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為蕓香科灌木或小喬木花椒或青椒的成熟果皮。紅花椒產(chǎn)于河北、山西、陜西和甘肅等地;青花椒產(chǎn)于遼寧、四川和江蘇等地。蜀椒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7方次。
別名巴椒、漢椒、川椒、南椒、點椒。
【藥性特點】蜀椒辛,熱。入脾、胃、腎經(jīng)。功能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主治厥陰病,陰陽毒病,心痛病,腹?jié)M病,金瘡病,婦人妊娠病等。
(一)治厥陰病
厥陰病本證
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烏梅丸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烏梅條)。
蜀椒在烏梅丸中,合干姜、附子、細辛、桂枝,性味辛溫而熱,取其味辛以伏蛔,性溫以祛下寒。
烏梅丸證,還見于《金匱要略》中的蛔蟲病之蛔厥證,屬異病同治例。
(二)治陰陽毒病
感染疫毒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升麻條)。
蜀椒在升麻鱉甲湯中,與雄黃相配,以陽從陽,取其辛散溫行之性,開腠理,行血脈,使既結之毒熱得以速散。
(三)治心痛病
陰寒阻滯證
烏頭赤石脂丸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烏頭條)。
蜀椒在烏頭赤石脂丸中,合烏頭、附子、干姜四味大辛大熱之品,溫陽散寒,峻逐陰邪而止痛。
(四)治腹?jié)M病
陽衰寒盛證
大建中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膠飴條)。
蜀椒在大建中湯中,合干姜溫中散寒止痛,降逆和胃止嘔。
(五)治金瘡病
留滯成瘀證
王不留行散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王不留行條)。
蜀椒在王不留行散中,合干姜祛風散寒,溫通氣血。
(六)治妊娠病
脾虛寒濕證
白術散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白術條)。
蜀椒在白術散中,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牡蠣利水除濕,與蜀椒相配鎮(zhèn)逆固胎。
1.用量 常用量3—9克。
最小量1兩(3克),如升麻鱉甲湯;
最大量2合(約6克),如大建中湯;
另,烏梅丸用量為4兩(12克)。
2.用法 湯劑,丸劑,散劑。
按:蜀椒辛熱,善祛陰寒之邪,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為治脾胃虛寒常用之藥,借其辛辣之性,而有驅殺蛔蟲之功,常用于蛔蟲引起的腹痛、吐蛔之證。煎湯外洗,可治濕疹瘙癢,而有燥濕、止癢之效。惟辛熱性燥,故陰虛火旺者忌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p>
《本草綱目》引《名醫(yī)別錄》:“除六腑寒冷,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散風邪癥結,水腫?!?/p>
《本草綱目》:“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p>
1.據(jù)化學分析 蜀椒含揮發(fā)油,油中含異茴香醚及攏牛兒醇。
2.據(jù)藥理研究
(1)揮發(fā)油有局部麻醉及止痛作用,并有殺滅蛔蟲作用,可作驅蟲劑。
(2)本品小量可增強腸蠕動,大量則抑制腸蠕動;小量則輕度利尿,大量則抑尿。
(3)可降血壓,反射性引起呼吸興奮。
3.據(jù)抗菌試驗 本品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炭疽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4.據(jù)現(xiàn)代臨床 本品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膽囊炎,習慣性流產(chǎn),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神經(jīng)性皮炎,過敏性皮炎,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膽道蛔蟲病等。
相關文章: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湯方解 解急蜀椒湯--《外臺》卷七引《小品方》
【別名】蜀椒湯
【處方】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兩,半夏12枚(洗),大棗20枚,甘草1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解結逐寒。主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困急欲死者。
【用法用量】蜀椒湯(《普濟方》卷二四八)。
【注意】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
【摘錄】《外臺》卷七引《小品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00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薤白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及禁忌,中藥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