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種子。別名:巴菽、剛子、江子、老陽子、雙眼龍、猛子仁、巴果、雙眼蝦、紅子仁、巴貢、巴米、毒魚子、鑾豆、貢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藥子仁、蘆麻子、臘盤子、大風子、瀉果。 主產(chǎn)于四川、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多為栽培。巴豆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1方次。
【藥性特點】巴豆辛,熱。有大毒。入胃、大腸、肺經(jīng)。功能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腐。主治太陽病,肺癰病等。
(一)治太陽病
太陽病變證
寒實結(jié)胸證
三物小白散證
證見:胸中或心下硬滿疼痛,或胸部悶痛,喘息咳唾不發(fā)熱,口不渴,大便秘結(jié),苔白滑,脈沉弦(141),證質(zhì)為寒痰水飲結(jié)聚胸脘。治用三物小白散。方中巴豆辛熱峻下,長于攻痰逐水,瀉下寒積;桔梗開提肺氣,祛痰開結(jié);貝母解郁散結(jié)祛痰。三藥合用,組成溫下寒實,滌痰開結(jié)之劑。
(二)治肺癰病
寒實證
《外臺秘要》桔梗白散證
證見: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七-附),證質(zhì)寒痰膿濁壅肺,肺氣壅塞。治宜《外臺秘要》桔梗白散。該散藥物組成、劑量、用法同于三物小白散。亦異病同治之例。
巴豆配伍杏仁:巴豆逐水消腫;杏仁宣肺降氣。二者伍用有宣肺逐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水臌腹大、動搖有水聲者。
巴豆配伍絳礬:巴豆逐水消腫;絳礬燥濕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滿之功效 用于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癥。
1、治寒實結(jié)胸,無熱癥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2、巴豆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姜湯下。(《全幼心鑒》)
3、巴豆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diào),霍亂吐利,口干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4、巴豆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后方》)
5、巴豆治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yī)鑒》)
6、巴豆治陰毒傷寒心結(jié),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nèi),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7、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瓦面烘烤)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翻前服之。(《世醫(yī)得效方》針頭丸)
8、巴豆治氣?。喊投挂粌桑テば?,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蛞哉麸炌璺?。(《經(jīng)驗方》)
9、巴豆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鐘,呷服。(《醫(yī)說》)
10、巴豆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于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jīng)一至二小時后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1、巴豆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經(jīng)驗方》)
12、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jīng)驗方》)
13、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14、治痞結(jié)癥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15、巴豆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diào)雄黃、輕粉末,頻涂取效。(《普濟方》)
16、巴豆治宮頸癌痛:水紅花子60g,麝香15g,阿魏15g,急性子15g,甘遂9g,大黃15g,巴豆10粒,白酒500g,各藥搗碎,合在一起,納入豬膀胱內(nèi),外敷痛處,痛止停藥。
17、巴豆治鼻咽癌:巴豆7.5g,雄黃18g,郁金9g,制成黃豆楊大丸,每次3丸,2小時1次濃湯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18、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涂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19、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jīng)驗方》)
20、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于銚器內(nèi)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diào)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21、巴豆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藥上,貼于眉間的上方(勿使藥末掉入眼中)。約經(jīng)8~12小時,局部皮膚發(fā)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藥,擦掉藥末,涂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yī)》(11):23,1959巴豆朱砂膏)
1.用量 常用量0.3—0.6克。
仲景用量1分(3克),如三物白散。
2.用法 散劑,目前臨床使用常取巴豆霜,用量每次0.3克,若無效,再以每次0.1克漸增。巴豆不僅有強烈的瀉下作用,還有一定的催吐作用。服藥后,病在膈上者,實邪可上越而吐;病在膈下者,實邪可下泄而利。根據(jù)巴豆得冷性緩,得熱性速的特性,服藥后,若下利不止者,可飲冷粥,減緩藥性;若不下利者,可飲熱粥,助其瀉下,并有養(yǎng)胃護胃的作用。
按:巴豆味辛,可散結(jié)聚之邪,性熱,可化寒凝之積,能蕩滌腸胃沉寒痼冷,宿食積滯,是熱性峻瀉藥。適用于寒積之腹痛、大便秘結(jié)、腹水脹滿等證。
巴豆毒性較大,瀉下峻猛,故體虛及孕婦均當忌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積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殺蟲魚。”
《珍珠囊》:“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治生冷物所傷?!?/p>
1.據(jù)化學分析 巴豆含脂肪油(巴豆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巴豆樹脂,有強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尚有蛋白質(zhì),其中有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
2.據(jù)藥理研究
(1)內(nèi)服巴豆油至腸道遇堿性腸液,析出巴豆酸,能刺激腸黏膜,使之發(fā)炎,并增加分泌物及增加腸蠕動而產(chǎn)生劇烈的瀉下作用。
(2)巴豆毒素為原漿毒素,能涪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但遇熱即失去毒性。
(3)本品為殺滅釘螺的特效藥,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均有毒殺作用。其作用以仁為最強,內(nèi)殼次之,外殼無效。
3.據(jù)現(xiàn)代臨床 本品主治滲出性胸膜炎,結(jié)核性胸膜炎,腸梗阻,腸扭轉(zhuǎn),腸套疊,慢性咽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巴豆。巴豆畏牽牛花。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無寒積者忌巴豆。(巴豆)毒者,以冷水、黃連水、大豆汁解之。
巴豆全株有毒,以種子最毒。中毒癥狀:誤食后發(fā)生強烈的口腔炎、咽喉炎,劇烈腹痛,水瀉或粘液血便,脈搏快而弱,血壓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現(xiàn)休克。
誤服巴豆中毒的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給予微溫的流汁飲料;腹劇痛可注射嗎啡阿托品;如面色青紫可給氧,注射呼吸興奮劑;出現(xiàn)休克可聞稀氨水,針刺療法等對癥治療。
民間解毒法:
1、大豆一升煮汁飲服。
2、搗爛芭蕉葉榨汁飲服。
3、土炒白術(shù)三錢、蕃稔干三錢,石榴皮三錢。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飲服。
1、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2、巴豆,在中藥中指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實。有大毒,屬峻下逐水藥,產(chǎn)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3、中醫(yī)藥上以果實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結(jié)便秘、腹水腫脹等。
1、巴豆是巴豆的成熟果實,它具有藥用價值,一般被用來壓榨去油,碾細為巴豆霜,可以利水消腫,祛痰利咽,還可以用來通便,它有非常強大的瀉寒積、通關竅的作用,可以使得腸道蠕動加快,治療頑固的便秘。
2、巴豆,在中藥中指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實。有大毒,屬峻下逐水藥,產(chǎn)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99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商陸的功效與副作用,中藥商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