗽兼外感實熱證5 5.勞熱咳嗽6 6.肺勞喘嗽遺傳性證7 7.肺勞痰喘8 8.肺勞喘咳9 9.肺勞喘嗽兼不寐證10 10.肺病咳嗽吐血11 11.肺病咳吐膿血12 12.肺病咳吐痰血
1.虛勞證陽亢陰虧天津張媼,年九十二歲,得上焦煩熱病。
病因 平素身體康強,所稟元陽獨旺,是以能享高年。至八旬后陰分浸衰,陽分偏盛,胸間恒覺煩熱,延醫(yī)服藥多用滋陰之品始愈。迨至年過九旬,陰愈衰而陽愈亢,仲春陽氣發(fā)生煩熱,舊病反復甚劇。
證候 胸中煩熱異常,劇時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當戶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氣。有時,覺心為熱迫怔忡不寧。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藥始通。其脈左右皆弦硬,間現(xiàn)結(jié)脈,至數(shù)如常。
診斷 證脈細參,純系陽分偏盛陰分不足之象。然所以享此大年,實賴元陽充足。此時陽雖偏盛,當大滋真陰以潛其陽,實不可以苦寒瀉之。至脈有結(jié)象,高年者雖在所不忌,而究系氣分有不足之處,宜以大滋真陰之藥為主,而少加補氣之品以調(diào)其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 生懷地黃(八錢) 天冬(八錢) 甘草(二錢) 大甘枸杞(八錢) 生杭芍(五錢) 野臺參(三錢) 赭石(六錢軋細)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共煎三大盅,為一日之量,徐徐分多次溫飲下。
方解 方中之義,重用涼潤之品以滋真陰,少用野臺參三錢以調(diào)其脈。猶恐參性溫升不宜于上焦之煩熱,又倍用生赭石以引之下行,且此證原艱于大便,赭石又能降胃氣以通大便也。
用雞內(nèi)金者,欲其助胃氣以運化藥力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緩脈象之弦硬,且以調(diào)和諸涼藥之性也。
效果 每日服藥一劑至三劑,煩熱大減,脈已不結(jié),且較前柔和。遂將方中玄參、生地黃皆改用六錢,又加龍眼肉五錢,連服五劑,諸病皆愈。
2.虛勞兼勞碌過度天津?qū)幨蠇D,年近四旬,素病虛勞,偶因勞碌過甚益增劇。
病因 處境不順,家務勞心,飲食減少,浸成虛勞,已病倒臥懶起床矣。又因訟事,強令公堂對質(zhì),勞苦半日,歸家病大加劇。
證候 臥床閉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開不發(fā)言語,有若能言而甚懶于言者。其面色似有浮熱,體溫38·8℃,問其心中發(fā)熱乎?覺怔忡乎?皆頷之。其左脈浮而弦硬,右脈浮而芤,皆不任重按,一息六至。兩日之間,惟少飲米湯,大便數(shù)日未行,小便亦甚短少。
診斷 即其脈之左弦右芤,且又浮數(shù)無根,知系氣血虧極有陰陽不相維系之象。是以陽氣上浮而面熱,陽氣外越而身熱,此乃虛勞中極危險之證也。所幸氣息似稍促而不至于喘,雖有咳嗽亦不甚劇,知尤可治。斯當培養(yǎng)其氣血,更以收斂氣血之藥佐之,俾其陰陽互相維系,即可安然無虞矣。
處方 野臺參(四錢) 生懷山藥(八錢) 凈萸肉(八錢) 生龍骨(八錢搗碎) 大甘枸杞(六錢) 甘草(二錢) 生懷地黃(六錢) 玄參(五錢) 沙參(五錢) 生赭石(五錢軋細) 生杭芍(四錢)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飲下。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已能言語,可進飲食,浮越之熱已斂,體溫度下降至37.6℃,心中已不發(fā)熱,有時微覺怔忡,大便通下一次,小便亦利,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野臺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凈萸肉(六錢)生懷地黃(五錢) 甘草(二錢) 玄參(五錢) 沙參(五錢) 生赭石(四錢軋細) 生杭芍(三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加雞內(nèi)金者,因虛勞之證,脈絡多瘀,《金匱》所謂血痹虛勞也。用雞內(nèi)金以化其血痹,虛勞可以除根,且與臺參并用,又能運化參之補力不使作脹滿也。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新得之病全愈,其素日虛勞未能盡愈。俾停服湯藥,日用生懷山藥細末煮粥,少加白糖當點心服之。每服時送服生雞內(nèi)金細末少許以善其后。
3.肺勞咳嗽由于伏氣化熱所傷證沈陽高××,三十二歲。因伏氣化熱傷肺,致成肺勞咳嗽證。
病因 臘底感受寒涼,未即成病,而從此身不見汗。繼則心中漸覺發(fā)熱,至仲春其熱加甚,飲食懶進,發(fā)生咳嗽,浸成肺勞病。
證候 其咳嗽晝輕夜重,時或咳而兼喘,身體羸弱,筋骨酸疼,精神時昏憒,腹中覺饑而飲食恒不欲下咽。從前惟心中發(fā)熱,今則日 時身恒覺熱。大便燥,小便短赤,脈左右皆弦長,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 此病之原因,實由伏氣化熱久留不去。不但傷肺而兼?zhèn)爸T臟腑也。按此證自述,因臘底受寒,若當時即病,則為傷寒矣。乃因所受之寒甚輕,不能即病,惟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流通,是以從此身不見汗,而心漸發(fā)熱。迨時至仲春,陽氣萌動,原當隨春陽而化熱以成溫病(《內(nèi)經(jīng)》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乃其所化之熱又非如溫病之大熱暴發(fā)能自里達表,而惟緣三焦脂膜散漫于諸臟腑,是以胃受其熱而懶于飲食,心受其熱而精神昏憒,腎受其熱而陰虛潮熱,肝受其熱而筋骨酸疼,至肺受其熱而咳嗽吐痰,則又其顯然者也。治此證者,當以清其伏氣之熱為主,而以滋養(yǎng)津液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碎) 黨參(三錢) 天花粉(八錢) 玄參(八錢) 生杭芍(五錢) 甘草(錢半) 連翹(三錢) 滑石(三錢) 鮮茅根(三錢) 射干(三錢) 生遠志(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若無鮮茅根,可以鮮蘆根代之。
方解 方中之義,用石膏以清伏氣之熱,而助之以連翹、茅根,其熱可由毛孔透出;更輔之以滑石、杭芍,其熱可由水道瀉出;加花粉、玄參者,因石膏但能清實熱,而花粉、玄參兼能清虛熱也;用射干、遠志者,因石膏能清肺寧嗽,而佐以射干、遠志,更能利痰定喘也;用甘草者,所以緩諸涼藥之下趨,不欲其寒涼侵下焦也;至加黨參者,實仿白虎加人參湯之義,因身體虛弱者,必石膏與人參并用,始能逐久匿之熱邪外出也。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熱退三分之二,咳嗽吐痰亦愈強半,飲食加多,脈象亦見緩和。知其伏氣之熱已消,所余者惟陰虛之熱也,當再投以育陰之方,俾多服數(shù)劑自能全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玄參(五錢) 生懷地黃(五錢) 沙參(五錢) 生杭芍(三錢) 生遠志(二錢) 川貝母(二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中加雞內(nèi)金者,不但欲其助胃消食,兼欲借之以化諸藥之滯泥也。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病遂全愈。而夜間猶偶有咳嗽之時,俾停服湯藥,日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粥,調(diào)以白糖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4.虛勞咳嗽兼外感實熱證撫順一童,九歲,因有外感實熱久留不去,變?yōu)樘搫诳人宰C。
病因 從前曾受外感,熱入陽明。醫(yī)者純用甘寒之藥清之,致病愈之后,猶有些些余熱稽留臟腑,久之陰分虧耗,浸成虛勞咳嗽證。
證候 心中常常發(fā)熱,有時身亦覺熱,懶于飲食,咳嗽頻吐痰涎,身體瘦弱。屢服清熱寧嗽之藥,即稍效病仍反復,其脈象弦數(shù),右部尤弦而兼硬。
診斷 其脈象弦數(shù)者,熱久涸陰血液虧損也。其右部弦而兼硬者,從前外感之余熱,猶留滯于陽明之腑也。至其咳嗽吐痰,亦熱久傷肺之現(xiàn)象也。欲治此證,當以清其陽明余熱為初步,熱清之后,再用藥滋養(yǎng)其真陰,病根自不難除矣。
處方 生石膏(兩半搗細) 大潞參(三錢) 玄參(五錢) 生懷山藥(五錢) 鮮茅根(三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盅半,分兩次溫飲下。若無鮮茅根時,可用鮮蘆根代之。
方解 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而又加鮮茅根也。蓋陽明久郁之邪熱,非白虎加人參湯不能清之,為其病久陰虧,故又將原方少為變通,使之兼能滋陰也。加鮮茅根者,取其具有升發(fā)透達之性,與石膏并用,能清熱兼能散熱也。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身心之熱大減,咳嗽吐痰已愈強半,脈象亦較前和平。知外邪之熱已清,宜再用藥專滋其陰分,俾陰分充足自能盡消其余熱也。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生懷地黃(五錢) 玄參(四錢)
沙參(四錢) 生杭芍(三錢) 生遠志(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飲食加多,諸病皆愈。
方解 陸九芝謂∶“凡外感實熱之證,最忌但用甘寒滯泥之藥治之。其病縱治愈,亦恒稽留余熱;永錮閉于臟腑之中,不能消散,致熱久耗陰,浸成虛勞,不能救藥者多矣?!贝苏\見道之言也。而愚遇此等證,其虛勞不至過甚,且脈象仍有力者,恒治以白虎加人參湯,復略為變通,使之退實熱兼能退虛熱,約皆可隨手奏效也。
5.勞熱咳嗽鄰村許姓學生,年十八歲,于季春得勞熱咳嗽證。
病因 秉性剛強,勞心過度;又當新婚之余,或年少失保養(yǎng),迨至春陽發(fā)動,漸成勞熱咳嗽證。
證候 日晡潮熱,通夜作灼,至黎明得微汗其灼乃退。白晝咳嗽不甚劇,夜則咳嗽不能安枕。
飲食減少,身體羸瘦,略有動作即氣息迫促。左右脈皆細弱,重按無根,數(shù)逾七至。夫脈一息七至,即難挽回,況復逾七至乎?猶幸食量猶佳,大便干燥(此等證忌滑瀉),知猶可治。擬治以峻補真陰之劑,而佐以收斂氣化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玄參(六錢) 生懷地黃(六錢) 沙參(六錢)甘草(三錢) 生龍骨(六錢搗碎) 凈萸肉(六錢) 生杭芍(三錢) 五味子(三錢搗碎) 牛蒡子(三錢搗碎)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五味入湯劑,藥局照例不搗。然其皮味酸,核味辛,若囫圇入煎則其味過酸,服之恒有滿悶之弊。故徐靈胎謂宜與干姜之味辛者同服。若搗碎入煎,正可惜其核味之辛以濟皮味之酸,無事伍以干姜而亦不發(fā)滿悶。是以欲重用五味以治嗽者,當注意令其搗碎,或說給病家自檢點。至于甘草多用至三錢者,誠以此方中不但五味酸,萸肉亦味酸,若用甘草之至甘者與之化合,可增加其補益之力(如酸能 齒,得甘則不 齒是明征),是以多用至三錢。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灼熱似見退,不復出汗,咳嗽亦稍減,而脈仍七至強。因恍悟此脈之數(shù),不但因陰虛,實亦兼因氣虛,猶若力小而強任重者其體發(fā)顫也。擬仍峻補其真陰,再輔以補氣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野臺參(三錢) 大甘枸杞(六錢) 玄參(六錢) 生懷地黃(六錢) 甘草(三錢) 凈萸肉(五錢) 天花粉(五錢) 五味子(三錢搗碎) 生杭芍(三錢) 射干(二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共煎一大盅溫服。為方中加臺參恐服之作悶,是以又加雞內(nèi)金以運化之。且凡虛勞之甚者,其脈絡間恒多瘀滯,雞內(nèi)金又善化經(jīng)絡之瘀滯也。
三診 將藥連服四劑,灼熱咳嗽已愈十之七八,脈已緩至六至,此足征補氣有效也。爰即原方略為加減,多服數(shù)劑,病自除根。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野臺參(三錢) 大甘枸杞(六錢) 玄參(五錢) 生懷地黃(五錢) 甘草(二錢) 天冬(五錢)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三錢) 川貝母(三錢)生遠志(二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共煎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灼熱咳嗽全愈,脈已復常,遂停服湯劑。
俾日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茶湯,兌以鮮梨自然汁,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6.肺勞喘嗽遺傳性證天津陳××,年十八歲。自幼得肺勞喘嗽證。
病因 因其母素有肺勞病,再上推之,其外祖母亦有斯病。是以自幼時,因有遺傳性亦患此病。
證候 其證,初時猶輕,至熱時即可如常人,惟略有感冒即作喘嗽。治之即愈,不治則兩三日亦可自愈。至過十歲則漸加重,熱時亦作喘嗽,冷時則甚于熱時,服藥亦可見輕,旋即反復。至十六七歲時,病又加劇,屢次服藥亦無效,然猶可支持也。迨愚為診視,在一九三○年仲冬,其時病劇已難支持,晝夜伏幾,喘而且嗽,咳吐痰涎,連連不竭,無論服何中藥,皆分毫無效。惟日延西醫(yī)注射藥針一次,雖不能止咳喘而可保當日無虞。診其脈左右皆弦細,關(guān)前微浮,兩尺重按無根。
診斷 此等證原因,肺臟氣化不能通暢,其中諸細管即易為痰涎滯塞,熱時肺胞松緩,故病猶輕,至冷時肺胞緊縮,是以其病加劇。治之者當培養(yǎng)其肺中氣化,使之 辟有力,更疏瀹其肺中諸細管,使之宣通無滯,原為治此病之正則也。而此證兩尺之脈無根,不但其肺中有病,其肝腎實亦有病,且病因又為遺傳性,原非一蹴所能治愈,當分作數(shù)步治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天花粉(三錢) 天冬(三錢) 生杭芍(三錢)細辛(一錢) 射干(三錢) 杏仁(二錢去皮) 五味子(二錢搗碎) 葶藶子(二錢微炒) 廣三七(二錢搗細)
藥共十一味,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錢,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余一錢。
方解 方中用三七者,恐肺中之氣窒塞,肺中之血亦隨之凝滯,三七為止血妄行之圣藥,更為流通瘀血之圣藥,故于初步藥中加之。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咳喘皆愈三分之二,能臥睡兩三點鐘。其脈關(guān)前不浮,至數(shù)少減,而兩尺似無根,擬再治以納氣歸腎之方。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野黨參(三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生懷地黃(六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凈萸肉(四錢) 天花粉(四錢) 天冬(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射干(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參之性補而微升,惟與赭石并用,其補益之力直達涌泉。況咳喘之劇者,其沖胃之氣恒因之上逆,赭石實又為降胃鎮(zhèn)沖之要藥也。至方中用雞內(nèi)金者,因其含有稀鹽酸,原善化肺管中之瘀滯以開其閉塞,又兼能運化人參之補力不使作滿悶也。
三診 將藥連服五劑,咳喘皆愈,惟其脈仍逾五至,行動時猶覺氣息微喘,此乃下焦陰分猶未充足,不能與陽分相維系也。此當峻補其真陰,俾陰分充足自能維系其陽分,氣息自不上奔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 凈萸肉(四錢)玄參(四錢) 生遠志(錢半) 北沙參(四錢) 懷牛膝(三錢)大云苓片(二錢) 蘇子(二錢炒搗) 牛蒡子(二錢搗碎) 生雞內(nèi)金(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八劑,行走動作皆不作喘,其脈至數(shù)已復常。從此停服湯藥,俾日用生懷山藥細末,水調(diào)煮作茶湯,少調(diào)以生梨自然汁,當點心用之以善其后。
7.肺勞痰喘天津徐××,年三十四歲,得肺勞痰喘證。
病因 因弱冠時游戲競走,努力過度傷肺,致有喘病,入冬以來又兼咳嗽。
證候 平素雖有喘證,然安養(yǎng)時則不犯,入冬以來,寒風陡至,出外為風所襲,忽發(fā)咳嗽??人圆灰?,喘病亦發(fā),咳喘相助為虐,屢次延醫(yī),服藥不愈,夜不能臥。其脈左部弦細而硬,右部濡而兼沉,至數(shù)如常。
診斷 此乃氣血兩虧,并有停飲之證,是以其左脈弦細者,氣虛也。弦細兼硬者,肝血虛津液短也。其右脈濡者,濕痰留飲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氣化亦有所不足也。其所以喘而且嗽者,亦痰飲上溢之所迫致也。擬用小青龍湯,再加滋補之藥治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當歸身(四錢) 天冬(四錢) 寸麥冬(四錢)生杭芍(三錢) 清半夏(三錢) 桂枝尖(二錢五分) 五味子(二錢搗碎)杏仁(二錢去皮) 干姜(錢半) 細辛(一錢) 甘草(錢半) 生姜(三片)
共煎一大盅溫飲下。
方解 凡用小青龍湯,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此定例也。若有外感之熱者,更宜加生石膏,此證無外感之熱,故但加二冬以解姜桂諸藥之熱。
復診 將藥煎服一劑,其喘即愈,又繼服兩劑,咳嗽亦愈強半,右脈已不沉,似稍有力,左脈仍近弦硬,擬再以健胃養(yǎng)肺滋生血脈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百合(五錢) 大枸杞子(五錢) 天冬(五錢) 當歸身(三錢) 蘇子(錢半炒搗) 川貝母(三錢) 白術(shù)(三錢炒) 生薏米(三錢搗碎) 生遠志(二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咳嗽全愈,脈亦調(diào)和如常矣。
8.肺勞喘咳天津羅××,年三十四歲,得肺勞喘嗽病。
病因 數(shù)年之前,曾受肺風發(fā)咳嗽,治失其宜,病雖暫愈,風邪錮閉肺中未去,致成肺勞喘嗽證。
證候 其病在暖燠之時甚輕,偶發(fā)喘嗽一半日即愈,至冬令則喘嗽連連,必至天氣暖和時始漸愈。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濡滑,兩尺皆重按無根。
診斷 此風邪錮閉肺中,久而傷肺,致肺中氣管滯塞,暖時肌肉松緩,氣管亦隨之松緩,其呼吸猶可自如;冷時肌肉緊縮,氣管亦隨之緊縮,遂至吸難呼易而喘作,更因痰涎壅滯而嗽作矣。其脈左部弦硬者,肝腎之陰液不足也。右部濡滑者,肺胃中痰涎充溢也。兩尺不任重按者,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則上焦之喘嗽益甚也。欲治此證,當先宣通其肺,俾氣管之郁者皆開后,再投以滋陰培氣,肺腎雙補之劑以祓除其病根。
處方 麻黃(錢半) 天冬(三錢) 天花粉(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杏仁(二錢去皮搗碎) 甘草(錢半) 蘇子(二錢炒搗) 生遠志(二錢去心)生麥芽(二錢) 生杭芍(二錢) 細辛(一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喘嗽皆愈,而勞動時仍微喘。其脈左部仍似弦硬,右部仍濡,不若從前之滑,兩尺猶虛,此病已去而正未復也。宜再為謀根本之治法,而投以培養(yǎng)之劑。
處方 野臺參(三錢) 生赭石(八錢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地黃(一兩) 大云苓片(二錢) 大甘枸杞(六錢) 天冬(六錢) 凈萸肉(五錢)蘇子(三錢炒搗) 牛蒡子(三錢搗碎)
共煎一大盅溫服。
方解 人參為補氣主藥,實兼具上升之力。喻嘉言謂?!皻馓撚厦撜邔S弥D(zhuǎn)氣高不返?!笔且苑泊嬷C,皆不可輕用人參,惟重用赭石以引之下行,轉(zhuǎn)能納氣歸腎,而下焦之氣化,遂因之壯旺而固攝。此方中人參、赭石并用,不但欲導引肺氣歸腎,實又因其兩尺脈虛,即借以培補下焦之氣化也。
效果 將藥連服十余劑,雖勞動亦不作喘。再診其脈,左右皆調(diào)和無病,兩尺重按不虛,遂將赭石減去二錢,俾多服以善其后。
9.肺勞喘嗽兼不寐證天津于姓媼,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間因不能寐,心中常覺發(fā)熱,久之,則肺臟受傷,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證候 素本夜間不寐,至黎明時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盛,且復作喘,不能安臥,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發(fā)熱益甚,懶于飲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兩旬之間大形困頓,屢次服藥無效。其脈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滑而無力,數(shù)逾五至。
診斷 此真陰虧損,心腎不能相濟,是以不眠。久則心血耗散,心火更易妄動以上鑠肺金,是以咳嗽有痰作喘。治此證者,當以大滋真陰為主,真陰足則心腎自然相交,以水濟火而火不妄動;真陰足則自能納氣歸根,氣息下達,而呼吸自順。且肺腎為子母之臟,原相連屬,子虛有損于母,子實即有益于母,果能使真陰充足,則肺金既不受心火之鑠耗,更可得腎陰之津潤,自能復其清肅下行之常,其痰涎咳嗽不治自愈也。若更輔以清火潤肺化痰寧嗽之品,則奏效當更捷矣。
處方 沙參(一兩) 大枸杞(一兩) 玄參(六錢) 天冬(六錢)生赭石(五錢軋細) 甘草(二錢) 生杭芍(三錢) 川貝母(三錢) 牛蒡子(一錢搗碎)生麥芽(三錢) 棗仁(三錢炒搗) 射干(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六劑,咳喘痰涎愈十分之八,心中已不發(fā)熱,食欲已振,夜能睡數(shù)時,大便亦不甚燥。診其脈至數(shù)復常,惟六部重按仍皆欠實,左脈仍有弦意。擬再峻補其真陰以除病根,所謂上病取諸下也。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枸杞(一兩) 遼沙參(八錢) 生懷地黃(六錢)熟懷地黃(六錢) 甘草(二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凈萸肉(四錢)生杭芍(三錢) 生麥芽(三錢) 生雞內(nèi)金(針半黃色的搗)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二劑,諸病皆愈,俾用珠玉二寶粥常常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或問 兩方中所用之藥,若滋陰、潤肺、清火、理痰、止嗽諸品,原為人所共知,而兩方之中皆用赭石、麥芽,且又皆生用者其義何居?答曰∶胃居中焦,原以傳送飲食為專職,是以胃中之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果其氣能息息下行,則沖氣可阻其上沖,膽火可因之下降,大便亦可按時下通,至于痰涎之壅滯,咳嗽喘逆諸證,亦可因之降序,而降胃之藥,固莫赭石若也。至于麥芽,炒用之善于消食,生用之則善于升達肝氣。人身之氣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其重墜下行之力或有礙于肝氣之上升,是以方中用赭石降胃,即用麥芽升肝,此所以順氣化之自然,而還其左升右降之常也。
10.肺病咳嗽吐血天津張××,年二十六歲,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 經(jīng)商勞心,又兼新婚,失于調(diào)攝,遂患勞嗽。繼延推拿者為推拿兩日,咳嗽分毫未減,轉(zhuǎn)添吐血之證。
證候 連聲咳嗽不已,即繼以吐血。或痰中帶血,或純血無痰,或有咳嗽兼喘。夜不能臥,心中發(fā)熱,懶食,大便干燥,小便赤澀。脈搏五至強,其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潞參(三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生懷地黃(六錢)玄參(六錢) 天冬(五錢)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四錢) 射干(二錢) 甘草(二錢)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復診 此藥服兩劑后,血已不吐,又服兩劑,咳嗽亦大見愈,大小便已順利,脈已有根,不若從前之浮弦。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潞參(三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生懷地黃(六錢)大甘枸杞(六錢) 甘草(二錢) 凈萸肉(五錢) 沙參(五錢)生杭芍(二錢) 射干(二錢) 廣三七(錢半軋細)
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諸病皆愈,脈已復常,而尺部重按仍欠實。遂于方中加熟懷地黃五錢,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11.肺病咳吐膿血天津葉××,年三十二歲,得肺病咳吐膿血。
病因 其未病之前數(shù)月,心中時常發(fā)熱,由此浸成肺病。
證候 初覺發(fā)熱時,屢服涼藥,熱不減退,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后則漸生咳嗽,繼則痰中帶血,繼則痰血相雜,又繼則膿血相雜。診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長,皆重按頗實。
疹斷 此乃伏氣化熱,竄入陽明之腑。醫(yī)者不知病因,見其心中發(fā)熱,而多用甘寒滯膩之品,稽留其熱,俾無出路。久之,上熏肺部,至肺中結(jié)核因生咳嗽,潰爛遂吐膿血,斯必先清其胃腑之熱,使不復上升熏肺而后肺病可愈。特是,此熱為伏氣之熱所化,原非輕劑所能消除,當先投以治外感實熱之劑。
處方 生石膏(兩半搗細) 大潞參(三錢) 生懷山藥(六錢) 天花粉(六錢) 金銀花(四錢) 鮮蘆根(四錢) 川貝母(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錢,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余一錢。
方解 此方實仿白虎加人參湯之義而為之變通也。方中以天花粉代知母,以生山藥代粳米,仍與白虎加人參湯無異,故用之以清胃腑積久之實熱。而又加金銀花、三七以解毒,蘆根、連翹以引之上行,此肺胃雙理之劑也。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膿血已不復吐,咳嗽少愈,大便之干燥,小便之短赤亦見愈。惟心中仍覺發(fā)熱,脈象仍然有力,擬再投以清肺瀉熱之劑。
處方 天花粉(八錢) 北沙參(五錢) 玄參(五錢) 鮮蘆根(四錢) 川貝母(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五味子(二錢搗細) 射干(三錢) 甘草(二錢軋細)
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一大盅,送服甘草末一錢,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余一錢。方中五味子,必須搗碎入煎,不然則服之恒多發(fā)悶;方中甘草,無論紅者黃者,皆可用至軋之不細時,切忌鍋炮,若炮則其性即變,非此方中用甘草之意矣。用此藥者,宜自監(jiān)視軋之,或但羅取其頭次所軋之末亦可。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諸病皆愈,惟心中猶間有發(fā)熱之時,脈象較常脈似仍有力。為善后計,俾用生懷山藥軋細,每用七八錢或兩許,煮作茶湯,送服離中丹錢許或至錢半(多少宜自酌),當點心用之。后此方服閱兩月,脈始復常,心中亦不復發(fā)熱矣。離中丹為愚自制之方,即益元散方以生石膏代滑石也。蓋滑石宜于濕熱,石膏宜于燥熱,北方多熱而兼燥者,故將其方變通之,凡上焦有實熱者,用之皆有捷效。
或問 伏氣化熱,原可成溫,即無新受之外感,而忽然咸溫病者是也。此證伏氣所化之熱,何以不成溫病而成肺???答曰∶伏氣之侵人,伏于三焦脂膜之中,有多有少,多者化熱重,少者化熱輕,化熱重者當時即成溫病,化熱輕者恒循三焦脂膜而竄入各臟腑。愚臨證五十年,細心體驗,知有竄入肝膽病目者,竄入腸中病下痢者,有竄入腎中病虛勞者,竄入肺中病咳嗽久而成肺病者,有竄入胃中病吐衄而其熱上熏亦可成肺病者,如此證是也。是以此證心中初發(fā)熱時,醫(yī)者不知其有伏氣化熱入胃,而泛以涼藥治之,是以不效,而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即隨手奏效。至于不但用白虎湯而必用白虎加人參湯者,誠以此證已閱數(shù)月,病久氣化虛損,非人參與石膏并用,不能托深陷之熱外出也。
12.肺病咳吐痰血天津喬××,年三十余,得咳吐痰血病。
病因 前因偶受肺風,服藥失宜,遂息咳嗽,咳嗽日久,繼患咳血。
證候 咳嗽已近一年,服藥轉(zhuǎn)浸加劇,繼則痰中帶血,又繼則間有嘔血之時,然猶不至于傾吐。
其心中時常發(fā)熱,大便時常燥結(jié),幸食欲猶佳,身形不至羸弱,其脈左部近和平,右部寸關(guān)俱有滑實之象。
診斷 證脈合參,知系從前外感之熱久留肺胃,金畏火刑,因熱久而肺金受傷,是以咳嗽;至于胃腑久為熱鑠,致胃壁之膜腐爛連及血管,是以嘔血;至其大便恒燥結(jié)者,因其熱下輸腸中,且因胃氣因熱上逆失其傳送之職也。治此證者,當以清肺胃之熱為主,而以養(yǎng)肺降胃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細末) 粉甘草(六錢細末) 鏡面朱砂(二錢細末)
共和勻每服一錢五分。
又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八錢軋細) 天冬(六錢) 玄參(五錢) 沙參(五錢) 天花粉(五錢) 生杭芍(四錢) 川貝母(三錢) 射干(二錢) 兒茶(二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軋細)
共藥十二味,將前十一味煎湯送服三七一錢,至煎渣再服時再送服一錢。每日午前十點鐘服散藥一次,臨睡時再服一次,湯藥則晚服頭煎,翌晨服次煎。
效果 服藥三日,咳血吐血皆愈。仍然咳嗽,遂即原方去沙參加生百合五錢、米殼錢半,又服四劑,咳嗽亦愈,已不發(fā)熱,大便已不燥結(jié)。俾將散藥惟頭午服一次,又將湯藥中赭石減半,再服數(shù)劑以善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醫(yī)案·(二)氣病門
本文目錄
1 1.大氣下陷兼小便不禁2 2.大氣下陷3 3.大氣下陷身冷4 4.大氣陷兼消食5 5.大氣陷兼疝氣6 6.沖氣上沖兼奔豚7 7.胃氣不降8 8.肝氣郁兼胃氣不降9 9.胃氣不降
1.大氣下陷兼小便不禁天津陳××,三十五歲,于孟冬得大氣下陷兼小便不禁證。
病因 稟賦素弱,恒覺呼吸之氣不能上達,屢次來社求診,投以拙擬升陷湯,即愈。后以出外勞碌過度,又兼受涼,陡然反復甚劇,不但大氣下陷,且又小便不禁。
證候 自覺胸中之氣息息下墜,努力呼之猶難上達,其下墜之氣行至少腹,小便即不能禁,且覺下焦涼甚,肢體無力,其脈左右皆沉濡,而右部寸關(guān)之沉濡尤甚。
診斷 此胸中大氣下陷之劇者也。此證因大氣虛陷,心血之循環(huán)無力,是以脈象沉濡而遲,肺氣之呼吸將停,是以努力呼氣外出而猶難上達。不但此也,大氣雖在膈上,實能斡旋全身統(tǒng)攝三焦,今因下陷而失位無權(quán),是以全身失其斡旋,肢體遂酸軟無力,三焦失其統(tǒng)攝,小便遂泄瀉不禁。
其下焦涼甚者,外受之寒涼隨大氣下陷至下焦也。此證之危已至極點,當用重劑升舉其下陷之大氣,使復本位,更兼用溫暖下焦之藥,祛其寒涼庶能治愈。
處方 野臺參(五錢) 烏附子(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煎湯一盅溫服,此為第一方。
又方 生箭 (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白術(shù)(四錢炒) 凈萸肉(四錢)萆(二錢) 升麻(錢半) 柴胡(錢半)
共煎藥一大盅,溫服。此為第二方。先服第一方,后遲一點半鐘即服第二方。
效果 將藥如法各服兩劑,下焦之涼與小便之不禁皆愈,惟呼吸猶覺氣分不足,肢體雖不酸軟,仍覺無力。遂但用第二方,將方中柴胡減去,加桂枝尖錢半,連服數(shù)劑,氣息已順。又將方中升麻、桂枝,皆改用一錢,服至五劑,身體健康如常,遂停藥勿服。
或問 此二方前后相繼服之,中間原為時無多,何妨將二方并為一方?答曰∶凡欲溫暖下焦之藥,宜速其下行,不可用升藥提之。若將二方并為一方,附子與升、柴并用,其上焦必生煩躁,而下焦之寒涼轉(zhuǎn)不能去。惟先服第一方,附子得人參之助,其熱力之敷布最速,是以為時雖無多,下焦之寒涼已化其強半;且參附與山藥并用,大能保合下焦之氣化,小便之不禁者亦可因之收攝,此時下焦受參附山藥之培養(yǎng),已有一陽來復,徐徐上升之機。已陷之大氣雖不能因之上升,實已有上升之根基。遂繼服第二方,黃 與升柴并用,升提之力甚大,借之以升提下陷之大氣,如人欲登高山則或推之,或挽之,縱肢體軟弱,亦不難登峰造極也。且此一點余鐘,附子之熱力已融化于下焦,雖遇升柴之升提,必不至上升作煩躁,審斯則二方不可相并之理由,及二方前后繼服之利益不昭然乎。
2.大氣下陷天津李××,年三十二歲,拉洋車為業(yè),得大氣下陷證。
病因 腹中覺饑,未吃飯,枵腹奔走七八里,遂得此病。
證候 呼吸短氣,心中發(fā)熱,懶食,肢體酸懶無力,略有動作,即覺氣短不足以息。其脈左部弦而兼硬,右部則寸關(guān)皆沉而無力。
診斷 此胸中大氣下陷,其肝膽又蘊有郁熱也。蓋胸中大氣,原為后天宗氣,能代先天元氣主持全身,然必賴水谷之氣以養(yǎng)之。此證因忍饑勞力過度,是以大氣下陷,右寸關(guān)之沉而無力其明征也。其舉家數(shù)口生活皆賴一人勞力,因氣陷不能勞力繼將斷炊,肝膽之中遂多起急火,其左脈之弦而兼硬是明征也。治之者當用拙擬之升陷湯,升補其胸中大氣,而輔以涼潤之品以清肝膽之熱。
處方 生箭 (八錢) 知母(五錢) 桔梗(二錢) 柴胡(二錢)升麻(錢半) 生杭芍(五錢) 龍膽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兩劑,諸病脫然全愈。
3.大氣下陷身冷天津宋氏婦,年四旬,于仲夏得大氣下陷,周身發(fā)冷證。
病因 稟賦素弱,居恒自覺氣分不足,偶因努力搬運重物,遂覺呼吸短氣,周身發(fā)冷。
證候 呼吸之間,恒覺氣息不能上達,時當暑熱,著夾衣猶覺寒涼,頭午病稍輕,午后則漸劇,必努力始能呼吸,外被大氅猶或寒戰(zhàn),飲食少許,猶不消化。其脈關(guān)前沉細欲無,關(guān)后差勝亦在沉分,一息不足四至。
診斷 此上焦心肺之陽虛損,又兼胸中大氣下陷也。為其心肺陽虛,是以周身惡寒而飲食不化,為其胸中大氣下陷,是以呼吸短氣,頭午氣化上升之時是以病輕,過午氣化下降之時所以增劇也。擬治以回陽升陷湯加黨參之大力者以補助之。
處方 生箭 (八錢) 野臺黨參(四錢) 干姜(四錢) 當歸身(四錢)桂枝尖(三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氣息已順,而兼有短氣之時,周身已不發(fā)冷,惟晚間睡時仍須濃復,飲食能消化,脈象亦大有起色。遂即原方去黨參,將干姜、桂枝皆改用二錢,又加生懷山藥八錢,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幫助 心為君火,全身熱力之司命,肺與心同居膈上,一系相連,血脈之循環(huán)又息息相通,是以與心相助為理,同主上焦之陽氣。然此氣雖在上焦,實如日麗中天,照臨下土,是以其熱力透至中焦,胃中之飲食因之熟腐,更透至下焦,命門之相火因之生旺,內(nèi)溫臟腑,外暖周身,實賴此陽氣為布護宣通也。特是,心與肺皆在胸中大氣包舉之中,其布護宣通之原動力,實又賴于大氣。此證心肺之陽本虛,向賴大氣為之保護,故猶可支持,迨大氣陷而失其保護,遂致虛寒之象頓呈。此方以升補胸中大氣為主,以培養(yǎng)心肺之陽為輔,病藥針芥相投,是以服之輒能奏效也。
4.大氣陷兼消食李××,年二十六歲,得大氣下陷兼消食證。
病因 其未病之前二年,常覺呼吸短氣,初未注意。繼因校中功課勞心短氣益劇,且覺食量倍增,因成消食之證。
證候 呼吸之間,覺吸氣稍易而呼氣費力,夜睡一點鐘許,即覺氣不上達,須得披衣起坐,遲移時,氣息稍順,始能再睡。一日之間,進食四次猶饑,饑時若不急食,即覺怔忡。且心中常覺發(fā)熱,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其脈浮分無力,沉分稍實,至數(shù)略遲。
診斷 此乃胸中大氣下陷,兼有伏氣化熱因之成消食也。為其大氣下陷,是以脈象浮分無力,為其有伏氣化熱,是以其沉分猶實,既有伏氣化熱矣,而脈象轉(zhuǎn)稍遲者,因大氣下陷之脈原多遲也。蓋胃中有熱者,恒多化食,而大氣下陷其胃氣因之下降甚速者,亦恒能多食。今既病大氣下陷,又兼伏氣化熱,侵入胃中,是以日食四次猶饑也。此宜升補其胸中大氣,再兼用寒涼之品以清其伏氣所化之熱,則短氣與消食原不難并愈也。
處方 生箭 (六錢) 生石膏(一兩搗細) 天花粉(五錢) 知母(五錢) 玄參(四錢)升麻(錢半) 柴胡(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短氣已愈強半,發(fā)熱與消食亦大見愈,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箭 (六錢) 天花粉(六錢) 知母(六錢) 玄參(六錢)凈萸肉(三錢) 升麻(錢半) 柴胡(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去石膏者,以伏氣所化之熱所余無多也。既去石膏而又將花粉、知母諸涼藥加重者,因花粉諸藥原用以調(diào)劑黃 之溫補生熱,而今則兼用之以清伏氣所化之余熱,是以又加重也。至于前方之外,又加萸肉者,欲以收斂大氣之渙散,俾大氣之已升者不至復陷,且又以萸肉得木氣最濃,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雖伏氣之熱猶未盡消,而亦不妨用之也。
效果 將藥又連服四劑,病遂全愈。俾停服湯藥,再用生箭 、天花粉等分軋為細末,每服三錢,日服兩次以善其后。
或問 脈之遲數(shù),恒關(guān)于人身之熱力,熱力過盛則脈數(shù),熱力微弱則脈遲,此定理也。今此證雖有伏氣化熱,因大氣下陷而脈仍遲,何以脈之遲數(shù)與大氣若斯有關(guān)系乎?答曰∶胸中大氣亦名宗氣,為其實用能斡旋全身,故曰大氣,為其為后天生命之宗主,故又曰宗氣?!秲?nèi)經(jīng)》謂宗氣積于胸中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深思《內(nèi)經(jīng)》之言,知肺葉之 辟,固為大氣所司,而心機之跳動,亦為大氣所司也。今因大氣下陷而失其所司,是以不惟肺受其病,心機之跳動亦受其病而脈遂遲也。
5.大氣陷兼疝氣天津陳××,年三十八歲,得大氣下陷兼疝氣證。
病因 初因勞心過度,浸覺氣分不舒,后又因出外辦事勞碌過甚,遂覺呼吸短氣,猶不以為意也。繼又患疝氣下墜作疼,始來寓求為延醫(yī)。
證候 呼吸之際,常覺氣短似難上達,勞動時則益甚。夜間臥睡一點鐘許,即覺氣分不舒,披衣起坐移時將氣調(diào)勻,然后能再睡。至其疝氣之墜疼,恒覺與氣分有關(guān),每當呼吸不利時,則疝氣之墜疼必益甚。其脈關(guān)前沉而無力,右部尤甚,至數(shù)稍遲。
診斷 即此證脈參之,其呼吸之短氣,疝氣之下墜,實皆因胸中大氣下陷也。此氣一陷則肺臟之辟失其斡旋,是以呼吸短氣,三焦之氣化失其統(tǒng)攝,是以疝氣下墜。斯當升補其下陷之大氣,俾仍還其本位,則呼吸之短氣,疝氣之墜疼自皆不難愈矣。
處方 生箭 (六錢) 天花粉(六錢) 當歸(三錢) 荔枝核(三錢)生明沒藥(三錢) 生五靈脂(三錢) 柴胡(錢半) 升麻(錢半) 小茴香(一錢炒搗)
共煎湯一大盅,溫飲下。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短氣之病已大見愈,惟與人談話多時,仍覺短氣。其疝氣已上升,有時下墜亦不作疼,脈象亦大有起色。此藥已對證,而服藥之功候未到也。爰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箭 (六錢) 天花粉(六錢) 凈萸肉(四錢) 當歸(三錢) 荔枝核(三錢) 生明沒藥(三錢) 生五靈脂(三錢) 柴胡(錢半) 升麻(錢半) 廣砂仁(一錢搗碎)
共煎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呼吸已不短氣,然仍自覺氣分不足,疝氣亦大輕減,猶未全消。遂即原方去萸肉,將柴胡、升麻皆改用一錢,又加黨參、天冬各三錢,俾多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6.沖氣上沖兼奔豚天津張××,年四十五歲,得沖氣上沖兼奔豚證。
病因 初秋之時,患赤白痢證,醫(yī)者兩次用大黃下之,其痢愈而變?yōu)榇俗C。
證候 每夜間當丑寅之交,有氣起自下焦挾熱上沖,行至中焦覺悶而且熱,心中煩亂,遲十數(shù)分鐘其氣上出為呃,熱即隨之消矣。其脈大致近和平,惟兩尺稍浮,按之不實。
診斷 此因病痢時,連服大黃下之,傷其下焦氣化,而下焦之沖遂挾腎中之相火上沖也。其在丑寅之交者,陽氣上升之時也。宜用仲師桂枝加桂湯加減治之。
處方 桂枝尖(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芡實(六錢搗碎) 清半夏(四錢水洗三次)生杭芍(四錢) 生龍骨(四錢搗碎) 生牡蠣(四錢搗碎) 生麥芽(三錢)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黃柏(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病愈強半,遂即原方將桂枝改用三錢,又加凈萸肉、甘枸杞各四錢,連服三劑全愈。
幫助 凡氣之逆者可降,郁者可升,惟此證沖氣挾相火上沖,則升降皆無所施。桂枝一藥而升降之性皆備,凡氣之當升者遇之則升,氣之當降者遇之則降,此誠天生使獨而為不可思議之妙藥也。山藥、芡實,皆能補腎,又皆能斂戢下焦氣化;龍骨、牡蠣,亦收斂之品,然斂正氣而不斂邪氣,用于此證初無收斂過甚之虞,此四藥并用,誠能于下焦之氣化培養(yǎng)而鎮(zhèn)安之也。用芍藥、黃柏者,一瀉腎中之相火,一瀉肝中之相火,且桂枝性熱,二藥性涼,涼熱相濟,方能奏效。用麥芽、雞內(nèi)金者,所以運化諸藥之力也。用甘草者,欲以緩肝之急,不使肝木助氣沖相火上升也。至于服藥后病愈強半,遂減輕桂枝加萸肉、枸杞者,俾肝腎壯旺自能掃除病根。
7.胃氣不降大城王××妻,年近四旬,時常嘔吐,大便遲下,數(shù)年不愈。
病因 其人稟性暴烈,處境又多不順,浸成此證。
證候 飯后每覺食停胃中,似有氣上沖阻其下行,因此大便恒至旬日始下。至大便多日不下時,則恒作嘔吐,即屢服止嘔通便之藥,下次仍然如故。求為延醫(yī),其脈左右皆弦,右脈弦而且長,重診頗實,至數(shù)照常。
診斷 弦為肝脈,弦而且長則沖脈也。弦長之脈,見于右部,尤按之頗實,此又為胃氣上逆之脈。肝胃沖三經(jīng)之氣化皆有升無降,宜其下焦便秘而上焦嘔吐也。此當治以瀉肝、降胃、鎮(zhèn)沖之劑,其大便自順,嘔吐自止矣。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生杭芍(六錢) 柏子仁(六錢) 生懷山藥(六錢)天冬(六錢) 懷牛膝(五錢) 當歸(四錢) 生麥芽(三錢)茵陳(二錢)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服藥一劑,大便即通下,即原方略為加減,又服數(shù)劑,大便每日一次,食后胃中已不覺停滯,從此病遂除根。
或問 麥芽生用能升肝氣,茵陳為青蒿之嫩者亦具有升發(fā)之力,此證即因臟腑之氣有升無降,何以方中復用此二藥乎?答曰∶肝為將軍之官,中寄相火,其性最剛烈,若強制之,恒激發(fā)其反動之力;麥芽、茵陳,善舒肝氣而不至過于升提,是將順肝木之性使之柔和,不至起反動力也。
8.肝氣郁兼胃氣不降天津姚××,年五十二歲,得肝郁胃逆證。
病因 勞心太過,因得斯證。
證候 腹中有氣,自下上沖,致胃脘滿悶,胸中煩熱,脅下脹疼,時常呃逆,間作嘔吐。大便燥結(jié),其脈左部沉細,右部則弦硬而長,大于左部數(shù)倍。
診斷 此乃肝氣郁結(jié),沖氣上沖,更迫胃氣不降也。為肝氣郁結(jié),是以左脈沉細,為沖氣上沖,是以右脈弦長,沖脈上隸陽明,其氣上沖不已,易致陽明胃氣不下降。此證之嘔吐呃逆,胃脘滿悶,胸間煩熱,皆沖胃之氣相并沖逆之明征也。其脅下脹疼,肝氣郁結(jié)之明征也。其大便燥結(jié)者,因胃氣原宜息息下行,傳送飲食下為二便,今其胃氣既不下降,是以大便燥結(jié)也。擬治以舒肝降胃安沖之劑。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天冬(一兩) 寸麥冬(六錢去心)清半夏(四錢水洗三次) 碎竹茹(三錢) 生麥芽(三錢) 茵陳(二錢)川續(xù)斷(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此證之病根,正因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也。故方中以生麥芽、茵陳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沖;用續(xù)斷者,因其能補肝,可助肝氣上升也;用生山藥二冬者,取其能潤胃補胃,可助胃氣下降也,用雞內(nèi)金者,取其能化瘀止疼,以營運諸藥之力也。
復診 上方隨時加減,連服二十余劑,肝氣已升,胃氣已降,左右脈均已平安,諸病皆愈。惟肢體乏力,飲食不甚消化,擬再治以補氣健胃之劑。
處方 野臺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天冬(六錢)寸麥冬(六錢) 生雞內(nèi)金(三錢黃色的搗) 生麥芽(三錢) 甘草(錢半)
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三劑,飲食加多,體力漸復。于方中加枸杞五錢,白術(shù)三錢,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幫助 身之氣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不知用麥芽升肝,久之,肝氣將有郁遏之弊,況此證之肝氣原郁結(jié)乎?此所以方中用赭石,即用麥芽,赭石生用而麥芽亦生用也。
且諸家本草謂麥芽炒用者為丸散計也,若入湯劑何須炒用,蓋用生者煮汁飲之,則消食之力愈大也。
或問 升肝之藥,柴胡最效,今方中不用柴胡而用生麥芽者,將毋別有所取乎?答曰∶柴胡升提肝氣之力甚大,用之失宜,恒并將胃氣之下行者提之上逆。曾有患陽明厥逆吐血者,初不甚劇。醫(yī)者誤用柴胡數(shù)錢即大吐不止,須臾盈一痰盂,有危在頃刻之懼,取藥無及,適備有生赭石細末若干,俾急用溫開水送下,約盡兩半,其血始止,此柴胡并能提胃氣上逆之明征也。況此證之胃氣原不降乎?
至生麥芽雖能升肝,實無妨胃氣之下降,蓋其萌芽發(fā)生之性,與肝木同氣相求,能宣通肝氣之郁結(jié),使之開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純于升提也。
9.胃氣不降掖縣任××妻,年五旬,得胃氣不降證。
原因 舉家人口眾多,因其夫在外,家務皆自操勞,恒動肝火,遂得此證。
證候 食后停滯胃中,艱于下行,且時覺有氣挾火上沖,口苦舌脹,目眩耳鳴,恒有呃欲嘔逆或惡心,胸膈煩悶,大便六七日始行一次,或至服通利藥始通,小便亦不順利。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硬而長,一息搏近五至,受病四年,屢次服藥無效。
診斷 此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腑之氣不能息息下行傳送飲食,久之,胃氣不但不能下行,且更轉(zhuǎn)而上逆,是以有種種諸病也。宜治以降胃理沖之品,而以滋陰清火之藥輔之。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 玄參(六錢)生麥芽(三錢) 茵陳(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每日服藥一劑,三日后大便日行一次,小便亦順利。上焦諸病亦皆輕減,再診其脈,頗見柔和。遂將赭石減去五錢,又加柏子仁五錢,連服數(shù)劑,霍然全愈。
醫(yī)案·(三)血病門
本文目錄
1 1.吐血證2 2.咳血兼吐血證3 3.吐血兼咳嗽(一)4 4.吐血兼咳嗽(二)5 5.吐血證(一)6 6.吐血證(二)7 7.大便下血(一)8 8.大便下血(二)9 9.大便下血(三)10 10.大便下血(四)11 11.瘀血短氣
1.吐血證天津張××,年三十五歲,得吐血證,年余不愈。
病因 稟性褊急,勞心之余又兼有拂意之事,遂得斯證。
證候 初次所吐甚多,屢經(jīng)醫(yī)治,所吐較少,然終不能除根。每日或一次或兩次,覺心中有熱上沖,即吐血一兩口。因病久身羸弱,臥床不起,亦偶有扶起少坐之時,偶或微喘,幸食欲猶佳,大便微溏,日行兩三次,其脈左部弦長,重按無力,右部大而芤,一息五至。
診斷 凡吐血久不愈者,多系胃氣不降,致胃壁破裂,出血之處不能長肉生肌也。再即此脈論之,其左脈之弦,右脈之大,原現(xiàn)有肝火浮動挾胃氣上沖之象,是以其吐血時,覺有熱上逆,至其脈之弦而無力者,病久而氣化虛也。大而兼芤者,失血過多也。至其呼吸有時或喘,大便日行數(shù)次,亦皆氣化虛而不攝之故。治此證者,當投以清肝、降胃、培養(yǎng)氣血、固攝氣化之劑。
處方 赤石脂(兩半)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八錢) 生龍骨(六錢搗碎)生牡蠣(六錢搗碎) 生杭芍(六錢) 大生地黃(四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
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送服三七末。
方解 降胃之藥莫如赭石,此愚治吐衄恒用之藥也。此方中獨重用赤石脂者,因赭石為鐵養(yǎng)化合其重墜之力甚大,用之雖善降胃,而其力達于下焦,又善通大便,此證大便不實,赭石似不宜用;赤石脂之性,重用之亦能使胃氣下降,至行至下焦,其粘滯之力又能固澀大便,且其性能生肌,更可使腸壁破裂出血之處早愈,誠為此證最宜之藥也。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血即不吐,喘息已平,大便亦不若從前之勤,脈象亦較前和平,惟心中仍有覺熱之時。遂即原方將生地黃改用一兩,又加熟地黃一兩,連服三劑,諸病皆愈。
2.咳血兼吐血證堂侄女××,適鄰村王氏,年三十歲。于乙酉仲春,得吐血證。
病因 因家務自理,勞心過度,且稟賦素弱,當此春陽發(fā)動之時,遂病吐血。
證候 先則咳嗽痰中帶血,繼則大口吐血,其吐時覺心中有熱上沖,一日夜吐兩三次,劇時可吐半碗。兩日之后,覺精神氣力皆不能支持,遂急迎愚延醫(yī)。自言心中搖搖似將上脫,兩顴發(fā)紅,面上發(fā)熱,其脈左部浮而動,右部浮而濡,兩尺無根,數(shù)逾五至。
診斷 此肝腎虛極,陰分陽分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遂急為出方取藥以防虛脫。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 凈萸肉(一兩) 生赭石(一兩軋細)
急火煎藥取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 將藥甫煎成未服,又吐血一次,吐后忽停息閉目 然罔覺。診其脈跳動仍舊,知能蘇醒,約四分鐘呼吸始續(xù),兩次將藥服下,其血從此不吐。俾即原方再服一劑,至第三劑即原方加潞黨參三錢、天冬四錢,連服數(shù)劑,身形亦漸撤消。繼用生懷山藥為細面,每用八錢煮作茶湯,少調(diào)以白糖,送服生赭石細末五分,作點心用之以善其后。
3.吐血兼咳嗽(一)天津王××,年二十四歲,得咳嗽吐血證。
病因 稟賦素弱,略有外感,即發(fā)咳嗽,偶因咳嗽未愈,繼又勞心過度,心中發(fā)熱,遂至吐血。
證候 先時咳嗽猶輕,失血之后則嗽益加劇。初則痰中帶血,繼則大口吐血,心中發(fā)熱,氣息微喘,脅下作疼,大便干燥。其脈關(guān)前浮弦,兩尺重按不實,左右皆然,數(shù)逾五至。
診斷 此證乃肺金傷損,肝木橫恣,又兼胃氣不降,腎氣不攝也。為其肺金受傷,是以咳嗽痰中帶血;為胃氣不降,是以血隨氣升,致胃中血管破裂而大口吐血;至脅下作疼,乃肝木橫恣之明證;其脈上盛下虛,氣息微喘,又腎氣不攝之明征也。治之者,宜平肝、降胃、潤肺、補腎,以培養(yǎng)調(diào)劑其臟腑,則病自愈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五錢)天冬(五錢) 大甘枸杞(五錢) 川貝母(四錢) 生麥芽(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 射干(二錢) 廣三七(三錢細末) 粉甘草(二錢細末)
藥共十二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甘草末各一半,至煎渣再服,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服藥一劑,吐血即愈,諸病亦輕減。后即原方隨時為之加減,連服三十余劑,其嗽始除根,身體亦漸壯健。
4.吐血兼咳嗽(二)天津?qū)O××,年二十八歲,得吐血兼咳嗽證。
病因 因事心中著急起火,遂致吐血咳嗽。
證候 其吐血之始,至今已二年矣。經(jīng)醫(yī)治愈,屢次反復,少有操勞,心中發(fā)熱即復吐血。又頻作咳嗽,嗽時吐痰亦恒帶血。肋下恒作刺疼,嗽時其疼益甚,口中發(fā)干,身中亦間有灼熱,大便干燥。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長,皆重按不實,一息搏近五至。
診斷 此證左脈弦硬者,陰分虧損而肝膽有熱也,右部弦長者,因沖氣上沖并致胃氣上逆也。為其沖沖胃逆,是以胃壁血管破裂以至于吐血咳血也。其脈重按不實者,血虧而氣亦虧也。至于口無津液,身或灼熱,大便干燥,無非血少陰虧之現(xiàn)象。擬治以清肝、降胃、滋陰、化瘀之劑。
處方 生赭石(八錢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玄參(五錢) 川楝子(四錢搗碎) 生麥芽(三錢) 川貝母(三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細末)
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愚治吐血,凡重用生地黃,必用三七輔之,因生地黃最善涼血,以治血熱妄行,猶恐妄行之血因涼而凝,瘀塞于經(jīng)絡中也。三七善化瘀血,與生地黃并用,血止后自無他虞;且此證肋下作疼,原有瘀血,則三七尤在所必需也。
復診 將藥連服三劑,吐血全愈,咳嗽吐痰亦不見血,肋疼亦愈強半,灼熱已無,惟口中仍發(fā)干,脈仍有弦象。知其真陰猶虧也,擬再治以滋補真陰之劑。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六錢) 大甘枸杞(六錢) 生杭芍(四錢)玄參(四錢) 生赭石(四錢軋細) 生麥芽(二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細末)
服法如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病全愈,脈亦復常,遂去三七,以熟地黃易生地黃,俾多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5.吐血證(一)天津馮××,年三十二歲,得吐血證久不愈。
病因 因勞心勞力過度,遂得此證。
證候 吐血已逾二年,治愈,屢次反復。病將發(fā)時,覺胃中氣化不通,滿悶發(fā)熱,大便滯塞,旋即吐血,兼咳嗽多吐痰涎。其脈左部弦長,右部長而兼硬,一息五至。
診斷 此證當系肝火挾沖胃之氣上沖,血亦隨之上逆,又兼失血久而陰分虧也。為其肝火熾盛,是以左脈弦長;為其肝火挾沖胃之氣上沖,是以右脈長而兼硬;為其失血久而真陰虧損,是以其脈既弦硬(弦硬即有陰虧之象)而又兼數(shù)也。此宜治以瀉肝降胃之劑,而以大滋真陰之藥佐之。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玄參(八錢) 大生地(八錢) 生懷山藥(六錢)栝蔞仁(六錢炒搗) 生杭芍(四錢) 龍膽草(三錢) 川貝母(三錢)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細末)
藥共十味,先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細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每日煎服一劑,初服后血即不吐,服至三劑咳嗽亦愈,大便順利。再診其脈,左右皆有和柔之象,問其心中悶熱全無。遂去蔞仁、龍膽草,生山藥改用一兩,俾多服數(shù)劑,吐血之病可從此永遠除根矣。
6.吐血證(二)天津張姓,年過三旬,偶患吐血證。
病因 其人性嗜酒,每日必飲,且不知節(jié)。初則飲酒過量即覺胸間煩熱,后則不飲酒時亦覺煩熱,遂至吐血。
證候 其初吐血之時,原不甚劇,始則痰血相雜,因咳吐出。即或純吐鮮血,亦不過一日數(shù)口,繼復因延醫(yī)服藥,方中有柴胡三錢,服藥半點鐘后,遂大吐不止,倉猝迎愚往視。及至,則所吐之血已盈痰盂,又復連連嘔吐,若不立為止住,實有危在目前之懼。幸所攜藥囊中有生赭石細末一包,俾先用溫水送下五錢,其吐少緩須臾,又再送下五錢遂止住不吐。診其脈弦而芤,數(shù)逾五至,其左寸搖搖有動意,問其心中覺怔忡乎?答曰∶怔忡殊甚,幾若不能支持。
診斷 此證初傷于酒,繼傷于藥,臟腑之血幾于傾囊而出。猶幸速為立止,宜急服湯藥以養(yǎng)其血,降其胃氣保其心氣,育其真陰,連服數(shù)劑,庶其血不至再吐。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玄參(六錢) 生地黃(六錢)生龍骨(六錢搗碎) 生牡蠣(六錢搗碎) 生杭芍(五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柏子仁(四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三錢細末)
此方將前十味煎湯,三七分兩次用,頭煎及二煎之湯送服。
效果 每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血已不吐,心中不復怔忡。再診其脈芤動皆無,至數(shù)仍略數(shù),遂將生地黃易作熟地黃,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7.大便下血(一)天津袁××,年三十二歲,得大便下血證。
病因 先因勞心過度,心中時覺發(fā)熱,繼又因朋友宴會,飲酒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 自孟夏下血,歷六月不止,每日六七次,腹中覺疼即須入廁,心中時或發(fā)熱,懶于飲食。其脈浮而不實有似芤脈,而不若芤脈之硬,兩尺沉分尤虛,至數(shù)微數(shù)。
診斷 此證臨便時腹疼者,腸中有潰爛處也。心中時或發(fā)熱者,陰虛之熱上浮也。其脈近芤者,失血過多也。其兩尺尤虛者,下血久而陰虧,更兼下焦氣化不固攝也。此宜用化腐生肌之藥治其腸中潰爛,滋陰固氣之藥固其下焦氣化,則大便下血可愈矣。
處方 生懷山藥(兩半) 熟地黃(一兩) 龍眼肉(一兩) 凈萸肉(六錢)樗白皮(五錢) 金銀花(四錢) 赤石脂(四錢研細) 甘草(二錢)鴉膽子仁(八十粒成實者) 生硫黃(八分細末)
藥共十味,將前八味煎湯,送服鴉膽子、硫黃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至于硫黃生用之理,詳于敦復湯下。
方解 方中鴉膽子、硫黃并用者,因鴉膽子善治下血,而此證之脈兩尺過弱,又恐單用之失于寒涼,故少加硫黃輔之,況其腸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至腐敗釀毒,二藥之性皆善消除毒菌也。又其腹疼下血,已歷半載不愈,有似東人×××所謂阿米巴赤痢,硫黃實又為治阿米巴赤痢之要藥也。
復診 前藥連服三劑,下血已愈,心中亦不發(fā)熱,脈不若從前之浮,至數(shù)如常。而其大便猶一日溏瀉四五次,此宜投以健胃固腸之劑。
處方 炙箭 (三錢) 炒白術(shù)(三錢) 生懷山藥(一兩) 龍眼肉(一兩)生麥芽(三錢) 建神曲(三錢) 大云苓片(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大便已不溏瀉,日下一次,遂停服湯藥。
俾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粥,調(diào)以白糖,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8.大便下血(二)高××,年三十六歲,得大便下血證。
病因 冷時出外辦事,寢于寒涼屋中,床衾又甚寒涼遂得斯證。
證候 每日下血數(shù)次,或全是血,或兼有大便,或多或少,其下時多在夜間,每覺腹中作疼,即須入廁,夜間恒苦不寐,其脈遲而芤,兩尺尤不堪重按,病已二年余,服溫補下元藥則稍輕,然終不能除根,久之,則身體漸覺羸弱。
診斷 此下焦虛寒太甚,其氣化不能固攝而血下陷也。視其從前所服諸方,皆系草木之品,其質(zhì)輕浮,溫暖之力究難下達,當以礦質(zhì)之品溫暖兼收澀者投之。
處方 生硫黃(半斤色純黃者) 赤石脂(半斤純系粉末者)
將二味共軋細過羅,先空心服七八分,日服兩次,品驗漸漸加多,以服后移時微覺腹中溫暖為度。
效果 后服至每次二錢,腹中始覺溫暖,血下亦漸少。服至旬余,身體漸壯,夜睡安然,可無入廁。服至月余,則病根祓除矣。
方解 按硫黃之性,溫暖下達,誠為溫補下焦第一良藥,而生用之尤佳,惟其性能潤大便(本草謂其能使大便潤、小便長,西醫(yī)以為輕瀉藥藥),于大便滑瀉者不宜,故輔以赤石脂之粘膩收澀,自有益而無弊矣。
9.大便下血(三)崔童,年十三歲,得大便下血證。
病因 仲夏天熱,賽球競走,勞力過度,又兼受熱,遂患大便下血。
證候 每日大便,必然下血,便時腹中作疼,或輕或劇,若疼劇時,則血之下者必多,已年余矣。飲食減少,身體羸弱,面目黃白無血色,脈搏六至,左部弦而微硬,右部濡而無力。
診斷 此證當因脾虛不能統(tǒng)血,是以其血下陷至其腹,所以作疼,其腸中必有損傷潰爛處也。當用藥健補其脾胃,兼調(diào)養(yǎng)其腸中潰爛。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龍眼肉(一兩) 金銀花(四錢) 甘草(三錢)廣三七(二錢半軋細末) 鴉膽子(八十粒去皮揀其仁之成實者)
共藥六味,將前四味煎湯,送服三七、鴉膽子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如法服兩次,下血病即除根矣。
10.大便下血(四)阜城杜××,年四十五歲,得大便下血證。
病因 因勞心過度,每大便時下血,服藥治愈。因有事還籍,值夏季暑熱過甚,又復勞心過度,舊證復發(fā),屢治不愈。遂來津入西醫(yī)院治療,西醫(yī)為其血在便后,謂系內(nèi)痔,服藥血仍不止,因轉(zhuǎn)而求治于愚。
證候 血隨便下,且所下甚多,然不覺疼墜,心中發(fā)熱懶食,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滑。
診斷 此因勞心生內(nèi)熱而牽動肝經(jīng)所寄相火,致肝不藏血而兼與溽暑之熱相并,所以血妄行也。
宜治以清心涼肝兼消暑熱之劑,而少以培補脾胃之藥佐之。
處方 生懷地黃(一兩) 白頭翁(五錢) 龍眼肉(五錢) 生懷山藥(五錢)知母(四錢) 秦皮(三錢) 黃柏(二錢) 龍膽草(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上方煎服一劑,血已不見,服至兩劑,少腹覺微涼。再診其脈,弦長與洪滑之象皆減退,遂為開半清半補之方以善其后。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熟懷地黃(八錢) 凈萸肉(五錢) 龍眼肉(五錢)白頭翁(五錢) 秦皮(三錢) 生杭芍(三錢) 地骨皮(三錢)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后,食欲頓開,腹已不疼,俾即原方多服數(shù)劑,下血病當可除根。
11.瘀血短氣鹽山劉××,年二十五歲,得瘀血短氣證。
病因 因出外修工,努力抬重物,當時覺脅下作疼,數(shù)日疼愈,仍覺脅下有物妨礙呼吸。
證候 身形素強壯,自受病之后,遲延半載,漸漸羸弱,常覺右脅之下有物阻礙呼吸之氣,與人言時恒半句而止,候至氣上達再言,若偶忿怒則益甚,脈象近和平,惟稍弱不能條暢。
診斷 此因努力太過,致肝經(jīng)有不歸經(jīng)之血瘀經(jīng)絡之間,阻塞氣息升降之道路也。喜其脈雖稍弱,猶能支持,可但用化瘀血之藥,徐徐化其瘀結(jié),氣息自能調(diào)順。
處方 廣三七(四兩)
軋為細末,每服錢半,用生麥芽三錢煎湯送下,日再服。
方解 三七為止血妄行之圣藥,又為化瘀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不傷新血,單服久服無礙,此乃藥中特異之品,其妙處直不可令人思議。愚恒用以消積久之瘀血,皆能奏效。至麥芽原為消食之品,生煮服之則善舒肝氣,且亦能化瘀者也。是以用之煎湯,以送服三七也。
效果 服藥四日后,自鼻孔中出紫血一條,呼吸較順,繼又服至藥盡,遂脫然全愈。
或問 人之呼吸在于肺,今謂肝經(jīng)積有瘀血,即可妨礙呼吸,其義何居?答曰∶按生理之學,人之呼吸可達于沖任,方書又謂呼出心肺,吸入肝腎,若謂呼吸皆在于肺,是以上兩說皆可廢也。蓋心、肺、肝,原一系相連,下又連于沖任,而心肺相連之系,其中原有兩管,一為血脈管,一為回血管,血脈管下行,回血管上行。肺為發(fā)動呼吸之機關(guān),非呼吸即限于肺也,是以吸入之氣可由血脈管下達,呼出之氣可由回血管上達,無論氣之上達下達,皆從肝經(jīng)過,是以血瘀肝經(jīng),即有妨于升降之氣息也。據(jù)斯以論呼吸之關(guān)于肺者固多,而心肺相連之系亦司呼吸之分支也。
醫(yī)案·(四)腦充血門
本文目錄
1 1.腦充血頭疼(一)2 2.腦充血頭疼(二)3 3.腦充血頭疼(三)4 4.腦充血兼腿痿弱5 5.腦充血兼痰厥6 6.腦充血兼偏枯
1.腦充血頭疼(一)京都談××,年五十二歲,得腦充血頭疼證。
病因 因勞心過度,遂得腦充血頭疼證。
證候 臟腑之間恒覺有氣上沖,頭即作疼,甚或至于眩暈,其夜間頭疼益甚,恒至疼不能寐。醫(yī)治二年無效,浸至言語謇澀,肢體漸覺不利,飲食停滯胃口不下行,心中時常發(fā)熱,大便干燥。其脈左右皆弦硬,關(guān)前有力,兩尺重按不實。
診斷 弦為肝脈,至弦硬有力無論見于何部,皆系有肝火過升之弊。因肝火過升,恒引動沖氣胃氣相并上升,是以其臟腑之間恒覺有氣上沖也。人之血隨氣行,氣上升不已,血即隨之上升不已,以致腦中血管充血過甚,是以作疼。其夜間疼益劇者,因其脈上盛下虛,陰分原不充足,是以夜則加劇,其偶作眩暈亦職此也。至其心常發(fā)熱,肝火熾其心火亦熾也。
其飲食不下行,大便多干燥者,又皆因其沖氣挾胃氣上升,胃即不能傳送飲食以速達于大腸也。其言語肢體蹇澀不利者,因腦中血管充血過甚,有妨礙于司運動之神經(jīng)也。此宜治以鎮(zhèn)肝、降胃、安沖之劑,而以引血下行兼清熱滋陰之藥輔之。又須知肝為將軍之官,中藏相火,強鎮(zhèn)之恒起其反動力,又宜兼用舒肝之藥,將順其性之作引也。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懷牛膝(六錢) 大甘枸杞(六錢)生龍骨(六錢搗碎) 生牡蠣(六錢搗碎)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五錢)茵陳(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頭疼已愈強半,夜間可睡四五點鐘,諸病亦皆見愈,脈象之弦硬已減,兩尺重診有根,擬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八錢) 懷牛膝(六錢)生龍骨(六錢搗碎) 生牡蠣(六錢搗碎)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五錢)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茵陳(錢半)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三診 將藥連服五劑,頭已不疼,能徹夜安睡,諸病皆愈。惟辦事,略覺操勞過度,頭仍作疼,脈象猶微有弦硬之意,其心中仍間有覺熱之時,擬再治以滋陰清熱之劑。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八錢) 玄參(四錢) 北沙參(四錢) 生杭芍(四錢) 凈萸肉(四錢) 生珍珠母(四錢搗碎) 生石決明(四錢搗碎) 生赭石(四錢軋細) 懷牛膝(三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飲下。
效果 將藥連服六劑,至經(jīng)理事務時,頭亦不疼,脈象已和平如常。遂停服湯藥,俾日用生山藥細末,煮作茶湯調(diào)以白糖令適口,送服生赭石細末錢許,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2.腦充血頭疼(二)天津李氏婦,年過三旬,得腦充血頭疼證。
病因 稟性褊急,家務勞心,常起暗火,因得斯證。
證候 其頭疼或左或右,或左右皆疼,劇時至作呻吟。心中常常發(fā)熱,時或煩躁,間有眩暈之時,其大便燥結(jié)非服通下藥不行。其脈左右皆弦硬而長,重診甚實,經(jīng)中西醫(yī)延醫(yī)二年,毫無功效。
診斷 其左脈弦硬而長者,肝膽之火上升也;其右脈弦硬而長者,胃氣不降而逆行,又兼沖氣上沖也。究之,左右脈皆弦硬,實亦陰分有虧損也。因其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則血隨氣升者過多,遂至充塞于腦部,排擠其腦中之血管而作疼,此《內(nèi)經(jīng)》所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之厥證也。亦即西人所謂腦充血之證也。其大便燥結(jié)不行者,因胃氣不降,失其傳送之職也。其心中發(fā)煩躁者,因肝胃之火上升也。其頭部間或眩暈者,因腦部充血過甚,有礙于神經(jīng)也。此宜清其臟腑之熱,滋其臟腑之陰,更降其臟腑之氣,以引腦部所充之血下行,方能治愈。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山藥(六錢) 生懷地黃(六錢)天冬(六錢) 玄參(五錢) 生杭芍(五錢) 生龍齒(五錢搗碎) 生石決明(五錢搗碎) 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赭石能降胃平肝鎮(zhèn)安沖氣。其下行之力,又善通大便燥結(jié)而毫無開破之弊。方中重用兩半者,因此證大便燥結(jié)過甚,非服藥不能通下也。蓋大便不通,是以胃氣不下降,而肝火之上升沖氣之上沖,又多因胃氣不降而增劇。是治此證者,當以通其大便為要務,迨服藥至大便自然通順時,則病愈過半矣。牛膝為治腿疾要藥,以其能引氣血下行也。而《名醫(yī)別錄》及《千金翼方》,皆謂其除腦中痛,蓋以其能引氣血下行,即可輕減腦中之充血也。
愚生平治此等證必此二藥并用,而又皆重用之。用玄參、天冬、芍藥者,取其既善退熱兼能滋陰也。
用龍齒、石決明者,以其皆為肝家之藥,其性皆能斂戢肝火,鎮(zhèn)熄肝風,以緩其上升之勢也。用山藥、甘草者,以二藥皆善和胃,能調(diào)和金石之藥與胃相宜,猶白虎湯用甘草粳米之義,而山藥且善滋陰,甘草亦善緩肝也。用茵陳者,因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且中寄相火,若但用藥平之鎮(zhèn)之,恒至起反動之力,茵陳最能將順肝木之性,且又善瀉肝熱,李氏《本草綱目》謂善治頭痛,是不但將順肝木之性使不至反動,且又為清涼腦部之要藥也。諸藥匯集為方,久服之自有殊效。
復診 將藥連服二十余劑(其中隨時略有加減),頭已不疼,惟夜失眠時則仍疼,心中發(fā)熱、煩躁皆無,亦不復作眩暈,大便屆時自行,無須再服通藥,脈象較前和平而仍有弦硬之意,此宜注意滋其真陰以除病根。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八錢) 生懷山藥(八錢) 生懷地黃(八錢)玄參(六錢) 大甘枸杞(六錢)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四錢)柏子仁(四錢) 生麥芽(三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中用麥芽者,借以宣通諸藥之滯膩也。且麥芽生用原善調(diào)和肝氣,亦猶前方用茵陳之義也。
效果 將藥又連服二十余劑(亦隨時略有加減),病遂全愈,脈象亦和平如常矣。
3.腦充血頭疼(三)天津于氏婦,年二十二歲,得腦充血頭疼證。
病因 其月信素日短少,不調(diào),大便燥結(jié),非服降藥不下行,浸至臟腑氣化有升無降,因成斯證。
證候 頭疼甚劇,恒至夜不能眠,心中常覺發(fā)熱,偶動肝火即發(fā)眩暈,胃中飲食恒停滯不消,大便六七日不行,必須服通下藥始行。其脈弦細有力而長,左右皆然,每分鐘八十至,延醫(yī)延醫(yī)歷久無效。
診斷 此因陰分虧損,下焦氣化不能固攝,沖氣遂挾胃氣上逆,而肝臟亦因陰分虧損水不滋木,致所寄之相火妄動,恒助肝氣上沖。由斯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而自心注腦之血為上升之氣化所迫,遂至充塞于腦中血管而作疼作暈也。其飲食不消大便不行者,因沖胃之氣皆逆也;
其月信不調(diào)且短少者,因沖為血海,肝為沖任行氣,脾胃又為生血之源,諸經(jīng)皆失其常司,是以月信不調(diào)且少也;《內(nèi)經(jīng)》謂∶“血菀(同郁)于上,使人薄厥”,言為上升之氣血逼薄而厥也。此證不急治則薄厥將成,宜急治以降胃、鎮(zhèn)沖、平肝之劑,再以滋補真陰之藥輔之,庶可轉(zhuǎn)上升之氣血下行不成薄厥也。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生懷山藥(六錢) 生杭芍(五錢) 生龍齒(五錢搗碎) 生石決明(五錢搗碎)天冬(五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蘇子(二錢炒搗) 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諸病皆見輕,脈象亦稍見柔和。惟大便六日仍未通行,因思此證必先使其大便如常,則病始可愈,擬將赭石加重,再將余藥略為加減以通其大便。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懷牛膝(一兩) 天冬(一兩) 黑芝麻(八錢炒搗)大甘枸杞(八錢) 生杭芍(五錢) 生龍齒(五錢搗碎) 生石決明(五錢搗碎)蘇子(三錢炒搗)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凈柿霜(五錢)
藥共十二味,將前十一味煎湯一大盅,入柿霜融化溫服。
三診 將藥連服五劑,大便間日一行,諸證皆愈十之八九,月信適來,仍不甚多,脈象仍有弦硬之意,知其真陰猶未充足也。當即原方略為加減,再加滋陰生血之品。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八錢) 大甘枸杞(八錢) 龍眼肉(六錢)生懷地黃(六錢) 當歸(五錢) 玄參(四錢) 沙參(四錢)生懷山藥(四錢) 生杭芍(四錢) 生雞內(nèi)金(一錢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掰開)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后,心中已分毫不覺熱,脈象亦大見和平,大便日行一次,遂去方中玄參、沙參,生赭石改用八錢,生懷山藥改用六錢,俾多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4.腦充血兼腿痿弱天津崔××,年三十八歲,得腦充血兼兩腿痿弱證。
病因 出門采買木料,數(shù)日始歸,勞心勞力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 其初常覺頭疼,時或眩暈,心中發(fā)熱,飲食停滯,大便燥結(jié),延醫(yī)治療無效。一日早起下床,覺痿弱無力,痿坐于地,人扶起坐床沿休息移時,自扶杖起立,猶可徐步,然時恐顛仆。其脈左部弦而甚硬,右部弦硬且長。
診斷 其左脈弦硬者,肝氣挾火上升也。右脈弦硬且長者,胃氣上逆更兼沖氣上沖也。因其臟腑間之氣化有升無降,是以血隨氣升充塞于腦部作疼作眩暈。其腦部充血過甚,或自微細血管溢血于外,或隔血管之壁,些些滲血于外,其所出之血,若著于司運動之神經(jīng),其重者可使肢體痿廢,其輕者亦可使肢體軟弱無力。若此證之忽然痿坐于地者是也。至其心中之發(fā)熱,飲食之停滯,大便之燥結(jié),亦皆其氣化有升無降之故,此宜平肝、清熱、降胃、安沖,不使臟腑之氣化過升,且導引其腦中過充之血使之下行,則諸證自愈矣。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珍珠母(六錢搗碎)生石決明(六錢搗碎) 生杭芍(五錢) 當歸(四錢) 龍膽草(二錢)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七劑,諸病皆大見愈,脈象亦大見緩和,惟其步履之間仍須用杖,未能復常,心中仍間有發(fā)熱之時。擬即原方略為加減,再佐以通活血脈之品。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五錢)生珍珠母(四錢搗碎) 生石決明(四錢搗碎) 丹參(四錢) 生麥芽(三錢)土鱉蟲(五個) 甘草(一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八劑,步履復常,病遂全愈。
5.腦充血兼痰厥天津駱××,年四十九歲,得腦充血兼痰厥證。
病因 平素?;碱^暈,間有疼時,久則精神漸似短少,言語漸形謇澀,一日外出會友,飲食過度,歸家因事有拂意,怒動肝火,陡然昏厥。
證候 閉目昏昏,呼之不應,喉間痰涎杜塞,氣息微通。診其脈左右皆弦硬而長,重按有力,知其證不但痰厥實素有腦充血病也。
診斷 其平素頭暈作疼,即腦充血之現(xiàn)證也。其司知覺之神經(jīng)為腦充血所傷,是以精神短少。其司運動之神經(jīng)為腦充血所傷,是以言語謇澀。又凡腦充血之人,其臟腑之氣多上逆,胃氣逆則飲食停積不能下行,肝氣逆則痰火相并易于上干,此所以因飽食動怒而陡成痰厥也。此其危險即在目前,取藥無及當先以手術(shù)治之。
手術(shù) 治痰厥之手術(shù),當以手指點其天突穴處(詳見“治痰點天突穴法”),近八分鐘許,即咳嗽嘔吐。約吐出痰涎飲食三碗許,豁然頓醒,自言心中發(fā)熱,頭目脹疼,此當繼治其腦部充血以求全愈。擬用建瓴湯方治之,因病脈之所宜而略為加減。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天花粉(六錢)生杭芍(六錢) 生龍骨(五錢搗碎) 生牡蠣(五錢搗碎) 生麥芽(三錢)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磨取生鐵銹濃水,以之煎藥,煎湯一盅,溫服下。
復診 將藥服三劑,心中已不發(fā)熱,頭疼目脹皆愈,惟步履之時覺頭重足輕,腳底如踏棉絮。
其脈象較前和緩似有上盛下虛之象,爰即原方略為加減,再添滋補之品。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生杭芍(六錢) 凈萸肉(六錢) 生龍骨(五錢搗碎) 生牡蠣(五錢搗碎)柏子仁(五錢炒搗) 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磨取生鐵銹濃水以之煎藥,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病遂脫然全愈。將赭石、牛膝、地黃皆改用八錢,俾多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6.腦充血兼偏枯天津?qū)O××,年四十六歲,得腦充血證遂至偏枯。
病因 稟性褊急,又兼處境不順,恒觸動肝火致得斯證。
證候 未病之先恒覺頭疼,時常眩暈。一日又遇事有拂意,遂忽然昏倒,移時醒后,左手足皆不能動,并其半身皆麻木,言語謇澀。延醫(yī)服藥十個月,手略能動,其五指則握而不伸,足可任地而不能行步,言語仍然謇澀,又服藥數(shù)月病仍如故。診其脈左右皆弦硬,右部似尤甚,知雖服藥年余,腦充血之病猶未除也。問其心中發(fā)熱乎?腦中有時覺疼乎?答曰∶心中有時覺有熱上沖胃口,其熱再上升則腦中可作疼,然不若病初得時腦疼之劇也。問其大便兩三日一行,證脈相參,其腦中猶病充血無疑。
診斷 按此證初得,不但腦充血實兼腦溢血也。其溢出之血,著于左邊司運動之神經(jīng),則右半身痿廢,著于右邊司運動之神經(jīng),則左半身痿廢,此乃交叉神經(jīng)以互司其身之左右也。想其得病之初,脈象之弦硬,此時尤劇,是以頭疼眩暈由充血之極而至于溢血,因溢血而至于殘廢也。即現(xiàn)時之證脈詳參,其腦中溢血之病想早就愈,而腦充血之病根確未除也。宜注意治其腦充血,而以通活經(jīng)絡之藥輔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赭石(八錢研細) 懷牛膝(八錢)生杭芍(六錢) 柏子仁(四錢炒搗) 白術(shù)(三錢炒) 滴乳香(三錢)明沒藥(三錢) 土鱉蟲(四大個搗)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茵陳(一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七劑,腦中已不作疼,心中間有微熱之時,其左半身自覺肌肉松活,不若從前之麻木,言語之謇澀稍愈,大便較前通順,脈之弦硬已愈十之七八,擬再注意治其左手足之痿廢。
處方 生箭 (五錢) 天花粉(八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懷牛膝(五錢)滴乳香(四錢) 明沒藥(四錢) 當歸(三錢) 絲瓜絡(三錢)土鱉蟲(四大個搗) 地龍(二錢去土)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三診 將藥連服三十余劑(隨時略有加喊),其左手之不伸者已能伸,左足之不能邁步者今已舉足能行矣。病患問從此再多多服藥可能撤消否?答曰∶此病若初得即治,服藥四十余劑即能脫然,今已遲延年余,雖服數(shù)百劑亦不能保全愈,因關(guān)節(jié)經(jīng)絡之間瘀滯已久也。然再多服數(shù)十劑,仍可見愈,遂即原方略為加減,再設法以 動其神經(jīng)補助其神經(jīng)當更有效。
處方 生箭 (六錢) 天花粉(八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懷牛膝(五錢)滴乳香(四錢) 明沒藥(四錢) 當歸(三錢) 土鱉蟲(四大個搗)地龍(二錢去土) 真鹿角膠(二錢軋細) 廣三七(二錢軋細) 制馬錢子末(三分)
藥共十二味,先將前九味共煎湯一大盅,送服后三味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用鹿角膠者,因其可為左半身引經(jīng),且其角為督脈所生,是以其性善補益腦髓以滋養(yǎng)腦髓神經(jīng)也,用三七者,關(guān)節(jié)經(jīng)絡間積久之瘀滯,三七能融化之也。用制馬錢子者,以其能 動神經(jīng)使靈活也。
效果 將藥又連服三十余劑,手足之舉動皆較前便利,言語之謇澀亦大見愈,可勉強出門作事矣。遂俾停服湯藥,日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茶湯,調(diào)以白糖令適口,送服黃色生雞內(nèi)金細末三分許。當點心用之以善其后。此欲用山藥以補益氣血,少加雞內(nèi)金以化瘀滯也。
幫助 按腦充血證,最忌用黃 ,因黃 之性補而兼升,氣升則血必隨之上升,致腦中之血充而益充,排擠腦中血管可至溢血,甚或至破裂而出血,不可救藥者多矣。至將其腦充血之病治愈,而肢體之痿廢仍不愈者,皆因其經(jīng)絡瘀塞血脈不能流通也。此時欲化其瘀塞,通其血脈,正不妨以黃 輔之,特是其腦中素有充血之病,終嫌黃 升補之性能助血上升,故方中仍加生赭石、牛膝,以防血之上升,即所以監(jiān)制黃 也。又慮黃 性溫,溫而且補即能生熱,故又重用花粉以調(diào)劑之也。
醫(yī)案·(五)腸胃病門
本文目錄
1 1.噎膈2 2.反胃吐食3 3.胃脘疼悶4 4.冷積腹疼5 5.腸結(jié)腹疼6 6.腸結(jié)腹疼兼外感實熱
1.噎膈天津盛××,年五旬,得噎膈證。
病因 處境恒多不順,且又秉性褊急,易動肝火,遂得斯證。
證候 得病之初期,覺飲食有不順時,后則常常如此,始延醫(yī)為調(diào)治,服藥半年,更醫(yī)十余人皆無效驗。轉(zhuǎn)覺病勢增劇,自以為病在不治,已停藥不服矣。適其友人何××勸其求愚為之延醫(yī),其六脈細微無力,強食餅干少許,必嚼成稀糜方能下咽,咽時偶覺齟齬即作嘔吐,帶出痰涎若干。惟飲粳米所煮稠湯尚無阻礙,其大便燥結(jié)如羊矢,不易下行。
診斷 楊素園謂∶“此病與失血異證同源,血之來也暴,將胃壁之膜沖開則為吐血;其來也緩,不能沖開胃膜,遂瘀于上脘之處,致食管窄隘即成噎膈?!敝廖魅藙t名為胃癌,所謂癌者,如山石之有巖,其形凸出也。此與楊氏之說正相符合,其為瘀血致病無疑也。其脈象甚弱者,為其進食甚少氣血兩虧也。至其便結(jié)如羊矢,亦因其飲食甚少,兼胃氣虛弱不輸送下行之故也。此宜化其瘀血兼引其血下行,而更輔以培養(yǎng)氣血之品。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野臺參(五錢) 生懷山藥(六錢) 天花粉(六錢)天冬(四錢) 桃仁(三錢去皮搗) 紅花(二錢) 土鱉蟲(五枚搗碎) 廣三七(二錢搗細)
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之義,桃仁、紅花、土鱉蟲、三七諸藥,所以消其瘀血也。重用生赭石至一兩,所以引其血下行也。用臺參、山藥者,所以培養(yǎng)胃中之氣化,不使因服開破之藥而有傷損也。用天冬、天花粉者,恐其胃液枯槁,所瘀之血將益干結(jié),故借其涼潤之力以滋胃液,且即以防臺參之因補生熱也。
效果 將藥服至兩劑后,即可進食,服至五劑,大便如常。因?qū)Ⅳ魇挠冒隋X,又服數(shù)劑,飲食加多,仍覺胃口似有阻礙不能脫然。俾將三七加倍為四錢,仍分兩次服下,連進四劑,自大便瀉下膿血若干,病遂全愈。
幫助 按噎膈之證,有因痰飲而成者,其胃口之間生有痰囊(即喻氏《寓意草》中所謂窠囊),本方去土鱉蟲、三七,加清半夏四錢,數(shù)劑可愈。有因胃上脘枯槁痿縮致成噎膈者,本方去土鱉蟲、三七,將赭石改為八錢,再加當歸、龍眼肉、枸杞子各五錢,多服可愈。有因胃上脘生瘤贅以致成噎膈者(“論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中曾詳論),然此證甚少,較他種噎膈亦甚難治,蓋瘤贅之生,恒有在胃之下脘成反胃者,至生于胃之上脘成噎膈者,則百中無一二也。
2.反胃吐食天津陳××,年五十六歲,得反胃吐食證,半年不愈。
病因 初因夏日多食瓜果致傷脾胃,廉于飲食,后又因處境不順心多抑郁,致成反胃之證。
證候 食后消化力甚弱,停滯胃中不下行,漸覺惡心,久之,則覺有氣自下上沖,即將飲食吐出。屢經(jīng)醫(yī)診視,服暖胃降氣之藥稍愈,仍然反復,遷延已年余矣。身體羸弱,脈弦長,按之不實,左右皆然。
診斷 此證之飲食不能消化,固由于脾胃虛寒,然脾胃虛寒者,食后恒易作泄瀉,此則食不下行而作嘔吐者,因其有沖氣上沖,并迫其胃氣上逆也。當以溫補脾胃之藥為主,而以降胃鎮(zhèn)沖之藥輔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白術(shù)(三錢炒) 干姜(三錢) 生雞內(nèi)金(三錢黃色的搗)生赭石(六錢軋細) 炙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后,覺飲食下行不復嘔吐,翌日頭午,大便下兩次,再診其脈不若從前之弦長,知其下元氣化不固,不任赭石之鎮(zhèn)降也。遂去赭石加赤石脂五錢(用頭煎和次煎之湯,分兩次送服)、蘇子二錢,日煎服一劑,連服十劑霍然全愈。蓋赤石脂為末送服,可代赭石以降胃鎮(zhèn)沖,而又有固澀下焦之力,故服后不復滑瀉也。
3.胃脘疼悶天津徐氏婦,年近三旬,得胃脘疼悶證。
病因 本南方人,久居北方,遠懷鄉(xiāng)里,歸寧不得,常起憂思,因得斯證。
證候 中焦氣化凝郁,飲食停滯艱于下行,時欲呃逆,又苦不能上達,甚則蓄極綿綿作疼。
其初病時,惟覺氣分不舒,服藥治療三年,病益加劇,且身形亦漸羸弱,呼吸短氣,口無津液,時常作渴,大便時常干燥,其脈左右皆弦細,右脈又兼有牢意。
診斷 《內(nèi)經(jīng)》謂脾主思,此證乃過思傷脾以致脾不升胃不降也。為其脾氣不上升,是以口無津液,呃逆不能上達;為其胃氣不降,是以飲食停滯,大便干燥。治之者當調(diào)養(yǎng)其脾胃,俾還其脾升胃降之常,則中焦氣化舒暢,疼脹自愈,飲食加多而諸病自除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生箭 (三錢)生雞內(nèi)金(三錢黃色的搗) 生麥芽(三錢) 玄參(三錢) 天花粉(三錢)天冬(三錢) 生杭芍(二錢) 桂枝尖(錢半)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掰開)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此方以山藥、枸杞、黃 、姜、棗培養(yǎng)中焦氣化,以麥芽升脾(麥芽生用善升),以雞內(nèi)金降胃(雞內(nèi)金生用善降),以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氣之當升者遇之則升,氣之當降者遇之則降),又用玄參,花粉諸藥,以調(diào)劑姜、桂、黃 之溫熱,則藥性歸于和平,可以久服無弊。
復診 將藥連服五劑,諸病皆大輕減,而胃疼仍未脫然,右脈仍有牢意。度其疼處當有瘀血凝滯,擬再于升降氣化藥中加消瘀血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生箭 (三錢) 玄參(三錢)天花粉(三錢) 生麥芽(三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生杭芍(二錢) 桃仁(二錢去皮炒搗)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胃中安然不疼,諸病皆愈,身形漸強壯。脈象已如常人,將原方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4.冷積腹疼大城王××,年五十歲,少腹冷疼,久服藥不愈。
病因 自幼在家慣睡火炕,后在津棲處寒涼,飲食又多不慎,遂得此證。
證候 其少腹時覺下墜,眠時須以暖水袋熨臍下,不然則疼不能寐。若屢服熱藥,上焦即覺煩躁,已歷二年不愈。脈象沉弦,左右皆然,至數(shù)稍遲。
診斷 即其兩尺沉弦涼而且墜論之,知其腸中當有冷積,此宜用溫通之藥下之。
處方 與以自制通徹丸(系用牽牛頭末和水為丸如秫米粒大)三錢,俾于清晨空心服下。
效果 閱三點鐘,腹中疼似加劇,須臾下如綠豆糊所熬涼粉者若干。疼墜脫然全愈,亦不覺涼。
繼為開溫通化滯之方,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5.腸結(jié)腹疼天津李××,年二十五歲,于仲春得腹結(jié)作疼證。
病因 偶因惱怒觸動肝氣,遂即飲食停腸中,結(jié)而不下作疼。
證候 食結(jié)腸中,時時切疼,二十余日大便不通。始猶少進飲食,繼則食不能進,飲水一口亦吐出。延醫(yī)服藥,無論何藥下咽亦皆吐出,其脈左右皆微弱,猶幸至數(shù)照常,按之猶有根柢,知猶可救。
療法 治此等證,必止嘔之藥與開結(jié)之藥并用,方能直達病所,又必須內(nèi)外兼治,則久停之結(jié)庶可下行。
處方 用硝菔通結(jié)湯,送服生赭石細末,湯分三次服下(每五十分鐘服一次),共送服赭石末兩半,外又用蔥白四斤切絲,醋炒至極熱,將熱布包熨患處,涼則易之。又俾用凈萸肉二兩,煮湯一盅,結(jié)開下后飲之,以防虛脫。
效果 自晚八點鐘服,至夜半時將藥服完,炒蔥外熨,至翌日早八點鐘下燥糞二十枚,后繼以溏便。知其下凈,遂將萸肉湯飲下,安然全愈。若虛甚者,結(jié)開欲大便時,宜先將萸肉湯服下。
6.腸結(jié)腹疼兼外感實熱沈陽張姓媼,年過六旬,腸結(jié)腹疼,兼心中發(fā)熱。
病因 素有肝氣病,因怒肝氣發(fā)動,恒至大便不通,必服瀉藥始通下。此次舊病復發(fā)而嘔吐不能受藥,是以病久不愈。
證候 胃下臍上似有實積,常常作疼,按之則疼益甚,表里俱覺發(fā)熱,惡心嘔吐。連次延醫(yī)服藥,下咽須臾即吐出,大便不行已過旬日,水漿不入者七八日矣。脈搏五至,左右脈象皆弱,獨右關(guān)重按似有力,舌有黃苔,中心近黑,因問其得病之初曾發(fā)冷否?答云∶旬日前曾發(fā)冷兩日,至三日即變?yōu)闊嵋印?/p>
診斷 即此證脈論之,其陽明胃腑當蘊有外感實熱,是以表里俱熱,因其腸結(jié)不通,胃氣不能下行,遂轉(zhuǎn)而上行與熱相并作嘔吐。治此證之法,當用鎮(zhèn)降之藥止其嘔,咸潤之藥開其結(jié),又當輔以補益之品,俾其嘔止、結(jié)開,而正氣無傷始克有濟。
處方 生石膏(一兩軋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玄參(一兩) 潞參(四錢)芒硝(四錢) 生麥芽(二錢) 茵陳(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煎服一劑,嘔止結(jié)開,大便通下燥糞若干,表里熱皆輕減,可進飲食。診其脈仍有余熱未凈,再為開滋陰清熱之方,俾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醫(yī)案·(六)頭部病門
本文目錄
1 1.頭疼2 2.目病干疼3 3.牙疼
1.頭疼天津李姓,得頭疼證,日久不愈。
病因 其人素羸弱,因商務操勞遇事又多不順,心肝之火常常妄動,遂致頭疼。
證候 頭疼不起床者已逾兩月,每日頭午猶輕,過午則浸加重,夜間疼不能寐,雞鳴后疼又漸輕可以少睡,心中時或覺熱,飲食懶進。脈搏五至,左部弦長,關(guān)脈猶弦而兼硬,右脈則稍和平。
診斷 即此脈象論之,顯系肝膽之熱上沖腦部作疼也。宜用藥清肝火、養(yǎng)肝陰、鎮(zhèn)肝逆,且兼用升清降濁之藥理其腦部。
處方 生杭芍(八錢) 柏子仁(六錢) 玄參(六錢) 生龜板(六錢軋細)龍膽草(三錢) 川芎(錢半) 甘菊花(一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服藥一劑,病愈十之七八,脈象亦較前和平,遂將龍膽草減去一錢,又服兩劑全愈。
或問 川芎為升提氣分之品,今其頭疼既因肝膽之熱上沖,復用川芎以升提之,其熱不益上沖乎?
何以服之有效也?答曰∶川芎升清氣者也,清氣即輕氣也。按化學之理,無論何種氣,若在輕氣之中必然下降,人之臟腑原有輕氣,川芎能升輕氣上至腦中,則腦中熱濁之氣自然下降,是以其疼可愈也。
2.目病干疼天津崔××,年三十四歲,患眼干,間有時作疼。
病因 向因外感之熱傳入陽明之府,服藥多甘寒之品,致外感之邪未凈,痼閉胃中永不消散,其熱上沖遂發(fā)為眼疾。
證候 兩目干澀,有時目睛脹疼,漸至視物昏花,心中時常發(fā)熱,二便皆不通順,其脈左右皆有力,而右關(guān)重按有洪實之象,屢次服藥已近二年,仍不少愈。
診斷 凡外感之熱傳里,最忌但用甘寒滯泥之藥,痼閉其外感之邪不能盡去,是以陸九芝謂如此治法,其病當時雖愈,后恒變成癆瘵。此證因其稟賦強壯,是以未變癆瘵而發(fā)為眼疾,醫(yī)者不知清其外感之余熱,而泛以治眼疾之藥治之,是以歷久不愈也。愚有自制離中丹,再佐以清熱托表之品,以引久蘊之邪熱外出,眼疾當愈。
處方 離中丹(一兩) 鮮蘆根(五錢) 鮮茅根(五錢)
藥共三味,將后二味煎湯三杯,分三次溫服,每次服離中丹三錢強,為一日之量,若二種鮮根但有一種者,可倍作一兩用之。
效果 將藥如法服之,至第三日因心中不發(fā)熱,將離中丹減半,又服數(shù)日眼之干澀疼脹皆愈,二便亦順利。
3.牙疼天津王姓,年三十余,得牙疼病。
病因 商務勞心,又兼連日與友宴飲,遂得斯證。
證候 其牙疼甚劇,有礙飲食,夜不能寐,服一切治牙疼之藥不效,已遷延二十余日矣。
其脈左部如常,而右部弦長,按之有力。
診斷 此陽明胃氣不降也。上牙齦屬足陽明胃,下牙齦屬手陽明大腸。究之,胃氣不降腸中之氣亦必不降,火隨氣升,血亦因之隨氣上升并于牙齦而作疼,是以牙疼者牙齦之肉多腫熱也。宜降其胃氣兼引其上逆之血下行,更以清熱之藥輔之。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懷牛膝(一兩)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煎湯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牙疼立愈,俾按原方再服一劑以善其后。
幫助 方書治牙疼未見有用赭石牛膝者,因愚曾病牙疼以二藥治愈,后凡遇胃氣不降致牙疼者,方中必用此二藥。其陽明胃腑有實熱者,又恒加生石膏數(shù)錢。
醫(yī)案·(七)肢體疼痛門
本文目錄
1 1.脅疼2 2.脅下疼兼胃口疼3 3.脅疼4 4.腰疼5 5.腿疼
1.脅疼天津陳××,年六旬,得脅下作疼證。
病因 因操勞過度,遂得脅下作疼病。
證候 其疼或在左脅或在右脅或有時兩脅皆疼,醫(yī)者治以平肝、舒肝、柔肝之法皆不效。遷延年余,病勢浸增,疼劇之時。覺精神昏憒。其脈左部微細,按之即無,右脈似近和平,其搏動之力略失于弱。
診斷 人之肝居脅下,其性屬木,原喜條達,此因肝氣虛弱不能條達,故郁于脅下作疼也。其疼或在左或在右者,《難經(jīng)》云,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右腎之前并胃,著于胃之第九椎(《醫(yī)宗金鑒》刺灸篇曾引此數(shù)語,今本《難經(jīng)》不知被何人刪去)。所謂臟者,肝臟所居之地也,謂治者肝氣所行之地也。是知肝雖居右而其氣化實先行于左。其疼在左者,肝氣郁于所行之地也;其疼在右者,肝氣郁于所居之地也;其疼劇時精神昏憒者,因肝經(jīng)之病原與神經(jīng)有涉也(肝主筋,腦髓神經(jīng)為灰白色之筋,是以肝經(jīng)之病與神經(jīng)有涉)。治此證者,當以補助肝氣為主。而以升肝化郁之藥輔之。
處方 生箭 (五錢) 生杭芍(四錢) 玄參(四錢) 滴乳香(三錢炒)明沒藥(三錢不炒) 生麥芽(三錢) 當歸(三錢)川芎(二錢)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書有謂肝虛無補法者,此非見道之言也。黃 為補肝之主藥,何則?黃 之性溫而能升,而臟腑之中秉溫升之性者肝木也,是以各臟腑氣虛,黃 皆能補之。而以補肝經(jīng)之氣虛,實更有同氣相求之妙,是以方中用之為主藥。然因其性頗溫,重用之雖善補肝氣,恐并能助肝火,故以芍藥、玄參之滋陰涼潤者濟之。用乳香、沒藥者以之融化肝氣之郁也。用麥芽、芎 者以之升達肝氣之郁也。
究之,無論融化升達,皆通行其經(jīng)絡使之通則不痛也。用當歸者以肝為藏血之臟,既補其氣,又欲補其血也。且當歸味甘多液,固善生血,而性溫味又兼辛,實又能調(diào)和氣分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緩肝之急,而甘草與芍藥并用,原又善治腹疼,當亦可善治脅疼也。
再診 將藥連服四劑,脅疼已愈強半,偶有疼時亦不甚劇。脈象左部重按有根,右部亦較前有力,惟從前因脅疼食量減少,至此仍未增加,擬即原方再加健胃消食之品。
處方 生箭 (四錢) 生杭芍(四錢) 玄參(四錢) 于白術(shù)(三錢)滴乳香(三錢炒) 明沒藥(三錢不炒) 生麥芽(三錢) 當歸(三錢)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川芎(二錢)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三診 將藥連服四劑,脅下已不作疼,飲食亦較前增加,脈象左右皆調(diào)和無病,惟自覺兩腿筋骨軟弱,此因病久使然也。擬再治以舒肝、健胃、強壯筋骨之劑。
處方 生箭 (四錢) 生懷山藥(四錢) 天花粉(四錢) 胡桃仁(四錢)于白術(shù)(三錢) 生明沒藥(三錢) 當歸(三錢) 生麥芽(三錢)寸麥冬(三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真鹿角膠(三錢)
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再將鹿角膠另用水燉化和勻,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十劑,身體浸覺健壯,遂停服湯藥,俾用生懷山藥細末七八錢,或至一兩,涼水調(diào)和煮作茶湯,調(diào)以蔗糖令其適口,當點心服之。服后再嚼服熟胡桃仁二三錢,如此調(diào)養(yǎng),宿病可以永愈。
2.脅下疼兼胃口疼天津齊××,年五旬,得脅下作疼,兼胃口疼病。
病因 素有肝氣不順病,繼因設買賣賠累,激動肝氣,遂致脅下作疼,久之胃口亦疼。
證候 其初次覺疼恒在申酉時,且不至每日疼,后浸至每日覺疼,又浸至無時不疼。屢次延醫(yī)服藥,過用開破之品傷及脾胃,飲食不能消化,至疼劇時恒連胃中亦疼。其脈左部沉弦微硬,右部則弦而無力,一息近五至。
診斷 其左脈弦硬而沉者,肝經(jīng)血虛火盛而肝氣又郁結(jié)也。其右脈弦而無力者,土為木傷,脾胃失其蠕動健運也。其脅疼之起點在申酉時者,因肝屬木申酉屬金,木遇金時其氣化益遏抑不舒也?!秲?nèi)經(jīng)》謂,“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夫厥陰為肝,陽明為胃,遵《內(nèi)經(jīng)》之微旨以治此證,果能健補脾胃,俾中焦之氣化營運無滯,再少佐以理肝之品,則胃疼可愈,而脅下之疼亦即隨之而愈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六錢) 玄參(五錢) 寸麥冬(四錢帶心)于白術(shù)(三錢) 生杭芍(三錢) 生麥芽(三錢) 桂枝尖(二錢)龍膽草(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濃樸(錢半)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胃中已不作疼,脅下之疼亦大輕減,且不至每日作疼,即有疼時亦須臾自愈。脈象亦見和緩,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六錢) 玄參(四錢) 寸麥冬(四錢帶心)于白術(shù)(三錢) 生杭芍(三錢) 當歸(三錢) 桂枝尖(二錢) 龍膽草(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醋香附(錢半) 甘草(錢半) 生姜(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脅下之疼霍然全愈,肝脈亦和平如常矣。遂停服湯藥,俾日用生懷山藥細末兩許,水調(diào)煮作茶湯,調(diào)以蔗糖令適口,以之送服生雞內(nèi)金細末二分許,以善其后。
或問 理肝之藥莫如柴胡,其善舒肝氣之郁結(jié)也。今治脅疼兩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將毋另有取義?答曰∶桂枝與柴胡雖皆善理肝,而其性實有不同之處。如此證之疼肇于脅下,是肝氣郁結(jié)而不舒暢也,繼之因脅疼累及胃中亦疼,是又肝木之橫恣而其所能勝也。柴胡能舒肝氣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橫恣,桂枝其氣溫升(溫升為木氣),能舒肝氣之郁結(jié)則脅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為金味),更能平肝木橫恣則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溫,與肝血虛損有熱者不宜,故特加龍膽草以調(diào)劑之,俾其性歸和平而后用之,有益無損也。不但此也,拙擬兩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為升肝要藥,實又為降胃要藥?!督饏T》桂枝加桂湯,治腎邪奔豚上干直透中焦,而方中以桂枝為主藥,是其能降胃之明征也。再上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桂枝主上氣咳逆及吐吸(吸不歸根即吐出,即后世所謂喘也),是桂枝原善降肺氣,然必胃氣息息下行,肺氣始能下達無礙。細繹經(jīng)旨,則桂枝降胃之功用,更可借善治上氣咳逆吐吸而益顯也。蓋肝升胃降,原人身氣化升降之常,順人身自然之氣化而調(diào)養(yǎng)之,則有病者自然無病,此兩方之中所以不用柴胡皆用桂枝也。
3.脅疼鄰村李姓婦,年近四旬,得脅下疼證。
病因 平素肝氣不舒,繼因暴怒,脅下陡然作疼。
證候 兩脅下掀疼甚劇,呻吟不止,其左脅之疼尤甚,倩人以手按之則其疼稍愈,心中時覺發(fā)熱,惡心欲作嘔吐,脈左右兩部皆弦硬。
診斷 此肝氣膽火相助橫恣,欲上升而不能透膈,郁于脅下而作疼也。當平其肝氣瀉其膽火,其疼自愈。
處方 川楝子(八錢搗碎) 生杭芍(四錢) 生明沒藥(四錢) 生麥芽(三錢)三棱(三錢) 莪術(shù)(三錢) 茵陳(二錢) 龍膽草(二錢) 連翹(三錢)
磨取生鐵銹濃水,煎藥取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川楝、芍藥、龍膽,引氣火下降者也。茵陳、生麥芽,引氣火上散者也。三棱、莪術(shù),開氣火之凝結(jié),連翹、沒藥,消氣火之彌漫,用鐵銹水煎藥者,借金之余氣,以鎮(zhèn)肝膽之木也。
效果 煎服一劑后其疼頓止,而仍覺氣分不舒,遂將川楝、三棱、莪術(shù)各減半,再加柴胡二錢,一劑全愈。
4.腰疼天津李××,年三十四歲,得腰疼證。
病因 勞心過度,數(shù)日懶食,又勉強遠出操辦要務,因得斯證。
證候 其疼劇時不能動轉(zhuǎn),輕時則似疼非疼綿綿不已,亦恒數(shù)日不疼,或動氣或勞力時則疼劇。心中非常發(fā)悶,其脈左部沉弦,右部沉牢,一息四至強。觀其從前所服之方,雖不一致,大抵不外補肝腎強筋骨諸藥,間有雜似祛風藥者,自謂得病之初,至今已三年,服藥數(shù)百劑,其疼卒未輕減。
診斷 《內(nèi)經(jīng)》謂通則不痛,此證乃痛則不通也。肝腎果系虛弱,其脈必細數(shù),今左部沉弦,右部沉牢,其為腰際關(guān)節(jié)經(jīng)絡有瘀而不通之氣無疑,擬治以利關(guān)節(jié)通經(jīng)絡之劑。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當歸(四錢) 丹參(四錢) 生明沒藥(四錢) 生五靈脂(四錢) 穿山甲(二錢炒搗) 桃仁(二錢去皮搗碎) 紅花(錢半) 土鱉蟲(五枚搗碎)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十一味,先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細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腰已不疼,心中亦不發(fā)悶,脈象雖有起色,仍未復常,遂即原方去山甲加川續(xù)斷、生杭芍各三錢,連服數(shù)劑,脈已復常,自此病遂除根。
幫助 醫(yī)者治病不可預有成見,臨證時不復細審病因。方書謂腰者腎之府,腰疼則腎臟衰憊,又謂肝主筋腎主骨,腰疼為筋骨之病,是以肝腎主之。治腰疼者因先有此等說存于胸中,恒多用補肝腎之品。究之,此在由于肝腎虛者甚少,由于氣血瘀者頗多,若因努力任重而腰疼者尤多瘀證。曾治一人因擔重物后腰疼,為用三七、土鱉蟲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日兩次,服三日全愈。又一人因抬物用力過度,腰疼半年不愈,忽于疼處發(fā)出一瘡,在脊梁之旁,微似紅腫,狀若復盂,大徑七寸。瘍醫(yī)以為腰疼半年始發(fā)現(xiàn)此瘡,其根蒂必深,不敢保好,轉(zhuǎn)求愚為治療,調(diào)治兩旬始愈(詳案載內(nèi)托生肌散后)。然使當腰初覺疼之時,亦服三七、土鱉以開其瘀,又何至有后時之危險乎。又嘗治一婦,每當行經(jīng)之時腰疼殊甚,診其脈氣分甚虛,于四物湯中加黃 八錢,服數(shù)劑而疼愈,又一婦腰疼綿綿不止,亦不甚劇,診其脈知其下焦虛寒,治以溫補下焦之藥,又于服湯藥之外,俾服生硫黃細末一錢,日兩次,硫黃服盡四兩,其疼除根。是知同是腰疼而其致病之因各異,治之者安可膠柱鼓瑟哉。
5.腿疼鄰村竇××,年過三旬,于孟冬得腿疼證。
病因 稟賦素弱,下焦常畏寒涼,一日因出門寢于寒涼屋中,且鋪蓋甚薄,晨起遂病腿疼。
證候 初疼時猶不甚劇,數(shù)延醫(yī)服藥無效,后因食豬頭肉其疼陡然加劇,兩腿不能任地,夜則疼不能寐,其脈左右皆弦細無力,兩尺尤甚,至數(shù)稍遲。
診斷 此證因下焦相火虛衰,是以易為寒侵,而細審其脈,實更兼氣虛不能充體,即不能達于四肢以運化藥力,是以所服之藥縱對證亦不易見效也。此當助其相火祛其外寒,而更加補益氣分之藥,使氣分壯旺自能營運藥力以勝病也。
處方 野黨參(六錢) 當歸(五錢) 懷牛膝(五錢) 胡桃仁(五錢)烏附子(四錢) 補骨脂(三錢炒搗) 滴乳香(三錢炒) 明沒藥(三錢不炒) 威靈仙(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五劑,腿之疼稍覺輕而仍不能任地,脈象較前似稍有力。問其心中服此熱藥多劑后仍不覺熱,因思其疼在于兩腿,當用性熱質(zhì)重之品,方能引諸藥之力下行以達病所。
處方 野黨參(五錢) 懷牛膝(五錢) 胡桃仁(五錢) 烏附子(四錢)白術(shù)(三錢炒) 補骨脂(三錢炒搗) 滴乳香(三錢炒) 明沒藥(三錢不炒) 生硫黃(一錢研細)
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一大盅,送服硫黃末五分,至煎渣再服時,又送服所余五分。
效果 將藥連服八劑,腿疼大見輕減,可扶杖行步,脈象已調(diào)和無病,心中微覺發(fā)熱,俾停服湯藥,每日用生懷山藥細末七八錢許,煮作茶湯,送服青娥丸三錢,或一次或兩次皆可,后服至月余,兩腿分毫不疼,步履如常人矣。
或問 豬肉原為尋常服食之物,何以因食豬頭肉而腿疼加劇乎?
答曰∶豬肉原有苦寒有毒之說,曾見于各家本草。究之,其肉非苦寒,亦非有毒,而豬頭之肉實具有咸寒開破之性,是以善通大便燥結(jié),其咸寒與開破皆與腿之虛寒作疼者不宜也,此所以食豬頭肉后而腿之疼加劇也。
醫(yī)案·(八)腫脹門
本文目錄
1 1.受風水腫2 2.陰虛水腫3 3.風水有痰
1.受風水腫邑北境劉氏婦,年過三旬,因受風得水腫證。
病因 時當孟夏,農(nóng)家忙甚,將飯炊熟,復自 田間,因作飯時受熱出汗,出門時途間受風,此后即得水腫證。
證候 腹中脹甚,頭面周身皆腫,兩目之腫不能開視,心中發(fā)熱,周身汗閉不出,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其兩腕腫甚不能診脈,按之移時,水氣四開,始能見脈。其左部弦而兼硬,右部滑而頗實,一息近五至。
診斷 《金匱》辨水證之脈,謂風水脈浮,此證脈之部位腫甚,原無從辨其脈之浮沉,然即其自述,謂于有汗受風之后,其為風水無疑也。其左脈弦硬者,肝膽有郁熱也,其右脈滑而實者,外為風束胃中亦浸生熱也。至于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皆肝胃有熱之所致也。當用《金匱》越婢湯加減治之。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滑石(四錢) 生杭芍(四錢) 麻黃(三錢)甘草(二錢) 大棗(四枚掰開) 生姜(二錢)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
中藥七味,共煎湯一大盅,當煎湯將成之時,先用白糖水將西藥阿斯匹林送下,候周身出汗(若不出汗仍可再服一瓦),將所煎之湯藥溫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其小盒飯利,腫即可消矣。
復診 如法將藥服完,果周身皆得透汗,心中已不發(fā)熱,小便遂利,腹脹身腫皆愈強半,脈象已近和平,擬再治以滋陰利水之劑以消其余腫。
處方 生杭芍(六錢) 生薏米(六錢搗碎) 鮮白茅根(一兩)
藥共三味,先將前二味水煎十余沸,加入白茅根,再煎四五沸,取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十劑,其腫全消,俾每日但用鮮白茅根一兩,煎數(shù)沸當茶飲之以善其后。
或問 前方中用麻黃三錢原可發(fā)汗,何必先用西藥阿斯匹林先發(fā)其汗乎?答曰∶麻黃用至三錢雖能發(fā)汗,然有石膏、滑石、芍藥以監(jiān)制之,則其發(fā)汗之力頓減,況肌膚腫甚者,汗尤不易透出也。若因其汗不易出,擬復多加麻黃,而其性熱而且燥,又非所宜。惟西藥阿斯匹林,其性涼而能散,既善發(fā)汗又善清熱,以之為麻黃之前驅(qū),則麻黃自易奏功也。
或問 風襲人之皮膚,何以能令人小便不利積成水腫?答曰∶小便出于膀胱,膀胱者太陽之腑也。
襲入之風由經(jīng)傳腑,致膀胱失其所司,是以小便不利。麻黃能祛太陽在腑之風,佐以石膏、滑石,更能清太陽在腑之熱,是以服藥汗出而小便自利也。況此證肝中亦有蘊熱,《內(nèi)經(jīng)》謂“肝熱病者小便先黃”,是肝與小便亦大有關(guān)系也。方中兼用芍藥以清肝熱,則小便之利者當益利。至于薏米、茅根,亦皆為利小便之輔佐品,匯集諸藥為方,是以用之必效也。
2.陰虛水腫鄰村霍氏婦,年二十余,因陰虛得水腫證。
病因 因陰分虛損,常作灼熱,浸至小便不利,積成水腫。
證候 頭面周身皆腫,以手按其腫處成凹,移時始能撤消。日晡潮熱,心中亦恒覺發(fā)熱。小便赤澀,一日夜間不過通下一次。其脈左部弦細,右部弦而微硬,其數(shù)六至。
診斷 此證因陰分虛損,腎臟為虛熱所傷而生炎,是以不能漉水以利小便。且其左脈弦細,則肝之疏泄力減??芍滦”悴焕颐}弦硬,胃之蘊熱下溜,亦可使小便不利,是以積成水腫也。宜治以大滋真陰之品,俾其陰足自能退熱,則腎炎可愈,胃熱可清。肝木得腎水之涵濡,而其疏泄之力亦自充足,再輔以利小便之品作向?qū)?,其小便必然通利,所積之水腫亦不難徐消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六錢) 生杭芍(六錢) 玄參(五錢)大甘枸杞(五錢) 沙參(四錢) 滑石(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小便已利,頭面周身之腫已消弱半,日晡之熱已無,心中仍有發(fā)熱之時,惟其脈仍數(shù)逾五至,知其陰分猶未充足也。仍宜注重補其真陰而少輔以利水之品。
處方 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生懷山藥(五錢) 大甘枸杞(五錢)柏子仁(四錢) 玄參(四錢) 沙參(三錢) 生車前子(三錢裝袋)大云苓片(二錢) 鮮白茅根(五錢)
藥共十味,先將前九味水煎十余沸,再入鮮白茅根,煎四五沸取湯一大盅,溫服。若無鮮白茅根,可代以鮮蘆根。至兩方皆重用芍藥者,因芍藥性善滋陰,而又善利小便,原為陰虛小便不利者之主藥也。
效果 將藥連服六劑,腫遂盡消,脈已復常,遂停服湯藥,俾日用生懷山藥細末兩許,熬作粥,少兌以鮮梨自然汁,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3.風水有痰遼寧馬××,年五旬,得受風水腫兼有痰證。
病因 因秋末遠出,勞碌受風遂得斯證。
證候 腹脹,周身漫腫,喘息迫促,咽喉膺胸之間時有痰涎杜塞,舌苔淡白,小便赤澀短少,大便間日一行,脈象無火而微浮,擬是風水,當遵《金匱》治風水之方治之。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麻黃(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二錢)大棗(四枚掰開) 西藥阿斯匹林(三分)
藥共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盅,沖化阿斯匹林,溫服被復取汗。
方解 此方即越婢湯原方加西藥阿斯匹林也。當時冬初,北方天氣寒涼汗不易出,恐但服越婢湯不能得汗,故以西藥之最善發(fā)汗兼能解熱者之阿斯匹林佐之。
復診 將藥服后,汗出遍體,喘息頓愈,他證如故,又添心中熱渴不思飲食。診其脈仍無火象,蓋因痰飲多而濕勝故也。斯當舍脈從證,而治以清熱之重劑。
處方 生石膏(四兩搗細) 天花粉(八錢) 薄荷葉(錢半)
共煎湯一大碗,俾分多次徐徐溫飲下。
三診 將藥服后,熱渴痰涎皆愈強半,小便亦見多,可進飲食,而漫腫腹脹不甚見輕。斯宜注重利其小便以消漫腫,再少加理氣之品以消其腹脹。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滑石(一兩) 地膚子(三錢) 丈菊子(三錢搗碎)海金沙(三錢) 檳榔(三錢) 鮮茅根(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下。
丈菊,俗名向日葵。究之,向日葵之名當屬之衛(wèi)足花,不可以名丈菊也。丈菊子,《本草綱目》未收,因其善治淋疼利小便,故方中用之。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小便大利,腫脹皆見消,因?qū)⒎街惺唷⒒?、檳榔皆減半,連服三劑病全愈。
醫(yī)案·(九)黃膽門
本文目錄
1 1.黃膽兼外感2 2.黃膽(一)3 3.黃膽(二)
1.黃膽兼外感天津蘇媼,年六十六歲,于仲春得黃膽證。
病因 事有拂意,怒動肝火,繼又薄受外感,遂遍身發(fā)黃成疸證。
證候 周身黃色如橘,目睛黃尤甚,小便黃可染衣,大便色白而干,心中發(fā)熱作渴,不思飲食。其脈左部弦長有力且甚硬,右部脈亦有力而微浮,舌苔薄而白無津液。
診斷 此乃肝中先有蘊熱,又為外感所束,其熱益甚,致膽管腫脹,不能輸其膽汁于小腸,而溢于血中隨血運遍周身,是以周身無處不黃。迨至隨血營運之余,又隨水飲滲出歸于膀胱,是以小便亦黃。至于大便色白者,因膽汁不入小腸以化食,大便中既無膽汁之色也?!督饏T》有硝石礬石散,原為治女勞疸之專方,愚恒借之以概治疸證皆效,而煎湯送服之藥須隨證更改。其原方原用大麥粥送服,而此證肝膽之脈太盛,當用瀉肝膽之藥煎湯送之。
處方 凈火硝(一兩研細) 皂礬(一兩研細) 大麥面(二兩焙熱,如無可代以小麥面)
水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日兩次。此即硝石礬石散而變散為丸也。
湯藥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八錢) 連翹(三錢) 滑石(三錢)梔子(二錢) 茵陳(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送服丸藥一次,至第二次服丸藥時,仍煎此湯藥之渣送之。再者此證舌苔猶白,右脈猶浮,當于初次服藥后遲一點鐘,再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俾周身得微汗以解其未罷之表證。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阿斯匹林服一次已周身得汗,其心中已不若從前之渴熱,能進飲食,大便已變黑色,小便黃色稍淡,周身之黃亦見退,脈象亦較前和緩。俾每日仍服丸藥兩次,每次服一錢五分,所送服之湯藥方則稍為加減。
湯藥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生麥芽(三錢)茵陳(二錢) 鮮茅根(三錢,茅根無鮮者可代以鮮蘆根) 龍膽草(二錢) 甘草(錢半)
共煎湯,送服丸藥如前。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周身之黃已減三分之二,小便之黃亦日見清減,脈象已和平如常。遂俾停藥勿服,日用生懷山藥、生薏米等分軋細,煮作茶湯,調(diào)入鮮梨、鮮荸薺自然汁,當點心服之,閱兩旬病遂全愈。
或問 黃膽之證,中法謂病發(fā)于脾,西法謂病發(fā)于膽。今此案全從病發(fā)于膽論治,將勿中法謂病發(fā)于脾者不可信歟?答曰∶黃膽之證有發(fā)于脾者有發(fā)于膽者,為黃膽之原因不同,是以仲圣治黃膽之方各異,即如硝石礬石散,原治病發(fā)于膽者也。其礬石若用皂礬,固為平肝膽要藥,至硝石確系火硝,其味甚辛,辛者金味,與礬石并用更可相助為理也。且西人謂有因膽石成黃膽者,而硝石礬石散,又善消膽石。有因鉤蟲成黃膽者,而硝石礬石散,并善除鉤蟲,制方之妙誠不可令人思議也。不但此也,仲圣對于各種疸證多用茵陳,因最善入少陽之府以清熱、舒郁、消腫、透竅,原為少陽之主藥。仲圣若不知黃膽之證兼發(fā)于膽,何以若斯喜用少陽之藥乎?是以至明季南昌喻氏出,深窺仲圣用藥之奧旨,于治錢小魯酒疸一案,直謂膽之熱汁溢于外,以漸滲于經(jīng)絡則周身俱黃云云,不已顯然揭明黃膽有發(fā)于膽經(jīng)者乎?
2.黃膽(一)王××,年三十二歲,于季秋得黃膽證。
病因 出外行軍,夜宿帳中,勤苦兼受寒涼,如此月余,遂得黃膽證。
證候 周身黃色甚暗似兼灰色,飲食減少,肢體酸懶無力,大便一日恒兩次似完谷不化,脈象沉細,左部更沉細欲無。
診斷 此脾胃肝膽兩傷之病也,為勤苦寒涼過度,以致傷其脾胃,是以飲食減少完谷不化;傷其肝膽,是以膽汁凝結(jié)于膽管之中,不能輸腸以化食,轉(zhuǎn)由膽囊滲出,隨血流行于周身而發(fā)黃。此宜用《金匱》硝石礬石散以化其膽管之凝結(jié),而以健脾胃補肝膽之藥煎湯送服。
處方 用硝石礬石散所制丸藥,每服二錢,一日服兩次,用后湯藥送服。
湯藥 生箭 (六錢) 白術(shù)(四錢炒) 桂枝尖(三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送服丸藥一次,至第二次服丸藥時,仍煎此湯藥之渣送之。
復診 將藥連服五劑,飲食增加,消化亦頗佳良,體力稍振,周身黃退弱半,脈象亦大有起色。俾仍服丸藥一次服一錢五分,日兩次,所送服之湯藥宜略有加減。
湯藥 生箭 (六錢) 白術(shù)(三錢炒) 當歸(三錢) 生麥芽(三錢)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送服丸藥一次。至第二次服丸藥時,仍煎此湯藥之渣送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六劑,周身之黃已退十分之七,身形亦漸強壯,脈象已復其常。俾將丸藥減去一次,將湯藥中去白術(shù)加生懷山藥五錢,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3.黃膽(二)天津范××,年三十二歲,得黃膽證。
病因 連日朋友飲宴,飲酒過量,遂得斯證。
證候 周身面目俱黃,飲食懶進,時作嘔吐,心中恒覺發(fā)熱,小便黃甚,大便白而干澀,脈象左部弦而有力,右部滑而有力。
診斷 此因脾中蘊有濕熱,不能助胃消食,轉(zhuǎn)輸其濕熱于胃,以致胃氣上逆(是以嘔吐),膽火亦因之上逆(黃坤載謂,非胃氣下降,則膽火不降),致膽管腫脹不能輸其汁于小腸以化食,遂溢于血中而成黃膽矣。治此證者,宜降胃氣,除脾濕,兼清肝膽之熱則黃膽自愈。
處方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薏米(八錢搗細)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生麥芽(三錢) 竹茹(三錢) 木通(二錢) 檳榔(二錢) 甘草(二錢)
煎湯服。
效果 服藥一劑,嘔吐即止,可以進食,又服兩劑,飲食如常,遂停藥,靜養(yǎng)旬日間黃膽皆退凈。
醫(yī)案·(十)痢疾門
本文目錄
1 1.痢疾轉(zhuǎn)腸潰瘍2 2.痢疾(一)3 3.痢疾(二)4 4.噤口痢
1.痢疾轉(zhuǎn)腸潰瘍滄縣楊××,年三十五歲,于季秋因下痢成腸潰瘍證。
病因 因業(yè)商賠累歇業(yè),心中懊 ,暗生內(nèi)熱,其肝膽之熱,下迫致成痢疾。痢久不愈,又轉(zhuǎn)為腸潰瘍。
證候 其初下痢時,后重腹疼,一晝夜十七八次,所下者赤痢多帶鮮血,間有白痢。延醫(yī)治療閱兩月,病益加劇。所下者漸變?yōu)檠?,雜以脂膜,其色腐敗,其氣腥臭,每腹中一覺疼即須入廁,一晝夜二十余次,身體羸弱,口中發(fā)干,心中怔忡,其脈左右皆弦細,其左部則弦而兼硬,一分鐘九十二至。
診斷 此乃因痢久不愈,腸中脂膜腐敗,由腐敗而至于潰爛,是以純下血水雜以脂膜,即西人所謂腸潰瘍也。其脈象弦細者,氣血兩虧也。其左脈細而硬者,肝腎之陰虧甚也。其口干心中怔忡者,皆下血過多之所致也。此宜培養(yǎng)其氣血而以解毒化瘀生新之藥佐之。
處方 龍眼肉(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熟地黃(一兩) 金銀花(四錢)甘草(三錢) 廣三七(三錢軋細)
藥共六味,將前五味煎湯,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龍眼肉為補益脾胃之藥,而又善生心血以愈怔忡,更善治腸風下血,治此證當為主藥。
山藥亦善補脾胃,而又能上益肺氣下固腎氣,其所含多量之蛋白質(zhì),尤善滋陰養(yǎng)血,凡氣血兩虛者,洵為當用之藥。熟地黃不但補腎陰也,馮楚瞻謂能大補腎中元氣,要亦氣血雙補之品也。此三味并用,久虧之氣血自能漸復,氣血壯旺自能長肌肉排腐爛。又佐以金銀花甘草以解毒,三七以化瘀生新,庶能挽回此垂危之證也。
復診 將藥煎服三劑,病大見愈,一晝夜大便三四次,間見好糞,心中已不怔忡,脈象猶弦而左部不若從前之硬。因所服之藥有效,遂即原方略為加減,又服數(shù)劑,其大便仍一日數(shù)次,血糞相雜,因思此證下痢甚久,或有阿米巴毒菌伏藏于內(nèi),擬方中加消除此毒菌之藥治之。
處方 龍眼肉(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熟地黃(一兩) 甘草(三錢)生硫黃(八分研細) 鴉膽子(成實者六十粒去皮)
藥共六味,將前四味煎湯一大盅,送服鴉膽子硫黃末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用鴉膽子、硫黃者,因鴉膽子為治血痢要藥,并善治二便下血;硫黃為除阿米巴痢之毒菌要藥,二藥并用,則涼熱相濟,性歸和平奏效當速也。
三診 將藥煎服兩劑,其大便仍血糞相雜一日數(shù)行。因思鴉膽子與硫黃并用雖能消除痢中毒菌,然鴉膽子化瘀之力甚大,硫黃又為潤大便之藥(本草謂其能使大便潤、小便長,西人以硫黃為輕下藥),二藥雖能消除痢中毒菌,究難使此病完全除根,擬去此二藥,于方中加保護脂膜固澀大便之品。
處方 龍眼肉(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大熟地黃(一兩) 赤石脂(一兩搗細)甘草(三錢) 廣三七(三錢軋細)
藥共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細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下血之證全愈,口中已不發(fā)干,猶日下溏糞兩三次,然便時腹中分毫不疼矣。俾用生懷山藥軋細末,每用兩許煮作茶湯,調(diào)以白糖令適口,當點心服之,其大便久自能固。
2.痢疾(一)天津張姓幼女,年五歲,于孟秋得痢證。
病因 暑日恣食瓜果,脾胃有傷,入秋以來則先瀉后痢。
證候 前因泄瀉旬日,身體已羸弱,繼又變?yōu)a為痢,日下十余次,赤白參半,下墜腹疼。屢次服藥不愈,身益羸弱,其脈象亦弱,而左脈之力似略勝于右。
診斷 按其左右脈皆弱者,氣血兩虛也。而左脈之力似略勝于右脈者,知其肝膽虛而挾熱,是以痢久不愈。然此熱非純系實熱,不可用過涼之藥,因其虛而挾熱,其虛又不受補,是必所用之補品兼能瀉熱,俾肝膽之虛熱皆愈而痢自愈矣。
處方 鴨肝一具,調(diào)以食料,烹熟服之,日服二次。
效果 如法將鴨肝烹食兩日全愈,此方愚在遼寧得之友人齊××。嘗閱李氏《本草綱目》,鴨肉性涼善治痢,鴨蛋之腌咸者亦善治痢,而未嘗言及鴨肝。然痢之為病,多系肝火下迫腸中,鴨肉涼想鴨肝亦涼,此證先瀉后痢,身體羸弱,其肝經(jīng)熱而且虛可知,以鴨肝瀉肝之熱,即以鴨肝補肝之虛,此所謂臟器療法,是以奏效甚速也。且又香美適口,以治孺子之苦于服藥者為尤宜也。
3.痢疾(二)天津鄭××,年五旬,于孟秋得下痢證。
病因 連日勞心過度,心中有熱,多食瓜果,遂至病痢。
證候 腹疼后重,下痢赤白參半,一日夜七八次,其脈左部弦而有力,右部浮而濡重按不實,病已八日,飲食減少,肢體酸軟。
診斷 證脈合參,當系肝膽因勞心生熱,脾胃因生冷有傷,冷熱相搏,遂致成痢。當清其肝膽之熱,兼顧其脾胃之虛。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 當歸(六錢) 炒薏米(六錢)金銀花(四錢) 竹茹(三錢碎者) 甘草(三錢) 生姜(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服藥兩劑,腹疼后重皆除,下痢次數(shù)亦減,且純變?yōu)榘琢?。再診脈左部已和平如常,而右部之脈仍如從前,斯再投以溫補脾胃之劑當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炒薏米(五錢) 龍眼肉(五錢) 山楂片(三錢)干姜(二錢) 生杭芍(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湯服兩劑痢遂全愈。
幫助 按欲溫補其脾胃而復用芍藥者,防其肝膽因溫補復生熱也。用山楂片者,以其能化白痢之滯,且與甘草同用則酸甘化合,實有健運脾胃之功效也。
4.噤口痢天津施××,五十六歲,得噤口痢證。
病因 舉家數(shù)口,寄食友家不能還鄉(xiāng),后友家助以資斧令還鄉(xiāng),道路又復不通,日夜焦思,頻動肝火,時當孟秋,心熱貪涼,多食瓜果,致患下痢。
證候 一日夜下痢十五六次,多帶鮮血,后重甚劇,腹偶覺疼即須入廁,便后移時疼始稍愈,病已五日,分毫不能進食,唯一日之間強飲米湯數(shù)口。其脈左部弦而硬,右部弦而浮,其搏五至,心中發(fā)熱常覺惡心。
診斷 此肝火熾盛,肝血虛損,又兼胃氣挾熱上逆,是以下痢甚劇,而又噤口不食也。當治以滋陰、清熱、平肝、降胃之品。
處方 生杭芍(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七錢) 白頭翁(五錢)秦皮(三錢) 碎竹茹(三錢) 甘草(三錢) 鴉膽子(成實者五十粒去皮)
先用白糖水囫圇送服鴨膽子仁,再將余藥煎湯一大盅,溫服下。
復診 將藥如法服兩劑,痢中已不見鮮血,次數(shù)減去三分之二。其脈左部較前和平,右部則仍有浮弦之象,仍然不能飲食,心中仍然發(fā)熱,然不若從前之惡心,此宜用藥再清其胃腑必然能食矣。
處方 生懷山藥(兩半) 生石膏(兩半搗細) 生杭芍(六錢) 白頭翁(四錢)秦皮(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即能進食,痢已不見,變作泄瀉,日四五次,俾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粥,少調(diào)以白糖服之,三日全愈。
或問 石膏為治外感實熱之藥,今此證未夾雜外感,何以方中亦用之?答曰∶石膏為治陽明胃腑有實熱者之圣藥,初不論其為外感非外感也。蓋陽明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若有熱則其氣多不下行而上逆,因其胃氣挾熱上逆,所以多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若但知清其熱而不知降其氣,治之恒不易見效。
惟石膏性涼質(zhì)重(雖煎為湯,仍有沉重之力),其涼也能清實熱,其重也能鎮(zhèn)氣逆,是以凡胃氣挾實熱上逆令人不思飲食者,服之可須臾奏效。若必謂石膏專治外感實熱,不可用治內(nèi)傷實熱,則近代名醫(yī)徐氏、吳氏醫(yī)案中皆有重用石膏治愈內(nèi)傷實熱之案,何妨取以參觀乎?
醫(yī)案·(十一)大小便病門
本文目錄
1 1.泄瀉兼發(fā)灼2 2.小便白濁3 3.小便因寒閉塞
1.泄瀉兼發(fā)灼天津胡××,年四十二歲,于孟秋得泄瀉兼灼熱病。
病因 其兄因痢病故,鋪中之事及為其兄殯葬之事,皆其一人經(jīng)理,哀痛之余,又兼心力俱瘁,遂致大便泄瀉周身發(fā)熱。
證候 一日夜瀉十四五次,將瀉時先腹疼,瀉后疼益甚,移時始愈,每過午一點鐘,即覺周身發(fā)熱,然不甚劇,夜間三點鐘后,又漸愈,其脈六部皆弱,兩尺尤甚。
診斷 按此證系下焦虛寒及胸中大氣虛損也。蓋下焦寒甚者,能迫下焦之元陽上浮,胸中大氣虛甚者,恒不能收攝,致衛(wèi)氣外浮,則元陽之上浮與衛(wèi)氣之外浮相并,即可使周身發(fā)熱。
其發(fā)在過午者,因過午則下焦之陰寒益盛,而胸中大氣益虛也(胸中大氣乃上焦之陽氣,過午陰盛,是以大氣益虛)。此本虛寒泄瀉之證,原不難治,而醫(yī)者因其過午身熱,皆不敢投以溫補,是以屢治不愈。擬治以大劑溫補之藥,并收斂其元陽歸其本源,則泄瀉止而灼熱亦愈矣。
處方 白術(shù)(五錢炒) 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五錢)干姜(三錢) 烏附子(三錢) 生杭芍(三錢) 云苓片(二錢) 炙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服藥一劑,身熱即愈,服至三劑,泄瀉已愈強半,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白術(shù)(六錢炒) 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五錢)龍眼肉(五錢) 干姜(四錢) 烏附子(四錢) 云苓片(二錢) 炙甘草(三錢)
效果 將藥連服十余劑,病遂全愈。
幫助 大隊溫補藥中復用芍藥者,取其與附子并用,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且能分利小便則泄瀉易愈也。至后方去芍藥者,因身已不熱元陽已歸其宅,且泄瀉已就愈,仍有茯苓以利其小便,無須再用芍藥也。
2.小便白濁天津李××,年二十六歲,得小便白濁證。
病因 于季秋乘大車還家,中途遇雨,衣服盡濕,夜宿店中,又披衣至庭中小便,為寒風所襲,遂得白濁之證。
證候 尿道中恒發(fā)刺癢,每小便完時有類精髓流出數(shù)滴。今已三閱月,屢次服藥無效,頗覺身體衰弱,精神短少,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微浮重按無力。
診斷 《內(nèi)經(jīng)》謂腎主蟄藏,肝主疏泄,又謂風氣通于肝,又謂肝行腎之氣。此證因風寒內(nèi)襲入肝,肝得風助,其疏泄之力愈大,故當小便時,肝為腎行氣過于疏泄,遂致腎臟失其蟄藏之用,尿出而精亦隨之出矣。其左脈弦硬者,肝脈挾風之象,其右脈浮而無力者,因病久而氣血虛弱也。其尿道恒發(fā)刺癢者,尤顯為風襲之明征也。此宜散其肝風,固其腎氣,而更輔以培補氣血之品。
處方 生箭 (五錢) 凈萸肉(五錢) 生懷山藥(五錢) 生龍骨(五錢搗碎)生牡蠣(五錢搗碎) 生杭芍(四錢) 桂枝尖(三錢) 生懷地黃(三錢) 甘草(錢半)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以黃 為主者,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謂黃 主大風,是以風之入臟者,黃 能逐之外出,且其性善補氣,氣盛自無滑脫之病也。桂枝亦逐風要藥,因其性善平肝,故尤善逐肝家之風,與黃 相助為理則逐風之力愈大也。用萸肉、龍骨、牡蠣者,以其皆為收斂之品,又皆善收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能助腎臟之蟄藏而無礙肝風之消散,藥物解中論之詳矣。用山藥者,以其能固攝下焦氣化,與萸肉同為腎氣丸中要品,自能保合腎氣不使虛瀉也。用芍藥、地黃者,欲以調(diào)劑黃 、桂枝之熱,而芍藥又善平肝,地黃又善補腎,古方腎氣丸以干地黃為主藥,即今之生地黃也。用甘草者,取其能緩肝之急,即能緩其過于疏泄之力也。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病即全愈,因即原方去桂枝以熟地易生地,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3.小便因寒閉塞遼寧石××,年三十二歲,于仲冬得小便不通證。
病因 晚飯之后,食梨一顆,至夜站崗又受寒過甚,遂致小便不通。
證候 病初得時,先入西醫(yī)院治療。西醫(yī)治以引溺管小便通出,有頃小便復存蓄若干,西醫(yī)又納以橡皮引溺管,使久在其中有尿即通出。乃初雖稍利,繼則小便仍不出,遂求為延醫(yī)。其脈弦細沉微,不足四至,自言下焦疼甚且涼甚,知其小便因受寒而凝滯也,斯當以溫熱之藥通之。
處方 野黨參(五錢) 椒目(五錢炒搗) 懷牛膝(五錢) 烏附子(三錢)廣肉桂(三錢) 當歸(三錢) 干姜(二錢) 小茴香(二錢)生明沒藥(二錢) 威靈仙(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之義,人參、靈仙并用,可治氣虛小便不通。椒目與桂、附、干姜并用,可治因寒小便不通。又佐以當歸、牛膝、茴香、沒藥、甘草諸藥,或潤而滑之,或引而下之,或辛香以透竅,或溫通以開瘀,或和中以止疼,眾藥相濟為功,自當隨手奏效也。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小便通下,服至三劑,腹疼覺涼全愈,脈已復常。俾停服湯藥,日用生硫黃錢許研細,分作兩次服,以善其后。
幫助 諸家本草,皆謂硫黃之性能使大便潤小便長,用于此證,其暖而能通之性適與此證相宜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50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手腳冰冷吃什么調(diào)理呢
下一篇: 男人怎么樣才能壯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