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能治什么病|雄黃有什么作用|雄黃什么樣真假辨別
雄黃
(《本經(jīng)》)
【異名】黃金石(《本經(jīng)》)
,石黃(《唐本草》),天陽石(《石藥爾雅》)
,黃石(《品匯精要》),雞冠石(《石雅》)
。
【來源】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的礦石。
【礦物形態(tài)】雄黃
單斜晶系
。晶體柱狀,晶面上有縱行條紋
,大多成致密塊狀或粒狀集合體。顏色為橘紅色
,少數(shù)為暗紅色
。條痕淡橘紅色
。晶面具金剛光澤
,斷面呈樹脂光澤
。半透明。解理較完全
。斷口貝殼狀
。硬度1.5~2.0
。比重3.4~3.6。性脆
。受光的作用
,久則變?yōu)檎勯偌t色粉末
。產(chǎn)于低溫熱液礦脈內(nèi)
,溫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
。常與雄黃、輝銻礦等共生
。
【采集】雄黃在礦中質(zhì)軟如泥
,見空氣即變堅硬
,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
,除去雜質(zhì)泥土
。
【藥材】為不規(guī)則的坎狀,大小不一
。全體呈深紅色或橘紅色
,表面常覆有橙黃色粉末
。體重
,質(zhì)松易碎
,斷面粗糙,紅色
,明亮
。微有特異的臭氣
。其中顏色鮮艷
、半透明
、有光澤者習稱"明雄"、"雄精"或"腰黃"
。以色紅
、塊大、質(zhì)松
、無石性者為佳
。不溶于水及鹽酸
;可溶于硝酸
,溶液成黃色;溶于氫氧化鈉溶液中呈棕色
。燃之易熔融成紅紫色液體,并生黃白色煙
,有強烈的蒜臭氣;冷卻后熔融物凝成紅紫色固體
,質(zhì)純者凝成橘紅色固體。
產(chǎn)湖南
、湖北、貴州
、云南
、四川等地
。
雌黃與雄黃的性狀比較相似,但雌黃為黃色
,雄黃則呈紅色或橘紅色
,可以區(qū)別。
【化學成分】主為硫化砷AsS
,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屬鹽。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雄黃水浸劑(1:2)在試管內(nèi)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1/100的濃度于黃豆固體培養(yǎng)基上試驗,對人型
、牛型結核桿菌及恥垢桿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用菖蒲
、艾葉
、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變形桿菌
、綠膿桿菌均有殺菌作用。
②抗血吸蟲作用
感染日本血吸蟲尾蚴的小鼠
,于感染前3天開始給雄黃
、檳榔
、阿魏
、肉桂合劑0.2毫升/20克
,感染后繼續(xù)給藥12天
,成蟲減少率達75.27%
,動物無蟲率達14.29%,無雌蟲率達42.86%
。
【炮制】碾成極細粉
。殘水飛
,晾干
。
《綱目》:"(雄黃)用米醋入蘿卜汁煮干用良
。"
【性味】辛苦,溫
,有毒
。
①《本經(jīng)》:"味苦
,平寒
。"
②《別錄》:"甘
,大溫,有毒
。"
③《藥性論》:"味辛
。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微毒
。"
【歸經(jīng)】入心、肝
、胃經(jīng)。
①《綱目》:"入肝經(jīng)氣分
。"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經(jīng)
。"
③《本草再新》:"入心
、肝二經(jīng)
。"
【功用主治】燥濕
,祛風,殺蟲
,解毒
。治疥癬
,禿瘡
,癰疽,走馬牙疳
,纏腰蛇丹,破傷風
,蛇蟲蟹傷
,腋臭
,臁瘡
,哮喘
,喉痹
,驚癇,痔瘺
。
①《本經(jīng)》:"主寒熱
,鼠瘺
,惡瘡
,疽痔,死肌
,殺百蟲毒。"
②《別錄》:"療疥蟲
,匿瘡,目痛
,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
。百節(jié)中大風
,積聚,癖氣
,中惡腹痛,殺諸蛇虺毒
,解藜蘆毒。"
③《日華子本草》:"治疥癬
,風邪,癲癇
,嵐瘴,一切蛇蟲犬獸咬傷
。"
④王好古:"搜肝氣,瀉肝風
,消涎積
。"
⑤《綱目》:"治瘧疾寒熱
,伏暑泄痢
,酒飲成癖
,驚癇
,頭風眩暈
,化腹中瘀血
,殺勞蟲疳蟲
。"
⑥《本草正》:"治癰疽腐肉
,并鼠痿
,疽
、痔等毒
。"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撒
、調(diào)敷或燒煙熏
。內(nèi)服:入丸
、散
,1~4分
。
【宜忌】陰虧血虛及孕婦忌服。
《本草通玄》:"血虛大忌用之
。"
【選方】①治?疥:雄黃一兩
,黃連二兩
,松脂三兩
,發(fā)灰如彈丸。四物熔豬膏與松脂合
,熱搗,以薄瘡上
。(《補缺肘后方》)
②治癬:雄黃粉,大酢和
。先以新布拭之
,令癬傷
,敷之。(《千金翼方》)
③治遍身蟲疥蟲癬:雄黃
、蛇床子各等分
,俱研細,水銀減半
。以豬油和搗勻,入水銀再研
,以不見星為度
。早晚以湯洗凈
,搽藥。(《姜月峰家傳方》)
④治白禿頭瘡:雄黃
、豬膽汁
。和敷之
。(《圣濟總錄》)
⑤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fā)毒:雄黃五錢,滑石倍用
。上為末
,洗后摻瘡上
,外用綿子覆蓋相護。凡洗后破爛者
,用此貼之。(《世醫(yī)得效方》生肉神異膏)
⑥治對口疼痛:雄黃一錢
,吳茱萸一兩。為末
,香油熬熟調(diào)搽。(《經(jīng)驗廣集》雄吳散)
⑦治疔腫:針刺四邊及中心
,涂雄黃末。(《千金方》)
⑧治走馬牙府
,臭爛出血:雄黃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棗去核包之
,鐵線串于燈上燒化為末
。每以少許摻之,去涎
,以愈為度。(《全幼心鑒》)
⑨治蛇纏瘡:雄黃為末
,醋調(diào)徐
,仍用酒服
。凡為蛇傷及蜂蠆、蜈蚣
、毒蟲
、顛犬所傷
,皆可用
。(《世醫(yī)得效方》)
⑩治破傷風:雄黃一錢
,防風二錢
,草烏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字
,溫酒調(diào)下
。里和至愈可服
,里不和不可服
。(《素同病機保命集》發(fā)表雄黃散)
⑾治蛇咬傷:雄黃一兩
,生五靈脂一兩
。共研細末,分成十包
,每二小時服一包,每日四至八次
,開水送下,另取雄黃二兩
,研細末
,用香油一兩調(diào)勻,涂于患處
,每日更換2~3次。(《山東醫(yī)刊》(4):23
,1963)
⑿治腋臭:雄黃、石膏各半斤
,白礬一斤
。石膏研末
,放鍋內(nèi)煅成白色
,再將雄黃
、白礬研細過篩
,混合攪勻
,密閉保存。用時將手指沾水濕潤后
,沾適量藥粉(約一錢)
,使成漿糊狀(勿過稠或過稀)
,涂于腋窩部
,每日一次
,連續(xù)涂藥至愈。(《全展選編?皮膚疾病》)
⒀治臁瘡日久:雄黃二錢
。陳皮五錢。青布卷作大捻
,燒煙熏之。(《衛(wèi)生雜興》)
⒁治楊梅瘡:雄黃一錢半
,杏仁三十粒(去皮),輕粉一錢
。為末,洗凈,以雄豬膽汁調(diào)上
。(《積德堂經(jīng)驗方》)
⒂治赤鼻:雄黃五錢(用透明成塊、無石
、紅色者為佳),硫黃五錢
,陳水粉(真正者)
。共研細末
,合一處
,用乳汁調(diào)敷
。(《攝生眾妙方》)
⒃治大麻瘋:真漆一兩(入蟹黃五錢拌勻,曬之
,漸漸去浮面上水)
,明雄黃、牙皂各五錢
。和勻為丸,不可見日
,陰干
。每服三分
,酒下
。(《瘍醫(yī)大全》雄漆丸)
⒄治傷寒狐惑
,毒蝕下部
,肛門如匿
,痛癢不止.雄黃半兩。先用瓶子一個
,口稍大者
,內(nèi)入灰上(土),如裝香火
,將雄黃燒之,候煙出
,以瓶口當病處熏之
。(《圣惠方》)
⒅治纏喉急喉風
,雙蛾腫痛,湯藥難下: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郁金一錢
。為末
,醋糊丸如綠豆大
。茶清下七丸
,吐出頑痰即蘇
。如口噤,以物斡開灌之
。(《丹溪心法》雄黃解毒丸)
⒆治小兒諸癇:雄黃
、朱砂等分
。為末
,每取一錢
,豬心血入烴水調(diào)。(《仁齋直指方》)
⒇治癲癇卒倒
,常愈常發(fā):雄黃(水飛過)、膽星(俱研細)
、萆麻內(nèi)務等分。共研勻
,米糊為丸
,如綠豆大。每早飯后服一錢
,白湯下。(《方脈正宗》)
(21)治偏頭疼:雄黃
、細辛等分。研令細
。每用一字已下,左邊疼吹入右鼻
,右邊疼吹入左鼻。(《博濟方》至靈散)
(22)治腹脅痞塊:雄黃一兩
,白礬一兩
。為末
,面糊調(diào)膏攤貼
。(《集玄方》)
(23)治痔瘡并腸紅:雄黃一錢五分
,五倍子一兩,白礬二錢
。共研末
,烏梅肉為丸
。每服一錢
,空心白湯下
。(《醫(yī)方易簡》)
(24)治積年冷痿
,出黃水不瘥:雄黃半兩(細研)
,清油三兩,亂發(fā)半兩
,硫黃半兩(細研)
,黃蠟半兩
。上先以油煎亂發(fā)令焦盡
,去滓,便入雄黃
、硫黃及黃蠟,以慢火熬攪成膏
,攤帛上貼之。(《圣惠方》雄黃膏)
(25)治布魯氏菌痢病后遺癥:雄黃一兩
,大蒜六十瓣
。將雄黃研細
,大蒜搗爛
,配制成六十丸
,每次一丸
,一日三次
。連服二十天為一療程。(《全展選編?傳染病》)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
取明雄黃500克
,白糊為丸1000粒
。成人每服1丸
,10~15歲每服1/2丸
,5~9歲每服1/3
,2~4歲每服1/4丸,每日3次
,溫開水送服
。治療慢性氣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支氣管炎19例)
、支氣管哮喘11例
,效果:治愈(癥狀消失未再發(fā))16例,顯著好轉(zhuǎn)(癥狀消失,但感冒或勞累過度時仍有輕微癥狀)14例,癥狀減輕9例
,無效6例(均合并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因效果不明顯中斷治療6人。
②治療熱帶性嗜伊紅細胞增多癥雄黃中含有三硫化二砷
,用以試治本病1例
,結果取得明顯效果
。用量:每次4分
,日服2次
。服后4天氣促
、咳嗽均減輕
,肺部羅音消失
,血檢白細胞由18300/立方毫米降為8400/立方毫米
,嗜伊紅細胞由63%降為24%
,X線胸片復查與治療前對比有明顯吸收
,自覺癥狀消失出院。
③治療帶狀皰疹
取雄黃粉50克