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能治什么病|茯苓有什么作用|茯苓什么樣真假辨別
茯苓
(《本經》)
【異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
,茯蕶(《廣雅》)
,伏苓
、伏菟(《唐本草》)
,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
,云苓(《滇海虞衡志》)
,茯兔(《綱目》),松薯
、松木薯
,松苓(《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
【植物形態(tài)】茯苓
常見者為其菌核體
。多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球形
、扁形
、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
,小者如拳
,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
。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
,由無數菌絲組成
。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
,口緣稍有齒
;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
,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
,初白色,后逐漸轉變?yōu)榈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孔作多角形
,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
,稍屈曲
,一端尖,平滑
,無色
。有特殊臭氣。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
,深入地下20~30厘米
。分布河北、河南、山東
、安徽
、浙江、福建
、廣東
、廣西、湖南
、湖北
、四川、貴州
、云南
、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
、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赤茯苓)
、菌核中間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采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
,敲之發(fā)出空響
;㈡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㈢樹樁頭爛后
,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
;㈣小雨后樹樁周圍干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種后第二
、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質量最好
,過早則影響質量和產量
。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凈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風處
,亦可貯放于瓦缸內
,下面先鋪襯松毛或稻草一層,并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
,最上蓋以厚麻袋
,使其"發(fā)汗",析出水分
。然后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
,待表面干燥后再行發(fā)汗
。如此反復3~4次,至表面皺縮
,皮色變?yōu)楹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再置陰涼干燥處晾至全干,即?茯苓個"
。切制:于發(fā)汗后趁濕切制
,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潤后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
,即為白茯苓
;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
,即為赤茯苓
;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
,即為茯神
。切制后的各種成品,均需陰干
,不可炕曬
,并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于干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fā)生裂隙
。
【藥材】茯苓個呈球形
,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
,重量由數兩至十斤以上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
,有明顯隆起的皺紋
,常附有泥土。體重
,質堅硬
,不易破開;斷面不平坦
,呈顆粒狀或粉狀
,外層淡棕色或淡紅色,內層全部為白色
,少數為淡棕色
,細膩
,并可見裂隙或棕色松根與白色絨狀塊片嵌鑲在中間。氣味無
,嚼之粘牙
。以體重堅實、外皮呈褐色而略帶光澤
、皺紋深
、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塊
,色白細膩而有粉滑感。質松脆
,易折斷破碎
,有時邊緣呈黃棕色。
主產安徽
、湖北
、河南、云南
。此外貴州
、四川、廣西
、福建
、湖南、浙江
、河北等地亦產
。以云南所產品質較佳,安徽
、湖北產量較大
。
【化學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占干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
、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
。此外,尚含樹膠
、甲殼質
、蛋白質、脂肪
、甾醇
、卵磷脂、葡萄糖
、腺嘌呤
、組氨酸
、膽堿、β-茯苓聚糖分解酶
、脂肪酶
、蛋白酶等
。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茯苓煎劑3克或臨床常用量對健康人并無利尿作用
,犬靜脈注射煎劑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對大白鼠亦無效或很弱
,兔口服煎劑(接近臨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
。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于兔慢性實驗
,謂有利尿作用
,煎劑對切除腎上腺大鼠單用或與去氧皮質酮合用能促進鈉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茯苓含鉀97.5毫克%
,以30%水煎劑計算,含鈉0.186毫克/毫升
、鉀11.2毫克/毫升
,故茯苓促進鈉排泄與其中含鈉量無關(因鈉含量太低),而增加鉀排泄則與其所含大量鉀鹽有關
。
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瘺犬(靜脈注射)
、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現明顯的利尿作用
,在犬的實驗中可使鈉
、鉀、氯排出增加
,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藥物為桂枝
、澤瀉、白術
。也有報道
,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證明有利尿作用
。
②抗菌作用
試管內未發(fā)現茯苓有抑菌作用
。乙醇提取物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水煎劑則無效
。
③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松弛作用
,對大鼠幽門結扎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
。
④其他作用
茯苓能降低血糖
,酊劑
、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
。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zhèn)吐作用
。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凈
,撈出
,悶透后,切片
,曬干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
,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
,反復翻動,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
,然后晾干
。(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性味】甘淡
,平
。
①《本經》:"味甘,平
。"
②《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
,性溫,味淡
。"
【歸經】入心
、脾、肺經
。
①《湯液本草》:"入手大陰
,足大陽、少陽經
。"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
、腎、肺
。"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脾、小腸三經
。"
④《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
,手太陽,足太陰
、陽明經
。"
【功用主治】滲濕利水
,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治小便不利
,水腫脹滿,痰飲咳逆
,嘔噦
,泄瀉,遺精
,淋濁
,驚悸,健忘
。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
,心下結痛
,寒熱煩滿,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
,好睡
,大腹,淋瀝
,膈中痰水
,水腫淋結。開胸腑
,調臟氣
,伐腎邪,長陰
,益氣力
,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
,止嘔逆
,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
,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
,安胎
,暖腰膝,開心益智
,止健忘
。"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yī)學啟源》:"除濕
,利腰臍間血
,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髦蚊卦E》云,止瀉
,除虛熱
,開腠理,生津液
。"
⑦王好古:"瀉膀胱
,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
⑧《藥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
,旁治頭眩煩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3~5錢
;或入丸、散
。
【宜忌】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
①《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
。畏牡蒙
、地榆、雄黃
、秦艽
、龜甲。"
②《藥性論》:"忌米醋
。"
③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
,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
,損元氣
。"
④《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
⑤《得配本草》:"氣虛下陷
、水涸口干俱禁用。"
【選方】①治太陽病
,發(fā)汗后
,大汗出,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
,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
,搗為散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
、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
,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
,為細末
。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③治水腫:白水(凈)二錢
,茯苓三錢
,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姜汁煎
。(《不知醫(yī)必要》茯苓湯)
④治皮水
,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⑤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
,桂枝,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⑥治卒嘔吐
,心下痞,膈間有水
,眩悸者: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
,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
,為細末
,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⑧治濕瀉:白術一兩
,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細切,水煎一兩
,食前服
。(《原病式》獲苓湯)
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
,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⑩治丈夫元陽虛憊
,精氣不固,余瀝常流
,小便白濁
,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
,白帶
、白漏
、白淫
,下部常濕
,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
,白茯苓四兩(去皮
、作塊,用豬苓一分
,同于瓷器內煮二十余沸
,出,日干
,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
,熔黃蠟為丸
,如彈子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招募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滿口生津,徐徐咽服
,以小便清為度
。(《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
。米湯調下
,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別處無汗
,獨心孔一片有汗
,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
,宜養(yǎng)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
。(《證治要訣》)
⒀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
,心火炎爍
,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
,黃連一斤
。為末,熬天花粉作糊
,丸梧桐子大
。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⒁治頭風虛眩
,暖腰膝
,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
,滿七日
。(《補缺肘后方》)
【名家論述】①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補
,赤色者利
。"
②《本草衍義》:"茯苓、茯神
,行水之功多
,益心脾不可闕也。"
③《用藥心法》:"茯苓
,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
。味甘平補陽
,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
④《湯液本草》:"茯苓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
,小便澀能利之
,與車前子相似
,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
,能秘真
。"
⑤《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
,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
,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
⑥《綱目》:"茯苓
,《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
,至東垣
、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
,同朱砂能秘真元
。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
,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
,其性上行,生津液
,開胺理
,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故張潔古謂其屬陽
,浮而升,言其性也
;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
,降而下,言其功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吩疲嬍橙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游溢精氣,上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觀此
,則知淡滲之藥
,俱皆上行而后下降
,非直下行也。小便多
,其源亦異
。《素問》云
,肺氣盛則便數而欠
,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
,下焦虛則遺溺
,胞移熱于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
,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
,實熱也
,其人必氣壯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
,故曰
,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虛
、心虛
、胞熱、厥陰病者
,皆虛熱也
,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
,法當用升陽之藥
,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
,下焦虛者
,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
,脫陽之癥
,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
,峻補其下
,交濟坎離,二證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可治
,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
。""陶弘景始言茯苓赤瀉
、白補,李杲復分赤入丙丁
,白入壬癸
,此其發(fā)前入之秘者;時珍則謂茯苓
、茯神
,只當云赤入血分,白入氣分
,各從其類
,如牡丹、芍藥之義
,不當以丙丁
、壬癸分也,若以丙丁
,壬癸分
,則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
。張元素不分赤白之說
,于理欠通。"
⑦《本草經疏》:"茯苓
,其味甘平
,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
,手大陽
,足太陰、陽明經
,陽中之陰也
。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
;憂恚驚邪
,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
,腎志不足也
;心下結痛,寒熱煩滿
,咳逆
,口焦舌干,亦手少陰受邪也
。甘能補中
,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
,利竅則邪熱解
,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
、寒熱煩滿
,咳逆、口焦舌干自除
,中焦受濕熱
,則口發(fā)渴,濕在脾
,脾氣弱則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